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叙述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细节场景,能说出自己的感受。”这篇课文就以“热爱祖国”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在解疑的同时,深化了对文章思想内涵的理解,升华了他们的爱国情感。让学生开启一丝心灵之窗,感悟到一点文本中那触动心灵的“爱国情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课文脉络。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难点:送别时老师的叮嘱以及肖邦的情感变化,教学时,要通过小组讨论、感情朗读等方法带领学生质疑、理解体会。教具准备:录音机 投影 教学时间:3课时课前先学:预习课文,搜集有关爱国人士的故事。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1、 今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感受一位伟大音乐家的炽热情怀,去聆听最壮美的旋律。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2、 读课题,结合课文插图,自由谈谈感受。(“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我”怎么会离开祖国的?“我”为什么不能回到祖国?“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 (1) 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2)指名试读课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词语掌握情况。 雾霭:雾气。 疾驰:马车奔驰。 催人奋起:叫人赶快行动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亡国:国家灭亡。 消逝:消失。 肺结核病:满心传染病,通称肺病。 3、默读课文,思考揭题时提出的问题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4、指导分段 三、 精读指导 1、回答:“我”是谁?文章哪一部分告诉我们的? 补充介绍: 肖邦,6岁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入华沙英语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2、默读第一段,思考:你还知道什么? (1)交流:肖邦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2)指读有关语句。指导朗读。①在世界地图上找出欧洲、波兰及俄国。)有地图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如果没有可以通过朗读品味。帮助理解:瓜分、深渊。 (结合列强侵略时,百姓被欺凌、被压迫的悲惨遭遇来帮助理解) 3、指导朗读。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音乐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 - 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指名读、齐读。四、指导书写1、教师讲解注意点。2、学生描红并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五、作业布置:1、完成补充练习上的一、二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 [2] [3] 下一页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读了课文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波兰) 2、指名读第一段。 过渡:既然是不得不离开祖国,那么离别的情景定是令人难忘的。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弄清文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 (2)交流:①咏唱送别曲 ;②老师的叮嘱; ③赠送银杯 (3)自由读对这三个场景的描写,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 (4)交流并指导朗读。 ①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时来为他送行,肖邦事先并不知道,这从“突然”一词可以看出,而且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是老师“特地”为他谱写的。 想象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 指名读有关语句,体会深厚的师生之情。②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啊”是何等恳切! 自由读、女生读,体会老师语气之殷切。 ③老师把祖国的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使他激动万分,实在感人。 思考: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提示:联系前面老师说的话思考)(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b.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肖邦怎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 (5)朗读全段,体会师生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6)过渡: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家园,上路了。 2、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出示:悲愤欲绝(读) ①查字典,解释“绝”:气息中止。 ②说说词语的意思:悲痛愤怒到了极点。 (2)引读:什么消息令肖邦悲愤欲绝?肖邦是怎样做的? (3)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敌人枪口下的情景和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争的情景。 (4)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 (5)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写了什么。(6)交流。理解“彻夜”。(通宵,整夜),朗读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自由读、指名读。 (7)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交流,出示: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朗读体会肖邦思念祖国的情怀。重读带点的词。 女生读。 (8)引读:所以,“他……时间……可是他……” 看插图,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9)小结:这一段写什么?(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将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三、试背第二段 学生练背,给提示指生背,自由背。四、作业布置:1、由肖邦忘我的工作你会想到哪些成语____、____ 、____ 、____。2、摘抄描写肖邦悲愤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体会。3、摘抄描写肖邦以音符抗争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体会。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人 1、我们精读了文章前三段,说说分别写了什么。 2、读读你最喜欢的一段,说说为什么。 3、学生齐背第二段。 二、继续精读训练第四段 过渡:时间在肖邦的紧张工作中飞逝。 1、指名读。 2、(投影或者小黑板)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1)什么叫“弥留之际”? (2)肖邦为何病得这样重? (3)肖邦弥留之际哪来的力量“紧紧握着”姐姐的手?(积聚全部的力量,请求姐姐一定要记住他的遗言) (4)朗读肖邦的话,看看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想象肖邦此时在想什么。(我的灾难深重的祖国呀,整整18年,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您,努力做着一个赤子应该做的一切……我生不能回到你的身边,死后也要长眠于你的怀抱……) 4、齐读第6自然段。 (1)出示“与世长辞”: ①查字典,解释“辞”。(告别) ②说说它的意思。(永远离开人世) (2)读一读,比—比,说说有什么不同。 肖邦就是这样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交流,小结:两组中的第二句话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并对肖邦英年早逝的惋惜。 5、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再次齐读第6自然段, 三、总结课文,朗读全文 课文讲波兰音乐家肖邦身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指课题)“把心脏带回祖国”,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他灵魂深处的呐喊,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播放肖邦的《革命进行曲》,朗读全文(或者听课文录音),进一步体会。四、作业布置: 1、抄文中令你感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完这课,你一定有很多话想说。你想对肖邦说______________ 对他的老师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他的同学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拓展延伸:1、出三个音乐家的名字______ 、________ 、 _______。 2、出两句有关“爱国”方面的古诗或名言。 板书设计: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不得不离开肖邦——波兰日夜思念 忘我工作 教学后记:上一页 [1] [2]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