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垄断之辩

来源:东饰资讯网
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垄断之辩 商务部给出的理由过于简单而又显得不够专业,这是本次反垄断司法实践中一个最大的遗憾。 文f李继民 3月l8 El,商务部正式宣布,根据中 国的《反垄断法》,禁止美国可口可乐公司 (以下简称可口可乐)收购中国汇源果汁集 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汇源果汁)。据悉, 这是《反垄断法》自去年8月1 El实施以 来首个未获通过的案例。 3月24 lE,商务部发言人姚坚向媒体 披露,“市场进入问题是反垄断审查中必 须回答的问题,是严肃的竞争问题,这与 所谓民族品牌问题完全是两个概念。因 此,汇源是不是民族品牌不是反垄断审查 需要考虑的因素,与商务部禁止此项收购 无关。” 早在2008年9月,可口可乐与汇源 果汁曾联合发布公告,称前者将以179.2 亿港元的价格收购后者发行在外的所有 股份。公告前,在香港上市的汇源果汁股 票价格为每股4.14元,而可口可乐的出价 则相当于每股l2.2元,溢价达到1.95倍, 可口可乐对收购汇源果汁志在必得的决心 可见一斑。 由于是迄今为止外资公司在中国最大 的一次收购要约,且有较高的收购溢价, 消息一经发布就吸引了足够的公众注意力, 网络上更是对汇源果汁是否当卖发起了激 烈的争论。网络调查结果显示,压倒性的 声音反对汇源被外资收购,理由主要是从 保护“民族品牌”的角度展开,至于是否 可能会造成垄断,则是公众考虑较少的问 题。其间,为了减少针对收购交易的舆论 压力,汇源果汁的创力、人兼大股东朱新礼 以“企业要当儿养,但也要当猪卖”这一 著名言论来“答谢”公众的过度关注,由 此也不难看出汇源果汁对达成此项交易的 渴望程度。 38 4/2009 l China Report 然而,此项收购能否顺利实现,则 取决于它能否通过商务部依据2008年8 月l El生效的《反垄断法》对其进行的反 垄断审查。按照有关规定,商务部须在 2009年3月20日以前给出审查意见。 2009年3月l8 El,商务部正式对外 宣布,否决了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的申 请,并给出三条理由:第一,如果收购成功, 可口可乐有能力把其在碳酸饮料行业的支 配地位传导到果汁行业。第二,如果收购 成功,可口可乐对果汁市场的控制力会明 显增强,使其他企业没有能力再进入这个 市场。第三,如果收购成功,会挤压国内 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抑制国内其他企业 参与果汁市场的竞争。 由于反垄断的司法实践在各国都普遍 存在着较大争议,千差万别的各行各业也 很难用划一的标准来裁定多高的市场集中 度或什么样的市场行为就构成了毫无争议 的垄断。而本案涉及到的是反垄断实践极 少涉及的竞争或者潜在竞争较为明显的饮 料行业,但同时又是在中国的碳酸饮料和 纯果汁饮料两个细分市场里的“领头羊” 之间的并购,因此在本案中,无论商务部 给出何种判决结果,都不会太出乎公众的 预料,但与判决结果相对应的判决理由的 充分性、合理『生以及判决程序完备性等方 面却显得尤为重要。 遗憾的是,商务部给出的三条理由 都显得似是而非,经不住仔细推敲。而且 可能会令商务部尴尬的是,如果上述理由 成立,那商务部接下来应该做的就是针对 可口可乐中国公司提起反垄断诉讼,因为 以上表述中暗含的前提是可口可乐已经在 碳酸饮料行业获得了支配地位,从而使得 其他企业没有能力再进入这个市场,也已 经抑制了其他企业参与碳酸饮料市场的竞 争。这在事实上已经认定,可口可乐在中 国的碳酸饮料市场上是一个垄断者,因为 没有这个前提,也就无法得到收购成功后, 可口可乐会在果汁市场成为垄断者的这一 结论。 可以说,由于商务部给出的理由过于 简单而又显得不够专业,从而也就显得不 够权威,这是本次反垄断司法实践中一个 最大的遗憾。另一个重要的遗憾是,对于 这样一个有较多空前纪录且备受瞩目的收 购案,商务部在审查和裁决意见形成的过 程中,竟然没有采用召开类似听证会这样 公开、透明的信息和意见搜集平台或机制, 从而使得在程序上显得不够完备。上述两 个遗憾,使得我国《反垄断法》生效后裁 决的首个重要并购案例,没能获得宝贵的 标杆价值和意义。 原本可口可乐与汇源果汁的并购是你 情我愿的事,并不关乎民族尊严和国家 安危,但是在此之前,苏泊尔、南孚电 池、中华牙膏等大批民族品牌被外资并 购,每次收购中都遭遇大量的公众反对。 此次可口可乐汇源果汁收购案中,也有超 过80%的被调查者以保护民族品牌为由 加以反对,并祭起反对垄断的大旗,以 致收购方不得不就此向中国商务部递交 反垄断申请。而且,自传出可口可乐将收 购汇源果汁的消息后,朱新礼就面对着 部分公众称其“卖国”的舆论压力。尽管 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3月22日指出,汇 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事件记录 2008年09月o3日 可口可乐向汇源果汁发出24亿美元的收购要约 2008年09月08日 国内企业欲联名上书反对收购案 2008年11月19日 汇源果汁最后一次向商务部提交补充材料 2008年11月20日 商务部正式进入反垄断调查程序 2009年02月28日 朱新礼表示可口可乐收购意愿未变 源果汁从法律意义上来说,是一个在开 曼群岛注册的外国公司,所以,该收购案 只是两个外国公司之间的兼并,只涉及到 中国对这两个企业在中国销售产品的经营 集中度的审核问题。该消息发布后,坊间 对汇源果汁突然变身外企有诸多舆论,但 权衡之下’公众仍愿将其视为民族品牌和 中国企业。 类似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国部 分公众有典型的民族品牌情结,将商业行 为情感化;将国外品牌在国内的成功与强 势看做是掠夺或者剥削,将技术问题道 德化。而实际上,这两种倾向都不利于我 国更好地融人到无法阻挡的经济全球化 的潮流中去,也不利于在我国建立起良好 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业文明。跨国公司 的并购是一种纯粹的商业行为,是出于自 身扩张或求生的需要,虽然买卖双方都有 各自的战略目标,但谁都不会把民族情绪 和政治阴谋牵扯进来。而在理『生消费者眼 中,品牌也应该只有好坏之分或者是否值 得信赖之分,不应当有“民族”和“非民 族”之允任何企业或者品牌,只有在法 律的约束下'在遵从商业法则和商业道德 的基础上,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商业行为 的最终归宿,才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同,不 管是“民族品牌”还是“外国品牌”。 也许,早在2008年9月6日,朱新 礼第一次回应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事件 时说的,“我认为我们要有底气,要把它看 成就是一个商业行为,不要打上太多的民 族色彩,中国现在是开放的时代,开放才 能发展。在开放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有开 放的姿态去做这个事。”如今可借以使我 们的民族品牌隋结得以释怀。圜 李缝民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博士 2009年O3月18日 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案未通过商务部审查 2009年03月22日 商务部称汇源果汁为外国公司,禁购不涉及投资政策 外资在中国并购案例 娃哈哈达能并购之争 2008年。先是宗庆后祭起民族主义大旗,给达能挂上破坏国家经济安全的黑牌,接 着。达能挖出宗庆后妻女均入籍美国、转移财富的事,不久,又爆出宗庆后涉嫌偷逃3亿 元所得税款。最后因商标确认归属权,达能和娃哈哈对簿公堂。 1996年.达能开始与娃哈哈建立合资公司。娃哈哈以旗下5个利润最丰厚的企业, 与达能和百富勤合资成立5家公司.一次性引进45O0万美元,娃哈哈占49%的股份,之 后百富勤破产。达能增持达到51%的股份,此后,双方先后合资成立了2O多个企业.达 能累计投资1亿多美元。 强生23亿元人民币收购大宝 2008年7月30日,强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对外宣称已完成对北京大宝化妆品有 限公司的收购。创建于1985年的大宝被业界公认为是国内最后一个拥有市场绝对高占有 率的民族品牌。 法国SEB收购苏泊尔 2007年4月11日,法国SEB以部分要约方式,持有苏泊尔52.74%一61%的股权, 成为控股股东。法国SEB持有上市公司A股股份三年内不得转让。 收购之前,六家业内企业联名反对外资收购苏泊尔,上书国家商务部、工商总局、国 家发改委、证监会、外汇管理局等部门,呼吁停止此并购。保护民族品牌。 壳牌收购统一石化两公司75%股份 2006年9月23日。壳牌中国公司宣布,购买统一石化旗下的北京统一石油化工有限 公司和统一石油化工(咸阳)有限公司75%的股份。这两家企业都生产和销售“统一牌” 润滑油,该交易使壳牌成为中国润滑油市场排名第一的国际能源公司。 统一石化为中国第三大润滑油制造企业,年产能力达到6O万吨.其润滑油系列产品 占据国内中低端市场的半壁江山。 凯雷收购徐工未成功 2005年10月25日,美国凯雷投资集团计划以3.7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我国最大的工 程机械制造企业徐州集团85%的股权,这是私人股权投资基金在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 的控股权收购。也是迄今在中国实现的最大一宗私人股本交易。 该并购案最终未获批复.徐工集团启动独立重组计划。 美国吉列收购南孚电池 2003年8月11日。美国上市公司吉列公司宣布,已经买下南孚电池的多数股权。吉 列大约以1亿美元的代价,从摩根士丹利、鼎晖投资、新加坡政府投资等公司手中买走了 香港(中国)电池公司的全部股份.而香港(中国)电池公司持有南孚电池72%的股份。 www.chinareports.org.cn l 4/2009 3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