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一枚金币》教学案例

来源:东饰资讯网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童话故事。说起童话故事,大家一定都听过很多吧!你都听过什么故事?谁愿意来说一说?

  看来大家谈起童话故事来都津津乐道,很喜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本,读一读语文书给我们讲述的这则童话故事吧!故事的名字叫《一枚金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的浏览课文,整理预习时发现的难以读准的字或难理解的词,全班交流。

  2、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精读课文,领悟中心

  (一)理解儿子三次的不同表现,感受儿子的“受不了”

  1、通过读课文,我们不难发现,父亲几次把儿子交给他的硬币投入了火炉中?(三次)这三次儿子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的   ~   自然段,将描写儿子表现的句子画出来,想一想,儿子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表现?

  (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儿子笑了起来,走开了。

  儿子又笑了起来,走开了。

  儿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抓出来,大声叫到:“爸爸,你疯啦!我替人家当牛作马,整整干了一个星期的苦差使,才挣来这枚金币!而你,却把它扔进火炉里去烧!”

  分析原因:前两次扔的金币是妈妈给的,而最后一次的金币是他自己辛辛苦苦的挣来的。

  2、重点分析第三次扔金币,理解儿子挣钱的不易。

  重点句:1)真的干了整整一个星期活,他帮着这个收割庄稼,又帮着那个盖房子,挣够了一枚金币,带回来交给爸爸.(课件出示)

  重点句:2)我替人家当牛作马,整整干了一个星期的苦差使,才挣来这枚金币!(课件出示)

  引导问题:a、儿子干了整整一个星期的苦差事,除了收割庄稼、盖房子,儿子还可能干了什么活?

  b、作为一个平时花钱如流水,又懒惰的儿子,做这些事情,他还可能遇到那些困难?

  c、他可能怎么想呢?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看来儿子挣钱真的很不容易,谁愿意带着你的理解来读一读这两句话?

  3、体会儿子的“受不了”,指导朗读儿子的话

  所以,当父亲将这枚沾满儿子辛勤汗水的金币扔进火炉里时,儿子受不了了。他对父亲(引读)——(大声叫道)

  课件出示:

  儿子看到父亲将自己辛苦挣得一枚金币扔进火炉里,再也受不了。他(          )的叫到:"爸爸,你疯啦!我替人家当牛作马,整整干了一个星期的苦差使,才挣来这枚金币!而你,却把它扔进火炉里去烧!

  引导学生用填空的不同的语气词,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

  看着儿子如此的宝贝那枚金币,三次验证之后,老人终于相信了这枚金币是儿子自己挣来的

  (二)理解老人的“受不了”,体会老人的苦心

  1、老人为什么要大费周章的三次验证,非要让儿子自己挣一枚金币不可呢?请同学们细读课文的第1 ~   自然段,将你能够找到的原因画下来。

  2、老人为什么受不了?老人受不了什么?

  3、指导朗读:是啊!老人的每一分钱都是自己辛勤劳动,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对比刚才讲过的内容,我们知道,老人只是将儿子挣得一枚金币扔进火炉里,儿子就受不了了,儿子如此挥霍,老人怎么可能受得了呢?谁愿意带着这种感情读一读老人的话?

  课件出示:

  他躺在床上,把妻子叫起来说:"把我们的财产随便给谁都行,就是不要给儿子,这懒鬼什么活都不干,一文钱也挣不来."

  老人坚决地说:"好,要是他行,就叫他挣钱去!哪怕挣一枚金币也好,我就把全部财产给他."

  4、老人让儿子挣一枚金币,其实是希望儿子——儿子也确实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挣回了一枚金币,我想,他挣回的不仅仅是一枚金币,也懂得了——

  1)只有辛勤的劳动才能创造财富

  2)要学会珍惜劳动成果

  四、拓展延伸,深化中心

  文中老人的良苦用心,不但让儿子,也让我们明白了劳动的成果来之不易,是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我们得学会去珍惜。但是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劳动的成果可不仅仅只有金钱,还有许许多多的表现形式,比如……

  这些都需要付出辛苦的劳动,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学会珍惜。

  教学反思

  青岛上海路小学   尚文娟

  《一枚金币》这篇课文记叙了辛勤劳动,省吃俭用把儿子养大成人的老人,看到儿子懒惰成性,万般痛心与无奈,只好打算将所有的财产送与别人。母亲在两次放纵儿子蒙骗老人之后,只好劝儿子自己挣一枚金币,老人一连三次把金币扔进火炉里,直到相信金币是儿子挣来的。通过这个故事,让孩子懂得: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惜的道理。

  《一枚金币》作为本单元首篇课文,结合单元整体安排和本课特点,我抓住了以下三条线索来教学此文:1.故事情节发展线。通过读故事及说主要内容,体会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作的思路。2.人物心理线。抓住两个“受不了”体会人物心情。3.思想内容线。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懂得金钱是辛勤劳动换来的,知道珍惜财富,并引导学生理解我们的生活更是来源于劳动,要学会用劳动创造生活,更要珍惜我们的生活。

  反思这堂课,我通过这节课也收获了很多。

  (一)语文教学,以课本为蓝本,引导学生想开去。

  我们常说:“阅读文章,首先要读懂,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还要能联系实际,从所阅读的文章想开去。”其实也就是说,在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展开合理的联想、想象,从而更加深刻的体会文章的中心。在课堂上,当学生抓住“当牛作马”、“苦差事”这些词时,我顺势引导学生想象儿子挣钱的辛苦,想象儿子可能为挣回这一枚金币做哪些“苦差事”?他会遇到什么困难?当真的挣回这一枚金币他会想什么?通过想象,为学生理解“金钱得来不易,要学会珍惜”这一主题奠定基础。课堂上这一环节的进行,我觉得基本达到了我原先设定的目标。

  (二)基础知识的教学,“落在笔下”。

  如果说上面一点感悟是顺利进行而得出的一点体会的话,那么这一点就是我课堂的遗憾之一了。许是教高年级所养成的习惯,很少单独拿出来哪些字要求孩子们注意它的写法、读法,所以在课堂上,当我让孩子们自由交流预习时发现的难以读准的字词时,如“懒惰”等我没有及时地将这些字板书到黑板上。这样匆匆而过,知识学起来是很浮躁的,学生很难掌握扎实。只有“落在笔下”加深学生对字形的记忆和理解。

  (三)分层次的朗读,层层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现在大家都很认同的一点是语文需要多读,我们常说“以读促讲,以讲带读”,而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不但讲求多读,而且要求多种方式的读,分层次的读。旨在通过朗读,使学生更贴近文本,从而更贴近文章的主旨。我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很重视,也很注意引导学生的朗读,但是,这对于我来说同时也是一个困惑,更是一个难点。怎么样才能做到分层次的朗读?怎么引导学生?很真心地希望我这个困惑可以得到大家的指导。

  当然,这堂课还有很多不足,尤其在对母亲这个人物的评价上很简单也很仓促,教学应变机智还很欠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