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城市特点

来源:东饰资讯网


1咸阳 2长安 3洛阳 4邺城 5洛阳 6隋唐长安 7北宋东京 8南宋临安 9金中都 10元大都 11明清时期南京城 12明清北京 13苏州 秦到清都城平面图

1秦咸阳(完)

(一)城市的布局特点:

1咸阳规模很大,以宫廷为建构核心。

2以水系为骨架(渭水),限于渭水之北以后逐渐向渭南发展。

3象天思想,以天体观念来建。

4京畿一体的“大咸阳”。

5发现一些陶制的下水管道,下水管道断面很大,排水系统完善。

6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需求,有了集中的工商业区:市肆。

7居住区位于城南,但自商鞅后秦采用了什伍之制进行居民组织。闾里布置规整划一,但每个闾里的规模尚未可知。

8园林(皇帝专用的禁苑离宫),阿房宫规模宏大,穷奢极侈。

(二)规划特点:

1在总体规划结构上,基本上仍保持了早期咸阳城的传统,继续以渭北咸阳宫权充全盘规划结构的重心,此宫之南北中轴线,仍作为全城规划结构的主轴线。

2统一后的咸阳城市,实系由两部分所组成。

由于城市横跨渭河南北两岸,且以地势高亢之渭北区为主体,呈俯瞰全城之势。这种地理条件,确有利于运用天体规划观念,以展新姿,而示帝都之尊。

3以广阔京畿为规划基础,又与运用天体规划观念巧妙相结合。

4正是出于这种结合的要求,秦人又推行不建外廓的革新措施。采取宫自为城,依山险阻为环卫,使咸阳更增添了辽阔无垠的雄伟气概。

5咸阳规划重视发挥地形优势的传统,把城市规划结构更加合理的与地形紧密相结合。除以渭河作为规划结构中联系两大综合区的纽带外,并于高原地带建置宫廷区;地势较低的地带,分别划作手工业、商业及居住区。藉地势之高低错落,以表现分区的主次关系。

2汉长安(完)

(一)城市的布局特点:

1总体形态:为了配合地形及现状,城市平面成不规则正方形,缺西北角,后称“斗城”。

2宫殿:以“大、 多、高”为贵,仅长乐、未央二宫约占二分之一。

3街道与居住区:街道成方格形,城内有东西、南北方向大街各五条应该有140多个不规则正方形,缺西北角。

4居住:按“仕者近宫,工商近市”原则(权贵府邸“第”-布置中部“戚里”-布置宫殿附近;一般百姓“闾里”)。

5市肆:有九市,分布在南北主要道路的东西两侧,以东西两市为最大。

6陵邑:祭祀的建筑均在城南,主要的官署在南宫附近。

7园林很多,城外也有七八座皇家苑囿,还有一些贵族的私家园林。

(二)规划特点:

1宫殿、官署、市场、居民区置于同一大城内。

2规制附会《周礼·考工记》。

3宫殿占据城市较大空间(占全城1\\2)。

(三)区域规划特点:

1实体性城市组(功能侧重对经济作用)。

2革新了区域宏观规划。

3从区域层级的功能分区。

(四)总体规划的特点:

1格局实与渭北咸阳故城相似,继承春秋战国之际城廓分工规划概念传统的产物。

2积极发挥作为经济区域中心城的作用,这是汉长安城总体布局的重点所在。

3作为区域中心城的扩展方向,关系到区域的发展前景,至为重要。

4长安规划革新了旧的择中立宫传统,运用以“高”“大”“多”为贵的封建礼制等级观念,以表达帝都城市的尊严特性。

5尽管长安城形制不规整,可是分区规划用地的划分,却仍有条不紊。整个分区规划系以安门大道为主轴线来安排的。

6长安城市总体规划,有进一步革新营国制度体系传统的尝试

3曹魏邺城(完)

(一)城市的布局特点:

1邺城继承了前期封建社会综合运用城廓分工规划概念的传统,以建春门至金明门东西大道为基准线,大道北为政治活动区,南为经济活动区,在规划概念上,道北为城,南为廓,形成市南宫北的总体规划格局。

2城的总体布局,系采取营国制度传统的以宫为中心的分区规划结构型式,并遵循礼制规划秩序而设计的。

3以一组轴基准来筹划的。(文昌殿之中轴线-主轴线、建春门-金明门-辅轴线)

4为适应当时群雄角逐的形势需求,邺城布局多着眼军事。

5曹邺宫廷区的布局确是别具一格,既考虑了汉代政府机构体制的现实要求,又为发展营国制度传统作了新的尝试。

6城市道路采用传统的经纬涂制。

7按各功能分区的实际需求,合理调整了城市用地的分配 。减少宫廷用地,适当增加其他分区用地。

(二)总体规划的特点:

1从权应变,富于创新。邺都南城开创了中国都城整齐划一的新规制。

2讲求实效,不事夸张。开创了宫城正门由多门构成的先河。

3结构严谨,格调新颖。宫殿建筑群布局严谨。

4北魏洛阳(完)

(一)城市建设特点:

1多重城墙。

2城市轴线突出。以铜驼街为中轴线,城门内道路约宽40米。

3“左祖右社、前朝后寝”的形制。

4采用封闭的里坊制。

5集中市制。城内有好几处集中的市,有大市,小市,四通市等。

6以通向城门的御道为骨架,道路成方格形。

(二)总体规划的特点:

1秉承儒家礼制经典,规划洛都的改造重建,使洛都规划成为发扬华夏城市规划体系传统的表率,从而显示以洛都为象征的北魏王朝,是继承华夏统治正统的政权。

2突出洛都作为全国政治中心的职能。凭借洛都优越的历史和地理条件,结合城市宏伟形象,藉以显示四方向往的京师气质,提高北魏对全国的号召力。

3充分发挥洛阳经济地理优势,把洛都建成北魏最大的商业都会,承担国内与国际贸易枢纽任务,以推动北魏全境经济的发展。

4北魏洛都是继承营国制度并井田方格系统的传统方法,进行规划的。

首先,规划运用这套方格网系统,布置经纬涂制之城市道路网,以方格网之主、辅轴线,即铜驼街和东阳门至西阳门大街,作为城市道路网的主、辅轴线。

其次,因方格网系统采取以“井”(即方一里)为基本网格,这就为规划各种分区用地,以及协调相关各区用地指标的比例,创造了条件,

利用方格网方法,协调城市各主要部分的比例关系,以保持城市轮廓的完美性。

5六朝都城建康(建业)(完)

(一)城市布局的特点:

1建康城因位于长江岸边的丘陵起伏地区,山、湖河等地形较复杂,而且是各朝逐步扩建,因而整个平面呈不规则形,是我国古代大城市中不规则形平面的典型。

2宫城部分则按照一定的规划制度,比较方正规则。坊市地区则比较凌乱,有明显的自发发展的情况。

6隋唐长安(完)

(一)城市布局的特点:

1唐长安分外郭城、皇城、宫城三部分。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城市 ,也是古代全世界最大的城市。

2东西略长,南北略窄,左右对称的长方形面积84平方千米。全城建筑分三大部分:宫城、皇城和外郭城。宫城位于全城北部中心,皇城在宫城之南,外郭城则以宫城、皇城为中心,向东西南三面展开。

3从城市的平面布局来看,规划者严格讲求左右对称。全城以宫城的承天门、皇城的朱雀门和外郭城的明德门之间的连线,也即承天门大街(亦名天街)和朱雀大街为南北向中轴线,以此为中心向左右展开。

4为突出北部中央宫城的地位,以承天门、太极殿、两仪殿、甘露殿、延嘉殿和玄武门等一组组高大雄伟的建筑物压在中轴线的北端,以其雄伟的气势来展现皇权的威严。之后,随着不断增添新殿,才使这种格局有所变化。

5城市布局有一定的数字概念,每边开三门,一般门均有三个洞,采用奇数,因为奇数可以有中心和对称。

(二)城市建设特点:

1方正的城市轮廓。

2多重城墙。

3整个城市布局严整、对称,宫城居中,对称布置,突出中轴线。

4左祖右社。

5采用棋盘式路网,且道路很宽。道路系统成严整的方格网系统,共有东西大街11条,南北大街14条,互相直角相交。

6采用封闭的里坊制度和集中市制。严格的坊里,市肆制度,便于统治人民。

7城市有良好的绿化环境。城内最好的绿地是曲江池和芙蓉园。

(三)城市规划的影响:

1长安城规划对中国古代都城的规划有很大影响,后建的东都洛阳、金的中都、元大都都间接受长安的影响。

2长安的规划也是当时国内外一些城市的学习榜样。

7隋唐东都洛阳(完)

(一)城市布局特点:

1全城面积约5300公顷,基本是正方形,西南角顺应洛河河道,城墙部分弯曲。

2由于整个城市布局不对称,城门的位置也不对称,各城门之间也不对应。

3洛阳的道路系统和长安相似,正对宫城主要城市城门的南北大街是全城最大的干道。以对着各城门的道路为干道形成骨架,和划分坊里的一般道路形成方格形路网,由于整个城市布局不对称,道路网不像长安那样完全对称。

8北宋东京(完)

(一)城市布局特点:

1三套方城,南北较长,东西较短,平面形状并不规则方正。

2城市干道系统以宫城为中心,正对城门,形成井字形方格网,其它一般道路和巷道也多呈方格形,也有部分丁字相交,在里城外,罗城内有几条斜街。

3店铺密集的商业街代替了严格管理的里坊和集中的市肆。

4城内居住区仍分坊,但无坊门和坊墙,是开放式的,多在沿街店铺和贵族府邸后面建院落式住宅。

5有完善的下水系统和良好的绿化环境。有专用的御路、人行道、水沟、绿化带的道路断面。非常注意街道绿化。

(二)城市形态的特点:

1三套方城,皇城居中。 皇城和外城都是不规则形状。最内是皇城,处于整个城区的几何中心,很规整。第二重是里城,各城门都有瓮城,里城和罗城外都有宽阔的城壕,最外一层是罗城。

2开封城的发展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市民阶级的抬头。

3开封的三套城墙,宫城居中,井字形道路系统等对以后都城的规划影响很大。

9南宋临安(杭州)(完)

(一)城市形制特点:

1城市形状建成南北长、东西窄的不规则的宽带形,状若腰鼓,俗称“腰鼓城”。

2城内只建有宫城和大城,而无皇城和内城。宫殿模式较北宋时为小,正朝只有两个殿,常轮番使用。

3宫城布局位置也不同,是偏于城市南端,外形也不规整。全城分为8个厢,城外还有两厢,共68个坊。

(二)规划特点:

1废除集中市制,建立包括各种商业行业及新型服务行业如酒楼、茶坊、瓦子与浴室所构成之覆盖全城商业网络体系,以改进城市商业布局。

2改革旧的封闭型坊制,以开敞型的按街巷、分地段组织聚居的坊巷制来规划城市居住区。

3临安已彻底打破了旧的市坊区分规划体制,吸取东京改革经验,按照城市发展新形势要求,进一步健全了市坊有机结合的新体制,以取代旧体制。

4改变旧的城市分区并调整城市总体规划结构。

5为适应城市经济不断繁荣的形势要求,临安规划采取发挥水乡城市航运优势,积极发展郊区卫星市镇,以合理解决城市扩展问题。

6由于历史及地理原因,城市规划结构仍保持了“前朝后市”,或宫南市北的传统格局。

10金中都(完)

(一)金中都的规划特点:

1参照宋代都城规划建设。

2城为两套方城,道路为井字形。

3轴线对称布局,到金中都有了新的发展。

11元大都城(完)

(一)城市建设特点:

1把宫殿建筑群的布置和自然景物,把地上建筑和地下建筑,把北京的气候特点和街巷的划分紧密地结合起来。

2大都城市形制为三套方城,分为外城、皇城及宫城。继续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手法——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

3有一个明显地向封建社会前期城市传统的儒家礼制观念和风格复归的举动。

4大都城内有50多个坊,宋代开始崩溃的坊、市制度进一步完善。

5大都的街道很整齐,街道分布的基本形式是,通向各城门的街道组成城市干道。

(二)规划的特点:

1元大都是自唐长安以后,平地起家新建的最大的都城,它继承、总结和发展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优秀传统——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至今存留下来。

2规则的宫殿和不规则的苑囿有机的结合起来。

3完善的上、下水道。排水系统完善,施工考究。

12明南京(完)

(一)城市建设特点:

1利用自然(江河、山川、丘陵)作为天然屏障,整个城市顺应自然自由布局,呈不规则形状。

2皇城、宫城布置完全继承了历代都城的规划又加以发展,皇城、宫城布局方正。

3宫城居皇城中,依从左祖右社,前朝后寝。

4南京城市是我国典型的不规则形都城,城内有规则方正的宫城区及反应商业及手工业自发成长的市肆区。

13明北京(完)

(一)规划特点:

1整个以宫城为中心。皇城部分布局按南京的制度,更为宏丽。

2宫城按前朝后寝布置。

3运用了强调中轴线的手法(从外城南门永定门直至钟鼓楼构成8公里的轴线,笔直的街道,九重门闕直达三殿,延伸至景山和钟鼓楼)祖庙社稷郊坛里坊基本沿轴线对称布置,造成宏伟壮观的景象。

4整个城市采用棋盘式路网,环绕宫城对称布置。街道基本都是元大都的基础。

14宋代平江府(苏州)(完)

(一)城市布局特点:

1《平江图》是我国最早的城市地图。

2城市平面为南北较长,东西较短,呈长方形。城墙外有宽阔的护城河,城门旁都有水城门。

3城市道路成方格形,主要道路成井字形或丁字形相交。

4城市中分为许多坊,仅是一种管理的制度。

5商业在城市一定地段设有市及行。在交通便利的地段就设有固定的集市场所。

6苏州的城市园林,在南宋时期已有相当的规模,以后更加发展,形成独具风格的苏州古典园林建筑艺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