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1、理解诗意,并由诗句想象画面;
2、正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3、简单了解诗人张继;
4、了解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过程方法:读(感知)──思(想象画面、探究情感)──品(吟咏、体味)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景的清冷孤寂、昏暗迷蒙,体会诗人强烈、深刻的愁苦;
2、感受诗的情景交融、意境悠远,领悟诗人作品的价值所在。
教学过程:
一、引子
和孩子们进行有关“失眠”的谈话,认识到“失眠是由于某种情绪过于强烈和深刻”。引出张继的“失眠”之作──《枫桥夜泊》。存疑:诗人因何“失眠”?且被中国台湾作家张晓风称为“不朽的失眠”?
二、显示
1、通读全诗,感知诗歌写景;
2、再读,想象诗中画面;
3、小组交流诗中所写之景物,可说可画可写;
4、全班交流。并感知景物特点,初步体会诗歌所表达之情感。──看到这景的人在哪里?引出诗人。
三、展开
1、“愁眠”,诗人忧愁难眠。为何忧愁?
2、小组讨论(结合诗句、有关资料、生活实际)。
3、全班交流。把握诗人情绪。
诗人的忧愁从哪里体会到?
四、再现
1、再读诗歌,深入体会。
2、发现:句句写景,句句又都抒情。
3、吟咏,品读,体味诗的情景交融,意境悠远。
五、尾声
谈话,感悟《枫桥夜泊》的永恒价值,诗人失眠的特殊意义。理解“不朽的失眠”。
附:课堂上为学生提供的相关资料:
张继:
1、湖北襄阳人;
2、中唐诗人;
3、曾考科举不中;
4、天宝十二年中进士,当过盐铁判官;
5、死于洪州任上,生前很想回到家乡;
6、中唐自安史之乱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