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卷第4期 辽宁工学院学报 Vo1.8,No.4 2 0 0 6年8月 Journal of Liaon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ug.2006 浅析毛泽东晚年文化思想的根源 潘照新 (辽宁大学学报编辑部,辽宁沈阳110036) 摘要:毛泽东的文化思想对中国影响深远,其中对新文化建设的原则和正确的方法对今天的文化建设有重 大的指导意义。但是我们可以发现毛泽东早期与晚期的文化思想存在巨大的差异,尤其毛泽东晚年的文化思想一 改其早期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在文化的主体观、客体观和方法论上都产生了一系列致命的缺陷。 关键词:毛泽东;晚年文化思想;缺陷;根源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91(2006)04-0007-03 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在政治、经济、军事和 不可能的。”“对于知识分子的正确的政策,是革命 文化等诸多方面对近现代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产生 胜利的重要条件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关 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特别是其在近现代中国社会剧 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强调“我国艰 烈变化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时 巨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尽可能多的知识分子 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文化思想更是影响深远。毛泽 为它服务,”并批评了不善于团结知识分子、不尊 东的文化思想既体现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又在一 重知识分子、不适当地干预科学文化工作的现象, 定程度上包含着西方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文化思想 要求“所有这些缺点必须加以克服”。毛泽东虽然 和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优秀成果。然而在晚年, 重视知识分子,但却始终未将知识分子纳入工人阶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毛泽东对自己的文化 级范畴,而是将知识分子视为可以团结和被改造的 思想产生了怀疑,最终改变了自己正确的文化思 对象。他多次提出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并在建国 想,造成了一场文化上的悲剧。 初期开展了全国范围的知识分子改造工作。在《关 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 一、毛泽东晚年文化思想的缺陷 明确指出“知识分子必须继续改造自己,逐步地抛 (一)文化主体观上的缺陷 弃资产阶级的世界观而树立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 1.片面的文化主体思想。在文化的主体观上, 的世界观”,并做出了“现在多数知识分子还不能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始终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发 说己经完成了这个转变”的判断。正是这个思想的 展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的劳动实践是文化发展 存在,影响了毛泽东对知识分子的态度和政策,使 的唯一基础。但是,毛泽东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过 得知识分子作为需要继续改造的对象,在历次政治 于偏重于人民群众的基础性作用,对广大文化工作 运动中,总是首当其冲地受到冲击。尤其在文化大 者(知识分子)的作用认识不够。尤其在毛泽东的 革命中,更是被列为第九种“另类人”,失去了从 晚年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论述中,只强调工人 事文化工作的权利、自由和条件,造成对中国文化 和农民阶级的作用,对知识分子则涉及不多。在革 事业发展的影响和阻碍。 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毛泽东对知识分子应该说 2。文化发展方向的缺陷。从文化的发展方向来 是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他在《大量吸收知识分子》 看,毛泽东始终认为新文化应该是民族的、科学的、 中明确指出:“在长期的和残酷的民族解放战争中, 大众的文化,特别强调文化要为“工农兵服务”, 在建立新中国的伟大斗争中,共产党必须善于吸收 这无疑是一个正确的观点。但是,毛泽东在认识文 知识分子。”“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 化的大众性上存在一系列的误区,特别在文革发生 收稿日期:2005—1卜14 作者简介:潘照新(1968一),女,陕西洋县人,副研究员。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8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8卷第4期 前后,毛泽东把“帝王将相的文化、才子佳人的文 化”与“劳动人民的文化”对立起来,反复强调要 建立新文化就要和那些“帝王将相”、“才子佳人” 的文化彻底决裂。这无疑是割裂了文化的艺术性和 普及性之间的联系,单纯用文化的普及性取代文化 艺术性的发展,阉割了文化的传承性和应有的、高 和“反孔批儒”、“破四旧”、“书越读越蠢”等口号, 结果使中国民族文化遗产遭到严重破坏,使广大干 部和群众遭到打击迫害。另一方面,毛泽东晚年自 觉不自觉所身体力行的,实际上正是他自己过去所 说的,应当加以“剔除”的“封建性的糟粕”。 (三)矛盾的文化方法论 于生活的一面。 (二)文化客体观上的缺陷 对文化阶级性的无限夸大。毛泽东强调文化为 政治服务的特点和文化具有阶级性是有道理的,但 如果将其绝对化和扩大化,就失去其正确性而走向 了错误。20世纪50年代对文化界的一系列错误批 判和文化大革命中对17年文化教育战线的彻底否 定,其失误根源都在于将文化领域的学术争论视为 政治路线斗争,将人民内部矛盾视为敌我矛盾、阶 级斗争,因而采用了不平等的、强制的,甚至是专 政的方式来加以解决。其结果是既打击了作为文化 建设中坚的知识分子,也给中国的文化事业造成了 难以弥补的损失。 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由批判吸收到全盘否 定。不可否认,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是毛泽东 文化思想产生的深厚土壤。在许多的文章和著作 中,毛泽东反复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 的重要性。毛泽东自幼熟读古书,一生所读的古籍, 上自经史子集,下至笔记小说,范围极为广博。丰 富的中国传统文化,铸造了毛泽东的人格意志和博 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中国传统文化还使他对中国国 情、民情有更深刻的理解,并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中,抓住历史机遇,创造性地找到突破口,这已被 中国革命的历史所证明。西方文化对毛泽东文化思 想的形成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毛泽东在早年既 受到西方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民主改良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也受到马克思主义 理论的熏陶。在毛泽东早年的文稿中突出地反映为 到处都洋溢着“以人为本,崇尚个性”,“强调个人 价值,主张个性解放”的气息。 但是在毛泽东的心目中,发展新文化是文化建 设的重中之重,而发展新文化就意味着对旧文化的 否定。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同他晚年对待中国传统文 化问题上的失误分不开。一方面,他违背了自己主 张的必须批判地总结和继承民族文化遗产,批判地 继承外国的文学艺术遗产的正确方针,也违背了他 所说的“不应当”、“决不能割断历史”的主张,而 采取了否定和抛弃一切中国和外国文化遗产的极 端立场,提出了批判“封、资、修”、“大、洋、古”、 实事求是与主观臆断并存。可以说,实事求是 ‘..是毛泽东思想最基本的灵魂,是毛泽东唯物主义文 化思想形成的根本指导思想。但是到了晚年,毛泽 东的文化思想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甚至是倒退。在 实践上,就导致了毛泽东不重视亲自调查研究而轻 信他人和假象的盲动性,以主观的臆断代替理性的 分析,甚至直接陷入了唯意志主义的泥潭,难以自 拔。这种主观臆断的方法对毛泽东晚年错误文化思 想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双百”方针与压制民主俱在。“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是“人民内部的自由在文艺工作和科学 工作领域中的表现”,只要是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 范围内,“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但由于在 毛泽东的思维构架中“百家”实质上只有资产阶级 和无产阶级两家,加上“左”的思想影响,使我国 文化建设未能呈现多样化的局面。在对待社会主义 的发展问题上,由科学变成了空想;对待马克思主 .义的观点上,从反教条主义到实行教条主义:在对 待不同意见上,从“双百方针”转变为视不同意见 为右倾或修正主义。 二、毛泽东晚年错误文化思想产 生的根源 (一)个人文化结构上的不完善 毛泽东可以说是一位学者型的领导者,他不仅 对中国传统文化,而且对西方文化都相当了解。但 是毛泽东一生只出了两次国且时间很短,都是到社 会主义的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只能借鉴苏 联有限的经验,在对马克思进行阶级分析方法的把 握和应用方面出现了偏差。他对外国的印象多是来 源于少数的二手资料和书籍,对资本主义经济技术 的了解和研究较少,尤其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实际和 西方现代化成就缺乏直观的了解。加之中国革命长 期受到帝国主义的镇压,所以由于毛泽东对帝国主 义的仇恨,对资本主义的不解,就不可避免地对外 来的文化接受和传播抱有怀疑的成分。相比之下,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重道轻器”的思想,对毛泽东 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毛泽东晚年夸大了现实社会中人们精神状态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6年(总第42期) 潘照新:浅析毛泽东晚年文化思想的根源 9 的消极面和腐朽文化的影响,离开整个社会的现代 化进程,去追求纯而又纯的道德价值理想,继而又 以他心目中纯而又纯的狭隘价值观念去衡量,评估 人们的普遍道德精神面貌,从而导致了对现实负面 现象日益偏激的看法。这种狭隘的价值观念使得毛 泽东企图依赖社会“新人”的道德热情来建设社会 主义,以为只要人的思想问题解决了,一切问题都 化思想日益封闭,直到文化大革命同时对各种文化 的全盘否定。这样,曾经以不同方式成为毛泽东文 化思想基础和资源的所有文化成了无产阶级革命 的对象,阶级斗争和个人崇拜最终成为文化毁灭的 历史罪责。 (四)客观因素的影响 毛泽东晚年文化思想的巨大变化和当时的国 可以解决。这使得毛泽东把改革作为上层建筑的文 内和国际形势有相当大的联系,某些事件甚至决定 化当成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首要途径,企图用文化革 命的手段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扫清道路,这无疑是 颠倒了事物的本末关系。 (二)习惯性思维的影响 毛泽东长期生活在革命斗争环境中,在敌我力 量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分清敌我是最大的问题,所 以毛泽东形成了认识事物注重于阶级分析的习惯 性思维方式,总是对任何事物都贴上阶级的“标 签”。具体到文化领域,毛泽东晚年的文化观偏离 了他一生信仰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过分 强调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实质把文化问题完全等 同于政治问题,把文化政治化、行政化、意识形态 化,尤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对待人民内部矛盾采取 了“你死我活”的专政方式。 从中国的传统文化出发创造出社会主义革命 的新文化是毛泽东的文化理想和追求。在反帝反封 建革命及社会改造实践中,毛泽东在创造出一整套 “改造世界观”的理论和方法的同时,也存在着个 人理性认识与实践操作脱节的问题。战争年代形成 的思维定式一直延续到建设时期,文化思想结构的 调整因权力结构和社会背景而缺乏足够的动力。 (三)封建主义文化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有两千年封建传统的国家,封建余 毒对中国的影响决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扫除干净 的。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毛泽东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和科学方法,但 究竟什么是“封建性的糟粕”,什么是“民主性的 精华”,毛泽东没有做出明确的区分,甚至是用主 观的好恶来决定对文化的取舍。 在长期的武装斗争和政治实践过程中,毛泽东 明确意识到在变化了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革命文化 需要不断调整,并对各种文化资源灵活地进行配置 运用。肯定、否定,批判、利用,在对近代西方文 化、苏联革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反复衡量、选择 借鉴的矛盾中,始终无法摆脱根深蒂固的封建主义 思想和环境的影响。官僚主义、专制主义使他的文 了毛泽东文化思想的发展。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 盘否定,引起了毛泽东对苏联修正主义的担忧;20 世纪60 ̄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腐朽思想的盛行, 引起毛泽东对资本主义文化的厌恶。作为一位国家 领导人,毛泽东深深地为国家前途和命运担忧,严 重的危机意识迫使他必须做出紧急的判断和决定, 理想主义的幻想使得毛泽东排除异己,排斥外来的 文化,力图建立一个封闭的、理想的社会,以上种 种不可能不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影响。 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毛泽东晚年文化思想的错 误是探索、实践中的难免,多方面地发展中国先进 文化始终是毛泽东文化思想的核心。在新的历史条 件下,面对新的国内国际环境,中国文化面临着前 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我们要更好地汲取经验,学 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坚持马 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社会主义思想 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对文化霸权主义保持必要的 警惕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与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 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与产业,不断丰富、 充实、完善、升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为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经济发展和 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最坚实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l】陈万松.毛泽东的文化思想浅析【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5.9. 【2】李琼.中国传统文化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J].理论月 刊,2001(5):16.17. 【3】李箐.近代中西方文化冲突、融合与毛泽东思想的产生 [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6):7-11. [4】李玲波.毛泽东晚年失误原因探析[J】.楚雄师范学院学 报,2003(2). 『5】单世联.1956年与毛泽东的文化思想结构[EB/OL]. [2004-06—07].http://www/gmw.cn. (责任编校:李延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