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来源:东饰资讯网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关键词:我国劳动力转移特点间歇性民工二代

记得高中时候做过的一道区域地理题目:一幅图表达的是关于四川省人口的数量变动的条形图,从解放到现在。然后根据这个图横轴所对应得时间,大致说明人口大规模变动的原因。这其中涉及到的如1959—1961年的三年饥荒导致人口减少;如政府有关人口迁移政策的放开导致的迁入和迁出量增加的人口变动;再如最主要的外出打工导致的流出人口大量增加而使总人口数大规模的减少等。然后有一问说的是1997年时四川人口骤减的原因,于是乎我想都没有想那还要说么,四川打工大省嘛,那就是外出打工人口增加导致的人口减少了,于是我错了。提到这个的目的是因为在十年之后的2007年成都和重庆成为了我国改革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试点区,而城乡二元的经济结构是限制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一部分是有关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

根据马克思主义思想我吧它归结为两方面的原因:内因和外因,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之类的辩证法思想我就不说了。

先说内因。随着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稳定,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的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再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技术和机械的广泛应用使得单位的土地需要的劳力的减少;在加上生产资料在各地区各部门之间分配的不均导致剩余劳动力的情况越来越显著。这些都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短缺的地方转移,民工潮因此而成为了必然。另一方面地方乡镇企业在吸纳剩余劳动力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小也使得人们开始向外部有需求的地方转移。再说外因的拉动和促进作用:经济的全球化使得公司的国际化和全球化进程加快。跨国公司的目标是实现成本的最低和利润的最大化,而其手段便是通过在全球的范围内来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由于其本国的人工成本相当昂贵,而使得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中国便基于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优势成就了一个“世界工厂”的大名,

“Made in china”于此遍及世界。由此带来的巨大的劳动力需求及与务农相比更高的收益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沿海地区转移。

第二部分是有关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分析由于我国的特殊的国情,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有不同于其它国家的特点。

第一,我国的农村人口转移存在很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主要从内陆不发达地区转向沿海的经济相对发达地区转移;大体上从西往东转移;从中西部相对落后地区向东部沿海的工业密集的地区转移;地方上从乡镇向县城,从县城向地级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转移。这是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地区差异所决定的。经济特区和沿海对外开放的早的原因,是得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经济发达,有较多的企业和工厂有招工的需要。另一方面这些地区受世界产业转移的影响,有较多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如制鞋、制衣、电子组装等,促使人们趋之若鹜。一些大的OEM厂商能吸纳的工人能达到几十万之多,如鸿海的富士康等。

第二,从转移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从农村这个整体来说相对较高。中青年

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体。农村劳动力的素质高低与其能否较快转移有着密切关系,外出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明显高于农村劳动力整体水平。根据抽样调查的资料显示,各文化程度段转移劳力的比重是:文盲半文盲占0.5%;小学占16.7%;初中占65.8%;高中及以上占17%。各年龄段转移劳力的比重是:16-30岁占73.9%;31-40岁占13.9%;41-50岁占9.6%;50岁以上占2.6%。中青年身体素质好、思想开放,敢于冒风险,成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中坚力量。

但是与此同时如果从整个国家或者劳动者整体上来说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劳动技能和文化水平相对城市人口又是相对较低的。根据查到的相关数据和资料:1998年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中,文盲或半文盲的占1.6%,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0.6%,初中文化程度的占61.8%,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6%;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占当年转移总人数的30%,比重偏低。这与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密切相关。

第三,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具有间歇性和兼业性,就是说出去务工的人们必不打算一辈子都在外打工,毕竟中国人都是有安土重迁情结的。他们中的大部分还有有土地的,只是在农闲或者农作物市场不景气价钱不好的时候才外出打工以补贴家用,到了农忙季节或者农作物市场好了又回家从事农业生产。而有的只是时间长短的不同的问题,属于亦工亦农的性质。可谓是深刻贯彻了我党工农相助、工不离农,农不离工的精神。农村劳动力转移还存在明显的间隔性特点;根据资料以农村从业人员为对象,可将其划为四类:纯农业劳动者,以农为主兼业劳动者,非农兼业劳动者,纯非农劳动者;以上四类各业比重已分别占58.42%、21.98%、13.4%、6.18%。

第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具体的目的地和方式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盲目性,而且基本上都是属于自发的自由转移。据调查,1998年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政府或有关部门有组织方式转移的占14.1%,虽然比上年增加了1.7个百分点,但比例仍然相当低。这就又有关下面将要提到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趋势和问题的分析了,如果政府部门降低服务收费标准或者直接免费为农民提供招工和培训信息,提高介绍服务质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将能够得到更多有效的信息,从而有利于进一步减少这种人为的盲目性,使得多余劳动力的就业水平及从事的工作满意度提高。

第三部分我要说的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发展趋势随着这几年春节后都出现的民工荒现象,对比10多年前大家积极奔去沿海地区挤破门槛打工的情形,使得农民工处于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这表明了现在的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趋势已经发生了根本的转移,他们已经不是什么工作都抢着去做,什么脏活累活都一手揽的情形。他们中的部分人群对于将从事的职业已经有了更加明确的选择。

“民工荒”是近几年珠三角地区企业春节后的主要问题。经历了2008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那么,民工荒的原因是什么?自从2004年以来,中国已经多次出现“民工荒”,而近年尤为严重、用工缺口更大,以至于一些企业不得不放弃到手的订单。有人认为是工资太低,生活成本太高;有人认为是因为工作环境差,社会保障不完善,没有

尊严和归宿感;还有人往大了谈民工荒是因为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等,不过我认为这个实在是太大了估计一般的个体不会考虑。而与此同时的是我们这些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难毕业即失业的问题。其实这两种现象是有关系的:1999年以来的大学扩招,降低了进大学的门槛,使很多年轻人选择了去读大学,从而减少了大量的年轻民工。而大学生毕业之后,很多人不愿意去

当蓝领工人,现在中国又尚未完成产业升级,这样就导致中国一方面出现民工荒,另一方面出现大学生就业难。偏题了一下哈,即将面临毕业,所以有感而发了一下。回到一开始的问题,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趋势问题。我认为的导致“民工荒”的原因还在于,现在的外出务工的人有了更高的择业要求和更多的选择,所以对于自身的权利和保障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使得一部分人选择了别的方向和行业,导致了民工荒的现象。

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培训在增多,而且培训的主体由以招工企业为主转变为招工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共同进行劳力的技能培训。记得去年我们那个县就是在电脑培训机构进行一些基础培训的学费由政府全额补贴,可以免费学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巧。现在我们国家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订单定向培训为重点,完善农村劳动力培训资金保障机制,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年培训万人、探索制订适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鉴定制度,尝试率先在数个欠发达地区中推行单项的“能力证书”。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就业再就业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数量机动资金,用于欠发达乡镇农民第一次申请职业技能鉴定的减免费用补贴。

第四部分是现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些现实问题随着我国今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不断发展,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当然这点不能和前面的区分独立开来。比如前面提到的如转移的自发性和盲目性、转移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总体水平较低等也是转移中出现的问题。但是我接下来说的是有关于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上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实相背离的或者阻碍其发

展的地方。

首先农村劳动力转移没有纳入我国的就业体系。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把就业工作的中心放到城市,就业资源向城市居民配置,农民就业长期受到忽视,没有得到国家的扶持。国家对城市居民实行就业登记制度,建立了完善的就业培训体系和市场服务体系,在劳动合同、福利待遇、权益保障、医疗养老、就业保险等方面建立了完备的制度,城镇职工就业和劳动社会保障体系已经比较健全。但是,农村劳动力就业一直游离于国家就业体制之外,不能分享国家就业资源和政策,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第二,城乡二元的经济结构和户籍制度也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这个问题需要提下前面的重庆市了,2007年重庆市和成都成为我国的城乡统筹综合改革实验区,率先在全国改革城乡二元的经济结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得农产品市场难以扩张,农业生产难以持续增长,农民收入的增加受到严重影响;二元结构还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的差距不断拉大。不仅如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继续存在还带来了农村居民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造成了就业机会的不平等,而就业的不平等又造成收入的不平等。这种情况持续下去,不可避免的造成下一代,再下一代的农村居民的不平等,就业的不平等,收入的不平等。最近有关于“民工二代”即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受教育难的问题和这个人群到底是属于农村人口还是属于城市人口的归属问题引起的激烈争论可见这个问题的现实性和严重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