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建筑结构基础隔震应用研究

来源:东饰资讯网
第26卷第1期 安徽工程大学学报 V0I.26.N0。i 2011年3月 Journal of 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Mar.,2Ol1 文章编号:16722—477(2011)01—0001—04 建筑结构基础隔震应用研究 干 洪 ,杨一振 (1.安徽工程大学,安徽芜湖 241000;2.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安徽合肥 230022) 摘要:利用大型结构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0对采用基础隔震框架结构在不同地震波作用下进行了动力时 程分析。分析了基础隔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剪力,并与未隔震相同结构建筑的位移、剪力进行了对比. 以评断隔震结构的减震效果,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结论.结果表明,隔震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仍处于弹性工作 状态,具有优越的抗震性能. 关键词:基础隔震;时程分析;SAP2000 中图分类号:TU3儿.3 文献标识码:A 传统抗震设计的重点在于发生中小地震时能够维护建筑物的功能,保证财产和人身安全;在发生罕遇 大地震时,防止建筑物倒塌,保护人类生命的安全.后一情况下由建筑物自身维持结构的竖向支承功能,吸 收地震输入的能量,并容许混凝土产生裂缝和钢材屈服.很多情况下,建筑物内过大的加速度、速度和层间 变形会使建筑物内部遭到破坏,且地震后存在残余变形,因而难以维持建筑物的功能,震后的维修费用也 会增加很多.隔震结构与传统的抗震结构相比具有以下特点:①提高了结构的地震安全性及舒适感,因为 隔震结构的层间剪力比可达到传统抗震结构的0.22~O.36[1 ;②有效防止了非结构构件破坏及建筑物内 物品的振动、移动和翻倒破坏;③从油头、广州、西昌等地隔震建筑的相关分析表明,对于建造在高烈度地 震区的高层建筑,并且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或者框架剪力墙结构,当采用隔震技术后,在上部结构和 隔震层设计合理的情况下,建筑物不但提高了其可靠度,而且整个建筑的造价可降低l ~5 ;④采用隔 震技术后,对于建筑物的平面设计就比较灵活了,可以满足不同的建筑造型;⑤可以保持地震后室内仪器 和设备的正常使用功能 J. l基础隔震结构的应用范围 隔震体系通过延长上部结构的自振周期来减小结构水平地震作用,即减小上部结构的损坏,从而达到 减震效果,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可靠使用,其隔震效果与结构的高度、体型、刚度、变形情况、场地条件等因素 有关 ].因此,从减震效果考虑,采用隔震建筑时最好满足以下的几个条件:①尽量选在场地土比较坚硬的 场地上,如I、Ⅱ、Ⅲ类场地,因为软弱地基对于隔震建筑来说,输入地震动时会使上部结构的振动周期较 长,增加上部结构的破坏,不利于结构减震;②隔震建筑的结构不宜过高,:过高会使得结构在隔震前周期较 短,而隔震后周期较长,隔震效果就会非常明显,一般要求建筑物的结构高度不超过40 n ;③由于过大的 高宽比易造成上部结构转动,引起隔震支座受拉,因此要求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高宽比不大于 2.5;④为保证隔震建筑在地震作用能够有来回移动空间,隔震建筑与其他建筑物之问至少要有20 cm的 距离;⑤隔震装置应设置在基础和上部结构之间,以确保将地震作用最大限度的隔离在结构的外部. 2基础隔震结构设计 2.1 设计要点 (1)上部结构设计.对隔震建筑上部结构设计时,除地震作用荷载外,其他的荷载跟抗震结构的荷载计 算相同.地震作用包括水平地震作用和竖向地震作用,水平地震作用大小可用水平地震影响系数表示,其 最大值为设防烈度下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和水平减震系数的乘积.一般情况下,对多层建筑,水平向 减震系数为按弹性计算所得隔震各层层问剪力最大比值.对高层建筑结构,还应计算隔震与非隔震各层倾 收稿日期:2010-I1-30 基金项目:芜湖市科技计划重点基金资助项目(2008702) 作者简介:干洪(1954一),男,安徽庐江人,教授. ・2・ 安徽工程大学学报 第26卷 覆力矩的最大比值,并与层间剪力最大比值相比较,取两者的较大值.此外,为保证隔震房屋不要减震过 多,使结构设计不安全,《抗震规范》还规定上部结构水平地震作用的最低限:水平向减震系数不宜低于 0.25,且隔震后结构的总水平地震作用不得低于非隔震结构在6度设防时的总水平地震作用,各楼层水平 地震剪力还应符合最小地震剪力系数规定[4].对隔震结构竖向地震作用可参照《抗震规范》相关要求. (2)隔震层设计.在隔震支座选好,并通过设计软件进行动力分析满足隔震的预期减震效果后,还要对 隔震层进行隔震支座抗震验算、隔震支座的连接,以及与隔震处理有关的建筑构造设计.这些程序不能缺, 因为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建筑安全和隔震效果,所以在设计隔震结构的过程中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3)基础设计.按照《通则》的要求,基础的设计计算按设防烈度进行即可,与抗震结构的计算相同,不 过对地震后隔震建筑的震害反应分析知道,地基的液化对建筑的破坏还是很大的,因此《抗震规范》规定在 进行隔震建筑地基基础的验算和地基处理时,应按照该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进行,在确定液化等级时,对于 甲、乙类建筑,抗液化措施应提高一个等级L5]. 2.2基础隔震结构的时程分析法 《规范》12.2.2节第2条规定建筑结构基础隔震设计的计算分析宜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计算【6].时程 分析法本质上还是通过对结构基本运动微分方程的求解,得到的关于结构在动力荷载作用下的位移、速度 和加速度响应大小的一种方法,他是将动力作用以时间函数的形式引入到运动微分方程中,再通过相应的 积分方法得到的关于结构在每一时刻的响应及其变化情况,隔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情况,屈服机理 以及楼层的变形等在时程分析法中得到了较好的反应,事成分析法在隔震结构的动力作用分析和计算中 应用非常的广泛.隔震结构采用时程分析法计算时,计算模型宜采用多质点模型,用线弹性模型来模拟上 部结构,同时采用双线性恢复力模型来模拟层数多且高度很高的结构,至于隔震层则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采 用线弹性或双线性恢复力模型来模拟.本文在SAP20OO模型中所使用的时程分析积分方式为模态积分 (FNA一陕速非线性分析方法),其具体的计算过程参照参考文献ET]第20章非线性动力分析. 2.3 隔震层的设计与验算 (1)隔震支座的布置.为了避免上部结构在受力和传力过程中发生扭转,要求隔震支座的刚度中心与 上部结构的质量中心尽量重合,同时隔震支座的布置也要跟整个建筑物结构的竖向受力构件的平面位置 相对应,而且考虑到安全、经济,隔震支座应设置在受力较大的位置,隔震支座之间的间距也不宜大于 2.0 m,其规格、数量和分布根据计算结构的竖向承载力、侧向刚度和阻尼来确定. (2)隔震支座竖向承载力验算.根据规定,隔震支座在所有可计算荷载作用下的竖向平均压力设计值 不应超过规范所规定的限值,并要求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具有很好的稳定性,不宜出现不可恢复的变 形、拉应力等. (3)在罕遇地震下隔震支座水平位移验算L6].根据《抗震规范》的规定,隔震支座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 水平位移应满足“ ≤[乱 ],“ 一刀l“ 的要求.式中“ 为第i个隔震支座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考虑扭转时的水 平位移;[“ ]为第i个隔震支座水平位移限值,取不超过该隔震支座有效直径的0.55倍和该支座橡胶总厚 度的3.0倍二者中的较小值;/,/ 为罕遇地震作用下隔震层质心处或不考虑扭转时的水平位移;7/ 为第i不 个隔震支座的扭转影响系数,取考虑扭转和不考虑扭转时i支座计算位移的比值;当隔震层以上结构的质 心与隔震层的刚度中心在两个主轴方向都没有偏心时,边支座的扭转影响系数不应小于1.15. 3 工程算例 3.1 工程概况 为说明隔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相比于抗震结构有明显的减震效果以及探讨在地震作用下的减震规 律,本算例就某8层(其中地下1层)框架宿舍楼为例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0进行数值模拟分析, 该宿舍楼总高度26.25 m,1~7层3.15 m,8层4.2 m,上部结构为全现浇框架结构,楼盖为普通梁板体 系,基础采用人工成孑L灌注桩.高宽比为1.78.丙类建筑,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加速度0.20.场地类 别Ⅱ类,设计分组第2组,不考虑近场影响.本例首先运用结构设计软件PKPM建立与隔震结构完全相同 的抗震结构模型,得出结构各柱底最大轴力设计值,以此作为隔震支座的轴力设计值的依据,再根据《建筑 抗震设计规范》丙类建筑的隔震支座的竖向平均压应力设计值不应超过15 Mpa,来确定所选隔震支座的 第1期 干洪,等:建筑结构基础隔震应用研究 型号和数量,并利用得出的上部结构重量和侧移刚度计算的结构不隔震时的基本周期为0.922 S.然后采 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0分别建立同一建筑物的抗震结构模型和隔震结构模型.在计算过程中假 定上部框架结构处于弹性变形状态,只考虑隔震支座的弹塑性,隔震支座采用叠层橡胶支座. 3.2隔震支座布置与选型 该隔震建筑的隔震支座设置在地下室柱的顶部,将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隔开,每根框架柱下都设置隔 震支座,隔震支座的形心与地下室的截面形心、承台截面形心及上柱的截面形心重合,采用不同型号的隔 震支座时,其顶面标高相同忉.根据隔震支座的设计参数,最终确定采用的隔震支座型号为GZY50OV4A, GZY60OV4A和GZY70OV4A,相关参数性能采用厂家提供的产品性能参数.隔震层设置如图1所示. ZY5o0、 zY600v4^ GZY7∞V4A ZY7OOV4^ GZY700V4A ( Y700V4A lllI5 4.07 l4.0I l4 04 13 86 l2.o2 16 3 , ZY60 ~ L (£ 500v4 63 ,4 垂 ; 500V ^…~…. C '.Y700V4A C: Y700V4A C7 t'700V4^ C Y7 )V4A l ZY700V4A (: )【1V4^ 1,8…7”…“ (Il' ll t3 l I4 Il l n 12.4 l IJ 、 , , 2: , ; l1・ j0(V4A ClZl ) lM】V :  ̄ov4^ czfI  ̄, 0V4A G!Zt, 0 V4A G  ̄I k )OV4A clzI_f^ H1 IOV4A c¨z , ‰  4A cf2z Y0 ^6 1 1‘:3z o‘ v4  I● J ‘: 500’ I2 6 l5 ZY5fIf】V4A (:ZY7O0V4A :ZY700V4A ;ZY500% 。.9r  SooV ^1lczY62 34 o0、14A 3 99 jl 3 99 -I4 t 64  ZY 、。。v4^£ In婚 9,52 J ■ 7.0R cz toV4A。 2 9 43 3 6O0 2 4m 7 200 7 2m 12 mn 说叫:第1行数字代表各隔震橡股支座型 ;第2行数字代表隔震义座竖向平均压应力.单位:Mpa; 3行数字代表支墩号. 图1 隔震层平面布置图 3.3 计算分析 对该隔震建筑选用两条实际强震记录和一组人工模拟加速度时程曲线,分别选取1940年E1一Centro 波、1976年唐山波(N-S分量)和一组人工模拟地震波,加速度峰值取多遇70.0 cm/s。,采用时程分析法进 行隔震和抗震计算. (1)框架结构体系的模态分析.采用SAP2O00对两种结构体系进行前12阶的自振频率的模态分析, 得出各结构前12阶自振周期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跟抗震结构相比,相同条件下采用隔震结构的 自振周期要比抗震结构的自振周期提高很多.表中抗震结构的第一自振周期为0.827 997 S,而采用基础 隔震后,结构的第一自振周期提高为1.202 097 S,相比之下自振周期增加了45.2 9/5.模态分析下的计算结 果表明,相对于抗震结构,隔震结构能较好的延长了结构的自振周期,从而避开场地的卓越周期,减轻了地 震作用对建筑物的损伤程度. 表1 抗震结构与隔震结构自振周期对比 S 振型序号 抗震结构 隔震结构 振型序号 抗震结构 隔震结构 振型序号 抗震结构 隔震结构 1 0.827 997 1.202 097 5 0.262 355 0.267 5Ol 9 0.094 22l 0.093 805 2 0.795 397 0.8l7 l22 6 0.181 705 0.188 654 10 0.082 477 0.079 849 3 0.744 316 0.736 315 7 0.153 285 0.175 815 11 0.080 289 0.078 697 4 0.271 03 0.353 655 8 0.150 508 0.151 153 12 0.053 256 0.053 008 (2 动力时程分析.利用3组地震波作用后的结果采用平均值比较抗震结构与隔震结构的楼层最大剪 力对比.由表2可以看出,在多遇地震波作用下,采用基础隔震后结构的底层楼层剪力值由7 897 kN减小 至2 862 kN,减小了63.76 ,基础隔震层以上其他各楼层剪力值变化均匀,均小于传统抗震结构.利用3 组地震波作用后的结果采用平均值比较抗震结构与隔震结构的楼层层问位移对比.由表3可以看出,在多 遇地震波作用下,抗震结构的最大层间位移值为15.91 mm,基础隔震为2.283 IT ̄m,位移值减小了 85.67 .采用隔震装置后,楼层层间位移值均有所减小,各隔震框架楼层位移集中于隔震层,为 56.55 nlm,支座水平位移集中了隔震层位移值的90 以上. 采用基础隔震技术后,建筑物的自振周期得到了有效地延长,使隔震建筑的自振周期远离场地的特征 ・ 4・ 安徽工程大学学报 第26卷 周期,从而避开地震主要携能频带,能使结构在大震作用下仍处于弹性工作阶段;增设隔震装置后,结构第 一振型起决定性作用,而第一振型中的各楼层层间剪力很小,所以楼层的相对错移很小,因此可大大减少 抗震措施,降低造价,采用隔震技术后将大大减轻地震对建筑物损失,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尤其是民生工程,其优越性得到更大的体现. 表2时程分析上部结构层剪力值 参考文献: 版.2009.24(3):1—5 [13 千洪.张德玉.框架隔震结构简化设计方法研究与应用[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2] 日本建筑学会.隔震结构设计[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6. [3]党育,杜永峰,李慧.基础隔震结构设计及施工指南[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761—765. [4]于洪,高飞.建筑结构隔震体系的动力反应[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7(7): 4. [5]焦秀平.叠层橡胶支座基础隔震结构设计方法及工程应用[J].甘肃科技,2009.25(8):102—10 [6]GB5001i一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I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7]北京金土木软件技术有限公司.SAP2000中文版使用指南[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Application studies of base isolation with building structure GAN Hong ,YANG Yi—zhen。 (1.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Wuhu 241000,China 2.Anhui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and Industry.Hefei 230022.China) Abstract:The large-scale structural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software SAP2000 is employed to make a dynamic time-history analysis of the base isolation frame interval on different waves.The earthquake responses of the iso一 1ated structure。ineluding the displacement and shear force of each floor,are calculated and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same structure withou t isolation.The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alculation was conducted.Some useful results and conclusions are given.Research results indieate that the isolated structure has excellent anti-seismic behavi0r and reid-dns in elastic state tinder the seldom-occurred earthquake. Key words:base isolation;time—history analysis;SAP200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