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价值
《大学》和《中庸》《论语》《孟子》, 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四书\作为儒 家经典,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大学》 提出的求知获慧的为学纲目,是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 对后人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大 学》所阐述的伦理观点已成为儒家文 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具有 理论和实践价值,从中折射出特有的 东方智慧,这笔文化遗产,需要我们 总结和继承.
格物致知:达到至善境界的中心环节 \"学\"有大小之分,《大学》就是借 以修身平治天下的大学问.《大学》提 出了做学问的宗旨和目标三纲 领——\"发扬先天固有的德行,革新 旧的思想和习气,以求到达最完善的 境界.\"接着提出了实现宗旨和目标 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 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 为学纲目,真可谓高屋建瓴,令人叹 为观止!
八条目中\"格物致知\"深入到了 认识论的核心.它告诉世人:探求知 识的关键,在于研讨事物的规律;得
知事物的规律,才能得到事物的真理 性认识.几千年来,学入对格物致知 之理进行了深入持久的探索,至今从 未间断.\"格\"是格斗,克制,说到家, 是自我格斗.格斗之\"物\不是他人 的事事物物,是是非非,而是自己的 物欲私情,名闻利养.节制并战胜自 己的物欲私情,斩断因私欲而引发的 一
切烦恼,fJ,lfJ,l处处不被私欲引诱, 入前人后思想言语行为无不到达至 善的境界,这就是格物致知的真实含 义.人虽有思维,有一定的知识和智 慧,但天下万事万物有其特点和规 律,人们难穷其理,这就是格物致知 的缘由.代代学人,不断探索,以求穷 尽其理,这就是格物致知的功绩.由 翱宙/老人世界2oo6.5 于竭尽全力,持 之以恒,一旦豁 然贯通,人的固 有的德性自然彰 明,事物的本来 面目自然显现, 因而得到了于己
于人有用的知识,具有了开朗明晰, 洞视彻听的大智大慧,这就是格物致 知的效用.这时,只有这时,人们才有 了对人我的新认识,对生活的新发现,
对生命的新感悟,对世界的新体察.这 时,只有这时,才叫止于至善,达到了 最高的境界.
《大学》第四章记载:孔子说,审 讯诉讼事件,我和别人是一样的.不 过,我的愿望是要使天下人不发生诉 讼事件.怎样才能使天下人不发生诉 讼事件呢?那就是让那不讲实情的 人,不敢尽说假话;让我的清明的德 性,有畏服民志的气慨.这里所说的 \"让我的清明的德性,有畏服民志的 气慨\让那些不讲实情的人,不敢 尽说假话\正是孔子学问达到最高 境界的圆满体现,正是孔子格物致知 充满智慧的自然流露.历来学人多以 格物致知的文字遗失了而感到遗憾, 实际上这就是解释格物致知的一章. 修己治人:成就理想人生的根本途径 《大学》强调以修身为本.就是从 自身做起,以道德的力量,教化的力 量,去影响他人感化他人,达到最高 的治平政治理想.格物,致知,诚意, 正心是修身的必经阶段,齐家,治国, 平天下是身修后产生的良好效果.修 身是八条目中关键的一环,普天下的 人不分贵贱贫富长幼,都毫无例外地 以修身为根本.
八条目中一条紧扣一条,相邻两 条一个是前因,一个是后果,一个是
前提,一个是终局.修身的前提是正 心,正心必须先于修身;修身又是齐 家的前提,修身必须先于齐家.具体 地说,心志端正不受外物诱惑了,身 子自然就会修洁.身修之后,足以为 一
家表率,这样家庭便自然而然地会 治理好.反向逆推也是一样,治家,先 不从整齐家政入手,而先修身,只有 家长自身德行修洁,可以做家人的表 率,才会感化家人.修身,先不从身子 入手,而从正心入手,因为\"心之官则 思\心是统驭人行为的中枢,是身子 的主宰.在身修家齐的基础上,国治 与天下平也就不是难事了.这就是古 圣极力鼓吹的以修身为本的治国平 天下的道路.
《大学》最后一章,阐释平治天下 的前提是治理好一国.天下之所以平 治的道理,在于\"君子有絮矩之道\". 朱熹说:\"絮,度也.矩,所以为方也.\" 絮矩就是以己心度人心,推己及人, 规范自己的言行所形成的方针准则. 国君有道,不令而行,治国之道就是 絮矩之道.
儒家治国思想即治人思想是为 政以德,以礼治国,以民为本.\"道得 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民心向 背,决定国家存亡.仁德君主顺应民
心,关心民众疾苦,让民众安居乐业, 从而获得民众的拥戴,自然保有天 下.治国必须以忠诚守信赢得民众的 支持,骄横放纵,奢侈荒淫则失去民 心,危害国家.正如荀子所说,水能载 舟,亦能覆舟.
儒家治国思想中还含有丰富的 理财思想,论证了爱民,善民,富民的 颠扑不破的真理.《大学》指出,创造 财富的原则是,生产财富的人多,消 耗财富的人少,创造得迅速,使用得 舒缓,这样财富就可以经常保持充 盈.聚敛财富就会民心离散,分散财 富就会民心团聚.仁德的人广散财 富,争取民众,以求自身的宽舒和安 乐;不仁的人身为财累,必然遭殃.为 上者公正无私,廉洁自律,与民同乐, 拥有了民众,才真正拥有了财富.如 果争财逐利,中饱私囊,必然导致人 心涣散,社会动乱,国家败亡.德为 本,财为末,不能本末倒置. 《大学》是古圣对世人进行至善 圆满教育的范本,讲的全是社会人生 的真谛.我们应该也可以接受这一真 实智慧的教育,把生活中错误的思想 行为加以修正.《大学》教化深广,它 仍然是当代国人所需要的一部宝典. (本栏责编闰俊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