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中国美学史的意义:建立现代美学体系现代美学体系四原则:(1)古典美学与现代美学相互贯通。(2)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相互融合。(3)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4)基础美学和应用美学相互推进。总结: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分属两个不同的文化系统,不能混为一谈。应该尊重中国美学的特殊性,对中国古典的美学进行系统的研究。如果不系统研究东方美学尤其是中国美学史所具备的独特范畴和体系,不把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融合起来,就不可能使美学成为真正的国际性学科,也就不能建立一个真正科学的现代美学体系。二.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看法一:中国美学史主要研究历史上关于美的理论(作者认为过于狭窄)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包括哲学美学,审美发生学,审美心理学、审美文艺学、审美应用科学。有些在古代已得到发展,有些仅有萌芽。中国古典美学体系是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并不是最中心的范畴,也不是最高层次的范畴。)看法二:研究中国人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发生、发展、变化的历史。所以不仅仅要研究中国美学史上那些美学理论著作,而且要研究历史上各个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识。(宽泛)作者:1.美学不属于形象思维而是属于逻辑思维。2.中国古典美学不是由具体的想象构成,而是由范畴和命题构成的思想体系。3.美学史应研究每个时代的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4.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是一个时代审美意识的理论结晶。5.一部美学史,主要就是美学范畴、美学命题的产生、发展和转化的历史。形象的系列:青铜器、《诗经》、《楚辞》、书法、诗词、小说等艺术史艺术批评史范畴的系列:“意象”“气韵”“风骨”“才胆识力”等范畴和命题美学史审美意识史作者:我国美学史的研究对象是历史上各个时期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也就是历史上各个时期出现的美学范畴:比如唐代历史上的“境”就是唐代的美学范畴;宋代历史上的“韵”就是宋代的美学范畴。还有美学命题以及由这些范畴、命题构成的美学体系。作者:研究中国美学史,我们应当把每个历史时期的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研究清楚,以便于区分中国美学史和中国艺术批评史。作者:不能说每个艺术家或者文学家都是美学家,因为一个人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审美趣味)不一定表现为理论形态。美学史研究的是美学理论而不是各个时期和艺术家们的作品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识。一个时代的审美意识比较分散的表现在这个时代的文艺作品中,又比较集中的表现在这个时代的若干美学理论中。三.中国美学史的分期:中国古典美学:发端——先秦、两汉(第一个黄金时代)1.代表人物:老子、孔子、庄子、荀子等2.社会背景:社会大变动、殷周宗教神学统治动摇、思想解放百家争鸣、理论思维活跃。3.范畴和命题:“道”“气”“象”“妙”“味”“美”“大”“兴”等范畴与命题,为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奠定了哲学基础。过渡——汉代美学是先秦美学和魏晋南北朝美学之间的一种过渡形式。展开——魏晋南北朝至明代(第二个黄金时代)1.代表人物:李贽2.社会背景:社会经济变动大;汉代儒家统治思想瓦解,思想解放;二度百家争鸣;明后期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城市市民阶层壮大。3.范畴与命题:“意象”“风骨”“气韵”;“声无哀乐”“传神写照”“迁想妙得”等.总结——清代前期(第三个黄金时代)1.代表人物:王夫之、叶燮2.代表美学体系:王夫之美学体系“理”“事”“情”、叶燮美学体系“才”“胆”“识”“力”、石涛《画语录》、刘熙载《艺概》3.重要门类:戏剧美学、小说美学作者: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近代。1.中国近代美学代表人物:梁启超、鲁迅、王国维、蔡元培。2.特点:都热衷于介绍西方美学,并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没能够完成对中国古典美学进行系统的分析、批判、吸收、改造等任务。直到“五四”前后李大钊美学的出现,是对于中国近代美学的否定。至此,中国现代美学才真正开始。四.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些流行性考察(一)西方美学重再现、重模仿,发展了典型的理论;中国美学重表现、重抒情,发展了意境的理论。(不符合事实)(二)西方美学偏于哲学认识论,侧重“美”“真”统一;中国美学偏于伦理学,侧重“美”“善”统一。(很大的片面性)(三)西方美学偏于理论形态,具有分析性和系统性;中国美学偏于经验形态,带有直观性和经验性。(带有直观性和经验性)因此,要系统的、深入的研究,对中国古典美学的一系列范畴和命题进行认真的分析,对中国古典美学的体系和特点多出总体的概括,才能得到科学的结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