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来源:东饰资讯网


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摘 要:历史教学应从教学目标制订、课堂教学的改革、教学手段应用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历史教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历史教学要勇于站在时代的前列,适应形势的需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历史教学更要以此为己任,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本文从教学目标制订、课堂教学的改革及教学手段应用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制订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

历史教学目标是在历史教学大纲指导下,以历史学科的特点和中学生学习心理的基本理论为依据,对历史学科的学业发展及结果的一种具体、现实的规定和分类体系。它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制约着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老师在具体制订每一章每一节教学目标时,就必须有意识地抓住关键突出能力培养,以教材为载体,找准每章每节教材有利于能力培养的契机点,制订能力培养的目标。 二、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是一种以本为本,教师讲学生机械地接受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即使知识丰富但却能力低下,更不用说具有创新精神了,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必须抓住课堂这个主阵地,营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课堂。

1.营造问题式课堂。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

异议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伟大发现都应该归于‘如何’。”可见一切发明创造都源于问题的发现,成于问题的解决,营造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那么怎样营造一个符合中学生实际的问题式课堂呢?

(1)注意问题的启导,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教师的启发有助于引导学生一步步进入创造的殿堂。教师要抓住重点难点,从题眼处切入,提出问题,启发引学生排疑破难。启发式的方法多种多样,有正问启发、反问启发、观察启发、情境启发、推理启发、判断启发等,如讲《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时提出:十月革命的道路是什么?匈牙利革命是否是暴力革命?在暴力基础上和平夺权是否违背了马列主义原理?这样一环扣一环的问题启导,使学生对匈牙利革命特点有了深刻而完整的认识。

(2)让学生体悟老师的思路。应从学生对解决问题中蕴涵的方法,反复地、深入地领悟,不断的积累总结,才能实现由学会到会学,再到创造的飞跃。归纳一下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这样学生就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深化、活化、灵化了思维。 (3)让学生自主回答。大胆变教师设计课堂程序为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教学程序。鼓励学生大胆的无疑而生疑、生疑而思疑、思疑而解疑,尤其对学生探究时那种违反常识的疑问,在争辩中与众不同的见解,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思以及别出心裁的想法,学生的创新精神往往是出于敢于提出质疑,发现矛盾,解决矛盾,这就是创造的过程。

2.创设开放式课堂。开放课堂含义有两层:一是教学内容开放的,二是学习方式是开放的。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在自主的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现阶段下,主要致力于更换教学角色,发挥群体互相激励机制,创设一种无拘无束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自主地发挥创造。

(1)开放式的课堂是人人成功,都可体验成功的喜悦。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为每个同学提供成功机会,激励他们去创造,特别是那些所谓的差生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就能发现自我,实现自我,思维的灵感,智慧的火花就容易拓展为创造能力。

(2)群体激励。以群体的智慧合作方式,集体的创造力弥补史料的不足,经验的缺乏。为此,讨论课、辩论课就是学生群体活动的舞台。讨论课是将疑难问题汇集起来讨论,学生自由发言,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深化。辩论课不一定有一个正确答案,提出专题让学生自己搜集史料整理,然后将观点不同的分成两组进行辩论,这类课常常是学生亲自实践,灵感浮现,新意迭出。 (3)扩展延伸。开放是课堂要向课外开放,图书馆、第二课堂、历史、现实、未来扩展、将学校与社会、过去与未来连接起来,在更广阔的时空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此可将论文报告会、社会时势热点讨论会等引入课堂,学生兴趣盎然,精心准备,其中也不乏有许多大胆新颖的见解,有理有据的论证,独到新奇的结论,其创新精神也就充分发挥出来了。

3.探索方法式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关键是培养学生掌握历史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在教学中应从学科和学生实际出发,努力做到教法以学法为基础,学法以教法为指导,教会学生方法。 (1)举办专题讲座。教师向学生讲清历史创造性思维有哪几种主要类型、各自特点及相互关系,怎样运用它去创造性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讲解力求做到形象生动,深入浅出结合实例,举一反三,让学生明确创造性思维特点方法。

(2)课堂渗透。在学习历史知识,解决具体问题中授之以方法,寓方法于平时课堂教学中,这是培养学生掌握历史创造性思维方法的有效途径。如评价岳飞,先启发学生广开思路,学生从人民利益、时代局限性、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比较,先进与落后角度多层次联想,这就是一种发散思维,再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史观出发进行聚合思维得出正确结论。

(3)实际运用。既是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也是创新精神培养的主要途径之一。如组织学生参与教学,组织学生著书立说,自编试题,以及参与讨论课,辩论课等。

三、丰富教学手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实验证明,各种感官获得知识是不等的,学生注意力集中程序也是不一样的,历史学科的过去性决定了我们单凭讲解很难将历史有声有色的再现出来,这就需要我们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1.运用插图、挂图、录像、幻灯片等直观形象材料,再现历史

现象,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历史教学更形象生动。如讲授科技史时,可用幻灯片展现一些科技成就,使学生感悟前人的创新成就,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创新欲望。

2.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仅仅尚在起步,是一个急需拓展的领域,计算机教学可弥补录像等的不足,使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的内容生动形象直接的再现,以加深学生的理解,更需要的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教学手段。

(作者单位 济南汇才学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