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名著《朝花夕拾》复习资料
一、书籍简介:
1、【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代表作: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2、【题目】:《朝花夕拾》最初题为 “旧事重提”。“朝花夕拾”意思是:早晨的花到了傍晚才去拾起。
3、【写作背景及内容总述】:《朝花夕拾》共收入十篇作品。包括:表现了鲁迅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的《狗·猫·鼠》;怀念长妈妈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阿长与<山海经>》;批判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的《二十四孝图》;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五猖会》;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写童年之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露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实质的《父亲的病》;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范爱农》。
《朝花夕拾》将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情。这本集子里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作品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作品在夹叙夹议中,表现出对反动、守旧势力的打击嘲讽。
《朝花夕拾》是一本家喻户晓的散文集,是一本必读的文集。虽然《朝花夕拾》不是为少年儿童写的,但写了许多关于少年儿童的事,读起来兴趣盎然,这本书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中不同生活经历和体验的文字。全书由《小引》《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
1
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后记》12部分组成。《朝花夕拾》一书使得更多的青少年能够分享鲁迅的“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
二、篇目概述
1、《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时而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交配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鲁迅救的一只小鼠,并把它当做自己的墨猴)。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2、《阿长与<山海经>》:回忆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淳朴而又迷信、唠叨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给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充满了尊敬和感激之情。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3、《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候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那可怜的悲惨处境。作品也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4、《五猖会》: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时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5、《无常》: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同时,文章深刻表达了旧时代中国人
2
民绝望于黑暗的社会,愤慨于人世的不平,而“公正的裁决在阴间”,只能在冥冥中寻求寄托,寻求“公正的裁决”。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严格但不乏乐趣的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7、《父亲的病》父亲的病被江湖庸医耽误,离世了,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8、《琐记》记叙作者家道衰落后,饱受世人的冷眼而终于走上了与封建主义决绝的道路。《琐记》记叙鲁迅为了寻找“另一类的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后改名为雷电学校)和矿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似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9、《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学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情、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和人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
10、《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旧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倍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三、人物形象:《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六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长妈妈)、恩师(藤野先生)、朋友(范爱农)、父亲和邻居(衍太太)、作者儿时的私塾老师(寿镜吾)。
3
1、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质朴善良、愚昧麻木、勤劳、粗俗无知)
2、藤野先生——一位日本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所以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没有民族歧视,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不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治学严谨、平等待人、和蔼可亲)
3、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正直、倔强)
4、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在父亲去世之际,听从衍太太的指示,一直在床边大喊大叫)。由此我们可以感到鲁迅先生对父亲强烈的爱。(严厉、慈爱)
5、衍太太——给鲁迅看不健康的画,唆使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顽皮弄脏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却是要打骂的。鲁迅表面上赞扬她,实际心中却是鄙视衍太太的,因为这是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妇人。(自私、阴险)
6、寿镜吾——方正、质朴、博学、严而不厉,是鲁迅先生颇为敬畏之人。
其他人物
《父亲的病》中两个庸医陈莲河和叶天士:自高身价,毫无真才实学,医蛊不分,草菅人命。
4
母亲:朴实,慈爱,爱护孩子,端庄,知书达理。
无常:爽直,公正,善良,颇具人情味。
《阿长与〈山海经〉》中的远房叔祖:爱花的读书人,藏书,字画,花草众多;喜欢舞文弄墨,寂寞,悠闲而疏懒,喜爱并尊重小孩子;胖而和蔼。
《藤野先生》中的“正人君子”之流:虚伪,追名逐利,迂腐。
四、艺术特色
(1)、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如描写百草园的景致,绘声绘色,令人神往。
(2)、在对往事深情地回忆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时不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如《狗·猫·鼠》一文既有作者对童年时拥有过的一只可爱的小隐鼠的深情回忆,又有对祖母讲述的民间故事生动的记叙,同时揭示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真实面目。
3、常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如在《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
4、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又称“双关”。表面上很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话正说,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如在《父亲的病》中,对庸医的行医过程细细道来,没有正面指责与讽刺,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又例如在《藤
5
野先生》中,作者用了“标致”来讽刺清国留学生的丑态;用“精通时事” 来讽刺清国留学生所“精通”的“时事”其实是些无聊的事;用“爱国青年”来反讽当时日本一些受军国主义思想而妄自尊大、盲目忠君、思想狭隘的青年;用“何尝”来加强反语的语气从而加强肯定等等。
5、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对比手法。如《五猖会》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反感和批判;《无常》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狗·猫·鼠》作者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的强烈憎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五、阅读启示:《朝花夕拾》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使我了解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制度和当时社会的冷酷,更加懂得了作者内心的复杂又是对新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从中告诉了我们要对新事物追求。这本散文集中的每个故事都深深的感动着人的心,牵引着人心中的感情与感受。作者每一个文章都是通过自己深深的感悟才下笔写的,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有不同的意义,但又统一说了作者当时对以前事物的思顾,和对每个事件自己的不同的看法。
《朝花夕拾》阅读检测题
一、填空
⒈作者在《琐记》中提到喜欢看的一本书是《天演论》 。
⒉《五猖会》中,父亲让我背《鉴略》 ,让我感到痛苦。
⒊在《琐记》中记叙为了“寻别一类人们去”又选择了无须学费的南京江南水师学堂。
⒋鲁迅在《 二十四孝图 》一文里,针对“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做了分析,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6
⒌鲁迅首次知道“赫胥黎”,接触“物竞天择”,“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是在矿路学堂,这段经历在《琐记》一文中提及。
⒍鲁迅寓居的东墙上,一直挂着他的老师藤野先生的照片。
⒎鲁迅在日本留学时认识的一位朋友,当时彼此都没有什么好感,但回国偶遇之后,交往甚密,这位朋友是范爱农。
⒏在《琐记》一文中鲁迅先生曾描述了新学堂与旧学堂的区别。
⒐鲁迅在《无常》一文中,通过对 无常 的描述,指出“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以讽刺当时社会上的“正人君子”之流。
⒑鲁迅在《琐记》一文中,用了“乌烟瘴气”一词来讥讽洋务派的办学。
二、选择
⒈“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主要原因是( D )A、形象好看 B、活泼诙谐 C、能勾摄恶人魂魄 D、公正的裁判
⒉阿莲河给鲁迅的父亲看病时所开的药引是什么(B )
A.一对蚂蚁 B.一对蟋蟀 C.一包苦菜 D.都不是
⒊范爱农和鲁迅初次相识的地点是( C )
7
A、东京 B、北平 C、横滨 D、绍兴
⒋下列文章中不曾提及“长妈妈”的篇目是( D )
A《狗·猫·鼠》 B《五猖会》 C《二十四孝图》 D《琐记》
⒌“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这段文字描写的是( B )
A孔乙己 B范爱农 C藤野先生 D寿镜吾老先生
三、 判断
⒈《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三篇作品,记述了作者离开家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经历。 ( √ )
⒉《父亲的病》中为父亲看病的第二个医生是叶天士。 ( × )
⒊范爱农常常从乡下搭船进城,是因为他向往城市生活; (×)
⒋藤野先生向鲁迅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的事,是对中国人的轻视。(×)
⒌《狗·猫·鼠》是一篇寓言故事。(×)
四、简答
⒈“我”所收得的最先的图画本子《二十四孝图》的是如何得来的?(2分)
8
答:一位长辈的赠品。
⒉《范爱农》一文写了鲁迅的两次摇头,分别是因为什么? (4分)
答:第一次是因为关吏从范爱农一行人等的行李中翻出绣花弓鞋,有损国体。第二次是因为让座“雍容揖让”“分出尊卑”,显得封建。
⒊《父亲的病》中鲁迅描写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怎样的实质? (4分)
答: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五、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其实人禽之辨,本不必这样严。在动物界,虽然并不如古人所幻想的那样舒适自由,可是噜苏做作的事总比人间少。它们适性任情,对就对,错就错,不说一句分辩话。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命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就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人呢,能直立了,自然是一大进步;能说话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能写字作文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然而也就堕落,因为那时也开始了说空话。说空话尚无不可,甚至于连自己也不知道说着违心之论,则对于只能嗥叫的动物,实在免不得“颜厚有忸怩”。假使真有一位一视同仁的造物主,高高在上,那么,对于人类的这些小聪明,也许倒以为多事,正如我们在万生园里,看见猴子翻筋斗,母象请安,虽然往往破颜一笑,但同时也觉得不舒服,甚至于感到悲哀,以为这些多余的聪明,倒不如没有的好罢。然而,既经为人,便也只好“党同伐异”,学着人们的说话,随俗来谈一谈,——辩一辩了。
9
(1)段文字选自《狗·猫·鼠》一文。
(2)作者在文中写“虫蛆、鸷禽猛兽”的目的是什么?
答:目的是在与“虫蛆和鸷禽猛兽”作对比,将“正人君子们”虚伪、丑恶的灵魂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3) 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是对“正人君子们”辛辣的嘲骂,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慨之情。
六、简答
1.《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惟一一部回忆散文集,最初总题目是什么?十篇文章可以分为哪两个阶段?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请举例说明。
解答:最初的题目是《旧事重提》。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七篇,为回忆童年生活,让读者看到鲁迅先生故乡的民俗风情,也见到当时人心世道。《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乃人生怀念文字,叙述了自己外出求学的缘由和经历,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
2.《小引》写当时作者心境的句子有哪些,试摘录两句。对于写旧事,写记忆的原因,作者有两个极好的比喻,请摘录。
解答: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 人生的路漫长而多彩,就像在天边的大海上航行,有时会风平浪静,行驶顺利,而有时却会是惊涛骇浪,行驶艰难。但只要我们心中的灯塔不熄灭,就能沿着自己的航线继续航行。
10
人生的路漫长而多彩,在阳光中我学会欢笑,在阴云中我学会坚强;在狂风中我抓紧希望,在暴雨中我抓紧理想;当我站在中点回望,我走出了一条属于我的生之路。
3.《狗·猫·鼠》回忆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为什么他不喜欢猫?
解答:核心内容表现了鲁迅对猫的厌恶和仇视。他不喜欢猫,有四点原因: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时而一副媚态;第三,老在交配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
4. 《狗·猫·鼠》开头是如何交代写作的缘由的?为什么作者宁愿喜欢鼠,也不喜欢猫,有什么深意?
解答:有人说我是仇猫的,狗是仇猫的,因此要打“落水狗”不合逻辑,很可笑!媚态的猫实际上是以物喻人,不仅指现代评论派的资产阶级文人,也勾勒了一切反动黑暗势力的共同特征。小隐鼠很可爱,很弱小,很怕人,还能解我寂寞,作者其实也是以物喻人,表明他对有缺点的小人物的同情和关怀。
5.鲁迅先生散文中也有他杂文中惯用的“借题发挥”的手法,请从文章中,找出一个句子,分析一下。
解答:如文章开头写道:“万一不谨甚而至于得罪了名人或名教授,或者更甚而至于得罪了‘负有指导青年责任的前辈’之流,可就危险已极。”这句话字面上的意思是自己写文章担心得罪人,但是引用了徐志摩‘负有指导青年责任的前辈’这句话,就很有些讽刺调侃的意味,表达了自己的不屑
6.《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阿长是谁?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解答:长妈妈是作者的保姆,她善良、朴实而又粗鲁、唠叨、迷信、“满肚子都是麻烦的礼节”。
7.文章回忆了阿长的哪些事?这些事之间有什么关系,本文写作主要目的是什么?
11
解答:本文回忆了阿长长得不好看,喜欢背地里说人长短,夏天睡觉摆成“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过年时要我说恭喜,吃福橘,教给我很多麻烦的“礼节”,讲长毛的故事,谋害了我的隐鼠,送给我渴望得到的《山海经》。本文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明贬实褒,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8.作者写作《二十四孝图》的目的是什么?
解答:作者诅咒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是因为小时候自己迫切地希望看到有插图的适宜儿童阅读的书籍,即使是自己有强烈反感的《二十四孝图》等宣传迷信、封建思想的书籍,也是很高兴的。这正说明,中国需要考虑儿童的阅读需要。
9.作者在回忆自己阅读《二十四孝图》时,“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反感的”是哪两个故事,为什么?
解答:作者最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的可怜的悲惨处境。
10.请从《五猖会》前4自然段中摘录关于迎神赛会的一些文字,想一想,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 解答:孩子们所盼望的,过年过节之外,大概要数迎神赛会的时候了。
我常存着这样的一个希望:这一次所见的赛会,比前一次繁盛些。
作者写这些内容主要是反应作者要到东关看五猖会的快乐急迫心情。
11.《五猖会》写父亲强迫“我”背诵《鉴略》是什么原因,写这些内容与题目有什么关系? 解答:表现父亲强烈的封建威严以及望子成龙的思想。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与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形成强烈的对比,反映了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12
12.《五猖会》一文中,作者描写了东关五猖会的盛况吗?主要描写的是什么内容?作者印象深刻的是什么?
解答:没有,主要描写了父亲强迫我背诵《鉴略》,印象最深刻的也是这件事。
13.请你简要介绍《无常》中回忆了哪些内容。
解答:①从迎神赛会和《玉历钞传》上无常的样子说起,交代了人民对他的喜爱亲近的态度。②“模范县”的人们与我故乡的下等人,对于“人生目的地”不同态度,一个享受现世的生活,一个向往阴间的公正。③无常对所有人的审判都是公正而有情理的。④戏中、迎赛会上,人们对无常的期盼。
14.在《朝花夕拾》中摘录人们对于无常的态度,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写?
解答:至于我们——我相信:我和许多人——所最愿看的,却在活无常。他不但活泼而诙谐,单是那浑身雪白这一点,在红红绿绿中就有“鹤立鸡群”之概。人民之对于鬼物,惟独与他最为熟稔,也最为亲密,平时也可以常常遇见他。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说明了人间还不如阴间有公理,某些“人格”还不如“鬼格”。
15.请列举出《从百草到三味书屋》中写到的百草园里的植物和动物,有什么稀奇的吗?想一想,为什么要这么写?
解答:动物:蝉,黄蜂,叫天子,油岭,蟋蟀,蜈蚣,斑蝥;植物:菜畦,皂荚树,桑果,何首乌藤 没什么稀奇的动植物,关键在于写出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和快乐。
16.《从百草到三味书屋》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请从文章中摘录运用以上四种表达方式的句子,至少各一句,分析其作用。
13
解答:记叙:第1自然段文字,叙述了百草园的一些情况。简洁而紧扣主题。描写:第2自然段文字,绘声绘色,令人神往。抒情:“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抒发对百草园生活的留恋。议论:“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乃是不愿意说。”议论的句子反映儿童对周围人和事的最初的有趣的认识。
17.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百草园生活和三味书屋生活。
解答:百草园生活:园中美丽的景色和我无拘无束的生活,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冬天捕鸟的故事。三味书屋生活:拜师,向先生问“怪哉”虫的故事,躲在三味书屋后面园中玩,大声读书的情景,偷偷描小说的画像。
18.把丰富多彩的百草园生活与三味书屋读书生活用一篇文章描绘出来,作者的目的是什么?结合自己的生活说一说,你是如何看待今天的无拘无束的闲散生活和紧张的学习生活的?
解答:作者写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主要是为了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19《父亲的病》一文主要回忆了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解答:《父亲的病》讲述了鲁迅的父亲因为庸医误人而病故的故事,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通过这一事件来对社会进行了批斗。
20.《父亲的病》一文中多处写到了“药引”,请列举几个,作者详细地写出这些内容,目的是什么?
14
解答:生姜、去尖的竹叶、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梧桐叶蟋蟀一对、平地木、败鼓皮丸等等,这些药引愈写愈荒谬,可笑,表现了作者对庸医从相信到怀疑到厌恶的心理历程。
21.《琐记》回忆了自己离家求学的经历,请简要概括。
解答:因为流言而离家,南京雷电学堂的生活,矿路学堂的生活,到日本去的原因。
22.《藤野先生》中主要人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写出关于这个人物的相关情节,作者写本文有什么目的?
解答:藤野先生是作者的老师,是一个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日本人。情节:①穿衣服太模糊,被疑为扒手;②帮我修改讲义;③送照片给我,与我惜别等。通过几个片段的记叙,既表现了老师高尚的师德,又流露出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令人感动、钦佩。
23.请摘录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句子,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解答:“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这些句子用夸张或者褒词贬用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否定与厌恶。
24.《范爱农》一文中回忆了范爱农哪些事,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解答:恩师被杀,他却违逆众人,反对发电报。他与作者在回国后结成好朋友,共同办学;由于苦闷困顿,最终悲惨的死去。他是一个生性耿直而总是落落寡合,清高而又妥协、懦弱、命运坎坷的人。
15
25.《范爱农》一文通过写范爱农的遭遇,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和感情?
解答:文章通过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揭露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表现了作者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26.作者作《后记》的原因是什么?这与他在哪篇文章中的观点是一致的,这观点是什么? 解答:作者本来“只想寻几张旧画像来做插图,不料目的不达,便变成一面比较,剪贴,一面乱发议论了”。这与《二十四孝图》一文中的观点是一致的,就是要为可怜的中国儿童写一些东西。
27.读完《朝花夕拾》,请你简要概括鲁迅先生从戊戌政变和辛亥革命前后的人生经历,想一想,涉及哪些方面,有什么目的?
解答:《朝花夕拾》回忆了作者童年到青年时代的生活,真实地书写了戊戌政变和辛亥革命前后作者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中国到日本生活经历。每一篇都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一角:家庭、农村、庙会、书塾、南京、日本、绍兴等,辛亥革命没有真正引起中国社会的变革。
28.鲁迅先生写作文散文,常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请各举一例说明。
解答:细节写出人物神韵:《藤野先生》穿衣服忘记带领结,这样的小事,来表现他的与正直朴实学者气质。细节写出事件的本质:《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
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门三分。
29.父母的形象在《朝花夕拾》中出现在哪些文章里,作者对父亲的印象是什么?
16
解答:父亲是个严厉、慈爱的人。他曾让童年鲁迅困惑,因为在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样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鲁迅先生对父亲强烈的爱。
《朝花夕拾》优美的句子:
解答:①人生似一束鲜花,仔细观赏,才能看到它的美丽;人生似一杯清茶,细细品味,才能赏出真味道。我们应该从失败中、从成功中、从生活品味出人生的哲理。
②生命是盛开的花朵,它绽放得美丽,舒展,绚丽多资;生命是精美的小诗,清新流畅,意蕴悠长;生命是优美的乐曲,音律和谐,宛转悠扬;生命是流淌的江河,奔流不息,滚滚向前。 ③生活如花,姹紫嫣红;生活如歌,美妙动听;生活如酒,芳香清醇;生活如诗,意境深远,绚丽多彩。
④生活是一位睿智的长者,生活是一位博学的老师,它常常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为我们指点迷津,给我们人生的启迪。
⑤生命的美丽,永远展现在她的进取之中;就像大树的美丽,是展现在它负势向上高耸入云的蓬勃生机中;像雄鹰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搏风击雨如苍天之魂的翱翔中;像江河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波涛汹涌一泻千里的奔流中。
⑥人生是美好的,又是短暂的。有的人生寂寞,有的人生多彩,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人生追求;人生是一条没有回程的单行线,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所有时光前行。
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