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主题活动在幼儿园的探索与反思黄摘菲(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香雪幼儿园,广东广州510700)以幼儿的自主体验和自我体验为核心,以促进要:幼儿园体验式教学是以幼儿的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为前提,有利于促进幼儿的身心完整发幼儿和谐发展为目标的教学。幼儿园体验教学的实施,有利于突出幼儿的学习主体地位,阐述体验式主题活动的理论依据和特征,并对实施策略进行展。文章针对幼儿园主题活动开展的现存问题,提出新思路,总结和反思。主题活动;自我反思关键词:幼儿教育;体验式教学;中图分类号:G6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9)34-0071-02吾做吾悟”的说法,蒙台梭利古语有“吾听吾忘,吾见吾记,我看见了,我就记得了;我做过也说过:“我听过了,我就忘了;幼儿园体验式主了,我就理解了。”这都说明亲身体验的重要性。全身心投入为前提,以幼儿的自题活动是以幼儿的积极参与、主体验和自我体验为核心,以促进幼儿和谐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是认知和情感态度形成的基活动。体验是幼儿重要的学习方式,础。本文探讨体验式主题活动在幼儿园的组织实施与活动反思。一、目前幼儿园开展主题活动存在的问题1.主题活动以分科教学的形式开展主题活动是区别于分科教学的一种综合性教育活动。然“名”,利用分科教学的“形”而,很多幼儿园都是借主题活动的也来开展活动。另外,供教师参考的主题活动开展的教学书籍,多是分科教学的形式,这就导致教师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也出“走在花丛中”的现分科教学的现象。比如,教师依据教材开展(歌唱活动)“、小蚯蚓”(故事讲主题活动,活动内容有“小红花”述)、“嫩芽娃娃”(儿歌),主题名称看似非常契合幼儿生活经验,却用了分科教学的方式。2.预设与生成的不协调在开展主题活动时,教师往往会不由自主地高度控制主题活动中缺乏主动性。而的方向和内容,从而导致幼儿兴趣不高,“十三五”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教育科学规划2017(课题号:年课题“幼儿园体验式主题活动的应用探究”GDXKT6080)阶段性研究成果(1988-)从事作者简介:黄菲,女,江西丰城人,幼儿园一级教师,幼儿教育研究。三、幼儿沉迷于手机游戏的原因及改进策略1.幼儿沉迷于手机游戏的原因简而言之,幼儿沉迷于手机游戏的原因大致有三个方面。且由于年龄较(1)幼儿本身对外界的新鲜事物就充满了好奇,界面绚丽多彩、小,自制力非常差,而手机游戏种类丰富、音乐幼儿非常容易清新明快,可以说对幼儿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沉迷其中。(2)部分家长不负责任,视看管幼儿为自己的负担或者讨厌孩子哭闹,这些家长有时候甚至会主动把手机游戏打开交给幼儿,以换取自己的片刻清净,不顾忌沉迷手机游戏对幼儿身体和心理的影响。(3)还有的年轻家长本身自己就是手机“重度依赖者”,他们每时每刻都是手机不离手,而幼儿本身的模仿力又特别强,有样学样,这也加重了幼儿对手机游戏的沉迷程度。2.改进策略首先,家长必须充分认识沉迷手机游戏对幼儿造成的危害,关心关爱幼儿的身心发展,以提高自身的认识,切实负起责任,要身作则,给孩子做好榜样。养育孩子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给予幼儿关爱和陪伴,而不是扔给他一个手机让他一个人安静一段时间,那样对孩子身心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家长不管工作再忙再累,都要抽出一些时间陪幼儿玩耍、散步、交流,要陪伴孩子一起成长。只要幼儿感受到被爱和关注,就不会觉得孤单,自然而然就会减少对手机游戏的依赖。还要教会他们责任和其次,教育孩子除了讲究爱和给予,规则的意识。可以和幼儿约法三章,制定一定的规矩,做到赏罚在这样的前提下,适当的手机严明,从小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促进他们的游戏会给幼儿以积极影响,促进他们的智力发育,创造力和想象力不断提升。共同呵护幼儿的身心健康。最后,要多方并举、群策合力,“长时间玩手机幼儿园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给幼儿灌输游戏对身体不好”的观念,配合家长做好幼儿玩手机游戏的管教给幼儿正确理工作。此外,幼儿园还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并积极和家长沟通交流科的坐姿、怎么爱护眼睛、防止眼疲劳,学的育儿知识,双方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总之,手机游戏的特点和幼儿自身的特性导致幼儿非常容易沉迷其中,家长应充分负起责任,给予幼儿更多的爱和陪伴,和幼儿园的老师一起努力,共同防止幼儿沉迷手机游戏对身心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参考文献:[1]谢天.手机游戏诱导性分享行为及社会责任引导[D].华中科技大学,2019.[2]张蓓蓓,汪露露,杨桐桐.手机游戏的特征及其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J].幼儿教育研究,2017(01).[3]陈建锋.N市两园大班幼儿手机使用情况调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4]陆舟.手机游戏对当代儿童的危害分析[J].江西教育,2018(27).[5]黄秋雨.游戏监管:如何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手机游戏[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8(01).2019年12月·第34期(总第626期)訝輯輫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大部分是由于教师的指导方式单一,难以捕捉幼儿在开放式、探究式的主题活动中的兴趣点和有价值的教育资源,或者即使捕捉到了,也受自身素养的限制,无法整合相关的资源,使得活动预设与生成不协调,导致组织活动无法到达预期效果。3.主题活动零散,缺乏内在联系当下的主题教育活动中,部分教师缺乏统筹能力,造成主题活动中的每一个分支都是独立的,各个分支内容缺乏内在联系。例如在“我爱小动物”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很容易就会引导幼儿开展“陆地上的动物”“海洋动物”“动物的习性”“动物的家”等活动,这些活动太宽泛、零散,超出幼儿的认知能力,活动与活动之间缺乏内在联系,整个活动完全由教师主导,从而也就失去了主题活动的内在价值。4.脱离幼儿的生活实际笔者曾参访过某市的几所幼儿园,发现每个幼儿园每个年龄段的主题活动是相同的,通过了解得知,教育管理部门出台了一份“活动规定”,每学期每个月该开展什么主题活动,都列举得非常详细。这种脱离幼儿生活实际的活动显然不能被称为。二、体验式主题活动的特点美国的大卫·库伯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体验学习圈模型”:具体体验———观察反思———形成抽象概念———在新情境中检验———再一次具体体验。从模型中可以看出,在体验学习过程中,实践与反思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每个阶段中都有学习的发生。这有利于培养学习者四种不同的能力,即具体体验能力、反思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主动实验能力。1.情境性:在实践中学习知识体验,是幼儿重要的学习方式,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幼儿园要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相对于普通的主题活动,体验式主题活动强调让幼儿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想象、灵性等直接地感受、体味、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2.反思性:在思考中内化经验体验式主题活动并不仅仅停留在“做中学”,而是强调“做”中的反思。体验是以亲身经历、实践活动为基础的,通过对经历、实践的感受、反思而实现同化和顺应。体验式主题活动非常强调幼儿的自我评价和反思,每一次尝试都有成功也有不足,幼儿应具备总结成功经验以及反省不足之处的能力。这样有利于幼儿在下一次活动中进行改进,更重要的是能让幼儿学会思考,整合碎片化的评价,总结出新认识和新发现。3.连续性:在循环往复中升华经验任何一项技能的掌握、一种品质的养成,都不可能是通过一次实践就能得来的。再回顾一下上述的体验学习圈模型,“具体体验———反思内省———归纳概念———新情境中检验”这四个环节是循环的,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经验不仅是连续的,而且还会影响未来某一个经验。如果人们认为体验以后就能一劳永逸地掌握某种成功技能,形成某种稳定的人格特质,这种想法是不切实际的。体验式主题活动同样也是帮助幼儿不断地在实践中认识新事物,总结成功经验,反思改进之处,再在第二次实践中验证和提高,由此不断循环。訝輰輫2019年12月·第34期(总第626期)三、体验式主题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体验式主题活动的组织流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预设阶段、开展阶段和结束阶段。其中主题预设要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引发主题,根据幼儿的讨论筛选有价值的主题,并在此基础上制作预期的主题网络图。主题开展阶段则依据体验学习圈理念来进行。首先,是“具体体验”活动的组织,重点是让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感受,发现问题,具体体验。其次,是“观察反思”活动的组织,可以分三步进行,先是描述自己是怎么做的,然后是检验自己是否成功,成功的经验是什么,哪个地方出错了,然后,教师引导幼儿发现可以改进的地方。再次,是“概念形成”活动的组织,教师帮助幼儿将零碎的、片面的、浅层的反思内容提炼出来,形成关键经验。最后,是“经验检验”活动的组织,幼儿会尝试使用新方法和新知识去解决上一次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同时,新情境中的体验是否又会产生新的想法和问题呢?这又是下一次“具体体验”的开端。所以说体验学习并非“一次性的学习”,而是“连续性的学习”。就这样,教师跟随幼儿的脚步,在一次次“体验———反思———总结———检验”连续往复的学习中提升经验。当幼儿对主题的兴趣越来越弱,主题中可挖掘和延伸的知识点越来越少时,则可以考虑结束主题。具体可以通过收集幼儿绘画作品、建构作品、木工作品,回顾主题网络图和主题记录板,与幼儿一起分享这段时间所了解到的知识。四、对实施体验式主题活动的总结与反思1.做一名观察敏锐的教师首先,教师要敏锐地抓住主题活动新的产生点,接下来要敏锐地判断活动价值,要思考:该兴趣点是否适宜幼儿发展与学习?是否能够有效促成幼儿发展目标的达成?个体兴趣是否能引发集体兴趣?最后还要敏锐地发掘可利用的资源。2.并不是所有主题活动都适宜体验体验学习虽然是幼儿重要的学习方式,但是也存在其局限性,因为并非每件事情、每一类知识都适合去体验。例如幼儿对恐龙知识非常感兴趣,教师却不能让幼儿亲自摸一摸、看一看,只能是通过书籍、模型等间接性的材料让幼儿获得知识。因而不必纠结于各类活动都用上体验学习方法。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有效利用间接经验学习的方式。3.合理把握体验主题的进程当主题活动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后,幼儿兴趣减弱,或者幼儿在经验获得、思考探索方面较长时间“停滞不前”,或者缺乏探究方向时,可以考虑结束该主题,开始新的主题。在决定结束某一个主题时,教师应该采用一种让幼儿感到自然和容易接受的方式,如可以将体验式主题活动延伸到区域活动中,让感兴趣的幼儿可以继续进行探究。参考文献:[1]曹艳芬.幼儿建构游戏中教师有效指导策略的研究[J].潍坊学院学报,2017(06).[2]张贤容.幼儿园主题式建构游戏的组织与开展[J].幼儿教育研究,2017(01).[3]王晓青.从体验式活动做起———关于幼儿关爱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21).[4]董艳娇.昆明市M亲子教育机构中亲子体验式活动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7.“主题活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