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南区教育局 李万岭
一、明晰教研发展形势,确保头脑清醒
我们回忆一下课改初期的迷茫,当初风行一时,人人效仿,上演了一场场闹剧。谁说一个不字,谁就是不懂新课改。压力不是文革胜似文革。
1、提出赏识教育后,就一味的表扬,一味的肯定,不再有批评,不再有指正。到处是你真好,你真棒的声音。
2、提倡尊重阅读的个性理解。教师就不再纠正理解的偏差。当学生的价值观,情感走向出现偏差时,教师也不再纠错。
3、一味地追时髦,不加思考的效仿,出了很多的笑话。 经过十年的实践,随着课程标准的修改,这些问题得到了纠正。但,十年啊!同志们,我们有多少个十年?十年,我们的孩子被误导了多少,被耽误了多少啊!
如今我们的改革又面临着新的困惑:
1、教学只研究学习形式,不研究学习的内容,不研究文本、教材,不研究怎样更好的让学生思维发展。课学完了,重点没有学懂,方法没有学会。只追求了学生积极参与表达了,动起来了,活起来了,而学习的重点问题,理解的深度问题,价值的取向问题被忽略了。
2、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把握得偏激。让教师在课堂上退出,什么有困难找学生。让学生当先生,一节课教师就说4、5句话,认为这样把学习交给学生了,这种典型的教师无用论。过份的强调了学,而忽略了导。教与学的关系度,把握的不科学,失衡。
3、“教学质量”这一概念的理解,出现片面、低级,迎合当下考选心态。有的把文本重点勒几个问题变成导学案,试卷化,学生把问题答对了,就满足了,而学生的思维发展、生命成长、情感发展不再考虑。
在一个新事物刚刚出现,一个潮流刚刚吹来,一个时髦刚刚兴起的时候,人,是很难把握自己的清醒。只有经过一段折腾,走过一段弯路,付出一定的代价,才会苏醒,才会觉悟。但我们搞教育是输不
起的,以牺牲学生的成长为代价太高啦,我们担不起这个罪。我们需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教改路上,需要我们且行且思,不能盲目追赶潮头,要把握好教学规律这个度才行!
二、牢记两个基本思想:
1、学习是学生的实践活动。是学生自己的事,别人不可替代。 所以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学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来学。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的主体。 教与学是不分家的,坚持二元论。 三、知晓课堂学习的五个核心要点: 1、模块教学——突出学习思路。 2、自主学习——突出学习过程。 3、交流 展示 汇报——突出学习结果。 4、问题导学——突出问题意识、目标意识。
5、关注学情 关注成长——关注学情,突出帮扶、引领;关注成长,突出整体素质,多元、全面发展。
四、核心1 模块教学——突出学习思路。 对模块教学的认识:
模块问题是课堂结构问题,从无到有,从粗到精,从不规范到科学,是成熟的标志,是理性的发展。这个模块是一个完美、科学的程序,如果我们坚持用这个模块(程序)让学生反复实践习得,学生就会很快形成优化的智能结构。思维得到飞跃发展。
一堂课的五个重点模块:
第一个模块--------“整体感知,提出问题” 第二个模块--------“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第三个模块---------“交流表达,汇报收获” 第四个模块--------“整体收获,收获整体” 第五个模块--------“扩展链接,迁移应用”
整体学习的思路 整体感知---重点研讨---整体收获 学以致用的思路 知识迁移--------------解决问题 认知规律的思路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五、核心2 自主学习——突出学习过程。
新课程改革提倡了三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就要求我们要全面、正确的来理解学习方式,不能机械的、片面的把学习方式理解成就是小组合学,整节课都是小组合学。基于这样的现象,我们首先要弄清学生学习的基本流程:
个体自主学习、感悟-------人人学习、思考、感悟、理解,记录自己的体会、问题。
组内交流合学补充---------相互倾听、展示、补充、评价。 班内展示、提升、共鸣------各组进行重点展示汇报,达到共鸣共识。
组内各人重复记忆巩固-------个人巩固、再现学习结果。 接下来我们再要回答怎么学,学什么的问题:
怎么学,教师必须教给学生具体的学习方法,也是具体的学习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有:读、悟、勾画、批注、理解、质疑、感悟、倾听、交流、抒怀、认同、补充、辩论、完善。
学什么,教师要辅导学生知道学习的内容有如下方面:整体感知;提出学习问题;解决具体问题;整体概括;感悟抒怀;应用扩展。
以上这些流程和学习实践,老师一定要教,一定要训,接班的头一个月要反复培训,直至学生形成能力。
六、核心3 交流 展示 汇报——突出学习结果。
多元的对话场效应-------个性化阅读并不排斥合作学习。课程标准在修订时特意强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其意旨就在于此。其实,学生与伙伴之间的相互切磋,沟通交流,会互相启发,形成一种“对话场效应”,有效地解决阅读中的问题。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学生与教科书编者的对话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这些对话在“交流 展示 汇报”中进行,突显学习的结果。
七、核心4 问题导学——突出问题意识、目标意识。 问题导学概念。教育心理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教学过程正是师生双方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用“问题”推动学生一步一步进行学习,用“问题”落实一个个学习目标。这就是问题导学。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会发现问题,会提出问题,就要引导学生知道从哪些角度、哪些思路提出问题。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教学的归宿。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行为的依据。
每一篇都有许多内容可以讲解、分析、欣赏,教学中的“泛语文”、“脱离文本”、“无效讨论”、“无中心拓展”等现象,就是无教学目标。信马由缰,学生想学哪就学那。
每节课都要以课程的年级标准为依据,紧密结合文本特点,定出具体的2-3个三维教学目标。
八、核心5 关注学情 关注成长 关注学情---------突出帮扶、引领;
学情!学情!我们喊了那么多年,其实没有真正理解学情的意思。学情是以学生学习为背景产生的概念,没有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没有学情的这一概念。学情概念定位的两重性:一种学情定位----学习前的基础情况。应包括,知识底数,学前准备,个性差异,接受程度等等。主要涉及全班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好坏呀、差异呀、多少呀,重在考虑对这些常量情况的关注。还有一种学情定位----学习中的动态情况。应包括,学习思路的走向,学习方法的科学,思维走向的角度,理解问题的准确,价值取向的合理等等。主要涉及学习进行时,学习要点的把握,认知的尺度,情感的抒发等方面的是否全面呀,是否深刻呀,是否准确呀,重在考虑对这些变量情况的关注。
我们平日常说课堂上要关注学情,就是指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首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关注学情。关注学情就是体现教师的教学行为,就是体现教师的引导点拨。教师要及时的反馈学生学习的情况,结合学情的变化,教师适时、适度的点拨、引导,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关注成长-------突出整体素质,多元、全面发展。
我们强调的是------整体教育,生命教育。可以用五种意识来具体体现:
一、整体意识------生命意识、成长意识、发展意识。
二、学习意识------问题意识、研究意识、感悟意识。
三、程序意识------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教学,且讲练相融。
四、实践意识-------听、说、读、写、看是一个整体,应同时抓。 五、人格意识------习惯、情感、意志、性格的综合培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