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日积月累及古诗背诵汇总
日积月累一
游 子 吟 孟郊(唐)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慈母手中那一条条的针线,是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谁说子 女那小草一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五言乐府诗。全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
日积月累二
鸟 鸣 涧 王维 (唐)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很少有人活动只有桂花无声地飘落,夜里一片静谧春日的ft谷寂寂空空。明月升起光辉照耀惊动了ft中栖鸟,不时地高飞鸣叫在这春天的溪涧中。
《鸟鸣涧》描绘ft间春夜中幽静而美丽的景色,侧重于表现夜间春ft的宁静幽美。全诗紧扣一“静”字着笔,极似一幅风景写生画。诗人用花落、月出、鸟鸣等活动着的景物,突出地显示了月夜春ft
1
的幽静,取得了以动衬静的艺术效果,生动地勾勒出一蝠“鸟鸣ft更
2
幽”的诗情画意图。
日积月累三——谐音歇后语
●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 梁山泊军师——无(吴)用 ●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 四月的冰河——开动(冻)了 ● 咸菜烧豆腐——有言(盐)在先 ● 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日积月累四
凉州词
王之涣(唐)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ft中。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全诗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全诗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唐)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友人在黄鹤楼向我挥手告别,阳光明媚的三月他要去扬州。他 的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中,只看见滚滚长江在天边奔流。
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 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
3
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此诗虽为惜别之作, 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 不虚。
日积月累六
●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 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日积月累七
乡村四月 作者:翁卷 (宋)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ft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四月到了,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乡村四月》是南宋诗人翁卷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清新明快的笔调,出神入化地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旖旎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前两句写自然景象。“绿”,写树木葱郁,“白”,写水光映天。诗人从视觉角度着眼,描绘出明丽动人的 ft水色彩。后两句写农家的繁忙。
日积月累八
●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孟子》
4
● 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 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朱子语类》
第一课 古诗三首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范成大(宋)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白天出去田里锄草,到了夜晚回来搓麻绳,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儿童不明白怎么耕耘,但也在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 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 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这是其中的一首, 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 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稚子弄冰 作者:杨万里 (宋)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提在手中,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如玻璃破碎的声音。
5
这首诗写冬天孩子们的一场嬉戏:一块大冰被穿上彩线,当作锣来敲打,声音倒也清越嘹亮。忽然冰锣敲碎落地,发出打破玻璃的声音。表达杨万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和儿童的调皮与可爱。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呢,几乎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ft,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 也没有固定的声腔。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ft,红红的火球好象被ft口咬住一样,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第九课 古诗三首
从军行
王昌龄(唐)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是《从军行》组诗的第四首: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ft 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 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6
全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唐)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清晨刚下阵雨,渭城大道尘土湿润,空气清新,旅舍更加青翠。朋友啊,再干一杯送别的酒吧,要知道西出阳关之后,就再也难见 老朋友了。
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诗题又名“赠别”,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却表达出深挚的惜别之情。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宋)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ft耸入云霄上摩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向北收复中原盼了一年又一年。
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ft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ft,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
7
统一。这首诗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