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卷第9期 2010年9月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Soc.Sci) V01.31 No.9 Sep.2010 浅析民国时期灾荒对河南乡村民生环境的影响 刘(四川大学摘杰 610064) 历史文化学院,四川 成都要:民国时期,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河南灾荒连绵不断。给河南乡村民生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灾荒不仅严 重破坏了乡村的生态环境,使民生的自然环境恶化,而且也引起了社会环境的恶化,使人们处于动荡的生存环境之中。本文 试从乡村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来论述民国时期灾荒时河南乡村民生环境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民国时期;灾荒;河南;民生环境 中图分类号:K26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0)09—0008—02 涨之后,沙淤性寒质紧,禾苗秀而不实。”回这样就使当地的生 河南地处中原腹地,地理和气候环境复杂。地势上,西部 是山区,东部是平原,黄河纵贯北部,淮河流经南疆,河道上 下游排泄能力不相称,容易造成水旱灾害。气象上,河南处 在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段,气候复杂多变,极易造成 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使受灾区的农业生产长期无法正 常进行,大片田地荒芜。同样,旱灾造成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旱灾也会破坏土质,致使土壤含水量减少,甚至河湖干涸,满 蝗、风、雹等灾害,特别是民国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战乱频 繁,自然灾害频发。 足不了作物生长发育对水的需要。这不仅会造成大片农田 无法耕种,粮食短缺,还会使当地的植被遭到严重破环。 频繁的水旱灾害的发生,已严重破坏了乡村的农田生 民国时期,河南最突出的自然灾害就是水灾和旱灾,它 们不仅是频繁出现,而且是交替出现。大旱之后必有大涝, 大水之后必有大旱,水灾、旱灾都有一定的连续性。除此,水 旱灾害还有一个更大的破坏性特点:继起性。“各种灾害,本 态系统,再加上蝗虫、雹、霜等灾害的不时肆虐,更使乡村的 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河南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省,土地 是农民的命根子,粮食生产是农村的主要支柱产业。但是连 年的灾荒、土地盐碱化、收益不及投入,破坏了农业生产的基 皆有其之相互关系,如大旱之常伴以蝗灾,水旱灾害之常随 以疫疠等皆是也。”“民国以来之事实更足以证明此继起性 之严重……旧创未复,新创又加,此殆已成为极常见之事实 矣。”tllJl ̄,其是大水大旱之后,这种继起性最为突出。1931年 础条件,给农业生产造成很大的破坏,进而影响粮食的产量。 同时,灾荒的频繁出现往往又导致物价波动:粮食短缺造成 粮食价格的不断上涨。再加上部分商人的囤积居奇,乘人之 危,使灾民的损失更加难以估计,而灾民手中的物品如房产、 家具和土地等的价格却一落千丈,灾民为了活命,便以十分 低廉的价格出卖他们的物品和土地,粮贵物贱更加重了灾民 的贫困。贫困的灾民们为了暂且维生,除了到处逃荒之外,他 河南大水,80余县受灾,后来还近5O县发生大疫; 1942—1943年河南大旱,几乎无县不蝗。纯粹的水旱灾害已 经让中原人民疲于应付,而随之而来的瘟疫、蝗虫等灾害及 震、风、雹、霜、雪、火、水潦、恒寒、山颓等灾害更是给人民的 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威胁,极大地加重了灾荒的严重 性,使乡村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遭到极大地破坏。 一们则不择手段地展开对周围大自然的“围攻”。掘剥草根树 皮以充饥;砍伐树木作木料;破坏草地作饲料;开垦新的土 地种粮食,如潮如涌,不可阻挡,只为求一时的温饱,带有很强 的盲目性。这种毫无顾及的索取使灾区的植被进一步遭到 严重破坏,不但使乡村的生态环境更加脆弱,也使灾民的生 存环境更加严酷,人们面临越来越多的生存问题。而如此脆 弱的生态环境更无法抵御频繁的灾荒的侵袭,诚如1929年 、灾荒导致了乡村自然环境的恶化 灾荒对乡村自然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乡村生态环 境和生存环境的破坏,而灾荒对乡村生态环境的最大威胁 莫过于对农田生态系统的破坏。河南本身就属于生态环境 比较脆弱的地区,灾荒的影响就更加明显。 民国时期,河南是重灾区,1920年旱灾,1928—1929年 旱灾,1931年水灾以及1942年的中原大旱都是民国时期有 《法兰克日报》的记者史沫特莱访问中国时河南给她留下了 如此的印象:河南“是军阀混战、河水泛滥、饥馑连年的重灾 名的重大自然灾害。每次灾荒过后,不仅饿殍遍野,村落成 墟,而且赤地千里,一片荒凉。 河流泛滥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十分严重,土地一经洪水冲 淹,土质遭到破坏,变得异常贫瘠,使农田生态系统遭到破 区。……饥饿所逼,森林砍光,树皮食尽,童山濯濯,土地荒 芜。雨季一来,水土流失,河水暴涨;冬天来了,寒风刮起黄 土,到处飞扬。有些城镇的沙丘高过城墙’彳艮快沦为废墟”131。 二、灾荒造成了乡村社会环境的急剧恶化 坏。如1938年花园口决堤后,黄河南泛,泛滥所及'尽成泽国, 9年南泛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多数地方长期浸泡 灾荒所造成的人类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对生产的严 重破坏,最终都将归结到对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上。民国时 期严重而多发的自然灾害使得河南人口大量流失,土地荒 芜,无法正常的生产生活,灾民终日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 扎。而官府、豪绅却置灾民的生死于不顾,繁其聚敛,更加剧 在水里,甚至长达数月之久;受灾范围也是相当大的,大约26 个县遭受洪水的侵袭。洪水不但使大批的房屋受到损害。田 地的损失更是惊人,而且,长期在水中浸泡的土地即使洪水 过后的相当长时间内,也是难以恢复原来的土壤肥力的。“水 一了灾民生存的艰难,这就势必使各种矛盾尖锐,使濒于绝境 R一 的饥民不得不发起暴动,为生存而抗争,导致了不同程度的 社会动乱,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统治秩序。这主要表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 首先,灾荒造成了人口的大量流迁和死亡。面对严重而 多发的自然灾害,为求生存,大量灾民外逃。1935年的河南 农民离村逃荒,水旱匪等灾害的原因所占的比例高达 58.5%t4 ̄。每当灾害来临时,总有一大部分灾民逃亡外地以求 生存。1928年华北大旱,“临汝县12.4万人,外出逃荒者达 9.6万人”。而随着自然灾害的日趋加剧,流民的数量和规模 也逐渐增加。尤其是重大灾害发生之后,总有一股不可遏制 的逃荒流民潮。当然,灾民在逃亡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 的,很多灾民在逃亡的途中丧命,他们或是在寒冷的天气里 被冻死,或因缺少食物被饿死。而且很多时候他们的逃亡是 盲目的,有时简直就是瞎撞,1920年旱灾,河南内乡在严寒 中逃亡的灾民,远至鄂皖湘楚,经历大雪,结果,“梵刹之中, 破窑之内,皆有死尸堆积” ,可见灾民流亡的艰辛。 其次,灾荒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统治秩序,兵匪盛行,增 加了社会的动荡和不安。对生活无着的离村农民来说,“当兵 吃粮”不啻是一条谋生之路,所以他们纷纷从军当兵,加入形 形色色的军队。也有一部分灾民由于饥饿难耐,便铤而走 险,于离村后聚集山林而沦为土匪,他们祸害一方,加剧了乡 村社会的动荡与不安。在旧中国的社会条件下,自然灾害确 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巨大的造匪机器,“贫穷总是土匪长期存 在的潜在背景,而饥饿又是通向不法之途的强大动力。”哽 何况是灾荒频繁侵袭的中原地区,土匪活动更是肆无忌惮, 相当猖獗,遍及豫西、豫南甚至整个河南,给整个乡村民生 环境带来更大的破坏。民国时期,河南灾荒尤以彰德为甚, 据记载时值隆冬,天降大雪,北风凛冽,皮骨为寒,饥民冻饿 死数不胜数,加上土匪到处抢劫,动辄数百成群焚烧房屋, 闾阁为墟,无一幸免。 再次,灾荒还激化了社会矛盾,使灾民起义和暴动频 繁。邓拓通过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发现:“历史上累次发生之 农民暴动,无论其范围大小,或其时间之久暂,实无一而非 由于灾荒所促发,即无不以荒年为背景,此殆已成为历史之 公例。”也就是说,“当饥饿超过枪杀的恐惧时,农民起义便 发生了”。晤加上灾荒年景,官府、豪绅的乘机压榨,使得灾 民的生活更加艰难。为了生存的他们就自发掀起了抢粮、吃 大户等暴动。民国三十一年(1942)大旱,当饥荒刚刚开始还 没有使大批的农民倒下去之前,“整个河南的城镇中到处都 发生了抢粮的暴动。地主、商人、高利贷者,甚至国民党官方 的粮仓常常被成群的武装农民抢劫一空”。嘲 最后,灾荒使民生的心态发生了畸变,伦理道德丧失, 更加迷信鬼神。多灾的岁月,使人们痛苦难耐,在精神世界 里,信仰发生偏移,受封建思想影响,一些人们开始用迷信 方式求雨等,出现了神崇拜现象。人们将脱离苦海和向往美 好生活的希望,全部揉进了祈祷和叩拜之中。而在民国时期 的河南,由于人们无法应对大灾荒而出现祈神的现象也经 常见到。1942—1943年中原大饥荒,“早在1941年夏天日军 发动中条山战役时,中原河南的干旱就成了定局,当时洛阳 农村的许多老太太甚至不顾敌机轰炸的危险,纷纷赶到城 里的庙中烧香,祈求老天爷保佑”。t ̄al"见人们面对灾荒时的 恐惧。这种迷信的做法虽然不是应对灾荒的积极态度,但是 对于灾荒年月无依靠的河南老百姓来说就只有依靠看不见 摸不着的老天爷来寻求心理上的安慰。 连年大灾后,整个社会一片疮痍,人们的生存面临着严 重挑战,灾民生存之艰难是常人所难以想象的。民以食为 天,当一切诸如树皮、草根、观音土等代食品吃尽的时候,人 们在饥饿的迫使下,“生身慈母,杀婴儿以食其肉;同胞爱弟, 刳兄肉以延其生”。至于卖妻鬻子、弃父抛母之事更是日有 所闻,“目为常事,恬不为怪”㈣,“山谷之间,大道之旁,陈尸累 累,饥民争啖其肉”[1ot。几千年来维系人类社会的基本伦理和 道德规范已无法抵挡生存竞争的残酷威胁。 民国时期特殊的历史地理背景使得河南灾荒频繁出 现。每次大灾过后,赤地千里,一片荒凉,给整个乡村民生环 境带来严重的影响。灾荒不仅严重破坏了农田生态系统,恶 化了乡村的生态环境,使以土地为命根子的小农生活失去 平衡,而且造成社会生产停滞,生态环境恶化,社会动荡不 安,破坏了社会正常的统治秩序,使灾民的生活充满了无助 和心酸。 参考文献: [1]邓云特冲国救荒史.商务印书馆,1998. [2]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灾救济委员会报告书.黄河水利 委员会档案馆藏(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11号),档案号: MG4・3—5. (3](美)史沫特莱.史沫特莱文集(一)中国的战歌[M】.北京:新 华出版社,1985. [4]池子华.中国流民史・近代卷.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1. [5]魏宏运.民国纪事本末(三)南京国民政府确立时期上.沈 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 [6](英)贝思飞.民国时期的土匪[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7]费孝通.江村经济一费孝通文集(第二卷)【z】.群言出版 社.1999. (93(美)格兰姆贝克.一个美国人看旧中国.北京:三联书店, 2004. [9]流萤.无尽长的死亡线一1942年豫灾剪影.河南文史资料 (第十三辑),1985. [10](天津)大公报.1929-2—9,1929—7—9. [11]苏全友,李凤华.民国时期河南灾荒史研究述评Ⅱ】.南华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12 J夏明方.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M].北京:中华书 局.2000. [13 3苏留新.近代以来黄河灾害对河南乡村环境影响初探卟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 [14]李文海.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G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 社.1993. [15]李文海等.中国近代十大灾荒[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1994. (16]王虹波.论民国时期灾荒对民生的影* ̄lJ1.通化师范学院 报,2006(3). (责任编辑王文江) 一9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