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最新最全《桃花源记》对比阅读(有答案)

来源:东饰资讯网
最新最全《桃花源记》对比阅读

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一段文字,完成9-10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9.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2分)

A.便舍船,从口入 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B.复行数十步 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C.屋舍俨然 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10.有人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句没有写人,却处处见人。请作简要分析。(3分)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2题。

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关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沦浪亭记》,日:“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日: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佑,亦治国于其

偏。迨淮海纳土.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节选自归有光《沧浪亭记》)

【注】①浮图,僧人。②吴越,五代时十国之一。③迨,到,等到。淮海纳土,指将国土贡献给宋王朝。

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昔子关之记,记亭之胜也。 译文: ②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 译文:

1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2分) 答: 答案: 9.B(2分)

10.文章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表现出桃花源内井然有序、和睦安定的社会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之情。(3分)

11.①以前苏子美所记的,是沧浪亭的胜景。(2)

②在这荒茺残破的废墟上修复了苏子美时的建筑。(2分) 12.记述沧浪亭的历史变迁过程。(2分)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4题。(17分)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愚溪诗选(节选)

柳宗元

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士之居者,犹龂龂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 【注】断断:争论不休。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B.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C.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D,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邀请 B.诣太守,说如此 诣:到 C.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故:缘故 D.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 利:利益 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部分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桃花源中的人们生活在“土地平旷”“阡陌交通”的地方,他们与世隔绝,过着一种怡然自得、令人向往的幸福生活。

B.太守派人随渔人一起前往桃花源最终迷路一事,既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又暗示了桃花源式的生活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C.宁武子“邦无道则愚”,颜子“终日不违如愚”,作者认为他们都是聪明睿智之人假装愚蠢,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愚蠢。

D.两文都写到了小溪周边的景物,前文以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后文以“愚”为线索,两文均以描写和议论为主,表明作者超然物外之志。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8分)

(1)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4分) 译文:

(2)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4分) 译文:

答案:

一、古诗文阅读。(31分) 1.(3分)B

2.(3分)D(利,对……有好处)

3.(3分)D(“均以描写议论为主”说法不正确,《桃花源记》没有以议论为主;“表明作者超然物外之志”理解不准确。)

4.(8分)(1)(4分)(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既、扶、向、志”翻译正确各1分)

(2)(4分)我喜爱这条溪水,沿着它走了二三里,发现一个风景绝佳的地方,就在这里安家。(“是、得、家、焉” 翻译正确各1分)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25~29题。(14分)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秦时妇人

唐开元中,代州都督以五台多客僧①,恐妖伪事起②,非有住持者,悉逐之。客僧惧逐,多权③窜山谷。

有法朗④者,深入雁门山。幽涧之中有石洞,容人出入。朗多赍⑤干粮,欲住此山,遂寻洞入。数百步渐阔,至平地,涉流水,渡一岸,日月甚明。 更行二里,至草屋中,有妇人,并衣草叶,容色端丽。见僧惧愕,问云:“汝乃何人?”僧曰:“我人也。”妇人笑云:“宁⑥有人形骸⑦如此?”僧曰:“我事⑧佛。佛须摈落⑨形骸,故尔。”因问:“佛是何者?”僧具言之。相顾笑曰:“语甚有理。”复问:“宗旨如何?”僧为讲《金刚经》。称善数四。僧因问:“此处是何世界?”妇人云:“我自⑩秦人,随蒙恬筑长城。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⑪逃窜至此。初食草根,得以不死。此来亦不知年岁,不复至人间。”遂留僧,以草根哺之,涩不可食。

僧住此四十余日,暂辞,出人间求食。及至代州,备粮更去,则迷不知其所矣。

【注释】①客僧:外来和尚。②妖伪事起:兴妖作怪,蛊惑人心。③权:权且,暂且。④法朗:和尚法号。⑤赍:携带。⑥宁:难道。⑦形骸:形体。⑧事:侍奉,供奉。⑨摈落:剃光头。⑩自:本是。⑪弊:压迫。 25.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2分)

恬 多 使 妇 人 我 等 不 胜 其 弊 逃 窜 至 此。 2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便要还家( ) (2)无论魏晋( ) (3)并衣草叶( ) (4)僧具言之( ) 2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乃不知有汉 / 汝乃何人 B.寻病终 / 遂寻洞入 C.皆出酒食 / 初食草根 D.悉如外人 / 悉逐之 2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相顾笑曰:“语甚有理。”

29.以下两题选做一题。(2分)

(1)《桃花源记》中人们来到桃源村和《秦时妇人》中人们来到雁荡山的原因各是什么? 答: (2)说说两篇文章在内容上的相似之处。

答: 答案:

25.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逃窜至此(1处1分,共2分)

26.(1)通“邀”,邀请。(2)不要说,更不必说。(3)穿(衣)(4)详细(每个1分,共4分)

27.D(2分)

28.(1)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向外人说啊。”(2分) (2)女人们互相看了看,笑着说:“他的话很有道理。”(2分)

29.(选做一题)(1)前者是“避秦时乱”,后者是“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2分)

(2)①都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②里面住着一群为避难而来的人;③无意间被外人发现;④结果是再寻而不得,极为神秘。(至少答出两点,2分) (三)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21 -24题。(8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园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确实。④浣:洗衣。 2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2分)

⑴ 阡陌交通 ( ) ⑵屋舍俨然( )

⑶偶舍骑步行( ) ⑷方担粪灌园( ) 2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⑴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语段【甲】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4.⑴ 田间小路 ⑵ 整齐的样子。⑶ 放弃,舍弃。⑷ 正,正在。

25.⑴ (渔人)又走了几十步,(洞口)突然变得宽 阔明亮了。⑵ 看见田间禾苗油然茂盛,男女老幼都在田间耕耘种作。(每小题1分,共2分)

26.对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意思对即可 27.和谐安宁;自得其乐。(每项1分,共2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8-12题。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令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

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就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

③④

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

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邪?”主人乃寤而请

之。 (选自《汉书 霍光传》)

(注释)①突:烟囱。②嘿然:不说话的样子。嘿,同“默”。③录:录用,这里指邀请。④乡:同“向”,从前。⑤寤:同“悟”,醒悟,觉悟。

8.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是哪一项?(2分) A. 遂于外人间隔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 B. 不足为外人道也 道不通

C. 客有过主人者 岂他人之过哉 D. 不者且有火患 以为且噬己也 9.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哪一项?(2分)

A.便要还家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C.幸而得息 D.曲突徙薪亡恩泽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更为曲突,远徙其薪。 (2)不弗牛酒,终亡火患。

11.下面两个句子中的“乃”意思是否相同?结合文意,说说你的理解。(2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主人乃寤而请之。

12.用自己的话说说乙文中的主人为人处世有哪些不当之处。 答案: 8.D 9.B

10.(1)把烟囱改为拐弯的,搬走柴草,使他们远离 (2)不用破费杀牛置酒,始终也不会有火意。

11.不相同。“竟然”的意思。桃花源中的人跟随先世来到这里,不愿出去,与世隔绝,对外面的情况一无所知,在渔人看来不可思议,感觉惊讶。“才”“终于”的意思。主人一开始没有邀请客人,知道邻居提醒,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12.不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不能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 (二)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10~14题(共13分)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珠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氏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选自(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渔人甚异之( )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3)屋舍俨然( ) (4)老人引杨氏入山 ( )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忘路之远近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 B、以耕以蚕 以数谏故

C、杨氏谢而从之 水落而石出者 D、不可取食于人也 生于忧患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3.甲乙文段都以人物的 为线索,甲文段按 顺序进行记叙描写,乙文段是通过 来描写洞内生活情况的。(3分) 14.甲乙文段所写的农民生活是有共同之处的,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共同点吗?你相信两文段所写生活的真实性吗?为什么?(4分)

答案:

(二)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10~14题(共13分)

10.(2分)(1)觉得奇怪 (2)类 (3)整齐的样子 (4)带领 11.(2分) C

12.(2分)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错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

音。

13.(3分)行踪 空间 人物对话

14. (4分)第一问: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平安定、自给自足的原始农耕生活。第二问:不真实。这样的生活,只是表达了人民渴望过上平等、安宁、幸福的美好生活的愿望,在当时的黑暗社会中只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比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6题。(10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水益涩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③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④,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⑤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⑥“雪窦山”字。

注:①涩:不通畅。②曳:拖,拉。③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④陇:通“垄”。⑤牧竖:牧童。⑥髹(xiu)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便要还家 (2)或不应所问 13、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异 渔人甚异之 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 B.舍 便舍船 屋舍俨然 C.遂 遂与外人间隔 遂缘小溪

D.道 不足为外人道也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14、把语段(甲)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语段(甲)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16、根据语段(甲)(乙)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2分) 答案:

12、(1)通“邀”,邀请 (2)有的 13.C(2分)

14.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不要)说魏朝和晋朝。(翻译出大意,1分;“无论”译对,1分。共2分)

15.对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16.①山阻水隔,很难进入。 ②自然环境优美,田同风光如画。 ③人们生活安宁和乐。 (多基本与世隔绝,民风淳朴。意思对即可。每对一处1分,共4分)

(三)(16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教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1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5分)

(1)屋舍俨然 (2)阡陌交通 (3)不独子食子 (4)货恶其弃于地也 (5)盗窃乱贼而不作 15.翻译下面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16.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4分)

(1)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

(2)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

17.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请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3分)

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 答案:

(三) 14.(1)整齐的样子(2)交错相通(3)以……为子 (4)憎恶 (5)指害人的事 15.(1)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2)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16.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17.①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或“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②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以看出“桃源”中的男人和女人各司其职,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男有分,女有归”。 (一)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 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1.解词

(1)屋舍俨然 (2)阡陌交通 (3)或请重法以禁之 有的人 (4)自是数年之后这或此 2.下列各句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B ) A问所从来,具答之 B民之所以为盗者 C上哂之曰 D或请重法以禁之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 4.桃花源是个美好境界,它之所以美好,用【乙】段里的话来说,起码是因为那里没有 赋繁役重 和 官吏贪求 。陶渊明虚构这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其目的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也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二】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陶渊明《饮酒(其五)》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描写了自己恬淡、闲适的田园生活,选文中同样能表现桃花源中人这种生活的句子是: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中华文学史上留下了许许多多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样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明清时代的四大古典名著更是不朽的丰碑请你写出其中的一部作品和作者的名字。 作品《 》作

4. 翻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5.“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6.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附答案】

【二】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3.例如:《红楼梦》曹雪芹4.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5.“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6.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