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教育部通知,进一步扩大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试点单位和招生人数。高职自主招生将扩大招生对象范围,除应届高中毕业生外,允许中职毕业生(含应届)、具有高中学历的复转军人报考。今后,中职毕业生将可能成为高职的又一个主要生源,对口教育是今后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一种重要形式。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研究对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
1 国内中、高职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突破性发展,但在与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贯通衔接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严重影响了办学效益,主要表现如下。
1.1 教学计划雷同,课程设置重复
由于各地各校建筑工程专业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学校开发课程的能力高低不一,致使各校实际执行的课程体系和所达到的课程目标差异较大。同时,中、高职两类学校都依据各自的教育目标和培养对象的知能结构要求设置课程,导致两类学校不可避免地存在课程设置安排上的重复,技能实训课甚至出现了倒挂现象。
1.2 课程标准雷同,教学内容重复
由于目前国家和各地都没有具体制订统一的每一门课程(单元)的标准,也没有按高中阶段或中职阶段毕业要求制订统一的分类课程标准,或按高职学校入学要求制订分类的统一课程标准,另外,现在大多数高职都是在原来中职的基础上升格而来,所以,大多数高职课程标准严重因袭了以前中职的,这就造成中、高职课程标准雷同。对口高职的学生,在中职把课程学一遍,升到高职院校后还必须重修这些课程,并且学习的内容变化很少。诸如此类教学内容的重复,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了教学效益。
1.3 单门课程衔接的改革尝试较多,对整体专业课程衔接的研究较少 近十年来,很多有责任心的专业教师和专家,在对口高职的课程教学上针对某一门课程进行过教学改革尝试。通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实训设计等方面的改革不断突破原有的教学思路,打破对口高职与普通高职一个标准、一个要求的局面,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力求体现同一门课不同阶段不同标准的思想,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得到对口学生的肯定,并且形成一定数量的理
论文章,对我国中、高职教育的衔接研究起到推动作用。但是,针对某一个专业的整体专业课程衔接研究相对还比较少,形成明确的针对某个专业对口高职专业课程标准的更少。尤其,每个专业都具备自己的特点,不能一概而论。
2 国外中、高职教育衔接体制研究
世界各国大都把发展职业教育看作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及促进就业增长的重要保障。许多发达国家,通过改革职业教育,建立和完善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的机制。比较典型的有以下几种模式。
2.1 澳大利亚模式
澳大利亚中、高职课程的相互衔接主要通过“培训包”来开发与实施。它由国家能力标准、评估指南和国家资格组成,由国家产业培训咨询委员会、其他产业为基础的机构或企业开发。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纳了学分制和灵活的教学方法,不仅中职专业在高职中基本能够找到对口专业,而且要求各职教机构之间相互承认对方的学分,使学分成了学生在不同职教机构之中可以选修、免修或免试部分学科的“护照”。
2.2 日本模式
日本实施推荐与选拔优秀职业高中毕业生进入国立高等职业专门院校的制度,并开发出职业高中教学内容与高等专门院校教学内容相衔接的教学计划。
2.3 英国模式
英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确立了职业教育职业资格与普教文凭等值作用的制度。创立了较为成功的中高职教学单元衔接模式。具体做法是,把中职课程和高职课程统一制定成了教学单元的方法,避免了任何重复学习,教学效益很高。并按程度分成5个层次,中职的教学单元占I、Ⅱ、Ⅲ3个层次,高职占Ⅲ、Ⅳ、V3个层次。可以依据所学单元总数的最低值和高层次单元所占百分比的最低值颁发毕业证。由于教学单元之间逻辑顺序清晰,相互衔接紧凑,不断档,不重复,教学衔接适应性好。
2.4 法国模式
法国为中职毕业生取得上高职资格,由职教机构对中职毕业生进行专门补习,使之达到升高职的学历标准,并用课程分类法来实现中高职的相互衔接的。将中职按行业、职业分为17类,每一类都有统一的课程设置标准,高职各专业分别对口
其中某一类,以该类的课程标准为基础设计高职课程,从而实现中高职课程设置上的衔接。这种模式使得进入高职学习的学生有较高的专业起点;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2.5 美国模式
美国的做法是把高中后技术教育的准备课程与社区学院、技术学院的实用技术课程建立起内在的连接,既研制更加宽泛适应学生就业和升学的课程,又不断修改衔接方案,开设一些技术准备课程供上高职的学生选学,而且建立了以知识与职业技术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实用性。
2.6 德国模式
德国职业教育的梯次性较强,并且具有螺旋式上升的结构。较高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均以较低层次职业教育为基础。国家以实施双元制为主,强调学生的职业实践经验为前提。一个经过职业教育的人员,既可以利用已经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就业,也可以在经过双元制的职业实践以后,为谋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再去接受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方法多样,时间灵活,完全取决于个人的意愿和条件。
3 中、高职专业课程发展趋势研究
中职与高职是层次上的区别,具体到教学内容则表现为深度和广度的区别。中职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职业的基本技能或一般技能,是技能型人才培养,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内容浅显;高职所涉及的专业理论知识内容较深奥、针对性较强,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术和创新能力。从技能的获得到技术的掌握和运用,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认知发展过程。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应以技术为主,同时重视与技能的复合;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应以技能为主,也要重视与技术的复合。中、高职专业课程设置应注意到这种趋势。
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成熟的中高职衔接模式,从他们的经验中可以看到,他们都把终身教育作为指导思想,职业教育不是教育的终结,只是教育的一个阶段。在中高职教育的衔接中,课程衔接是其中关键的一个环节,每个国家的衔接模式虽然不同,但是,他们都有效的避免了课程的重复设置,将教学效益最大化。
我国的职业教育正处在大力发展的阶段,根据我国国情,吸收国外优秀经验,加强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沟通,加强职业内部各阶段教育的协调,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是职业教育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马建富,沙启仁.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理论构建与技术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03.
[2] 秦虹.国内外中职与高职衔接模式的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16).
[3] 诸葛毅,邵方益.高职、中职课程体系的柔性衔接[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