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附合导线平差步骤

来源:东饰资讯网
控制点坐标平差处理

城市平面控制网的种类较多,有GPS网、三角网、边角组合网和导线网,其中导线网按等级划分为三、四等和一、二、三级。本文以附合导线的内业数据处理为例,说明控制点坐标平差处理的方法。

导线的内业计算,就是根据起始点的坐标和起始边的坐标方位角,以及所观测的导线边长和转折角,计算各导线点的坐标。计算的目的除了求得各导线点的坐标外,还有就是检核导线外业测量成果的精度。

在转入内业计算之前,应整理并全面检查外业测量的基础资料,检查数据是否完整,是否有记录错误和计算错误,是否满足精度要求,起算数据是否正确和完整,然后绘制相应导线的平面草图,并将相关数据标示于草图的对应部位。

如图2-21所示的附合导线,观测转折角为左角,计算的步骤如下: (1)填表。

计算之前,首先将示意图中各观测数据(观测角和边长)和已知数据(起始边和附合边的坐标方位角,起始点和终止点的坐标)填入相应表格之中,如表2-19所示。

(2)角度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

如图2-20所示的附合导线,观测转折角为左角,根据坐标方位角的推算公式可以依次计算各边的坐标方位角:

αA1=αBA+180°+βA α12=αA1+180°+β1 α2C=α12+180°+β2

+)αCD=α2C+180°+βC

αCD′=αBA+4×180°+∑β测左

计算终边坐标方位角的一般公式为:

α终边′=α始边+n·180°+∑β测左 (2-5) 式中n为导线观测角个数。 角度闭合差的计算公式为:

fβ测=α终边′-α终边 (2-6)

图2-21 附合导线计算示意图

角度闭合差fβ的大小,表明测角精度的高低。对于不同等级的导线,有不同的限差(即fβ容)要求,例如图根导线角度闭合差的允许值为:

fβ容=±60″n (2-7)

式中n为多边形内角的个数。这一步计算见辅助计算栏,fβ测=+41″, fβ容=±120″。

若fβ测≤fβ容,说明测角精度符合要求,此时需要进行角度闭合差的调整。调整是应注意:当用左角计算α终边′时,改正数的符号与fβ测符号相反;当用右角计算α终边′时,改正数的符号与fβ测符号相同。可将闭合差按相反符号平均分配给各观测角,而得出改正角:

β=β测-fβ测/n (2-8)

式中n为多边形内角的个数。按(-fβ测/n)式计算的改正数,取位至秒,填入表格第3列。 当fβ测>fβ容时,则说明测角误差超限,应停止计算,重新检测角度。 (3)坐标方位角的推算

根据起始边的坐标方位角及改正角,用(2-5)式依次计算各边的坐标方位角,填入第5列。为了检核,最后应重新推算结束边的坐标方位角,它应与已知数值相等。否则,应重新推算。例如

αCD′=α2C+180°+βC=139°50′18″+180°+49°02′38″=8°52′55″

(4)坐标增量的计算及闭合差调整

坐标增量计算,就是根据已经推算出的导线各边的坐标方位角和相应边的边长,按式(2-9)、(2-10)计算各边的坐标增量。

ΔXAB=DAB·cosαAB (2-9) ΔYAB=DAB·sinαAB (2-10)

式中,DAB为直线AB的边长,αAB 为直线AB的坐标方位角,ΔXAB、ΔYAB称为坐标增量,也就是直线两端点A、B的坐标值之差。例如,导线边12的坐标增量为:

Δx12=D12·COSα12=×COS103°03′52″=-42.75m Δy12=D12·SINα12=×SIN103°03′52″=+148.22m

同法可算得其它各导线边的坐标增量,填入表中第7、8两列。

按附合导线的要求,各边坐标增量代数和的理论值,应等于终、起两点的已知坐标值之差。因此,纵、横坐标增量闭合差可按下式计算

fx=∑Δx测―(x终―x起) (2-11)

fy=∑Δy测―(y终―y起) (2-12)

表中,fx=+0.21m,fy=∑Δy测=+0.11m。 导线全长闭合差

ffx2fy2 =0.24m。仅以f值的大小还不能显示导线测量的精度,应当

以f与导线全长∑D相比较,即以分子为1的分数来表示导线全长的相对闭合差K,即

KfD1 (2-13) Df表中,K==1/2300。

以相对闭合差K衡量导线测量的精度,K的分母越大,精度越高。不同等级的导线,其允许相对闭合差K容不一样,图根导线的K容为1/2000。若K超过K容,则说明成果不合格,应首先检查内业计算有无错误,然后检查外业观测成果,必要时进行重测。

若K不超过K容,则说明符合精度要求,可以进行调整。即将fx、fy反符号,按边长成正比分配到相应边的纵、横坐标增量中去,从而得到改正后的纵、横坐标增量。

(5)计算各导线点的坐标

根据后一点的坐标及改正后的坐标增量,按下式即可推算出前一点的坐标。

X前=x后+Δx改 (2-14) Y前=y后+Δy改 (2-15)

最后,还应推算出终止边上C点的坐标,其值应与原有值相等,以作检核。

在导线的全部计算过程中,应坚持步步有检核的原则,后一步未检核合格,不能进行前一步计算工作。

表2-19 附合导线计算表

点号 观测角 改正数 改正后角度 坐标方位角 距离 坐标增量(m) 改正后增量(m) 坐标值(m) 点号 °′″ ″ ° ′″ ° ′ ″ (m) △x △y′′ △x △y x y B -9 -4 + + B 149 40 00 A A 168 03 24 -10 168 03 14 137 43 14 1 1 145 20 48 -10 145 20 38 -7 103 03 52 + -3 + + -4 2 2 216 46 26 -10 216 46 16 -5 139 50 18 + C C 49 02 48 -11 49 02 38 8 52 55 D + D 总和 579 02 48 -41 573 12 55 fβ测=α终边′-α终边=8 °53′ 36″-8 °52′ 55″=+41″ fβ容=±60×4=±120″ fβ<fβ容 合格。 辅助计算 fx=∑Δx测―(x终―x起)=+0.21m fy=∑Δy测―(y终―y起)=+0.11m fKD1 K<K容 合格。 0.241K容2000572.75230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