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范氏族谱》价值初探(范长江支系家谱)

来源:东饰资讯网


《范氏族谱》价值初探(范长江支系家谱)

今年10月16日是范长江先生诞辰106周年。2009年范长江诞辰100周年时,内江市档案馆向范长江弟弟范长城先生征集《范氏族谱》,得到他的大力支持,慷慨捐赠《范氏族谱》复制件。近期,笔者又见到了他处收藏的《范氏族谱》原件。为助推范长江研究的深入开展,笔者认为对其族谱的价值探讨很有必要,家族的环境对范长江的成长应该说不无影响。

◇叶自明 文/图

一、《范氏族谱》基本概况

版本情况

《范氏族谱》共计六卷,民国二十三年(1934)由范延宗编纂,石印版。

第一卷为序,包括有范孙兰康熙二十九年(1690)的“范氏家谱引”、范肇轩约乾隆末年的“范氏纂述宗谱序”、王均嘉庆三年的“范氏宗谱序”、范世廉的“增纂谱序”等谱序、叙、记和考略8篇,范文林、范以政、范在兹和范王功传略4篇,有凡例、祭仪、蒸尝序引、清明序引、禁坟山约、永定规列、治家良法和以十三韵为顺序分述治家、奉亲、守身、明伦、事君等内容规文,还收有范纯佑、范纯仁、范质等撰写的诗文,特别收入有民间文学性的“渔樵问答”。

此外,有科名、貤封赠、辟举、荫叙、谥祭葬、名宦、诰勅、先墓、建坊、字女、乡贤志。

第二卷为序、班列、以政祖本支图考、以政支谱。其中序部分载“范氏宗谱”,记录范氏由来及本宗族自唐朝可考一世范履冰以来至民国四十五世情况。“班列”收录了“始祖班列”、“班序”、“新增班辈”以及蒋家街二郎庙、永兴庙、雷神岩等地班列。“以政祖本支图考”、“以政支谱”以图谱形式反映以政以上本支及以政以下四房分支情况,以及“服制八图”,特别重要有范延宗民国二十三年(1934)的“编纂图式谱序”和凡例。

第三卷为以政支谱,叙述一世至三十六世长房肇俊支情况。

第四卷为以政支谱,叙述三十六世二房肇言支情况。

第五卷为以政支谱,叙述三十六世三房肇勋支情况。

第六卷为以政支谱,叙述三十六世四房肇轩支情况。

编修情况

根据《范氏族谱》中的序、叙、记等记载,从清初以来经过多次编修,主要有:一是范孙兰在康熙二十九年编修,时年76岁,以元末因宦留蜀富顺的范祖兴为迁蜀始祖,至范孙兰为十二世。二是范璐编修,为范祖兴始祖以来十一世。三是范肇轩在乾隆末年纂述,时年近60岁,以唐朝的范履冰为一世,至范肇轩为三十六世。四是范世廉增纂,范世廉为三十八世,生于嘉庆庚申年(1800),殁于咸丰癸丑年(1853)。五是范延宗于民国二十三年编纂,范延宗为四十世。

二、关于范长江家族

直接世系情况

在《范氏族谱》中的“范氏以政祖本支图考”记载,唐有始祖为范履冰。宋有十一世范仲淹,十二世范纯佑。元初有十六世范天贡,于大德三年(1299)任邵阳县令,告老落业邵阳。明初有二十二世范祖兴,于戊辰年生于湖南宝庆府邵阳县,己丑年遨游于黄州麻城桅杆村,以宦游西蜀而知富顺邑宰,殁于己亥年,享年92岁。葬富顺隆昌交界的石凼口,后属隆昌。

根据范孙兰的“范氏家谱引”记述:“自元统至正间,四方兵起,天下大乱。我始祖范文卿,号竹逸公,为富顺邑宰。是时明太祖龙飞,至正二十(七)年丁未(1367)为吴元年,楚不相归,因留兹家焉。”笔者初步判断其生年的戊辰年应该是元泰定帝致和一年(1328年),卒年的己亥年应该是明成祖永乐十七年(1419)。

明末清初有三十三世范孙兰,字伯修,号雪樵,崇祯壬午科(1642)副榜,弘光元年(1645)恩选贡士,初任湖广淑浦县令,后补同知管云南保山知县,永历帝跸滇潭,恩封文林郎,陞行户部广西主事。后以病归永昌,还贵州为农。其在“范氏家谱引”称“明崇祯甲申以避寇难,去家旅黔。”

三十四世范庾,字万石,生于康熙六年(1667),墓在内邑水心坝马鞍山。三十五世范以政,康熙二十二年(1683)生于富顺县下东路石盘庄,殁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葬于内邑葛仙里地名石墙垇狮子山。三十六世范肇轩,字文林,职员正九品,出生于雍正甲寅年(1734),系内邑葛仙里生长,嘉庆九年(1804)殁于内邑观音里地名傅家湾,墓在傅家湾坐宅对门。三十七世范纪珅,字纯修,出生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系内邑葛仙里地名长乐山生长,道光五年(1825)殁于观音里地名傅家湾。

高祖父三十八世范世棣,字金樑,生于嘉庆丙辰年(1796),在内邑观音里田家场高垇口白衣庵嘴下新屋基生长,道光二十九年(1849)于荣昌县蟠龙场九龙寺坐宅寿终。妻钟氏殁于同治(九年),赵家坝告终。曾祖父三十九世范祚麟,字瑞昌,太学生,生于道光十四年(1834),在内邑田家场观音里地名傅家湾生长,殁于光绪十年(1884年),在内邑田家场观音里地名赵家坝告终。祖父四十世范延馨,字桂山,榜名少卿,贡生,职授茶马大使,生于咸丰四年(1854),在内邑田家场观音里地名胡家冲生长,民国十八年(1929)在赵家坝告终。父亲四十一世范昌光,字云菴,通省自治研究所毕业,生于光绪十三年(1887),在内邑田家场观音里地名赵家坝生长。四十二世范承全、承宣、承林。范承全即范长江。

记载范长江情况

《范氏族谱》中记载范承全的有多处。在第三卷30页“四房肇轩祖分支表式图”中,记载有四十一世“(昌)光子三”、四十二世“长承全、次(承)宣、三(承)林”;50页记载有“延馨四子四十一世昌光三子长(承)全、次承宣、三(承)林 四十二世承全、四十二世承宣、四十二世承林”。在第六卷13页记载有“承全号希天,生于宣统元年己酉(1909)九月初三日丑时,北京大学毕业。”“……均在田家乡赵家坝生长。”这些客观反映了范长江基本情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范氏迁居赵家坝时间

范长江二十二世祖范祖兴出生在湖南宝庆府邵阳县,元至正年间入蜀而知富顺邑宰,并定居富顺。同时,入蜀的还有其弟弟祖怡,字竹志,“出川家嘉定”;祖光,字竹燦,“出川家内江”。这里的“出”是站在原籍的角度讲出原籍而入川的意思。

从范祖兴葬地和以后三十四世祖范庾、三十五世祖范以政、三十六世祖范肇轩、三十七世范纪珅、高祖父三十八世范世棣及钟氏、曾祖父三十九世范祚麟、祖父四十世范延馨、父亲四十一世范昌光的出生地或者葬地,可以分析出他们的迁徙线路,分别是由富顺县下东路石盘庄至内邑葛仙里长乐山,至内邑观音里傅家湾,至内邑观音里田家场高垇口白衣庵嘴,至内邑田家场观音里胡家冲,至内邑田家场观音里赵家坝。

另外,根据《范氏族谱》中记载,范长江的叔曾祖父三十九世范祚鸿次子延崧,在同治八年(1869)生于内邑田家场观音里地名赵家坝生长,这是《范氏族谱》中记载赵家坝最早的时间,因此,可以得到范氏迁居赵家坝时间大约应在同治年间。

根据《内江县志》记载,“葛仙里,县南二十里”,今内江市东兴区中山乡一带,符合三十四世范庾墓在内邑水心坝,以及《范氏族谱》第三卷25页的“水心坝马鞍山臾(庾)公之墓”图中的“猫儿砦”、“漩窝潦”地名。该地与富顺和隆昌交界,所以,才可能有二十二世范祖兴葬富顺隆昌交界的石凼口。从富顺迁内江在三十五世范以政,时间在康熙或雍正年间。

在《范氏族谱》“以政祖传略”中,范世廉称其“乃创业于葛仙里之长乐山,置田地,筑垣墉。”从葛仙里迁居观音里田家场是在三十七世范纪珅。根据《内江县志》记载,“观音里,县东二十里”,即今东兴区田家镇一带。内江县以沱江为界,江以东为东乡,而西为西乡,葛仙里属于西乡,观音里属于东乡。就农业耕种而言,观音里比较葛仙里更宽阔平坦。

三、《范氏族谱》价值

流传有序而真实可靠

从《范氏族谱》中反映,该范氏为元末入蜀,相对清初的“湖广填四川”者为“土族”,许多姓氏经过明末清初的离乱,家族史料许多荡然无存。而《范氏族谱》各序记载,在编修时都具有先祖遗留的族谱史料为根据。

清初范孙兰修谱,“自始祖至余之身,凡十二世,余儿时曾见鲁王父、述湖公手著范氏累世科甲录……予之所得见而读之,烺烺在胸中矣。”“幸有遗书,两叔孝廉公订考详明,而后成谱。”其修谱依据明代家谱文献和族谱。范肇轩修谱时,自述“爰勤搜博访于家庭宗族间,而得其遗稿余录焉。范氏之由来,前诸祖已历言之,孙兰祖又详辨之。”特别范世廉修谱时,“盖文卿公为富顺邑宰前世之源流未暇笔记……文卿公以前不传……迩年有两族人自邵阳来,一以图送,一以谱传。图始履冰公而终思恩公,谱始文正公而终文卿公,世次详明,固班班可考。”这是来自原籍的族谱依据,奠定了《范氏族谱》从唐代以来可考可查流传有序的完整的世系图谱基础。

还有重视和善于传承族谱史料的传统。十四世(即三十五世)昉称“不能成谱,不敢不抄存谱”,所以,“兹者敢敬抄嫡祖保山公草创略帙,曾叔祖宜君公继纂详帙,并添入十四世后子孙名、女字妻氏,合载一册,以遗后世。”保山公即范孙兰,宜君公即范璐。虽然不能够修谱,但通过抄谱以留传。需要强调的是,历次修谱者都是范长江的近支先祖族人。

研究范长江家族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

《范氏族谱》具有与其他族谱一样共性的特点,比较完整记录了该范氏历史情况。在综合性方面记载了范氏受姓和班列、历代世系、宗法制度、人伦礼教、族人科举及诗文、重要先祖事迹、族人迁徙分布等等,这些具有范氏姓氏及地域分布、人口统计和迁徙研究价值,对考察明清政治、思想、文化和经济具有参考作用。《范氏族谱》记载了范长江及

直系世系,可以反映其直系情况,是研究范长江及家史的重要基本史料之一。我们可以进一步通过该范氏宗族重要族人分析,探讨宗族传统对范长江的影响或者其中的因素。范长江作为当时的新文化青年,在青少年时期于浓厚的宗族氛围中,宗族的一定积极因素是有影响,诸如范仲淹等重要先祖的作为和事迹应该具有激励作用。

弥补地方历史研究重要参考文献

《范氏族谱》作为该范氏的历史文献,价值不仅在族内。范氏作为社会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的组成部分,它的活动和历史具有社会性,而这种社会性表现在地方历史中。范氏族人的活动和历史是地方历史的一部分。因此,《范氏族谱》可以弥补地方历史,是地方历史研究重要参考文献。

《范氏族谱》中保存了许多历史文献,有的应该属于档案性质。如“鑛公致秦王书始末”中的致书一至四、“鑛公致滇帅白文选公檄”,“诰勅志”中的诰勅文,以及碑记文、坟茔图等。还有许多范氏重要先祖传记,这些人物不仅有功于范氏族人,亦有益当时的社会。如“文林公传略”记述了范肇轩的事迹,曾经随年羹尧征战而廉洁自身;“以政祖传略”记述了范以政艰苦创业、勤俭持家和教诲子孙的情况;“在兹祖传略”记述了一代名医范以仁的高明医术和仁医事迹,生动翔实。也记载了范氏族人科举和名宦,是地方历史上科举和职官的体现。更记录了众多的地名,保存了地方历史上的老地名。特别是《范氏族谱》中收录的诗文,在保护前人文化创作成果同时,留下了时代的语言特点,如具有说唱形式的“渔樵问答”,非常风趣。

编辑方法具有创新性

《范氏族谱》在编辑方法上遵循一般族谱体例同时,重视材料的翔实性,保留了历次

编修的顺序,文献价值更加体现出来。还采用了编史的方法,运用了“志”的名称,编辑了科名、貤封赠、辟举、荫叙、谥祭葬、名宦、诰勅、先墓、建坊、字女、乡贤志,有详有略地叙述相应内容。特别是在字女志中,记录了范氏族人许多女儿及出嫁情况,这在三十五世昉抄存谱时就采取了的编辑方法。封建时代体现女儿与男儿平等入族谱中是难能可贵的,具有一定的思想性。此外,《范氏族谱》的编修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编者的主旨,其中在推崇科举赞誉重要族人同时,也提倡淡泊不图名利的思维,从“渔樵问答”表达乐观人生和知足情绪,在某种意义上讲有教化作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