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学习课文,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先让学生借助译文与原文对照阅读,粗知原文大意。教师再抓住文言文中几个关键的知识点予以引导点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王戎善于观察、缜密思考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用现代文翻译全文、背诵全文。
难点:
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视频《聪明的王戎》。
学生:了解《世说新语》。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1.看一看:老师知道大家非常喜欢看动画片,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个古代少年的故事,好吗?(观看视频《聪明的王戎》)
2.讲一讲:刚才同学们看得真认真呀!谁来讲一讲你刚才看到的故事?(指名复述故事)
3.过渡:你的故事讲得真好!这个故事讲的就是南朝文学家刘义庆写的《世说新语》中的《王戎不取道旁李》。(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确,读出节奏
1.自由读,看看有没有不认识的字,试试能否读正确。
2.检查几个字词的朗读:
王戎 诸小儿 多子折枝 取之,信然
3.读小古文不仅要读好,更重要的是能读出节奏。一句话中该如何停顿呢?自由读,试一试。
4.师示范读文。
5.教师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课文,学生练读,指名读,其余生认真听,说说停顿准确的地方。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6.合作学习生字。
(1)按照顺序挨个朗读,同时规定一人读时,其他人不允许插嘴,要注意倾听,读完可以提出建议,纠正错误。
(2)有的小组速度快,能读两到三遍。
朗读方法:范读、自由朗读、赛读等。
(3)开火车,齐读,两两读。
7.齐读。
三、精读课文,读明白,读出韵味
1.简要说说王戎做了什么智慧之举。
2.逐句朗读,理解。
(1)师出示第一句,指名读。
A.理解:尝(曾经) 诸(众多)
B.感悟古文的简洁。(“诸位同学”,可以是“诸生”就解决了,那么“诸位老师”怎么说?)
C.出示: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________。(学生尝试填空)
D.练读,体会王戎和孩子们自由自在玩耍的快乐。
(2)出示第二句。
A.自由读,说说他们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
B.这是一棵怎样的李树?学生尝试描述李树的样子,在描述中领会“多子折枝”的意思。
C.理解“竞走”,诸小儿竞走取之时心理是怎么想的?怎样读好这句话?(学生说,练读)
D.王戎也跑过去了吗?理解“唯戎不动”。
E.王戎静静地站在那里看,小朋友对此有什么看法呢?(交流看法)
(3)出示第三句。
A.指名读。你若在场,会怎么问王戎呢?(先用现代文说,而后尝试用小古文的方式来表达)
B.指名读王戎的回答,读出他判断的那份笃定:此必苦李!
C.思考:王戎是随便猜的吗?请你说说他是如何推断的。
D.评价一下你心目中的少年王戎。
(4)出示第四句。
A.小伙伴们开始信不信王戎的话?后来为什么又信了呢?
B.你若在场,会怎样称赞王戎?(先用现代文说,而后尝试用小古文的方式来表达)鼓
励多种表达。
四、通读,检测
1.有滋有味地朗读这则小古文,比赛读。
2.小检测。
古文语言很简洁,在不影响意思的前提下,文中往往会省略一些词语。请你看看下列句中都省略了什么。
(1)(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2)( )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3)( )取之,信然。
五、背一背
1.自己试背短文。
2.指名背短文。
3.齐背短文。
六、剧本表演
下面我们一起来演一演这个故事。
四人一组,一人演王戎,其他人演小伙伴。
七、拓展延伸
1.《世说新语》,是南朝文学家刘义庆写的,它在古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书中有许多小故事,历经千年,依然鲜活生动。“孔融让梨”“王戎识李”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小故事。
2.同学们还想了解更多的小故事吗?请同学们和家长们在网上搜集更多的《世说新语》的故事或视频,感受经典文学的魅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