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初中语文_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来源:东饰资讯网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有请今天的朗读者。

三位学生上台诵读关于母亲的名篇。

三位同学的朗读让我们认识了三位不同的母亲,同时也感受季羡林、胡适、冰心对母亲的款款深情,母亲是我们每个人生命中的至爱,他们给予孩子的无私之爱值得我们用一生去歌颂、去抒写。下个周我们诵读的主题是“母亲”希望同学们每天都能坚持诵读,成为真正的朗读者。

同学们,1944年4月10,延安各界举行追悼会,隆重悼念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母亲钟太夫人。中共中央的评价她是“八路功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毛泽东同志更是盛赞“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为什么她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朱德同志一起去重温她感人至深的形象,缅怀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

首先,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请同学们看导学案。 二、预习检查 1.注音:

佃农( ) 祖籍( ) 仪陇( ) 溺死( ) 劳碌( ) 私塾( ) 衙门( ) 横蛮( ) 不辍劳作( ) 饱尝( ) 妯娌( ) 和睦( )

差役( ) 迁徙( ) 2.解词:

①不停地劳动(耕作)。 ②一切劳苦和怨言都能经受。 ③待人宽大厚道,仁爱慈善。

④有钱而心狠,剥削穷人,压迫穷人。 ⑤饥民聚夺富家食物或去富家吃饭。 ⑥到处向人家借钱。 三、初读课文:

课前大家已经结合导学案进行了预习,文章回忆了母亲的一生,那么,在朱德的记忆中,母亲一生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你最先在文章的哪部分读到的? 四、品读人物,悟写法:

1.母亲勤劳一生是通过哪些事例体现出来的?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你是从哪个段落,哪那些语句读出的?注意圈点勾画。

交流研读:概括事件,品析词语。 勤劳:4、5、7、11、12、13段

刚才从4、5、7、11、12、13段中我们看到了母亲的勤劳,

2.除了勤劳,母亲还有哪些品格值得我怀念?你是从哪些事看出来的?

聪明能干:6 段 俭朴:6、7段 宽厚仁慈:7 段 坚强:3、8段

有远见:9段

深明大义,支持、同情革命:10、12段

3.母亲一生值得回忆的事情很多,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些事件来写呢?

这些事很典型,最能表现普通劳动妇女的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深明大义的特点。

4.这些事件是按照什么顺序串联起来的?

文章以母亲“勤劳一生”这一线索提纲挈领,按时间顺序安排记叙的内容。这样,虽然文章所记的内容时间跨度大,事件多,但脉络清晰,有条不紊。

5.这种写法对我们的阅读和写作有什么启示? 写作技巧点拨:如何塑造人物形象: ❶ 抓出人物的主要特点。

❷ 选取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典型事例。

❸围绕重点,按照一定的顺序组织材料。

五、赏析语言,品感情:

1.作者回忆往事之后,深情地写道,我应该感谢母亲,母亲给了我怎样的影响,我从母亲身上得到了哪些教益?

❶“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

❷“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

❸“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 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

2.齐读14、15段,字里行间透露出我对母亲的什么感情?这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感恩之情,思念之情。 议论中带有强烈的抒情。

3.从句式结构上讲我们可以把这三点做怎样的修改,更能加强语言的气势,表达强烈的感情?

改为三段,形成一组排比。

怀着强烈的感激、思念之情再来读一下。(先分读,再齐读) 六、拓展延伸:

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深的爱,哀思母亲,敬重母亲,歌颂母亲,感谢母亲,唱出一支对母亲的深情赞歌。

其实在写作上,这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写法也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让我们齐读课文第一段,那句话点明了文题并引起了下文对母亲的回忆?

文章结尾怎样写的?这个结尾有什么特点? 写作方法点拨:如何写开头和结尾?

开头:开门见山,直接点题引出下文 ,并确定感情基调。

结尾:简短有力,收束全文,呼应开头,升华了感情。 同学们,在你成长的道路上,离不开母亲陪伴的足迹,母亲给了你无私的关爱、教诲、帮助、激励甚至还有有批评和惩罚,让我们得以健康快乐的成长。那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像朱德对母亲一样学会感恩,涌泉相报,努力像母亲爱我们一样去爱我们的母亲呢?

下面请任选下面其中一种句式,写一段话来表达你对母亲的感恩和回报之情。

1.我应该感谢 ,她教给我 ,使我 。

我应该感谢 ,她教给我 ,使我 。

我应该感谢 ,她教给我 ,使我 。

2.“我将 , 我将 ,我将 , 来报答母亲的深恩,使她能够 。” 七、谈收获:

通过学习本课,你有什么收获?请从知识的获得、方法的领悟、语言的积累、情感的体会等方面谈一谈。 八、结语:

同学们,跟随着伟人的回忆,我们认识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其实在我们的生命中,也有一位这样的母亲影响着我们,激励着我们,希望同学们好好珍惜现在的幸福,学会感恩,懂得回报! 九、作业:

1.积累关于母爱的名言诗句 。 2.拓展阅读:胡适 《我的母亲》。

3.以《我的母亲》或《我的父亲》为题,写一篇短文,用一个小事例来表现母亲或父亲的一个特点。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篇幅较长的回忆性叙事散文,学生在学完第一单元记叙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了写人的记叙文的基本要求,了解了写人的一些基本方法。本文语言通俗易懂,学习的难度不算太大,要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起到主导作用即可。本单元的课文大都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熏陶感染,在反复朗读中领略。要在记叙文教学的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关于写人的记叙文知识和方法技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

效果分析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预习,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定会给我们惊喜。展示时,让学生自己选择问题发言,人人都会有发言的机会,从而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增强他们的信心。这节课,我给自己足够的耐心来听学生的发言,因为有的学生在发言时,由于口头表达能力太差,表达的欲望又那么强烈,使我不忍打断,以至于有些不受控制,很费时间,这提醒我必须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能把“走远”的学生拽回来。要想不浪费时间,平时必须多给学生说的机会,才能让学生做到不心慌、不跟吃,说话有中心,表达得更清楚、流畅。这也是本册第二单元口语交际的要求。相信学生,课上让学生多思考、多表达,教师做好引导者、点拨者,定会很轻松。

教材分析

《回忆我的母亲》是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

第二单元选取了四篇写人的文章,这些人都有一颗爱心:爱子女、爱学生、爱祖国。这些课文很适合八年级学生学习,对引导他们懂得爱人和怎样爱人很有裨益。《回忆我的母亲》是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朱德同志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写的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是一篇感情真挚、文笔朴素的散文,文章回忆了母 亲勤劳一生,叙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赞颂了母亲勤劳简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文章没有华丽的词藻和感慨激昂的 词句去赞颂母亲,但是在那平实的续写中,在那朴素的字里行间却深藏着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与感激,也表达了作者要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鞠躬尽瘁的决心!

学习本课,要了解回忆性散文的特点,比如内容真实、事件典型、注重细节描写等。还可以从中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回忆我的母亲》测评练习

1.读准下列字音

佃农( ) 妯娌( ) 迁徙( ) ....差役( ) 衙门( ) 溺死 ( ) ...横蛮( ) 聊( )叙 祖籍( ) ...东挪西借( ) 私塾( ) 不辍劳作...( ) 2.解释下列词语。 ①不辍劳作(chuò):

②任劳任怨(rèn yuàn): ③宽厚仁慈(rén cí): ④为富不仁(wéi fù): ⑤节衣缩食(suō shí): ⑥支撑门户(zhī chēng): ⑦东挪西借(nuó): ⑧聊叙(liáoxù):

3. 本文是一篇写真人真事的 (体裁)。 作者是 。文章真实而细致入微地回忆了母亲 的一生,追述了母亲对他的深刻影 响,表达了他对母亲的 之情。 本文叙事的线索是母亲“勤劳一生”,全文的感情基调是

答案:1.回忆录 2.朱德 3.勤劳 4.思念、敬爱、感激 5.悲痛

4.文章回忆了母亲哪些方面的事情?分别表现了母亲什么性格特征和哪些优秀品质?

母亲的往事 母亲的品质 养大八个孩子 支持革命 同情革命

不和任何人吵架 性格和蔼 宽厚仁慈

希望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 有远见

东挪西借,培养一个读书人来 勤俭节约,能干 回家继续劳动,一直到最后 同情穷人 周济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勤劳

5.小练笔:写一写自己的母亲的日常,要求真挚朴实,200字左右

相信学生,课堂会变得很轻松

──《回忆我的母亲》课后反思

《回忆我的母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叙事散文,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中优秀的保留篇目。在这篇简洁朴素的优秀散文里,作者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讴歌了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劳动妇女的崇高品德,表示了继续革命、要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鞠躬尽瘁的坚定志向。我在教授这篇课文时候,主要安排了这样的环节,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一、设计导学案,预习先行。预习的时候,除了标上自然节、勾画生字词并注音外,可从人物描写方法、性格特点;写了几件事件、事件详略、如何组织材料?有没有中心句或过渡句;开头、结尾的作用;表达方式;作者抒发的感情;谈谈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深受感触的句子;修辞手法等多方面去做旁批,还有什么疑问,可查背景资料,看预习提示;注解、课后题都要关注。在上课的时候,我发现学生熟悉了课文的内容,对课堂的问题的引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抓主要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

“问题引领”来感知课文内容,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下列问题你能解决吗?1、文章都记叙了哪些事来写母亲?能不能用中心句或自己的话来概括?2、读完课文,体会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温馨提示:自己先思考,小组合作交流。

集体交流时,学生活跃起来,小组员举手积极。这些问题学生基本上都能解决,只是表述的不够准确、不够全面。对学生回答对的问题,我让学生举手,统计会的有多少人,来确定是否跳过或是否再进行点拨。我对回答问题好的学生,当着老师们的面大力表扬,学生很有成就感。我预设的找中心句和理解开头、结尾的作用,学生可能有困难,结合相应段落,读中感悟,用超链接进行了研读赏析。我这节课没有讲多少话,都是学生在分析讲解,感到挺轻松的就结束了。人人都会有发言的机会,从而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增强他们的信心。相信学生,课上让学生多思考、多表达,教师做好引导者、点拨者,定会很轻松。

三、查漏补缺,有待改进。课文内容中联系到考点的部分,应该落实考试,抓住要点和中心,保证对文段分析的准确性(主要针对阅读题型)。在新课标教学中,教师起到引导作用,但应明确参考答案的范围,再一步步引导学生自行找到问题的答案。不能急于帮助学生直接出示答案。

以上是我对于这篇文章的教学反思,好的地方要发扬,有待改进的地方要完善,“课无完课“希望自己的课堂日臻完美。

课标分析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

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

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