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低渗透油藏采油技术研究现状及前景

来源:东饰资讯网
科学管理2019年第3期低渗透油藏采油技术研究现状及前景

付军亚

辽河油田沈阳采油厂 辽宁 沈阳 110316

摘要 :随着我国油气资源不断开采,开采的难度越来越高,开采的重点逐步向低渗透油气藏的方向转变,但是该油藏开采难度较大,常规的采油工艺并不能满足开采要求。本文主要对低渗透油气藏存在的开采难点进行分析并指出我国目前应用广泛的采油技术,对于我国油气资源开采事业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低渗透 油藏 采用 现状

随着这么多年来我国对油气资源的不断开采,开采的地质条件越来越复杂,难度越来越大。目前,我们针对低渗透油气藏的开采主要采用的是压裂开采,将地层压裂成一条人工裂缝从而增加流体的渗流面积。相比于其他复杂的油气藏而言,低渗透油气藏的开采难度较大,需要技术人员具备更多的专业技能,对设备技术也有更高的要求。1 低渗透油气藏开采难点

低渗透油藏的概念是指渗透性较低的储层,其渗透率介于0.1×10-3~50×10-3μm2之间。根据油田现场具体的生产情况也将低渗透油藏具体的划分为三种:低渗透油藏、特低渗透油藏和超低渗透油藏。低渗透油气藏主要包含如下四个方面的特点:(1)低渗透油气藏储量丰度以及含油饱和度比较低且没有固定的稳产期;(2)低渗透油气藏在见水后采油指数会急剧下降;(3)低渗透油气藏的储层连续性较差,井间距离较大,水驱的控制程度低;(4)低渗透油气藏的储层流度较低,渗流阻力和压力消耗较大,这就导致了流体的流动性较差。2 低渗透油藏采用技术2.1 注气开采技术

目前,在低渗透油气藏的开采中,注气开采技术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提高采油率的技术。尤其是在国外的很多油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相对于传统的注水开发技术而言,该技术具有如下的优势:首先是不存在水质的影响,从而避免了套管的损坏,这就降低了井的报废情况;然后注气的压力相比于注水的流压较低,这样可以进一步的预防窜进等复杂情况的发生;最后能够方便的保持一定的注采平衡并且便于技术人员管理。2.2 改善水驱技术

改善水驱技术为了进一步的改善低渗透油气藏的渗流场,继而可以提高低渗透油气藏的注水波及效率。虽然该项技术并没有改变二次采油驱油机制,但是该项技术的成熟度较高。主要包括深部调剖技术、水平井以及复杂结构井技术、改善水动力条件的技术和老井侧钻技术、体积压裂技术等等。目前,我国油田采用该项技术的典型代表是长庆油田,该油田低渗透储层压敏效应比较严重,所采用的主要是超前注水技术,保持一定的压力下实现开采。低渗透油藏的深部调剖技术的核心问题是注入流 212

体性质、注入参数、裂缝参数以及配套工业之间的匹配,这种技术在现场的使用效果一般。2.3 微生物采油技术措施

微生物采油技术是采用某种制备好的微生物投放到井底油层部位,且井底的油层部分的环境与微生物的生长环境类似,这对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是十分有利的条件,能够促进微生物的分解氧化成有机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微生物驱油的效率。通过采用微生物驱油可以起到调剖的作用,能够及时发挥井筒的优势,及时对注水剖面及产液剖面进行调整,最大程度上将低渗透油层中的液体采到地面,从而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而且,微生物采油技术能够降低原油的粘度、相对成本较低,属于比较节能高效的采油技术,在我国大部分的油田生产开发过程中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值得进一步的推广应用。2.4 压裂开采技术

目前,我国在低压低渗透的油藏中主要采取的是压裂开采技术,该技术就是在油井正式开始生产前采用水力压力措施提高低压低渗透油藏的渗透能力,继而可以提高油藏的产量。优化油层水力压力技术可以借助水力学的特征实施水力喷射压力技术,在油层的局部形成比较稳定的裂缝,从而可以提高储层的渗透率。针对特低压低渗透的油藏可以反复的进行压裂不断地提高储层的渗流能力,确保油田长期稳定的实现高效生产,最大程度上达到油田经济开发的要求。3 总结语

目前,我国低渗透油气藏所占的比例较大,高效经济的开发低渗透油气藏是我们所面临的一大难点。提高低渗透油藏的采收率是一项融合多学科的高难度且极其复杂的综合型技术,这需要各行各业的技术人员通力合作共同攻关。我国也应该进一步的对驱油机制进行研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实践经验在提高采收率的基础上进一步的研发出低成本、环保和高效的低渗透油藏采油技术,最大程度上提高我国的低渗透油气藏的采收率。参考文献

[1] 李卓奕.低渗透油藏注水采油技术分析[J]. 化工管理,2017(35).

[2] 张丽媛,朱党辉,祝俊山.坪北油田特低渗透油藏超前注水探索与实践[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2,25(3): 26-29.

[3] 邵辉.超前注水提高特低渗透油田开发效果[J]. 中国化工贸易,2016,8(2).

[4]袁彬,苏玉亮,丰子泰,等.体积压裂水平井缝网渗流特征与产能分布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13,30: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