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 授课老师: 地点: 教学内容分析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时间: “可持续发展”是整个地理教学的核心部分,基于前面学习的不断深入与铺垫,地理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必然。本章是地理必修2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主要从过去、现在、未来即以追溯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历程、直面环境问题、探索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为线索展开教学。因此,它是本书的总结和升华,目的是通过本章学习来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行动,充分认识到人类与环境协调统一的重要性。 学习者特征分析 高一的学生通过对前面所学的人口、城市、工业、农业及交通等人文地理的知识,基本掌握了一定的区位分析能力,对目前存在的一些环境问题已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此,如何由理论知识上升为切身的体会并付诸行动去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是我们着重思考的问题。回顾过去,了解现在,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共鸣,明确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实践的必然性。 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从而认识到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2、 了解环境问题产生及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人类生存的严重危害。 3、 了解环境问题分布的地域差异。 过程与方法 1、 从人类与环境关系分析,归纳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2、 结合实际,总结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分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2、 逐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全球意识与参与意识,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应具备的态度。 确立依据:侧重对学生的环境观和发展观的能力培养。 教学重难点分析及确立依据 教学重点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表现和分布。 教学难点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表现和分布。 确立依据:遵循新课标要求,注重基础性,强调掌握经典知识及灵活运用的能力,注重增加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 直观教学: 2、 活动教学: 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课堂导入:人类是地理环境的产物,从人类诞生起,人类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就不是一成不变的,那么人类对地理环境的认识经历了哪些过程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来学习的。 那么,什么是人地关系? (播放幻灯片) 人类从古到今,人类对地理环境的认识经历了4个阶段 阶段 采集狩猎的崇拜自然 农业文明的改造自然 人地关系 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微弱,环境对人类制约作用较强 人类对自然的依赖性减弱,对抗性明显增强 后果 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环境趋于恶化,局部出现环境问题 工业文明的征服自然 后工业时期谋求人地关系协调 人类改造自然能力增强,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 寻求人地协调的道路 人地关系全面不协 调,矛盾迅速激化 环境和发展问题得到普遍关注,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 案例:玛雅文明的消失——农业文明时期 原因:生态环境的恶化 工业文明时期,P92的活动第一题和第二题(配合课件图片展示,逐一分析出现的环境问题) 过渡: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是环境问题,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为什么往往是不协调?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对立统一的关系 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吸收”物质与能量 人类通过消费活动,把“三废”排入到环境中。 分析图6.7: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 读图思考: 1、人们为什么要不断扩大耕地面积? 2、人们是通过什么方式扩大耕地面积的?举一个例 通过分析,我们明白一个道理,当人类向自然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便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 短缺的主要资源有: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 生态破坏的表现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环境污染——————人类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数量超过环境自净能力。 (幻灯片逐一展示环境问题) 过渡:不同区域出现的环境问题不同。 环境问题在农村与城市,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表现各不相同。 城市与农村的比较: 城市:环境污染 农村:生态破坏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比较: 发达国家:环境污染 发展中国家:以生态破坏为主,较发达国家严重。 产生这些环境的原因有哪些? 1、人口压力 2、对自愿的额不合理开采和利用 3、片面追求经济发展 课堂小结 当堂练习 板书设计 第六章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一、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回顾 1、4个阶段 采猎时代 崇拜自然、依赖自然 农业文明 改造自然 工业文明 征服自然 后工业时期 谋求人地关系协调 二、直面环境问题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对立统一的关系 2、环境问题的表现: 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环境污染 3、 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环境污染:城市、发达国家 生态破坏:农村、发展中国家 4、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人口压力 (2)对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和利用 (3)片面追求经济发展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不是很多,但是对于环境问题是高中学习的一个重点,因此要细讲,本节课通过幻灯片的图片展示把环境问题全面的介绍和分析,学生的反映积极,很多学生都能认真的做笔记,但是因为学生对这个部分的了解有限,因此课堂上能准备回答的学生很少。 本节课案例也比较多,有不少案例学生也曾经接触过,因此在这方面相对来说更能让学生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