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专项练习

来源:东饰资讯网


课内阅读1《草原》节选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 )使人惊叹,( )叫人舒服,( )愿久立四望,( )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一碧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翠色欲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文中的括号里加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3.这段话写出了草原的什么特点?文中哪句话最突出表现这个特点?用“~~”画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话中,作者用了哪些不同的词来描写草原的色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碧千里和翠色欲流这两个词相同的地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千里之内的距离都是绿色,本文形容草原很大的范围内都是碧绿的颜色。 翠绿的颜色好像就要流淌出来一样,形容绿到了极致。 2.既 又 既 又

3.文中写出草原的绿。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的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4.写草原的色彩:一碧千里 翠色欲流 流入云际 绿毯 绿色渲染 5.都是描写绿色的景物。

课内阅读2《草原》节选(8分)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A】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B】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C】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第 1 页 共 30 页

1.读画横线的句子,汽车走了( )里,才到达目的地。(2分) A.四百五十 B.三百 C.一百五十

2.用“ ”画出具体描写“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的句子。(2分) 3.读画浪纹线的句子,不是比喻句的是( )。(2分) 4.给短文取一个小标题: 。 参考答案:

(一)1.C 2.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3.B 4.迎接远客

课内阅读1《草原》节选(7.5分)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 1.在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2分)

新鲜——( ) 晴朗——( )

2.这段话主要描写了草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景物,抒发了作者对____________________的热爱之情。(2.5分)

3.用波浪线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这句话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3分)

参考答案:1.清鲜 明朗

2.空气 天空 小丘 羊群 草原风光

3.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草原和羊群 无边的绿毯和白色的大花

课内阅读3《草原》节选(17分)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 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

第 2 页 共 30 页

(2分)

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并用另外的读音组词。(5分)

nɡ( mé蒙古mēnɡ( .

měnɡ(

hǎo( )

) 好客 .o( )hà )

2.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2分)

亲热——( ) 大方——( )

3.如果将选文的内容当成一幅画,可以给它拟个名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2分)

4.选文提到了蒙古族人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风俗习惯。(4分)

5.场面描写既要有对整体场面的概括,又要有对重点场面的具体描写,即点面结合。请根

据你的理解,用“____”画出“点”的描写,用“ ”画出“面”的描写。(各画一处)(2分)

6.从画“ ”的句子中可以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蒙古族人民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参考答案:



1.蒙骗 √

蒙难

{

好事

2.冷淡 羞涩 3.主客联欢

4.喝奶茶 吃奶豆腐 吃手抓羊肉 唱歌跳舞

5.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 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

6.示例: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感谢你们的盛情款待,你们的深情厚谊永远留在我的心中。

第 3 页 共 30 页

课内阅读1:《丁香结》

①今年的丁香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城里街旁,忽然呈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有的宅院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②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那儿有十多棵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③在我断断续续住了近二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④古人词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⑤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的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⑥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她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

1.这篇文章的作者是_______,原名________,著名哲学家_______之女。 2.分析第①节画线的句子,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感情赋予在这些丁香花身上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①②节分别从什么角度描写了丁香花?联系第⑥节,说说作者的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说说文中引用古人关于丁香结的诗句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斗室外的三棵白丁香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作者花大量笔墨写这三棵白丁香。

B.作者在文中以细腻的笔调,描写出了一个色彩绚丽的丁香花的形象。 C.作者实写丁香花的形象,虚写寄托于丁香花的理念、志趣,创造出了一个深远的意境。

D.作者在文中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上的情感,以开阔的胸襟为今天的读者开拓了一个“丁香结”全新的艺术境界。

第 4 页 共 30 页

参考答案:

1. 宗璞 冯钟璞 冯友兰

2. 作者将丁香拟人化,使无意识的丁香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 3.(1)第①②节分别从色彩(雪白)、香味(甜香)描写了丁香花; (2)作者以丁香的雪白、甜香,映衬人们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和追求。 4.文中引用古人关于丁香结的诗句,从另一角度展示了丁香结的形象,丰富了丁香结的内涵,为读者提供了展开丰富想象的天地。(意对即可) 5.B 课内阅读3: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军过后尽开颜。

1. 写出划横线处应填的诗句。

2.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万水千山”在诗中是指一万条河、一千座山。 ( ) (

2

思。 ( )

(3)“五岭逶迤腾细浪”一句的意思是五岭山脉间翻腾着细小的浪花。( )

( ) (4)读“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时语气要低沉一些。

3. 诗中写到了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全诗是围绕哪一句诗来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万水千山只等闲 更喜岷山千里雪 2.(1)×(2)√(3)×(4)√

岷山 4. 大渡河 金沙江 乌蒙山 3.五岭山脉万水千山只等闲 5.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十一、课内阅读。(9分)

七律·长征

第 5 页 共 30 页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这是一首________律诗,全诗共有八句,分为首联、颔联、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3分)

2.运用了夸张手法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云崖暖”中的“暖”写出了红军渡过金沙江的________________,“铁索寒”中的

“寒”写出了红军夺取泸定桥的________________。(2分) 4.这首诗赞美了红军的什么精神?(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1.七言 颈联 尾联

2.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3.喜悦 惊险悲壮

4.这首诗赞美了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内阅读4:狼牙山五壮士(节选)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 )落山涧( ),粉身碎骨。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打完了,只剩下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 )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 )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1.请拟定一个小标题概括这部分内容:_______________。 2.在文中括号里给加点的字注音。 3.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居高临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粉身碎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描写了壮士们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表现了壮士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第 6 页 共 30 页

5.痛击的结果怎样?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顶峰歼敌 2.zhuì jiàn nǐng báo 2. 占据高处,面向低处。形容所居位置可以控制全局、极为有利。 身体粉碎而死。比喻为了某种目的或遭到危险而丧失生命。

4.行动,决心, 坚强不屈、顽强斗争

5.敌人纷纷滚落深谷。从这里可以看出战士们的勇敢顽强。 四、课文片段阅读。(7分)

五位壮士(屹立 耸立)在狼牙山顶峰,(瞭望 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1.在文中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打“√”。(2分) 2.用文中加点的词语造句。(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声音”指的是( )(1分)

A.“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B.“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 4.从这声音里,我体会到( )(1分) A.五位壮士不怕牺牲,渴望胜利。

B.五位壮士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对党和人民的热爱与忠诚。 5.四、1.屹立√ 眺望√

2.示例:钱塘江大潮声势浩大,惊天动地。 3.A 4.B 5.英勇跳崖

第 7 页 共 30 页

给这几段话拟一个小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课内阅读5:开国大典 (节选)

丁gèng)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gēng bèn 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拿、举)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 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bēn

dào)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dǎo|(显现 出现 出没)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看到、投向、望着) 主席台。

1. 用“√”打出正确的读音或正确的词语。 2. 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四面八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排山倒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这个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请你仿写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按要求改写句子。

(1)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这个片段反映了当时人们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擎 bèn gēng dǎo 出现 投向 2.泛指周围各地或各个方面

把高山推开,把大海翻倒过来。形容声势巨大,不可阻挡。 3.比喻 大象的耳朵就好像两把大大的蒲扇。

第 8 页 共 30 页

4.(1)广场汇集队伍(2)舞台上精彩的文艺节目,博得了观众们雷鸣般的掌声。

5.反映了人们当时激动、兴奋、喜悦的心情。

(一)课内阅读。(8分)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提 擎)着红旗,有的(提 擎)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陈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走向 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1.用“\\”画去括号内不恰当的字词。(2分)

2.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分)

3.仿照画横线的句子写一句话。(2分)

4.用“△”标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2分) (一)1.画去:提 擎 陈列 走向

2.比喻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天安门广场上红旗之多,参加开国大典的群众之多的壮观场面。

3.红红的太阳像一个大火球,高高地挂在天上。

4.表示时间的词语有“早上六点钟起、清早、五更天、到了正午”。表现了人们参加开国大典的兴奋、急迫的心情。

课内阅读6:竹节人(节选)

破课桌,俨然一个叱咤( )风云的古战场。

还有同学别出心裁( ),想技高一筹( )。给竹节人粘( )上一个橡皮擦雕成的脑袋,做一套纸盔甲( )。一有机会,便得意扬扬招呼大伙儿来观摩( )。谁知弄巧成拙( ),中看不中用,没打几个回合,那粘上的脑袋连盔甲被它自己手里的大刀磕( )飞了,于是对方大呼胜利。

1.在文中括号里给加点的字注音。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第 9 页 共 30 页

别出心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弄巧成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照样子,写词语。

得意扬扬(ABCC型):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弄巧成拙(含有反义词):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的“中看不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别出心裁”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hì zhà cái chòu zhān kuī jiǎ guān mò zhuò kē 2.表示与众不同的新观念或办法。用来形容诗文、美术、建筑等的构思设想独具一格,与众不同。

一个人本想卖弄聪明,结果反而把事情搞糟,干了事与愿违的事情。

3.示例:千里迢迢 人才济济 怒气冲冲 舍近求远 弄假成真 承上启下

4.比喻外表好看,其实不中用,就是人们常说的“花瓶”。 5.这支电视广告的制作的确别出心裁,十分引人注目。 四、课文片段阅读。(12分)

教室里的课桌破旧得看不出年纪,桌面上是一道道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一不小心,铅笔就从裂缝里掉下去了。

而现在,这些裂缝正好用来玩竹节人。 ……

将鞋线一松一紧,那竹节人就手舞之、身摆之地动起来。两个竹节人放在一起,那就是搏斗了,没头没脑地对打着,不知疲倦,也永不会倒下。

……

竹节人手上系(jì xì)上一根冰棍棒儿,就成了手握金箍棒的孙悟空,号称“齐天小.

圣”,四个字歪歪斜斜刻在竹节人背上,神气!

找到两根针织机上废弃的钩针,装在竹节人手上,就成了窦尔敦的虎头双钩。把“金

第 10 页 共 30 页

钩大王”刻在竹节人的胸口,神气!

用铅皮剪一把偃月刀,用铁丝系一绺红丝线做一柄蛇矛,给那竹节人装上,再挖空心思取一个更威风、更吓(xià hè)人、叫得更响的名号。 .

破课桌,俨然一个叱咤风云的古战场。

1.给选文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2分) 2.根据意思写词语。(2分)

(1)形容声势威力很大。( ) (2)没有来由。( )

3.找出选文中的一个夸张句画上横线,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写出了竹节人的玩法有( )(多选)(3分)

A.手上系上一根冰棍棒儿,号称“齐天小圣”。 B.手上装两根废弃的钩针,号称“金钩大王”。

C.用铅皮剪一把偃月刀,用铁丝系一绺红丝线做一柄蛇矛,给那竹节人装上,取一个

更响亮的名号。 D.胡乱对打。

5.从选文第三自然段画横线的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1.jì√ xià√ 2.(1)叱咤风云 (2)没头没脑

3.教室里的课桌破旧得看不出年纪,桌面上是一道道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一不小心,铅笔就从裂缝里掉下去了。 这样写突出了课桌裂缝又宽又长。

4.ABC

5.从这些词语中,我体会到了作者玩竹节人的快乐。

课内阅读7:宇宙生命之谜(节选)

为了揭开火星神秘的面纱,科学家们决定利用宇宙飞船对火星作近距离的观测......通过近距离观测还发现,以前观察到的火星表面上所谓颜色的四季变化,并

第 11 页 共 30 页

( )由于植物的生长和枯萎造成的,( )由于风把火星表面上的尘土吹来吹去,才造成了颜色明暗的变化。

科学家们还发现,火星是一个非常干燥的星球。在它的大气中( )找到了水汽,( )含量极少,只有地球上沙漠地区的百分之一;火星的大气层非常稀薄,百分之九十六是二氧化碳,氧气含量极少;火星表面温度很低;火星上没有磁场,它的大气层中没有臭氧层,因而不能抵御紫外线和各种宇宙线的照射。所有这些因素都说明,在火星上生命难以存在。

1.在短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揭开——( ) 观测——( ) 枯萎——( ) 抵御——( )

3.缩写句子。

科学家们决定利用宇宙飞船对火星作近距离的观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科学家们以前观察到的火星表面上所谓颜色的四季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是怎样说明火星上生命难以存在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不是 而是 虽然 但

2.揭开——( 揭露 ) 观测——( 观察 ) 枯萎——( 凋谢 ) 抵御——( 抵挡 )

3. 科学家们对火星作观测。

4.火星上颜色明暗的变化,是由于风把火星表面上的尘土吹来吹去而造成的。 5.①火星是一个非常干燥的星球。②火星的大气层非常稀薄。③火星表面温度很低。④火星上没有磁场。 (一)课内阅读。(13分)

哪些天体上可能有生命存在呢?这个天体又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人们了解了生命起源的过程之后,认为至少应有这样几个条件:一是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一般应在零下五..十摄氏度至零上一百五十摄氏度之间;二是必要的水分,生命物质诸如蛋白质、核酸的活力..都和水紧密相关,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三是适当成分的大气,虽然已发现少数厌氧菌能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生存,但氧气和二氧化碳对于生命的存在是极为重要的;四是要有足够的..光和热,为生命体系提供能源。

1.读文中画浪纹线的句子,想想它们有什么作用?(2分)

第 12 页 共 30 页

2.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天体上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有哪些。(4分)

3.举例说明,短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3分)

4.注意文中加点的部分,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三、(一)1.两个反问句,起着激发读者思考,引出下文的作用。

2.一是适合的温度;二是必要的水分;三是适当成分的大气;四是足够的光和热。 3.一是列数字,如“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一般应在零下五十摄氏度至零上一百五十摄氏度之间”;二是举例子,如“诸如蛋白质、核酸的活力都和水紧密相关”;三是做假设,如“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

4.用列举分层的说明方法,让说明的内容层次更加清晰、内容更加具体、更具有说服力。

十、课内阅读。(10分)

根据这些条件,科学家首先对太阳系除地球以外的其他行星进行了分析。水星离太阳最近,向阳时表面温度达到三百至四百摄氏度,不可能存在生命。金星是一颗缺氧、缺水,有着浓厚云层的行星,阳光辐(fú fù)射和云层造成的“温室效应”,使得金星表面温度极.高,不可能有生命存在。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离太阳很远,它们的表面温度,一般都低于零下一百四十摄氏度,因此,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太阳系中唯一还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火星与地球有不少相似之处:地球自转一圈是23小时56分4秒,火星自转一圈是24小时37分;地球自转(zhuǎn zhuàn)轴与.公转轨(guǐ guī)道平面有66度34分的倾角,而火星的倾角约66度1分,所以火星和地.

球昼夜长短相近,而且也有四季更替。更有趣的是,1877年,意大利的一位天文学家观察到火星表面有很多纵横的黑色线条,人们猜测这是火星人开挖的运河。人们还观察到火星表面的颜色随着季节而变化,有人认为这是火星表面植物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了颜色。 1.给选文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3分) 2.在选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2分)

唯独——( ) 相像——( ) 3.读选文,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3分)

(1)科学家经过分析研究,得出结论: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 ) (2)火星与地球有不少相似之处,因而可能存在生命。( )

(3)太阳系中的其他星球表面温度都比地球低,因而不存在生命。( ) 4.分别写出选文的两个自然段的段意。(2分)

第 13 页 共 30 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1.fú√ zhuàn√ guǐ√ 2.唯一 相似 3.(1)× (2)√ (3)×

4.第一自然段:科学家分析出太阳系中除地球、火星以外,其他星球不可能有生命存在。第二自然段:太阳系中唯一还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

课内阅8:桥(节选)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怒吼——( ) 惊恐——( )奸笑——( ) 爱戴——( )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势不可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拥我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划出文中的拟人句。

4.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修辞手法,突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山洪来临村民们惊慌失措时,老支书的表现怎样?从中可以看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第 14 页 共 30 页

1. 咆哮 惊慌 狞笑 拥戴

2. 形容来势十分迅猛,不能抵挡,也说势不可挡。 指相互拥挤。 3. ①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②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③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4. 比喻 拟人 雨水的凶猛和洪水的可怕,渲染了紧张的气氛。 5.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体现了在死亡紧逼时,老支书的的 从容镇定。 二、主题探究。(10分)

读句子,品析人物形象。

1.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1)这三句话中,有一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3分) (2)村民们在山洪暴发时惊慌失措,而这里写老汉“像一座山”,表现了老汉在危险来临时

的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对“他像一座山”的理解,正确的是( )(2分)

A.既表现了老汉的威严冷静,又写出了老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座“山”是人们

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B.老汉个子高大魁梧,外表十分像一座山。

2.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1)“这样做”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对这个句子的理解,正确的是( )(1分) A.这个句子写得前后矛盾,不合常理。

B.面对西蒙的悲惨遭遇,桑娜本能地把两个孩子抱回了自己的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

样做”与“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看似矛盾,实际上反映了桑娜同情穷人、关心穷人的善良品质。 三、主题讨论。(4分)

《桥》一文中作者在结尾才点明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在柏林》一文中作者在结尾才揭示老妇人重复数数的原因,请你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大舞台(28分)

四、课文片段阅读。(15分)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第 15 页 共 30 页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画横线。(3分)

搀扶 (chān chán) 祭奠(diàn dàn) 吞没(méi mò) ...

2.“废”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首________,再查________画;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

字母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4分) 3.仿照画横线的句子写一句话。(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汉似乎要喊什么”,想一想,老汉可能要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5.把小伙子从队伍中揪出来的老汉,这一次却又用力地把小伙子推上木桥,你从中体会到

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1)比喻 老汉 一座山 (2)镇定、威严 (3)A

2.(1)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 (2)B

三、示例:这样设置悬念,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四、1.chān diàn mò 2.广 五 F fèi 3.略。

4.示例:儿子,别怪我! 5.略。

课内阅读9:穷人(节选)

第 16 页 共 30 页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

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

她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门吱嘎一声,仿佛有人进来了。桑娜一惊,从椅子上站起来。

“不,没有人!上帝,?……”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 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我怎么对他说呢

1.《穷人》是______(国家)作家_____________写的。他的作品深受世界人民喜爱,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等。课文记述了_________和妻子_______主动收养已故邻居____________的两个孤儿的故事。赞美了他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好品质。 2.我会借助字典,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1)忐忑不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作自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空。

(1)文中的“裹”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字母(), 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部。

(2)C安定。在文中应取( 安全;B安装 “忐忑不安”中“安”的意思有:A )。 4.选文通过对桑娜的_________和_________描写,体现出桑娜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好品质。

5.“他会说什么呢?„„嗯,揍我一顿也好!”这里的“他”是指 __________,桑娜为什么会说“揍我一顿也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文段最后说“桑娜深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请你发挥想像,说说这时桑娜可能在深思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俄国 列夫·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渔夫 桑娜

西蒙 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2.(1)形容心神不定. (2)自己做了错事,自己承受不好的后果。 3.(1)G 衣 (2)C 4.神态 心理 矛盾的心理状态,她宁愿自己承担痛苦和劳累,也要抚养西蒙的孩子的朴实、善良

第 17 页 共 30 页

5.渔夫 桑娜热爱丈夫,觉得自己这样做给丈夫增加了负担,觉得对不起他。也反映她同情孤儿,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的心灵。 6.略。

三、阅读感悟。(20分) (一)课内阅读。(8分)

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1.照样子,写词语。(2分) (1)干干净净(AABB): (2)闪闪发亮(AABC):

2.用横线画出具体描写“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的句子。(2分) 3.桑娜为什么会感到“心惊肉跳”?(2分)

4. 从哪些描写中可以感受到桑娜一家是“穷人”?(2分)

三、(一)1.(1)安安静静 高高兴兴 (2)津津有味 斤斤计较

2.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

3.(1)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2)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

4.(1)“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 一个“破”字,说明他们生活贫困。(2)“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说明他们生活艰难。 十一、课内阅读。(8分)

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桑娜举起马灯,想看看病人在什么地方。首先投入眼帘的是对着门的一张床,床上仰面躺着她的女邻居。她一动不动。桑娜把马灯举得更近一些,不错,是西蒙。她头往后仰着,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①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 .)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就在这死去的母亲旁边,睡着两个.............

很小的孩子,都是卷头发,圆脸蛋,身上盖着旧衣服,蜷缩着身子,两个浅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②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

第 18 页 共 30 页

巾包住他们的小脚。孩子呼吸均( )匀而平静,睡得正香甜。 .1.在文中的括号里给加点的字注音。(2分)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2分)

显然( ) 均匀( ) 宁静( ) 蜷缩( )

3.按提示将这一段分为三层,在文中用“‖”标出。屋内环境——西蒙——两个孩子。(2分) 4.读文中两处画“____”的句子,体会句意,回答问题。(2分) (1)读画线句①,想一想,西蒙想要抓住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了画线句②的描写,你有什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1.shì jūn

2.示例:明显 匀称 寂静 收缩 3.……阴冷。‖……垂下来。‖……香甜。

4.(1)西蒙想要抓住的是两个孩子的命运。在自己即将离开人世时,两个孩子是她放心不下的。她无力决定两个孩子的归属与未来。

(2)我体会到西蒙是一个善良的母亲,她为两个孩子付出了最后的母爱,令人感动。 课内阅读10:夏天里的成长

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里的长是飞快地长,跳跃地长,活生生地看得见的长。您在豆棚瓜架上看绿蔓,一天可以长出几寸;您到竹子林、高粱地里听声音,在叭叭的声响里,一夜可以多出半节。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一块白石头,几天不见,就长满了苔藓;一片黄泥土,几天不见,就变成了草坪菜畦。邻家的小猫小狗小鸡小鸭,个把月不过来,再会面,它已经有了妈妈的一半大。

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变丰满。稻秧长,甘蔗长,地是一天一天地高起来。水长,瀑布长,河也是一天一天地变宽变深。俗话说:“不热不长,不热不大。”随着太阳威力的增加,温度的增加,什么都在生长。最热的时候,连铁路的铁轨也长,把接茬地方的缝儿几乎填满。柏油路也软绵绵的,像是高起来。

一过夏天,小学生有的成了中学生,中学生有的成了大学生。升级、跳班,快点儿,慢点儿,总是要长。北方农家的谚语说:“六月六,看谷秀。”又说:“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农作物到了该长的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收成的希望。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1.在括号里写出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

第 19 页 共 30 页

绿蔓( ) 高粱( ) 苞蕾( ) 苔藓( )

菜畦( ) 谚语( ) 铁轨( ) 处暑( )

2.找出文中所提到的俗语或谚语,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划出文中的中心句。

4.一过夏天,小学生有的成了中学生,中学生有的成了大学生。(用加点词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是怎样理解“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这句谚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这句话有何深刻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lǜ wàn liang bāo lěi tái xiǎn qí yàn guǐ chǔ shǔ 2.①不热不长,不热不大。②六月六,看谷秀。③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

3.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4.我们的毛巾有的是红色的,有的是蓝色的,可好看了。

5.处暑的时候,谷子如果还不出穗,就没收成的希望了,就像无用的荒草一样,只能割掉喂牛吃了。

6.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一定要在青少年时期珍惜时间,积极争取知识、能力、经验的增长,不要错过时机,否则就会成为一事无成的人。

四、课文片段阅读。(15分)

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你在棚架上看瓜藤,一天可以长出几寸;你到竹子林、高粱地里听声音,在叭叭的声响里,一夜可以多出半节。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一块白石头,几天不见,就长满了苔藓;一片黄泥土,几天不见,就变成了草坪菜畦。邻家的小猫小狗小鸡小鸭,个把月不过来,再见面,它已经有了妈妈的一半大。

1.给下面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2分) 高粱(liɑng liǎng) 菜畦(qí wā) ..2.照样子写词语。(2分)

跳跃、苔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话写出了生物在夏天里飞快生长的状态。作者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20 页 共 30 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动植物。(7分)

4.读画横线的句子,这句话中的哪些词体现了“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1.liɑng√ qí√ 2.示例:嘟囔 葡萄

3.瓜藤 竹子 高粱 苞蕾 苔藓 小鸡 小鸭

4.“昨天”“今天”“明天”三个表示时间的词语体现了“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 课内阅读11:

①有一天,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还用问,这是起了风。一会儿,几朵厚墩墩的云彩漂游过来,把太阳也给遮盖住了。 天一下子变了脸色。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果然,随着几声闷雷,头顶上真的落上了几个雨点儿。我又伸手试了试周围,手心里也落上了两点。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

……

②吃过晚饭,雨还在不停地下着,嗒嗒嗒地打着玻璃窗,好像是敲着鼓点逗引我出去。我跑到窗前,不住地朝街上张望着。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 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

③说来也怪,雨果真像我希望的那样停了。四周一下子变得那样安静。我推开窗子,凉爽的空气扑了过来,还带点儿腥味。路灯照着大雨冲刷过的马路、马路上像铺了一层明晃晃的玻璃;路灯照着路旁的小杨树,小杨树上像挂满了珍珠玛瑙。可雨点儿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我扑到自己的床上,一心想着明天雨点儿打在雨衣上的事。

1.这个片段选自课文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当代著名_______。她的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等。 2.第①段中划横线的句子富有表现力,请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作者为什么说是雨点儿“逗引”我出去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中画虚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找出选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分别写出一句填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第 21 页 共 30 页

1.《盼》 铁凝 作家

2.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小杨树比作人,可以“嘻嘻地笑”,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小杨树的动态,烘托了“我”此刻开心、兴奋的心情。

3.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我想穿新雨衣出门的急切心理。 4.承上启下。由上文的写雨景自然地过渡到下文写的雨停之后安静的环境。 5.示例:比喻:路灯照着路旁的小杨树,小杨树上像挂满了珍珠玛瑙。 拟人:有一天,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

(一)课内阅读。(8分)

说来也怪,雨果真像我希望的那样停了。四周一下子变得那样安静。我推开窗子,凉爽的空气扑了过来,还带点儿腥味。路灯照着大雨冲刷过的马路,马路上像铺了一层明晃晃的玻璃;路灯照着路旁的小杨树,小杨树上像挂满了珍珠玛瑙。可雨点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我扑到自己的床上,一心想着明天雨点打在雨衣上的事。

1.短文是按“雨后美景”和“心中盼望”来写的,请用“∥”把短文分作两层。(2分) 2.围绕“雨后美景”这个中心意思,短文主要写了( )。(4分)(多选) A.四周变得安静 B. 清爽的空气 C.明晃晃的马路 D.挂满雨滴的小杨树

3.“我”心中是“盼”着下雨的,可却把“雨后美景”写得如此美丽,这样写有何用意?(2分)

三、(一)1.“说来也怪……挂满了珍珠玛瑙。”∥“可雨点要是淋在……打在雨衣上的事。”

2.ABCD

3.短文写“雨后美景”,是为了突出“我”盼望第二天能看到雨点淋在雨衣上出现更美的情景。

课内阅读12:只有一个地球 (节选)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

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 )使它们不能再生,( )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1.在选文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再生”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不能再生的”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来”强调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加点的词语你体会到了什么?

第 22 页 共 30 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完这段文字,你想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不但 还 2.重新生长 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 ,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

这些资源原先的可再生性, 突出了现在的不可再生 科学性 严谨性 3. 体会到人类不珍惜地球资源,不注意保护地球,会酿出“生态灾难”,威胁人类的生存。

4. 示例:如果人类不珍惜地球资源,不注意保护地球,会酿出“生态灾难”,威胁人类的生存。我们要珍惜地球资源,保护地球。

三、阅读感悟。(22分) (一)课内阅读。(10分)

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拿矿物资源来说,它不是谁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1.举例说明“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4分)

2.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现象?(2分)

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哪些威胁?(2分)

4.你想对人类说些什么心里话?写下来。

(2分)

三、(一)1.石油、煤炭、金属矿藏等资源不可再生,所以是有限的。 2.废水、废气、废物的随意排放,果皮纸屑的随意丢弃等。 3.比如得癌症的病人增多、土地沙漠化、地球变暖等。

4.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课内阅读13:伯牙鼓琴

第 23 页 共 30 页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伯牙鼓琴____________________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_____________________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_____________ 伯牙破琴绝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伯牙是传说中的善弹琴的人,钟子期是善听音的人。与此典故相关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_,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1)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弹 正 形容极短的时间 断绝 2.高山流水 比喻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也比喻乐曲高妙。 3.(1)钟子期说:“弹得真好啊!我好像看到巍巍的大山!”

(2)钟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课内阅读14:月光曲(节选)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 )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 )的地方升起来。( )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 )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 ),卷起了(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 )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 )的大海。

1.按原文填空。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第 24 页 共 30 页

霎时——( ) 忽然——( ) 仿佛——( ) 照耀——( )

3.《月光曲》也叫_________________。贝多芬是_________(国家)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广为流传的交响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4.下面不是比喻句的一句是( ) A.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 B.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轻纱似的微云。

C.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5.按要求改写句子。

(1)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改为被子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被月亮照得雪亮的浪花。(改为把字句)

6.皮鞋匠的第一次联想描绘了三幅画面,它们是(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没看见过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清幽 水天相接 微波粼粼 一缕一缕 大风 巨浪 恬静 波涛汹涌 2.瞬间 突然 好像 照射

3.《月光奏鸣曲》 德国 《命运》《田园》《合唱》

4.C 5.(1)蜡烛被一阵风吹灭了。(2)月光把浪花照得雪亮的。 6.(1)月亮升起,海面微波粼粼.(2)月亮升高,穿过轻纱似的微云 (3)海面波涛汹涌。

7.因为盲姑娘是看不见的,但是他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再一次听入神了,也衬托贝多芬创作的成功。

(一)课内阅读。(10分)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哇!”一个男的说:“是呀,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2分) 幽静—( ) 难过—( )

第 25 页 共 30 页

2.用“ ”在文中画出与“这首曲子多难弹哪”前后照应的句子。(2分) 3.文中有两处描写姑娘的谈话,第一处表现了她( ),第二处表现了她( )。(4分) A.善解人意

B.渴望听到贝多芬的亲自弹奏

4.“哥哥”在文中指的是( )。(2分) A.贝多芬 B.皮鞋匠

三、(一)1.寂静 伤心 2.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 3.B A 4.B 课内阅读15:少年闰土(节选)

( )的天空中挂着一轮( )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 )的( )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 ), 手捏一柄( ),向一匹猹( )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 )逃走了。

......

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 pián)飞跑地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 (biàn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fó)面前许下心愿,用 (fú圈q (juànuān) 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pián)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 (biàn便 (biàn pián)熟识了。

1.在选段一中按原文填空。

2.用“√”给选段二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3.第一段话从自然环境描写和人物外貌描写相结合。其中写自然环境是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四种景物,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种颜色。这样写生动形象,具体真实,使人身临其境。

4.从哪一句话可以看出“我”急切地想见到闰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紫色的圆脸”说明闰土经常 _____________________;“头戴一顶小毡帽”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写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这些外貌可以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农村孩子。

6.第二段话话通过人物的_________描写,刻画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的闰土。 7.读了选段后,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第 26 页 共 30 页

1.深蓝 金黄 一望无际 碧绿 银圈 钢叉 尽力 胯下

2.biàn fó quān biàn biàn 3.天空 圆月 沙地 西瓜 深蓝 金黄 碧绿

4.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地去看。 5.劳动、身体健康;闰土是一个住在江南一带农村的孩子;少年闰土的可爱。 十分健康、可爱

6.外貌 身体结实健康

7.闰土是一个聪明伶俐,经常参加劳动、经受风吹雨晒,身体结实健康的农村孩子。

(一)课内阅读。(9分)

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地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2分) 愿心—( ) 怕羞—( ) 熟识—( ) 盼望—( )

2.从“日日盼望”“好容易”“飞跑”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2分)

3.从闰土的外貌和神态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3分)

4.给短文取一个小标题: 。 (2分) 三、(一)1.心愿 害羞 熟悉 渴望 2.体会到“我”盼望见到闰土的急切心情。 3.闰土是一个健康、朴实、天真、可爱的孩子。 4.相见

四、课文片段阅读。(10分)

“管贼么?”

“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月亮地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的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第 27 页 共 30 页

“他不咬人吗?”

“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他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1.选文中有不少词语不太常见,请你把下面不太常见的词语换成常见的词语。(4分)

便是——( ) 素——( ) 如许——( ) 先前——( )

2.根据选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2分) (1)猹是一种像小狗的小动物,专门吃西瓜。( )

(2)“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是指:獾猪、刺猬和猹经常咬瓜。( ) 3.闰土讲的这件事很有意思,我要给这一部分拟个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读选文第六自然段,我们能从中体会到“我”对少年闰土的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2分)

四、1.就是 向来 如此 以前 2.(1)× (2)√ 3.示例:看瓜刺猹 4.羡慕和钦佩 十一、课内阅读。(11分)

看完树,我们在村口道别。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1.在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2分)

领会——( ) 告别——( )

2.选文主要写了作者的__________,联系全文来看,它起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2分)

3.“另一种东西”表面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事实上指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4.选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2分)

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递进。

第 28 页 共 30 页

C.表示转折。 D.表示省略。 5.对“青山是不会老的”理解正确的是( )(1分)

A.山上的树木一年四季常青,保持郁郁葱葱的生长态势。 B.老人执着、崇高的精神永远流传。

十一、1.领悟 道别 2.所想 总结全文

3.绿绿的山林 无私奉献、造福山林的精神 4.A 5.B

十一、课内阅读。(9分)

就在伯父去世那一年的正月里,一个星期六的下午,爸爸妈妈带我到伯父家里去。那时候每到周末,我们姐妹三个轮流跟随着爸爸妈妈到伯父家去团聚。这一天在晚餐桌上,伯父跟我谈起《水浒传》里的故事和人物。不知道伯父怎么会知道我读了《水浒传》,大概是爸爸告诉他的吧。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送我两本书,一本是《表》,一本是《小约翰》。伯父已经去世多年了,这两本书我还保存着。

1.从选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1分)

细嚼慢咽——( ) 对号入座——( )

2.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对伯父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这句话表面是

写伯父自夸记性好,实际是写伯父委婉地批评“我”______________。从这句话中我们能感受到鲁迅先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5分)

3.读一读选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我”有这样的感受是因为( )(1分)

A.伯父只夸他自己而不夸“我”,“我”感到失落、不满。 B.“我”听懂了伯父的话,感受到了伯父对“我”的委婉批评。 C.“我”觉得伯父的记性好,而自己的记性差。 4.请你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一、1.囫囵吞枣

第 29 页 共 30 页

张冠李戴

2.动作 神态 语言 读书太马虎 含蓄、幽默、风趣

3.B 4.伯父教育“我”要认真读书。

第 30 页 共 30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