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家》中的觉民形象
王 昌 霞
(渭南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进展学院中文系)
摘要:高觉民作为《家》中的要紧人物之一,贯穿作品的始终。整体来讲,觉民形象是
在生活中一步步成长转变的,能够从这四个方面分析:一是稳重温和的二哥形象;二是矛盾冲突的双重性格;三是新思想冲击下的“蜕变”。在作品中,作者要紧通过这四个方面将觉民形象刻画出来,呈现给读者以真实感受。觉民最终走上反封建,反礼教,追求新思想的道路是必然的,是通过了不断的思想斗争,生活考验而慢慢觉醒,最终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五四新青年,这种成长不断启发着人们对社会、对人一辈子的试探。 关键词:觉醒;招架; 稳重温和;双重性格
巴金的《家》在文学史上有着庞大阻碍,它揭露了在封建礼教束缚和“五四”精神召唤这两种力量的不断斗争中诞生于贵族家庭的青年一代的不同行为和心理,展现出很多典型的青年形象,尤其是觉民,他的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正如巴金因此为的一样:“生活并非是一个悲剧。它是一个‘搏斗’… …”[1] 86没错,觉民在《家》中的成长历程正是一种“搏斗”进程,咱们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见证。
一、稳重温和的二哥形象
觉民在高家兄弟三个中排行第二,因此他的“二哥”形象在“家”中表现得尤其明显,他的性格表现得温和、稳重,不管是对亲人,或是情人,始终如一。
1.处于兄弟三人之间的稳重性格
在小说中,咱们能够看出,觉新是“作揖主义”的代表,性格懦弱、顺从,“他被人玩弄着,像一个傀儡;又被人珍爱着,像一个宝贝” [2] 407。觉慧那么为叛逆和斗胆的典型,性格激进,冲动,“他不是一个英雄,他很幼稚”,“斗胆,永久斗胆”![3] 380因此,与觉慧、觉新相较较,二哥觉民似乎是介于两人性格之间的人物,有点“中庸”。他既不像大哥那样老是忍气吞声,无原那么的服从,也不像三弟那样,完全地做个叛逆者,与旧家庭决裂。他是革命的,又是稳重的。巴金在《春》中如此说道:“他觉民并非是一个想到就做到的莽撞的人,他比觉慧稳固许多… …他不肯徒然冒险,做没必要要的捐躯。” [3] 118
一样是对待婚姻,觉新选择了无条件听从家长的意志,哪怕是娶了一个由长辈
们抓阄得来的自己并非喜爱的女人。而觉民却是很理性的追求婚姻自由、民主,公开招架家长意志,走上了离家抗婚的道路,成功为自己争取到了幸福;一样是对待爱情,觉民勇于抓住觉慧的膀子说:“我是爱她的… …我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办?”真实坦白了自己的爱情,并且主动去教琴读英文,找琴谈天,说明自己的
1
心迹。而觉慧却始终没勇气说出自己心中的那份爱;一样是面对巷战,觉新急得焦头烂额却想不出任何好的方法,觉慧那么感觉“又有把戏看了”,觉民那么是很苦恼,提议“改了装逃出去”。可见他们兄弟之间性格的不同的地方。
2.安慰弟弟并明白得哥哥的温和形象
作品一开始,觉民“温和地”、“带笑地”劝弟弟在演剧情的时候应该“胆子要大一点”,并安抚道:“三弟,你不要怕… …你尽管放胆地去做… …”作为觉慧的二哥,他关切弟弟,尽可能的帮忙弟弟,转变觉慧的心态,希望弟弟能演的很成功;在觉慧满口抱怨那个“绅士大伙儿庭”不该明争暗斗的时候,觉民走过去握着弟弟的手,感动地说:“… …你是对的。你的痛楚也确实是我的痛楚… …咱们弟兄两个永久在一路… …”,使得觉慧的怒气“马上消失”而且“默默颔首”。他的这一举动,使得觉慧找到了依傍,感觉在那个令他可憎的大伙儿庭里,至少还有一个人是支持他的,是和他站在一路的,而那个人即是他最亲爱的的二哥—高觉民。
在得知觉慧深爱着鸣凤,而鸣凤却因被逼无奈只好选择以自杀的方式来维持自己名节的时候,觉民很明白得并忧虑弟弟。他“怀着兴奋又痛楚的心情”问道:“你的脸色如此难看!你究竟有什么事?”觉慧并无直接回答他的问题… …于是,作为二哥的他“追上去… …恳切地说:‘你的情形我完全明白。情形已经到了那个境界… …我劝你仍是忘记的好。’”随后又捏住觉慧的手,说:“三弟… …我同情你。这些日子我只想到我自己的幸福,自己的前途… …我还记得,咱们小时候在书房里念书,咱们老是一路上学一起出来… …两个人在一路总比一个人有方法。”[2] 241这一番话,拉近了兄弟俩心与心之间的距离,给觉慧心灵上以专门大的鼓舞和安慰,使觉慧的心又从头振作起来。
觉民在了解新知识、新思想的同时,也看到了封建旧制度、旧礼教的罪恶。他亲眼所见了发生在大哥身上的所有悲剧。他同情大哥,爱大哥,但是却无力拯救大哥[4]。因此在觉慧抱怨觉新性格懦弱“只有大哥怕他们,只有大哥跟他们敷衍,我是不怕的”之时,觉民只是微微地说了一句:“只是大哥也有他的苦处”。这短短的十个字,包括了无数的关爱和明白得,觉新心中多少的无奈和心酸,他都能够体会到。当觉新向他透露自己想去看梅却又不能的这种无奈与凄凉时,觉民很感动地劝道:“大哥,你也辛苦了。我劝你仍是趁早忘记梅表姐罢,你多想念她,只是苦了你自己… …”尽管他的劝诫并没有让觉新的心情取得明显转变,但这种关爱和明白得大哥的心溢于言表,这种真正的兄弟情谊得以充分显现。
二、矛盾冲突的双重性格
觉民的性格形象在“家”中是很典型的,是值得咱们去探讨的。高尔基说过:“人是杂色的” [5] 22,实际生活中也告知咱们:正面人物身上会掺合一些不行的东西,反面人物身上也会掺合一些好的东西,纯粹的清一色的人是没有的。因此,
2
作为读者的咱们能够发觉,觉民的性格正是杂色的,即具有双重性的。具体体此刻以下几个方面:
1.同情与麻木
觉民是少爷身份,他的性格中既有同情也有麻木。在得知鸣凤将要被嫁给冯乐山做姨太太时,觉民叹息道:“她一点也不像丫头,又伶俐,又漂亮,还认得字。可惜得很!”另外,咱们且看觉民关于巷战的描述:“真恐怖… …有一个人侧身躺着,左额离太阳穴不远突出一寸长的血肉,不住地滴着血,脸色真难看,像白纸一样,我看得清清楚楚。真恐怖… …”[2] 161不错,生命是脆弱的,人永久都猜不到下一秒会发生什么状况,觉民对战争的这种厌恶也正凸显了其对生命的敬重,对基层人民蒙受苦难的深切同情。作者曾说过:“在我仍是小孩的时候,我就常常被迫目击一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横遭摧残… …我写小说的时候恍如在同这些年轻人一路受苦,一路在魔爪下面挣扎。” [5] 398;当觉慧在欣赏牡丹花“在寒风里一点也不打颤”的时候,觉民却笑着说:“牡丹尽管如此熬过了冬季… …结果仍是逃不掉爷爷的一把剪子。”[2] 105是的,花是有生命的,觉民在看到花的顽强的同时,也看到了它以后要夭折的命运。不管它现在是何等的顽强,以后仍是会在剪子之下,瞬息间终止自己的生命。可见,觉民关于生命的一种同情。
但是,在闹元宵之夜,看着大伙儿用花炮来烧那些玩龙灯的人,觉慧很动气地怪这些人“把自己的欢乐建筑在他人的痛楚之上”,真诚地同情这些耍龙灯的人们被烟花灼烧的痛楚,不忍心看下去。
[6]
相反的,觉民却很麻木,以为这是低级
趣味的把戏,不能是他感动。可见,在觉民看来,这似乎早已习以为常,基层人民的命运全然就不被他看在眼里。换句话说,是不足以令他放在心上。另外,在鸣凤第一次显现的时候,他并非像觉慧那样热情地朝她笑笑,而是“并非看她一眼就大步跨进门坎里去了”。是的,鸣凤在他眼里仅仅只是个卑贱的丫头罢了,地位低下,不该该取得最最少的尊重,哪怕只是个一般的笑脸罢了,他都不肯意施舍,转而替代的却是那种冷冰冰的面孔,即“看都不看一眼”。可见,他对基层人民的嗤之以鼻与麻木。
在觉慧抱怨自己不该被囚禁在家,失去自由的时候,他只是微笑。而觉慧抱怨他不该再笑的时候,觉民仍然带笑地分辨道:“我笑我的,跟你有什么想干?莫非你禁止我笑?”;觉慧偷跑出去以后,看着爷爷并无责骂弟弟时,觉民便随着庆幸地伸出舌头笑道:“他果然把你的事忘记了”;在看到五爸走进“金陵高寓”以后,他再次“吐了吐舌头”… …咱们明白,那个时候的他们早已是成年人了,吐舌一样是小小孩的动作,而觉民在说话之时还常常成心地“伸出舌头”,可见其性格率真的一面。
但是,当兄弟俩再次走到“金陵高寓”去看,可巧有人来了的时候,觉民便
3
警觉地拉着觉慧要走,可怕被人撞见。他并非会像觉慧“装作不看见确实是了”那样淡定;在觉慧斗胆地咒骂冯乐山是个刽子手的时候,觉民赶紧阻止:“轻声点,你不怕给人听见!”;他抗婚逃走时觉慧去看他,觉民只说了半句话:“可是我有点可怕”,是的,他的可怕在那个时候是发自内心的。我想,若是没有觉慧一直以来的鼓舞,他的婚姻应该就可不能那么完美了吧!可见,觉民性格中畏缩的一面。
3.勇敢斗胆与优柔寡断
觉民在“家”中是继觉慧以后第二个斗胆的人。他有主见,有胆识,同意五四新思想熏陶的他,追求民主自由。他喜爱琴,就勇于斗胆的说出来,并踊跃主动地教琴读英文,接近琴,闲谈着彼此的性情、志愿和希望,谈彼此生活中的小事,并真诚地表达自己的爱情。明白祖父将要给他安排婚姻时,他斗胆招架,说明自己宁死不屈的决心。这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勇敢斗胆,有理想,勇于追求新生活的新青年形象。
但是,他看到祖父怒斥道:“我说要怎么样,就要如何做!”的时候,觉民就开始犹豫了。他“一个人在花园里踱了几个钟头”,并非断自问是“屈服呢?仍是奋战到底… …以后如何生活,这确实是一个大问题… …他事前无丝毫的预备。”[2]
279
在那个地址,他表现的明显没有之前坚决,反而显得优柔寡断;当觉新问道他是
不是会和觉慧一同出走时,觉慧的回答是:“他又说走,又说不走,我看他一时走不了。”可见,他的优柔寡断,没主见,优柔寡断的一面从侧面也得以充分显现。
三、新思想冲击下的“蜕变”
“性格不可能抽象地塑造,老是要放在必然的社会环境下加以表现。”[7] 觉民性格的形成和进展不能不说是那时社会环境下的产物。巴金笔下的他是在尖锐的反封建压迫的社会环境中不断成熟和顽强的。具体体此刻以下几个方面:
1.对兄弟们婚姻悲剧的愤怒、反思
《家》是以爱情为主线,用一系列的悲剧人物经历,愤怒的驳斥了封建专制和礼教的罪恶,让人们清楚地看到这种制度对人们尤其是青年人的青春、意志和生命的摧残。[8] 看着爷爷将鸣凤逼死,接着又用婉儿来代替鸣凤嫁给冯乐山的时候,觉民愤怒地说:“想不到爷爷如此狠心!... …人家好好的女儿,什么缘故要如此的摧残?”,“都是因为爱,三弟跟鸣凤的事我此刻明白了… …我真想不到鸣凤的性子如此烈!… …可惜得很!若是她生在有钱人家… …爱,我想爱应该给人带来幸福,可是什么缘故会带来这么多的苦恼?…. …”。看吧!这是觉民由衷的同情和愤怒。
鸣凤之死,“不是作者代鸣凤出主意,要她走那条路,是性格、教养、环境逼着她在湖水中找到归宿”。[2] 390瑞珏也是一样,她的生命仍然是在残酷的封建旧制度的利刃之下被宣告终结。可怜的瑞珏年轻时就被大人们操控着命运,用拈阄这种好笑的方法来决定婚姻,值得庆幸的是,她意外地碰到了一个仁慈又疼爱她的
4
老公,但不幸的是,命运之神最终仍是让她的生命以悲剧结尾,最后又因生小孩要躲开所谓的“血光之灾”而丢掉性命… …她们的死让觉民看到了封建旧制度的本质,暴露了封建家族内部残酷的压迫史,强烈地控诉了封建专制的残酷罪恶。眼前这些无辜可爱的生命之花还没开放就受到摧残,而他却无能为力,只能为之叹息。固然,在叹息的同时,这种强烈的愤怒也引发了他的反思,他似乎看到了以后的自己,想着兄弟的爱情和婚姻都不曾取得家长的支持,反而都是被压制、被安排,最后丢掉了幸福。想着自己绝不能再走相同的路,于是勇敢地喊出了自己的心声:“咱们是青年… …应当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2] 243
2.抗婚
觉民的招架意识是在生活的洗礼下慢慢表现出来的,他的性格的形成和进展不能不说是那时社会环境下的产物。觉民招架思想性格的慢慢成熟,更表此刻他对自己亲事的招架上,也加倍说明他有着觉慧一样的招架精神。更宝贵的是,他还具有平复、沉稳的头脑。
觉民一听说自己也要被安排婚姻,就马上反对:“我的亲事应该由我自己做主。”,当觉新用“爷爷”来要挟时,他坚决地说:“我要走我自己的路”。紧接着,他便选择了一个方法:“招架,招架失败便逃走,总之绝不屈服”。他如此说了,也如此做了,他走上了一条反封建、反礼教、同意新思想的道路。他为高家开了先例。这在那时的环境下,这种招架是需要专门大勇气的。因此说,觉民在慢慢成熟,在变得顽强。相反,觉新就显得可怜:他尽管反对觉民这门亲事,但他却不敢招架祖父的命令。他也明白觉民的事一旦铸成,觉民就要走他一样命运的道路,但他也不能挺身相救,他只能做傀儡,而觉民却不是一个甘愿做傀儡的人。因此当觉新说:“我劝你仍是顺从爷爷吧,咱们… …只有做捐躯者的资格”时觉民仅仅是冷笑地说:“好个无抗击主义!好个作揖主义!”[2] 279充分表现了他的反封建、反礼教思想的不断深化。觉民的这种坚决思想的形成是通过不断考验改造出来的,这就很符合人的思维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熟悉的规律进程,是人的思维的正常进展。如此思想形成的坚决性,和其招架封建家族制度的猛烈性,就给人一种自然过渡的感觉,而不是突发性的。
咱们来看看觉民写给觉新的信:“大哥… …我实行逃婚了… …我决定一个人走自己的路,我仍然如此做了。我要和旧势力奋斗到底。若是你们不打消那件亲事,我临死也不回来… …死囚牢确实是我的家庭,刽子手确实是我的家族… …是的… …我一回来你们的问题就解决了… …你们又多看见一个捐躯品了… …从此我就会沉溺在苦海里了... ...我的条件不同意,我是绝可不能回来的… …但是我有爱情来支持我… …一个梅表姐已经够令人心酸了,希望你不要制造处第二个梅表姐来... ...”。 [2] 287可见,觉民此刻已经完全看清了封建旧家族包办婚姻的罪恶和封建旧制度的腐败。作者说过:“我为他写了那么多的笔墨,也无非想通过那个来鞭
5
挞旧制度。” [9] 正是因为他们早已看透了旧制度的这种罪恶,因此在他们眼里,个人的生命价值才是最宝贵的,是最值得尊重的。现在的觉民已经完满是一个真正的“五四”新青年了,他勇于对封建就礼教说“不”,勇于招架迷信。在他眼里,家庭确实是“死囚牢”,因此他毅然实行逃婚,招架长辈为其安排的婚姻,争取自己的幸福,态度异样坚决。也正是他的坚持,他的斗争,不仅为自己,也为琴博得了幸福。能够说,觉新在“家”中渐渐“死”去,而觉民在“家”中却慢慢成活,走向成功。
总之,觉民是一个顺应时期潮流的典型的艺术形象,这一形象一样具有复杂性格和历史社会渊源。巴金先生作为一名文学大师,正是在于他能够把握历史跳动的脉搏,在新时期的潮流中,以其慧眼选择塑造出顺应潮流的艺术形象。觉民这一人物形象的成功,要紧体此刻他的真实性问题上。他是真正在“家”中一步步走出来的,其性格是通过内心的矛盾、苦恼,不断地挣扎、追求才有了专门大改变。而这一改变强有力地实现了巴金老人写作的初衷:“我要招架那个命运”,“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Iˊaccuse(我控诉)”。 [10] 197觉民的招架为自己博得了青春,也印证了作者的观点:“青春是漂亮的东西… …他永久是鼓舞的源泉”。 [11] 99觉民的成熟、稳健、顽强、勇敢和招架性这一形象的形成,表现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一致性。“人物形象既是来自于生活,就应该有他们独立的生活逻辑:受苦,受体会,奋斗,这都不是作家所能够随意臆造的”, [12] 170觉民整个性格的进展就表现了这种生活的逻辑性,因此显得真切,发人深醒。
(指导教师:肖新学)
参考文献:
[1] 陈丹晨. 巴金全传[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2][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3] 巴金.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 “急流三部曲”中觉新三兄弟[N].枣庄师专学报,2000(6) [5] [M].上海:新文艺出版社,2003
[6] 何休.现今世文学研究[N].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7(6)
[7] 田慧兰.封建宗法制度的控诉书—谈巴金的《家》[N].华中师院学报,1978(3) [8] 刘东媛.试论《家》[J].芒种论坛,2021.(12):24.
[9] 宋贤邦. 封建宗法制度的血泪控诉书[N].广西师院学报,1979(3) [10] 朱栋霖,丁帆, [11] 巴金. [12] 陈思和,
6
Theory of \"home\" in the image
Wang Chang-xia
(Class 1 of Grade 10, Department of Chinese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Weinan Normol University ,Weinan,Shaanxi 714009,China).
Abstract: Gao Juemin as one of the main characters in the \"home\" was through out the work.In general, the image of Juemin is growing up changes step by step in the life.It can be analysised from the four aspects: One is the moderate image of second brother;The second is the conflict of dual personality;The third is the metamorphosis under the impact of new ideas;Fourth, in this work, the author mainly describes the image of Juemin through the three aspects to leave the reader true feelings. It is inevitable that Juemin eventually took to the path of the moral codes and the pursuit of new ideas.,Through continouous deological struggle and discipline of life ,he gradually awakened and grew up to a real \"May 4th new youth \" and this growth gradually enlighten people to think about the society and life.
Key words: wake up;resistance;moderate;dual personality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