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特点

来源:东饰资讯网
论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特点

赵彤

【摘 要】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表现出诗歌的象征主义、区域性、通俗性和传统性几大主要特点.这些特点在其诗歌中的表现形成了弗罗斯特诗歌创作的风格与个性,也为弗罗斯特赢得名誉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本文就其诗歌的主要特点进行了简要分析,逐步形成对弗罗斯特较为全面的了解和研究奠定一定基础. 【期刊名称】《山东外语教学》 【年(卷),期】2010(031)002 【总页数】7页(P84-90)

【关键词】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特点 【作 者】赵彤

【作者单位】西昌学院,外语系,四川,西昌,615013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I106 1.0 引言

作为美国20世纪的诗歌中心之一,罗伯特◦弗罗斯特不仅坚持传统诗歌格式下的诗歌创作之路,而且在其诗歌创作之中,大量采用象征主义手法来表现自己的情感与观点。由于弗罗斯特个人生活的经历与环境的影响,其诗歌的很大部分都是倾注于对美国新英格兰地区乡村生活的描写。弗罗斯特根据自己在乡村生活中的所见、所闻

和所感,创造性地提取乡村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特点与特质,融入自己对它们的看法与观点,以此进行诗歌的创作。在这些诗歌中,弗罗斯特所选的意象或者事件是模糊的,没有具体地体现出其概念,而是在诗歌描写过程中运用暗喻的方法来形成诗歌意义的扩大和延伸,从而达到诗歌象征意义的表现与效果。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象征主义表现是十分普遍的,对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也十分娴熟。弗罗斯特深知在诗歌创作中,象征主义所具有的作用以及其价值。弗罗斯特诗歌意象的选择体现了弗罗斯特对生活的洞察力,以诗歌其中的意象呈现来贯穿整个诗歌的描写,并隐含着存在的事实。因此,在弗罗斯特的诗歌创作中,象征主义手法成了其始终贯一的选择。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具有典型的区域性。其诗歌描写大量地集中于美国新英格兰地区,也浓墨于该地区的乡村生活,从不同的角度去体现该地区的美国乡村人们的思想与意识,从而浓缩和创造了具有该地区特点与特性的田园诗歌,形成了弗罗斯特诗歌典型的田园艺术特质。而在这种具有田园艺术特质的诗歌描写中,冠以象征主义的手法,从而也反衬出了新英格兰地区乡村人们生活中朴素的生活意义与思想意识。这一点也为弗罗斯特赢得了“新英格兰农民诗人”的雅号。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具有典型的通俗性。其大量的诗歌是来源于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乡村生活。该地区人们的生活、思想的意识也就成了弗罗斯特诗歌描写的背景。为使诗歌能在人们之间普及和传播,弗罗斯特坚持在其诗歌创作中融入当地人们的语言特点以及人们生活中熟知的言语,从而避免了象其它诗歌一样为体现和追求诗歌语言的精炼性和浓缩性而失去民众。因此,弗罗斯特的诗歌描写不像艾略特的诗歌那样晦涩难解,反而是给读者留下了通俗易懂的概念与印象,从而广泛得到人们的诵读。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创作在格式上具有很强的传统性,诗歌的外在表现具有很强的韵律和节奏性,使读者在诵读时,有着明显的节奏感和愉悦感。传统诗歌的创作具有

严格的韵律要求,它赋予诗歌创作的严肃性和经典性。因此,在弗罗斯特的诗歌创作中,他技巧性地把传统的诗歌韵律运用在田园诗歌的创作中,使其诗歌形成了经典性与田园性的高度统一,从而显现出其诗歌存在的价值和其诗歌创作的技巧与魅力。 2.0 诗歌的象征主义特点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象征主义的表现主要是通过提喻与暗喻的修辞手法来进行的。在诗歌中,弗罗斯特把自己对生活的洞察,生活经历的感受和情感的外泄通过这些修辞手法来熟练地贯穿于自己的诗歌描写之中。同时,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能够隐含诗歌的意义,增强诗歌的象征意义,而且还能创造出一种神秘感,从而引起读者一系列的联想而最终产生诗歌的价值。

弗罗斯特熟练的象征主义手法普遍运用于诗歌的描写与叙述之中。在修辞手法方面,正如弗罗斯特自己所说:“If I must be classified as a poet,I might be called a Synecdochist,for I prefer the Synecdoche in poetry—that figure of speech in which we use a part for the whole.”(Parini&Millier,2005:264)弗罗斯特称自己是提喻专家,喜欢使用这种以部分代表整体,以整体体现部分的修辞方法。而提喻修辞也就体现了象征的意义,即象征主义成为了理论,提喻成了理论具体运用的手段之一。弗罗斯特在其诗歌中熟练地将生活中的感受进行有甄别的选择,然后运用提喻的方法在诗歌中去进行表现,使得诗歌内在的表现意义得到扩张。同时,弗罗斯特在谈到诗歌描写时提到 ,“Poetry is simply made of metaphor...Every poem is a new metaphor inside or it is nothing.And there is a sense in which all poems are the same old metaphor always”。

(Greenberg&Hepburn,1961:87)在弗罗斯特的思想里,诗歌描写中应该运用暗喻修辞手法。暗喻手法的运用辅以提喻将使诗歌产生更大的内涵延伸,也使诗歌的隐含意义得到扩大,从而形成诗歌象征意义所体现的价值,同时,也使读者在其诗歌的象征意义下产生联想和猜测,进一步体现出了诗歌隐含意义的价值。弗罗斯特在提到

诗歌的象征意义时也谈到,“Every single poem written regular is a symbol small or great of the way the will has to pitch into commitments deeper and deeper to a rounded conclusion and then be judged for whether any original intention it had has been strongly spent or weakly lost....Strongly spent is synonymouswith kept”。(同上)从此可见,弗罗斯特在诗歌创作中对象征主义运用的理念。他强调了诗歌中象征主义对诗人创作之初的诗歌意图所带来的意义延伸,也间接说明了诗歌意义隐秘不明的价值。就是这种理念成为了始终贯一于弗罗斯特一生诗歌创作中的诗歌价值理念。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很多诗歌都体现出了象征主义手法的使用。例如,其诗歌象征主义表现较为明显的“The Pasture”。该诗叙述如下: I'm going out to clean the pasture spring; I'll only stop to rake the leaves away (And wait to watch the water clear,I may): I sha'n't be gone long.—You come too. I'm going out to fetch the little calf

That's standing by the mother.It's so young It totterswhen she licks it with her tongue. I sha'n't be gone long.—You come too. (Greenberg&Hepburn,1961:31)

该诗呈现了一个普通的乡村生活场景:将牧场池塘里的污物清除干净;农场里产后母牛对牛崽的呵护。看似一个普通的乡村场景,却在弗罗斯特的观察下,自然地将两个情景结合在一起而产生一首诗歌。该诗分为两节,第一节是对打捞牧场泉水里树叶的描写,第二节是对母牛舔舐初生牛崽身上血迹的描写。作为第二节描写情景的伏笔,弗罗斯特设置了第一节描写的场景。打捞牧场泉水里随风而来的树叶,让其清净,

并守候着,因为树叶还会随风而来。在第一节描写的伏笔之上,弗罗斯特自然地将诗歌的象征意义推向了高潮:去牛棚牵初生的牛崽时,意外地发现母牛正在舔舐初生牛崽身上的血迹,而母牛这样的行为是还会再发生的。母牛替代着牧场的泉水,牛崽身上的血迹替代了树叶,诗歌在空间上产生了联系。该诗情景描写产生的象征意义是较为明显的,象征着“母爱”之情,舐犊之情。权不去讨论弗罗斯特产生该诗的思想以及他的生活经历,就该诗的场景描写而言,它给读者就呈现出了强烈的感染力,其象征意义也就比较明显的体现了出来。该诗的象征主义意义同样是在暗喻与提喻的修辞手法上进行叙述的:牧场泉水里的树叶与牛崽身上的血迹成为该诗描写的意象,而两节诗歌中的行为描写就暗喻了其象征主义意义的存在。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大部分诗歌的象征主义表现却是隐秘不宣的,让读者产生联想与猜测。他在一封信中曾说:“Any poem is most valuable for its ulterior meaning.”(Parini&Millier,2005:266)因此 ,可见弗罗斯特诗歌创作的原始动机就是追求诗歌象征主义所产生的神秘性和隐秘性,从而形成诗歌意义上的价值。例如,其诗歌象征主义表现较为隐秘的“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该诗叙述如下:

Whose woods these are I think I know. His house is in the village though; He will not see me stopping here To watch his woods filled up with snow. My little horse must think it queer To stopwithout a farmhouse near Between the woods and frozen lake The darkest evening of the year. He gives his harness bells a shake

To ask if there is some mistake. The only other sound's the sweep Of easy wind and downy flake. The woods are lovely,dark and deep, But I have promises to k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Greenberg&Hepburn,1961:11)

该诗是弗罗斯特的著名诗歌之一,其象征意义是隐藏而不明的。该诗是在弗罗斯特创作完其长诗“New Hampshire”之后出门看见太阳时而产生的灵感写成的,他自己解释说:“I always thought,it was the product ofautointoxication coming from tiredness.”(Greenberg&Hepburn,1961:12)既然是其疲倦下的思想延续,那么至少在这样的状态下,可以理解为是其该诗中“promises”行为的继续。该诗以浓密而厚重的树林为描写意象,一个骑马人的感受为主线,辅以提喻、暗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来进行叙述,并适当地渲染了诗歌描写的环境与肃穆的气氛。诗歌第一节叙述了骑马人停在村里主人的树林外看着布满雪花的树林;第二节以拟人的修辞来叙述在黑黑的夜里,停在没有农舍的树林与冰冻的湖泊之间,内心所涌动的一种快乐;在这样的背景下,骑马人抖动了马身上的铃铛,对面前的情景产生了疑问,但得到的却是平缓的风与飘落的雪所带来的声音,蓦然产生一种肃穆与悲凉的感觉;第四节是该诗的高潮,也是象征主义意义体现之所在。虽然树林是幽邃、可爱的,但还有许多未竟的事业,因此就有了“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的决心与毅力。纵观该诗,似乎从第四节可以得到该诗象征意义的指代。由于该诗是在完成长诗之后的灵感而为,其似乎指代的是自己麻木创作下的诗歌思想延续。但也可以认为“promises”有着“The Road Not Taken”诗歌中“road”的象征意义,诗人坚持自己贯以始

终的诗歌风格与创作的思想;还可以理解为诗人作品最初在美国不能出版,而远行英国才得到这象森林一样厚重的诗坛的确认与承认等等。在谈到诗中的“sleep”的指代时,很多的评论都指出它含有“death”(go to Heaven)的含义,而弗罗斯特却说其是:“All that means is to get the hell out of there.”(同上:13)因此,该诗象征意义的内涵是隐秘的,故而在象征意义上也有着不同的理解,也就形成了不同意义的解读与评论。

弗罗斯特诗歌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使其诗歌的内涵与意义得到了延伸,并由此引起读者的不同解读,诗评的不同阐述。因此,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成为了弗罗斯特诗歌创作的一大特点,其诗歌的隐秘内涵也引来了象征意义的不同解读,这样的解读与评论气氛也创造了诗歌本身价值意义的存在,同时,也为弗罗斯特在诗坛的地位奠定了诗歌意义上的基础。 3.0 诗歌的地区性特点

罗伯特◦弗罗斯特对于公众来说是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诗人,其诗歌的描述大都倾向于波士顿以北地区的乡村生活和自然风景。弗罗斯特以诗歌为其情感外在表现的形式为载体来表现自己对乡村生活的眷恋,如同美国诗人Barbara Howes在谈到诗人情感时所言:“One does not necessarily belong where one was born and brought up,but one does belong somewhere;there is some section that one fits into without having constantly to translate the language of the nature surrounding one or the speech and behavior of the inhabitants back into one's own language in order to feel at

home.”(Nemerov,1966:62)弗罗斯特将自己所生活的新英格兰地区乡村生活中的人、物、环境以及语言都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得以了表现,并秉持这样的诗歌创作理念与方式直至终生。

罗伯特◦弗罗斯特于1874年3月26日出生于美国西部的旧金山,后随母亲迁居新

英格兰地区的新罕布什尔州。由于弗罗斯特早期学习与事业方面的不如意,使得其祖父在新罕布什尔州的德里为其买了一个农场。从1901到1912年,弗罗斯特一直就居住在德里农场,这为弗罗斯特对新英格兰地区乡村生活的了解提供了物质上的基础。其间的农场生活,使弗罗斯特真正地去感受和体会了乡村生活中人们的意识、思想、行为与语言。虽然当时他把诗歌投向了不同的杂志期刊而未能采纳,也就无法得到美国社会和诗坛的认可,但德里农场11年的生活,却是弗罗斯特诗歌风格与特点形成的时期,也是其诗歌大量浓墨于新英格兰地区诗歌创作的高峰,如同弗罗斯特所说:“Never earned a cent,save from and through verse.But for my first twenty years at it I earned a total of two hundred dollars.”(Greenberg&Hepburn,1961:93)

从其诗歌外在表现的意义来看,读者能够通过诗歌去感受到新英格兰地区的人情风俗、山川地貌、人们的行为举止以及思想意识。例如,在其诗歌“Mending Wall”中,读者可以看到新英格兰地区乡村的人们在严冬下,用当地的大理石在冰冻的土地上修墙的情景以及人们“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rs”(Frost,1915)的意识;在“After Apple-Picking”中 ,可以看到人们采摘苹果的情景;在“Mowing”中,可以感受到农民丰收中的气氛;在“Home Burial”中,可以了解到新英格兰地区人们的行为举止。在弗罗斯特的诗歌中,体现新英格兰地区这些特点的诗歌是枚不胜举的。在其一系列叙述和描写新英格兰地区的诗歌中,他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选用其中的传说轶事、典型事件中的普遍性以及人物性格的共性来刻画出了新英格兰地区人们的特点:“The whimsy is licensed by being made a mannerism of the New England character.The character may be described as follows:the sensitive New Englander,possessed of a natural wisdom;dry and laconic when serious;genial andwhimsical when not;a character who is uneasy with hyperbole and prefers to use understatement to risking possible

overstatement.”(Greenberg&Hepburn,1961:106)可以看出,弗罗斯特的生活环境与背景形成了他诗歌叙述和描写的对象,虽然其诗歌是通过间接地表现来体现新英格兰地区的事件与人物,但在诗歌的字里行间里却能让读者感受到当地人们的特点。秉持着其诗歌“Mowing”中所提到的“The fact is the sweetest dream that labor knows”(Parini&Millier,2005:264)的理念,弗罗斯特执着于对新英格兰地区乡村生活的描述,也体现出他对新英格兰地区乡村生活的眷念,从而可以发现其诗歌所表现的区域性特点。

从其诗歌的内在意义来看,将与其诗歌的象征主义特点联系在一起,前文已做出了陈述,在这不再赘述。但值得一提的是,弗罗斯特对新英格兰地区的诗歌描述,其价值体现出了“He could not tell us everything about New England,even if he desired to do so.He is committed to choosing those few aspectsof the place which will recreate it within the limits of his poems”。

(Lynen,1960:49-50)弗罗斯特抓住新英格兰地区特有的人文与自然特点,在有限的诗歌空间里去呈现出了整个新英格兰地区的人文地貌。因此,弗罗斯特对新英格兰地区的诗歌描述不仅呈现出了当地人文与自然的区域性特点,而且,从其诗歌的象征意义上看,其诗歌的区域性特点也具有了“it presents the world of rural New England,not for its own intrinsic interest,but as a symbol of the whole world of human experience”(同上:67-68),以区域性的诗歌描写来暗喻出整个人们之间所存在的关系与认识,其诗歌的“区域性”成为了其诗歌提喻修辞的个体,而其真正的目的却是象征着人们思想所存在的意识,这符合了弗罗斯特诗歌创作中提喻修辞运用的特点,也代表了弗罗斯特整个诗歌创作中的共性。同时,弗罗斯特诗歌虽然在内容上具有浓烈的地方性,但在某种程度上说,他的诗歌也摆脱了“区域性”所限制的思想上的局限性、地方性,从而使其诗歌具有了普遍性的特点而得到升华。 4.0 诗歌的通俗性特点

罗伯特◦弗罗斯特在诗歌创作中擅长于运用人们熟知的意象与通俗的语言,使读者在阅读时,会产生亲切感与易知感,从而对其诗歌产生心理上的接受。如同其著名诗歌“Mending Wall”中的意象“墙”,“The Road Not Taken”中的意象“路”一样,这些事物都是人们生活中耳熟目睹的东西,弗罗斯特却技巧地将它们运用进了自己的诗歌描述中。同时,弗罗斯特诗歌语言的通俗性也是其诗歌表现的一大特点。在其诗歌中,大量地采用人们日常口语里的语言表达,甚至还出现有新英格兰地区当地的语言,以此形成了其诗歌来源于生活,回报于生活的诗歌创作目的。弗罗斯特诗歌的通俗易懂,完全不同于晦涩难懂的美国另一诗歌中心艾略特(T.S.Eliot)的诗歌,其诗歌不管是抒情诗,还是叙事诗,给读者的阅读印象都会留下易于理解的感觉,也因此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认可。

但弗罗斯特诗歌通俗性得到诗坛以及社会的确认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其第一首诗歌发表是在他自己就读的高中校报上,名为“Cortez in Mexico”,那时他16岁。其后,他创作的一首名为“My Butterfly”(收在诗人A Boy's Wilm诗集中)的诗歌在 Independent杂志上公开发表。该诗的发表得到杂志编辑的赏识,并不断介绍弗罗斯特与不同人物进行交往,以此来扩大诗人的名声。期间,弗罗斯特将自己平时创作的其它诗歌转交给了一个令人尊敬的名叫William E.Wolcott的教士,该教士看了之后,建议弗罗斯特的诗歌应该写的更为严肃、高尚,而不是显得松散而接近于人们的日常语言。但弗罗斯特对此不予置理,他认为“the speaking voice was all he had,and he hope to write poetry that would adhere to the bones of human speech”(Parini,1999:46),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刺激,让弗罗斯特明白了通俗语言的表达与诗歌之间的联系;也正是这样的刺激,让弗罗斯特彻底地走上了传统诗歌格式下的通俗化诗歌创作之路。当然,坚持自己这样的诗歌风格,这在当时的环境里也为自己设置了障碍。

在1901到1912年的德里农场生活中,弗罗斯特不停地进行诗歌创作,也不停地将

自己的作品投向不同的杂志报刊,但结果都是其诗歌未能得到采纳。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卖掉了祖父给自己的农场,携家带子前往英国。在英格兰,他接触了很多诗人,诸如LascellsAbercrombie,Rupert

Brooke,WilfredWilsonGibson,EdwardThomas等以及从美国移居英国的意象主义诗歌代表人Ezra Pound,从中他明白了作为一个诗人的意义与责任。在这些诗人之中,弗罗斯特的伯乐,也就是成为其诗歌助推手的人就是Ezra Pound。弗罗斯特将自己在英国出版的诗集ABoy's Will和North of Boston送给Pound读阅,Pound在看后对弗罗斯特诗歌的意象与语言的通俗性以及其地方性(区域性)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其诗歌以通俗的语言呈现了美国新英格兰地区农村的生活:“Mr.Frost is an honest writer,writing from himself,from his own knowledge and emotion;not simply picking up the manner which magazines are accepting at the moment,and applying it to topics in vogue.He isquite consciously and definitely putting New England rural life into verse.He is not using themes that anybody could have cribbed out of Ovid...Mr.Frost has dared to write,and for the most part with success,in the natural speech of New England;in natural spoken speech,which is very different from the‘natural'speech of the newspapers,and of many professors....”(Greenberg&Hepburn,1961:47)同时,弗罗斯特的诗歌还得到了当时在英国权威杂志Academy上发表的一篇匿名评论的高度评价 ,其言道 :“We wish we could fitly express the difference which marks off A Boy's Will from the other books here noticed.Perhaps it is best hinted by stating that the poems combine,with a rare sufficiency,the essential qualities of inevitability and surprise.We have read every line with that amazement and delight which are too seldom evoked by books of modern verse.Without

need of qualification or trimming of epithets,it is undoubtedly the work of a true poet.”(Parini,1999:360)该评论的出现使得弗罗斯特的诗歌风格更得到了诗坛与社会的承认,为弗罗斯特坚持该风格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信心,也为其未来的诗歌创作之路奠定了牢实的基础。由于弗罗斯特在英国的崭露头角,Pound也将自己对弗罗斯特诗歌的评论寄回了美国的报刊杂志发表,这使弗罗斯特在国内的名声得到扩大而夯实了基础。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的通俗性在得到诗坛与社会的确认也是经过了不断周折的过程,但其坚持个人诗歌创作特点与风格的韧性也为其诗歌创作事业的巅峰奠定了思想上的基础。这种理想就如同其诗歌“The Road Not Taken”里描述一样:“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Frost,1916)是的,弗罗斯特诗歌意象与语言的通俗性的确为其在美国诗坛留下了很深的痕迹,也留下了其诗歌创作朴实而易懂的风格与特点。 5.0 诗歌的传统性特点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创作具有浓烈的传统诗歌创作模式,使其诗歌具有了韵律感与节奏感,让读者在阅读时可以随着其诗歌的韵脚与前后的押韵去享受着诗歌节奏上的韵律而琅琅上口,如同中国的唐诗一样,给读者在朗读时产生愉悦感。

20世纪的美国诗坛在19世纪的美国诗歌中心之一,诗坛巨星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的自由体诗歌(Free Verse)创作模式的影响下,掀起了自由体诗歌的创作。自由体诗歌在强调诗人情感、意识与思想的情况下,抛弃了传统诗歌创作的格式,没有了韵脚,也没有了韵律,从而成为了美国现代主义诗歌创作的主流。而同样是美国20世纪现代主义诗歌代表人物的弗罗斯特却坚持运用传统诗歌创作模式进行诗歌创作,成为了美国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中一个传统诗歌创作的守望者与捍卫者,正如其在写给自己朋友John.T.Bartlett的信中说到:“I am possibly the only person going who works on any but a worn out theory(principle I had better

say)of versification.You see the great successes in recent poetry have been made on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music of wordswas a matter of

harmonized vowels and consonants....”(Parini&Millier,2005:263)这里所提到的诗体原则也就是传统诗歌的创作模式,它要求诗歌的创作必须得去考虑诗歌的韵脚、押韵、韵律与节奏。因此,弗罗斯特也就提出了自己的传统诗歌模式创作的思想:“I alone of English writers have set myself to make music out of what I may call the sound of sense ....The best place to get the abstract sound of sense is from voices behind a door that cuts off the words....It is the abstract vitality of our speech....If one is to be a poet he must learn to get cadences by skillfully breaking the sounds of sense with all their

irregularity of accent across the regular beat of the metre.”(同上)弗罗斯特提出的“sound of sense”的诗歌创作的理论,事实上也就是传统诗歌的创作模式,这点与弗罗斯特的学习背景是分不开的。弗罗斯特在学习时的兴趣就很倾向于古典主义、拉丁与希腊文的学习,也受到了欧洲哲学及英国诗歌创作的影响,使其形成了传统诗歌创作的意识,因此,可以看出,这对弗罗斯特坚持传统诗歌创作模式的影响是深远的。

传统诗歌在创作格式上具有经典性与严肃性的特点,就连自由体诗歌的缔造者惠特曼在纪念林肯总统被刺时所写的诗歌“O,Captain!My Captain”也是利用传统诗歌的创作模式来完成的。因此,从传统诗歌创作的角度上说,弗罗斯特坚持传统诗歌的创作模式就是在坚持和强调传统诗歌创作模式的经典性,也同时在坚持自己诗歌象征意义的严肃性。

例如,弗罗斯特在谈到自己的诗歌“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 时,就说到:“...Whose woods these are I think I know.Eight syllables,four beats—a line—we call it iambic.I'm not terribly committed there.I can do a

great many things...What we have in English is mostly iambic anyway....His horse is in the village though—the second line.I might be committed to couplets....I picked up the unrhymed line in the first stanza and rhymed its end-rhyme‘here'with ‘queer',‘near'and ‘year',and for the third stanza I picked up‘lake'from the unrhymed line in the second stanza and rhymed it with ‘shake',‘mistake'and‘flake'.For the fourth stanza I picked up ‘sweep'from the unrhymed line in the third stanza,to rhyme with‘deep'and ‘sleep'.”(Greenberg&Hepburn,1961:13)由此可见,在该诗中,弗罗斯特技巧地运用了传统诗歌创作的抑扬格,对句以及押韵规律进行了诗歌的描述。再如其诗歌“Acquainted With The Night”也是采用传统诗歌的创作模式来进行创作的。

I have been one acquainted with the night. I have walked out in rain—and back in rain. I have outwalked the further city light. I have looked down the saddest city lane. I have passed by the watchman on his beat. And dropped my eyes,unwilling to explain....” (Pritchard,2001:20)

该诗采用的是意大利的一种三行为一节的三行连锁诗,即三行诗节隔句押韵,韵式为 aba,bcb,cdc,ded...,并且诗行采用了五步抑扬格的方式进行音节的轻重处理,使得诗歌具有了很强的节奏感与韵律感,使读者阅读时能够随着诗行的流动而产生运动感和愉悦感。

诗歌创作格式的传统性是弗罗斯特诗歌创作的一大特点,也是其脱离于20世纪美国诗歌以自由体诗歌为主流的素体无韵诗创作的一个亮点。弗罗斯特诗歌创作的传统

性不仅为其诗歌的经典性奠定了基础,而且还因其诗歌创作模式的独特性而成为20世纪美国诗坛的一枝独秀。 6.0 结束语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的表现有着不同的特点,它既代表了诗人诗歌创作的风格,也代表了诗人诗歌创作的情感与思想。本文在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弗罗斯特诗歌的几大主要特点,即诗歌象征主义表现、诗歌的区域性、诗歌的通俗性和诗歌的传统性。在这几大特点中,象征主义表现是很多诗人在诗歌创作中乐于使用的一种手法,属于诗歌创作的共性;诗歌的区域性与弗罗斯特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环境是密切相关的,它形成了诗人情感与思想上所存在的情结,也部分决定了诗歌描述的对象与情境;诗歌的通俗性却是弗罗斯特诗歌创作的独特点,也是其诗歌赢得广大读者的关键;诗歌的传统性是弗罗斯特在现代诗歌创作以自由体诗歌为主流的背景下而异于其它的诗歌创作个性。弗罗斯特技巧地将诗歌的通俗性融入于诗歌创作的传统模式,从而形成了自己诗歌创作的最大亮点,也成为了弗罗斯特诗歌引人注目的关键。可以想象,弗罗斯特的诗歌在没有自己诗歌独有特点的情况下,要获得各种名誉也是很难的,要成为和赢得诗歌中心,非官方的“桂冠诗人”也就更不易了。

诚然,弗罗斯特诗歌还存在着其它的表现与特点,诸如其诗歌中流露出的怀疑主义思想,流露出的个人保守主义思想等等。因此,对于弗罗斯特的研究还有着不同的角度需要去做进一步的考察和探究。 参考文献

[1]Frost,R.North of Boston[M].New York:Henry Holt and Company,1915. [2]Frost,R.Mountain Interval[M].New York:Henry Holt and Company,1916. [3]Greenberg,R.A.&J.G.Hepburn.Robert Frost:An Introduction[M].New York:Holt,Rinehart and Winston,Inc.,1961.

[4]Lynen,J.F.The Pastoral Art of Robert Frost[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0.

[5]Nemerov,H.Poets on Poetry[M].New York:Basic Books,Inc.Publishers,1966.

[6]Parini,J.Robert Frost:A Life[M].New York:Henry Holt and Company,Inc.,1999.

[7]Parini,J.&B.C.Millier.The Columbia History of American

Poetry[M].Beijing,Columbia:Foreige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5.

[8]Pritchard,W.H.Poems by Robert Frost[M].New York:Signet Classics,200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