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审美意蕴的探究
作者:陈壮志
来源:《新课程教学》2015年第06期
多次讲授朱自清先生的经典散文名篇《春》,总是震撼于他那道不尽的艺术魅力和博大精深的审美意蕴。每一次讲授都有新的启迪和感悟,很多名人都讲到,朱自清的散文特别是早期散文有两个重要特点 :一是情景交融的抒情 ;二是诗画交融的意境。这些在他的《春》这篇美文中体现得更加突出。朱自清先生用画家的眼睛和诗人的情怀来写景、叙事、抒情 ,独特的审美情趣构成了朱自清散文特有的韵味,作为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也每每陶醉于先生风格独具的审美意蕴,本文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其艺术神韵。 一、言与志的和谐
我国先贤们早在《诗·大序》里就提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后有曹孟德“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之论,诗言志似乎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人借以抒怀的一个重要艺术手法。朱自清先生在他的《春》这篇文章里就完成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全篇无论是开篇的宏观勾勒、整体用墨,主体部分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美景的如诗如画、细微描绘,还是结尾赞美春天的深情讴歌、巧妙设喻,无不在借言而咏志,以精彩纷呈的文笔抒发作者对春天来临的欢快、愉悦、欣喜之情。全文不管是情真意切之“盼春”,精雕细镂之“绘春”,还是奔放激荡之“赞春”,无不充溢着一种昂扬向上的积极进取的思想。“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这些具体的描述,就浸透着作者那种充满希望的积极向上的精神,至于“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更是作者那种奋发进取的精神的直接表露。正因为弘扬的是正能量,这篇文章无论何时读来都给人以激励,给人以鼓舞。虽然,作者1928年曾在《哪里走》一文中表示自己要走一条逃避现实的道路。但《春》的基调却是一种积极进取催人奋发的佳作。这种酣畅淋漓的借“言”咏“志”,“言”“志”俱佳的上乘之作,正是《春》的生命张力之所在,每读一次都给人以新的活力。 二、情与景的交融
“景由情生,情因景发”。中国人很早就创作了富有中国特色表情达意的独具魅力的艺术建构——意象。陆机早在他的《文赋》中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主要论断,朱自清先生的《春》这篇散文也可以称为情与象交融的典范。“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这大笔粗勾的景,不仅是客观景物原始模样的再现,还是作者心情复苏的展示,这些初春新鲜的物象,无不寄托了作者的那份兴奋、欣喜、希望的情绪。再看一看作者笔下的“春风图”,“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因空气流动形成的风,在朱自清先生这儿赋予了那么多的温馨和柔情。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却是那么多情、韵味、光艳。“鸟儿……高兴起来了” “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弄……歌喉,唱出……曲子”“牧童的短笛……成天嘹亮的响着”。这些本是客观无情的东西却深深地打上了人的主观情绪的烙印,有着人的感情和思想,有人一样的喜怒和好恶。毫无生气的物象融入了作者深沉、含蓄的情愫,升华成了一个个充满生命活力的“意象”,而作者在春天到来时,那种欣喜无比的“情”也熔铸到了一个个客观的“象”当中。情与景的有机融合在“意象”这里找到了契合点。那一个个气韵生动的意象,就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共同组成一曲新春交响曲,给人以新的气象,别有洞天,这也许就是王国维所推崇的“境界”吧! 三、形与神的建构
散文追求的最高境界谓之“形散神聚”,早在魏晋时期,我国的文人就很重视“形”“神”的问题。有所谓“得意而忘形”,这里所说的“意”便与现在的“神”相近,而对于“神”的追求,是从古到今很多领域的大家们孜孜以求的境界,也是千百年来文学艺术家们的不懈追求,更是文艺评论家们衡量一个作品高度的重要标准。“文以传神”的“神”也就成为中国文艺的最高指标。《春》虽是一篇现代散文,可作者的思维空间并不狭窄,真正做到了所谓的“形散”,“云飞物外,思接千载”。作者思维的触角伸向了多层次的空间,大处着墨,从“盼春”“来了”“近了”到春天的“山”“水”“太阳”;细节处着笔,春草的“嫩”“绿”“满”,春花的“色”“味”“香”,春风的“感”“味”“声”,春雨的“形”“状”“态”乃至结尾时对春“新”“力”“美”的赞美无不映射出作者“观四海之须臾,笼万物于笔端”的形散之功力。在这些描摹中有五彩斑斓的颜色变化:红、粉、白,像火、像霞、像雪,树叶的绿,小草的青;有生机勃勃的动态变换:盼、来、近、涨、朗润、抚摸、酝酿、斜织;有味觉的感应:新翻的泥土气息、青草味儿、各种花的香;有听觉的描摹:鸟儿清脆的歌喉、清风流水的应和、牧童嘹亮的短笛。有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的形,有斜织着、全笼着、发亮等的状。由这一个个五彩缤纷的物象建构成一个个意味深长的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共同实现了艺术作品中意蕴无穷的绘画美。古人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说,那色彩斑斓的画,神韵飞扬的诗,浑然天成都统摄在作者对春天的感悟之中,无不淋漓尽致地来表达作者对春天无比喜爱和热情赞美的深刻情感。那一个个实实在在跃然纸上的“形”都紧紧围绕在这一中心主题之下,都为这个灵魂所统摄,真正实现了“形散而神不散”。 四、虚与实的搭配
“虚”与“实”的巧妙搭配,有机共融是中国文化艺术独具魅力的又一特质。一幅旷达空灵的写意山水,一帖气象恢宏的书法作品,一首意境深远的诗歌小品,无不积淀着创作者们对虚与实的匠心独用、精心构建。虚与实将理想和现实、超脱与务实、旷远与世俗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创造出一个全新的艺术境界。在《春》这篇文章中,朱先生娴熟地将耳闻目睹的实景与想象中的虚景巧妙而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未来秋天的累累硕果放在同一时空里来描述:“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由现实中的春花写到理想中的秋实,异时同构,化腐朽为神奇,将春的主题开掘得更广、更深。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正因为作者有很高的古典文化底蕴,在文章中巧妙地把握了言与志、情与象、形与神、虚与实的问题,驾驭他的如椽巨笔共同构筑了一篇构思缜密精巧,结构玲珑剔透,语言清新凝练,情致瑰丽真挚的文章,足可以垂青千古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