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暂无
来源:《饮食科学》 2013年第12期
许一力
这两天,国内有关民营银行试点的新闻铺天盖地。大家都在思考,除了阿里巴巴、腾讯这样有互联网金融基础的企业,其他企业去做民营银行,去跟国有银行竞争,这让他们怎么活?
以前到美国的时候,就想过一个问题:美国有那么多的银行,有的小得可怜,可人家怎么活得都好好的?后来我算是明白了,美国的银行业跟中国的银行业有天壤之别。美国小银行能活下来的诀窍在于市场定位,它们走的是异质化发展之路。它们早就看准了,大银行有大的弱点。
先来看贷款层面。大银行没有办法去识别借贷企业将来有无可能归还贷款,而且小企业的贷款金额少,从它们身上赚取的利润还不够审贷成本。而草根性的民营银行是和民营企业在一起生长出来的,是由民营金融家来参与组建的,他们是本乡本土的。由于信息对称,他们在地方上的本事比那些大的金融机构更大,他们能够识别谁讲的是真话、谁讲的是假话,从而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去放贷。
所以,美国绝大多数的民营银行将当地家庭、中小企业和农户视为主要的服务对象。这些小银行做什么?主要从事关系型信贷业务。所谓关系型信贷,是指这些银行凭借与中小企业以及社区成员长时期交往中所获取的定性“软”信息来发放贷款。这些“软”信息包括:银行信贷员与中小企业所有者常年直接交往形成的对其人品、可信度的评价;银行过去为中小企业提供存贷款或其他金融服务获得的中小企业收支记录;与中小企业供货商、顾客、邻近商家交流过程中形成的对该中小企业发展前景的预测等。这些信息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获取,难以在一个机构庞大、层级繁多的大银行内部有效传递。相比之下,大行都是依靠财务报表分析、抵押物借贷等“硬数据”。
据统计,美国本土有7000多家银行,大部分都是定义为社区银行,分散在各个州。尽管资产不足10亿美元的社区银行,占银行业总资产的比例低于11%,但其向小企业发放的贷款却占全行业的近40%。
至于存款方面,中国之前一直担心民营银行吸收不到存款,国有大银行都有国家保证,他们如果也出高存款利率,谁还存到民营银行去?其实,这个想法是多余的。
美国也曾有过这样的担心,但推出了存款保险制度。在这个制度之上,美国的这些小银行照样能够获得大量稳定的核心存款。从这些社区银行来看,存款客户主要是社区内的企业和居民,他们的存款利率敏感度低,短期内存款余额可能有所波动,但长期看是相对稳定的。这部分存款为社区银行提供了廉价且稳定的资金来源,是社区银行保持流动性的“核心”。在有既定的核心存款来源的情况下,社区银行对存款服务收取的手续费通常会低于大银行。
贷款和存款的来源去向解决了,这些小银行就算解决了一大半问题。你想想,小银行多是向难以从大银行获得信贷的当地小客户提供资金支持,因而会向它们收取比较高的贷款利率。这样,小银行获得的净利差就高于大银行,从而能向存款支付更高的利率。
在这个基础之上,美国的小银行还有个绝招,那就是个性化服务。他们往往能与客户形成良好的互动。这些小银行的员工通常十分熟悉本地客户,这些员工本身也是社区生活的成员,地缘和人缘优势使得他们具备丰富的社区知识,能够为客户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小到专门对13岁到17岁的社会成员提供指导性储蓄服务,大到对高负债社区成员设计有针对性的债务
转换及清偿方案。我们对此很有感触,在美国的小银行,当你有较多资金需求时,社区银行马上会恭敬地把你请到银行办公室,提供一对一的服务。
回到中国来看这个问题,国家不就是帮着民营银行去寻找定位吗?真正的民营银行该长得如何?高富帅还是屌丝?
我想,类似于阿里巴巴、腾讯这样的互联网金融基础的企业来说,办民营银行不必愁,但对其他众多的民营银行,大家其实也不必多担心他们的死活。这些民营银行的存在,就是为了填补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无法或无力顾及的市场。从这个角度来看,绝大多数的民营银行,甚至也可以像美国一样定位于社区服务。不要纠结于自己的银行还像不像银行了?先学会甘于平凡,才能长久地存活。
当然,最关键的一点是,民营银行成立后,中国的银行也要跟美国一样,要有破产制度。在中国,民营银行的存活,一定需要两项重要政策支持:一个是存款保险制度,这将使民营银行获得更多的公众信任,也有利于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另一个是真正意义上的利率市场化,主要是存款利率市场化,这将为民营银行的自主经营奠定重要基础。
要是缺乏这两项政策环境,民营银行就未必能活下几家。可见,如果中国传统的金融体制不进行彻底的改革,不为民营银行的存在设定好的环境,那么,民营银行的引进又有何意义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