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阿克苏地区经济发展和纺织行业发展概况
在自治区工业布局中,将阿克苏定位为煤电煤化工基地、石油石化基地、棉纺基地、优质特色果品生产加工基地和优质商品粮生产加工基地,成为南疆区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自治区提出“阿克苏地区要形成1000万锭棉纺及化纤的纺织总规模,成为新疆最重要的纺织基地”的总要求,阿克苏地区规划了用十年时间,在全地区形成1000万锭棉纺及化纤,包括印染、家纺、服装等完整产业链的纺织产业,其中最重要的是,规划建设阿克苏纺织工业城(开发区)。阿克苏纺织工业城总体规划面积为54.6平方公里,规划产能为600万锭,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的原则,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棉纺、化纤、针织、梭织、染整、家纺、服装、仓储物流、动力能源、生活商贸等十大功能区,拟在2010年先期启动棉纺项目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到十二·五末达到300万锭的棉纺规模。地区现有纺织生产企业12家,纺织规模80万锭,气流纺5000头。除此之外,引进重点纺织项目15个,纺织规模签约新增300万锭以上,总投资约100多亿元。
阿克苏地区的总体思路是“三元两带”,即东部以库车为中心、库(车)拜(城)为主线,在库车石油工业园区集中发展石油化工业项目,将煤焦化等项目集中在拜城化工业园区,形成东部工业隆起带,带动新和、沙雅等地的工业发展,西部以阿克苏为中心。阿(克苏)—温(宿)为主线,将轻纺和农副产品加工项目集中在阿克苏轻纺工业园区、农副产品加工园区加工发展,形成西部工业隆起带,带动阿瓦提、
乌什等县的工业发展。奋力推进由农业大区向工业强区的历史性跨越,实现在南疆区域崛起。
阿克苏地区是全国著名的优质棉生产基地,棉花种植面积长年在200万亩以上,棉花总产量达1000万担以上,总产占全国的九分之一,自治区的三分之一,品种齐全、品质优良,具有尽快做大做强以纺织为主的棉产业的优势。特别是作为“中国长绒棉之乡”优质长绒棉产量占全国的90%。地区依托丰富的棉花资源,加快发展以纺织为主,包括纺织、棉短绒加工,棉籽精练食用油,棉蛋白饲料等棉产品综合加工利用的棉产业。依据《阿克苏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阿克苏地区“十二·五”棉纺织工业发展规划》的规划,“十二五”期间阿克苏市将建成300万纱锭、气流纺10万头,精梳比例达到70%以上的“轻纺城”,重点以阿克苏市纺织工业园区为龙头,集中优势资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辐射阿瓦提、沙雅、库车和阿拉尔三县两市的棉纺织加工区,形成阿克苏地区棉纺织产业集群带。随着规划的逐步实施,阿克苏地区棉纺织工业正逐步做大做强,近年来,阿克苏依托棉花资源优势,加快资源转换战略,一批招商引资的棉纺厂相续投产和正在建设。地区先后从江苏、浙江、山东等纺织工业发达地区,引进先进技术和资本,建设了华孚、鲁泰、巨鹰、健鹰、富宏、同旺、康达等12家纺织企业,目前已形成了80万锭生产规模,其中采取精梳工艺的占到20%,生产的80-120支高支纱成为纺纱市场上的名牌,被雅戈尔、杉杉、恒源祥等知名企业广泛应用于高级服饰、床上用品等。同时,织布厂、服装厂等以棉纺工业为龙头的产业链已逐步形成。全地区棉纺工业规模发展目标为:到“十二·五”末,棉
纺规模要达到300万锭。棉纺产业已成了地区在推行“六大产业”群建设中的重中之重,是我地区支柱产业之一,阿克苏已成为新疆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
二、专业建设目标
1、专业建设总体目标
通过纺织技术专业的建设,提高我校综合实力。在课程体系建设、师资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教材建设、管理制度建设、社会服务与辐射带动等方面取得进展。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打造棉纺挡车、棉纺保全、维修电工、纺织机电一体化等4个服务于纺织行业的特色鲜明的重点专业。学校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辐射能力等方面显著增强。不断提升培训、鉴定、技术推广和技术开发等社会服务能力。做改革的先锋、管理的示范、发展的示范,做重点专业的建设的示范,技能人才培养的示范,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示范。
2、专业建设具体目标
(1)建设能培养符合纺织工程技术发展的技能人才;建设能胜任纺织行业不同就业岗位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进行纺织技术专项技能一体化、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建设专项技能的教师队伍;建设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与职业素质训练为一体的的纺织技术实训中心;使专业达到南疆一流、成为能引领相关专业群改革与建设的品牌专业,能够进一步推动阿克苏乃至南疆片区的职业技能培训水平的整体提高,为培养大批技术工人,缓解就业压力,特别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城镇就业发挥积极作用,能够为自治区经济建设和行业特别是南疆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通过重点专业的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完善,棉纺挡车、棉纺保全、纺织机电一体化等纺织技术专业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更加贴近纺织行业的生产实际,纺织技术专业特色更加突出。学校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辐射能力等方面显著增强。不断提升学校的培训、鉴定、就业、技术服务等社会服务能力。做重点专业的建设的示范,技能人才培养的示范,自治区职业教育发展的示范。
(2)坚持以纺织行业人才需求为基本依据,以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宗旨,坚持工学结合的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双证书制度和订单式培养。通过将纺织工程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细分为所涵盖
的棉纺挡车工、棉纺保全工、电焊工、机械维修工、维修电工、电工、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纺织机电一体化等职业(工种)的具体工作步骤,参照各步骤职业资格规范的技术要求,制定其具体的要求和标准,将原来多门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融入到以纺织技术专业为主线的若干个集教学与生产为一体的基本功技能训练和生产性综合技能训练中(校内完成),建立起理论、实践、素质为一体的技能训练课程体系,推进专业教学资源建设,构建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以突出职业技能训练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3)通过建立理论实训一体化的核心能力训练环节,培养理论实训一体化的教师队伍,建设产学一体化的实训中心,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和职业素质,熟练掌握专业核心技能和知识的纺织工程技术专业领域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创建新型的现代中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推广“讲—演—练—评”四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带动相关专业群中等职业教育的模式改革,为自治区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发展做出贡献。
(4)以纺织技术专业为重点,带动涵盖的专业(工种)的专业群发展。
三、专业建设思路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就业为导向,服务“工业强阿、纺织强阿”,服务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再就业,按照科学规划、实事求是和够用、管用、实用、共用的原则。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途径;以培训纺织企业急需的棉纺挡车工、棉纺保全工、维修电工、纺织机电一体化专业为核心;以课程体系建设为重点; 以一体化素质教师为主体;依托以实训实习基地,探索校企之间深度融合的运行新机制,达到“学精湛技术、拿资格证书、择理想职业”的目的,实现“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开发技术和服务社会”的功能,不断提升学生的谋生能力、技能操作能力、基层管理能力和优质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地州级技工学校专业多、培训面广的综合型培训潜力。 将自治区技工院校重点专业——纺织技术专业与阿克苏地区特色产业公共实训基地《棉纺织工程》、《机
电》实训中心合并建设,避免了重复建设,这样即符合自治区技工教育重点专业建设为区域经济服务的要求,又符合阿克苏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急需的各类初、中、高级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四、建设原则
按照“坚持标准,突出重点,择优遴选,引导示范”的原则,学校紧紧围绕自治区优势产业和阿克苏地区”64122”工程建设需要,以培训纺织企业急需的棉纺挡车工、棉纺保全工、维修电工、纺织机电一体化为主,兼顾其他行业覆盖的电工、机械维修工、电焊工为辅,建设重点专业--纺织技术,这样即符合自治区技工教育重点专业建设为区域经济服务的要求,又符合阿克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急需的各类初、中、高级技能型人才。
五、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和预测分析
按照阿克苏地区目前80万锭的棉纺织规模,纺织企业缺员3000余名,到“十二五”末棉纺业规模发展到300万锭,可提供22000余人的就业岗位。按实际生产运营能力为70%测算,培训量为15400余人,其中按学校承担60%计算,需培训9240余人,其中挡车熟练工7390余名,设备维修和检验工等相关工种1200余名,新技术新工艺人员650余名。随着地区大力实施“64122”工程,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地区棉纺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对棉纺技术工人需求量很大,棉纺技术工人供不应求,加上目前地区棉纺企业用工流失率高达30-40%。使得棉纺产业的发展受到技术人才短缺的“瓶颈”制约。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将引进大型的企业和先进的设备,因此,棉纺织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将是大量和长期的。
(1)地区现有的80万锭棉纺织企业中还缺纺织挡车熟练工2260余
人。
(2)按1万锭需100余名熟练工计算新建220万锭,需(棉纺挡车、棉纺保全、维修电工、纺织机电一体化)22000余名。
(3)按新建220万锭生产运转能力为70%的用工数计算,22000人×70%=15400人,学校承担培训用工的60%,即:15400人×60%=9240人。
(4)挡车熟练工按80%左右计算,约为7390人,设备维修和检验工及相关工种按13%左右计算,约为1200人,在岗职工新技术、新工艺培训,按7%左右计算,约为650人,合计9240人。
六、学校基本概况
学校1978年成立, 2009年4月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为国家重点技工学校。现有面积111407平方米,建筑面积60709平方米(含驾训、田径场地20000余平方米),实训场所面积4192平方米,固定资产近4000万元。单位编制160名,其中:管理岗位15名,专业技术岗位124名,工勤岗位21名。内设党政办公室、教务科、学生管理科、招生与就业指导科、驾驶培训中心、职业技能鉴定所、总务科、保卫科等八个中层职能科室及工、青、妇3个群团组织。现有教职工133人,其中:专兼职教师84人,本科以上学历78人,中、高级职称教师54人,“一体化”教师54人,其中:高级技师1人,技师14人,高级工16人,中级工23人。高级讲师16人,讲师38人;长期外聘教师15人。学校坚持“学校围绕市场转,专业围绕产业转,教学围绕就业转”的培养目标,主要设有纺织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维修电工、机械维修、汽车驾驶与维修、计算机技术应用六个主体专业 ,截止目前,学校被国
家科技部命名为“农民科技星火培训学校”,地区行署批准为“阿克苏地区职业技术培训公共实训基地”,“阿克苏职业教育中心”。先后获得国家、自治区、地区劳动、教育、人事、公安、交通、安全生产等部门授予的“阿克苏地区第一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授权培训点”,“阿克苏地区保安培训中心”,“三级安全生产培训机构”,“阿克苏地区劳动预备制培训机构”,“阿克苏地区创业培训定点培训机构”,“阿克苏 ‘纺织工业城’专门人才定点培训机构”等职业技能培训及职业技能考核鉴定资质。建校33年来,先后开设了棉纺挡车、棉纺保全、纺织机电、维修电工、汽车维修、汽车驾驶、农机维修、机械维修、电焊工、机修钳工、中式烹调(民族特色)、化工工艺、计算机应用技术、服装裁剪、保安等三十余个专业,为地区及其它省(市)各行业输送各类学制班合格技能人才11000余名,“双证书”率及推荐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各类人员短期培训25000余名;各类初、中级技能人员职业技能鉴定考核13000余人次。
纺织技术专业是阿克苏地区技工学校的常设专业和主体专业。纺织技术专业集棉纺挡车、棉纺保全、纺织机电一体化技术于一身,具有专业面广、技能渗透性强的特点,是富有生命力的、前景广阔、发展空间巨大的长线专业。纺织技术是目前我校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 2004年被学校列为重点建设专业,通过近几年的努力,以成为自治区在阿克苏地区乃至南疆职业学校中的重点建设专业。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自治区地州市特色产业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新政办发[2008]216号精神,确定我校为:阿克苏地区特
色产业公共实训基地《棉纺织工程》、《机电》实训中心。同时被自治区、国家列为“十一五”重点支持建设的1000所示范中等职业学校之一。行署确定我校以棉纺织工程、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维修专业培养为主,以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为契机,积极打造特色品牌专业。
学校从1989年即开办了纺织班,至今以有22年之久。自该专业开办以来,培训挡车工、保全工2500余人。开办纺织大专班培养管理人员36人,培养电、钳、焊、机修等专业技术工人3000多人。2004年以来,学校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其中5000余名农民工中,有1500余名为棉纺挡车、棉纺保全专业,全部由学校推荐到地区有关棉纺企业就业。学校现有本科学历的纺织技术专业专职教师28人,其中,高讲6人,讲师13人,助讲9人,一体化教师25人。长期聘用3名地区纺织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学校兼职实习指导教师。充分发挥对口援阿优势,上海、河南、浙江在资金、师资培训、师资援助、学生实习实训、就业等方面给予了大力的帮助,传授先进的管理经验、教学经验和技术技能,弥补了师资力量的不足。
学校现有主体专业的教学实验实训室4192平方米,教学设备总值804.76万元。主要有棉纺挡车实训工间、棉纺保全实训工间、钳工实训室、电焊实训工间、装表接电实训室、电工、电子实验室、维修电工实训考核实训室、电力拖动实训室、机床电气维修实训室、PLC变频器技术实训室、气动与液压实训室、传感技术实训室、光机电一体化实训室、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实训工间、多媒体教室、微机室等22个实验、实训室(工间)。实训设备配置满足主体专业的实训要求,部分设备具有先进性。钳工、电焊、维修电工、电工、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机电
一体化技术等专业的实训设施和实训项目,可作为纺织技术的公共基础实训和基本功训练实训,具有一定的实训设施建设基础。目前学校专业门类、资师队伍和实训设施设备的建设结构趋于合理,已基本形成为地区六大支柱产业—棉纺基地、现代服务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城镇就业等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就业服务的格局。
七、专业建设内容
1、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
2011年6月借助浙江省桐乡市技工学校援助阿克苏地区产业工人培训《棉纺保全》一线工人和劳动力就业项目在我校的对口实施,依托浙江省桐乡市技工学校师资、设备资源优势,加强“一体化”教师的对口培养;使用激励机制,要求每一位专职教师能够胜任2门专业课教学、掌握1门技能。落实教师个人定位,制定教师个人提高计划,提升教师队伍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模块化教学能力。完善教师到企业下现场顶岗实践制度,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任教,管理和使用好兼职教师队伍。组建由企业工程技术专家、技术能手和专业带头人为主的专业建设精英团队。引进和培养专业带头人8人,骨干教师20人,“一体化”教师28人,兼职教师16人,构建一支具有双师结构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专业特色不同,人才培养模式也不相同:有依据企业需要的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有“2+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前2学年在校内进行课堂教学、实验实训教学及生产性实习等,最后1学年按照与企业签订的人才培养订单协议,到订单企业顶岗实习;有“1.5+0.5+0.5+0.5”工学交替人才培养
模式,即“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过程;在“订单”企业中,采取顶岗实习与就业方向相结合的原则,一个专业招生,多个专业方向就业,最大限度满足企业多岗位人才需求。
(2)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学校和企业专家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与企业共同制定课程标准、职业能力标准,通过分析学生顶岗实习进行真实工作体验后对课程教学的新要求, 精选教学内容,突出技能训练,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根据“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按照岗位需求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采用“精简、压缩、增加、综合”的方法,精简重复交叉的内容,压缩不必要的内容,增加与专业能力培养密切相关且应用广泛的课程,把培养某项综合能力所需的课程内容按照知识点和技能点加以筛选整合,形成新的理论、实践、素质为一体的技能训练课程体系,开发以工作过程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建设3门优质核心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具备优良的职业道德观、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
3、教材建设(1)教材建设计划
在重点建设期间,学校计划编写特色校本教材(讲义)和工学结合的实训教材(讲义)共6本,计划编译教材(讲义)6本。
(2)教材建设措施
做好各专业特色教材(讲义)和实训教材(讲义)的编写,维文教材(讲义)的编译工作;开发一定数量的与特色教材配套的课件和光盘;鼓励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
举办优秀特色教材评选活动。4、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按照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要求,2012年扩建校内纺织技术生产性实训、实习车间一个,面积为700 m2,营造“实训如同在现场,管理严格似厂矿”的职业氛围,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学做一体”;建立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标准和实习实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现校内生产性实训占实践教学学时的60%以上;校企共建校外实习基地6个,校企共建共管的运行机制,创新校企一体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学校与企业共同管理、共同考核,确保学生顶岗实习1年以上,提升实践教学质量,使之具备生产、实训、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推广和技术开发等六种功能。2012年底扩建纺织技术专业所覆盖专业群的实训室,面积为1500 m2,进一步提高纺织技术专业及所覆盖专业群的实训教学要求,满足学生职业资格考证的要求。
5、职业素质教育。
通过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生产育人和环境育人,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确保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98%以上,其中高级工达15%,。毕业生就业率95%以上,就业稳定率85%以上
用人单位总体满意率在85%以上。双证书获取率98%以上。
6、基本建设
2009年12月和2010年9月,学校已新增建筑面积7900平方米。2012年底,学校将在自治区和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支持下,投资4000万拟新建16100平米的教学实训楼和用于实训设备购置,满足整体
发展的需要。
八、成果预测
1、培训规模:重点专业建成后,强化服务功能,发挥辐射作用。按其建设规模、拥有工位数以及学校原有的教学设施的容量,综合考虑涵盖的专业(工种)和培训周期的因素,其培训人数可达到每年750名学制教育技校生,2000名职工的培训规模。
2、每年新增职业技能考核鉴定能力增至3000人次。
3、“十二五”期间累计为各县(市)培训中心、职业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200人。
4、该项目建成初期(2012—2013)使学生(学员)一次就业率达95%,就业稳定率达70%,中期(2014—2015)一次就业率达96%,就业稳定率达80%,远期(2016—2020)一次就业率达98%,就业稳定率达85%。由此,可迅速提高阿克苏地区技工学校中等职业教育的综合办学能力,间接带动当地二、三产业的发展。预计各项经济效益指标看好。九、保障措施
1、领导能力建设:建立领导班子轮训制度,增强战略思维和科学决策能力。
2、组织保障:成立重点专业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具体建设和日常管理工作
3、制度保障:制定管理办法,完善教学,实训场地管理制度和监督措施
十、专业建设领导小组
为了确保高质量地完成地区技工学校重点专业的建设,使建设的特色品牌重点专业能更好地为地区经济建设服务,成立特色品牌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和论证总体建设的先进性、可行性和持续性以及建设的方案,进行阶段性建设目标的检查和验收,加强建设的领导和协调。学校成立由主管副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学副校长任副组长,教务、职业技能鉴定、招生就业及各教研室负责人为主要成员的建设工作小组,全面负责统筹规划和组织实施建设工作,下达建设任务,加强对建设进程的领导、监控,及时研究解决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建设
提供组织保障。详细制定各专业建设目标和建设任务,并负责检查督促,确保建设专业按时保质完成。
领导小组组 长:
哈丽旦·如孜 阿克苏地区技工学校主管副校长副组长:
艾斯卡尔·阿不拉 阿克苏地区技工学校教学副校长
地力·多来提 阿克苏地区技工学校学生管理、招生就业培训副校长
成 员:
郑刚 阿克苏地区技工学校教务科科长杨栋梁 阿克苏地区技工学校教务科副科长
于怀平 阿克苏地区技工学校职业技能鉴定所常务副所长
张新庭 阿克苏地区技工学校招生就业科科长阿米娜 棉纺挡车专业建设责任人戚铭文 棉纺保全专业建设责任人
杨栋梁 纺织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责任人 十一、学制招生与短期培训规模见附表十二、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附表
十三、现有设备情况及需购置设备方案附表
阿克苏地区技工学校
二0一一年九月六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