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老年糖尿病患者治疗中发生低血糖症的护理干预

来源:东饰资讯网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Modern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2010 Oct,19(28) 3.2护理 ‘3671 治疗疾病的信心。 3.2.4加强健康教育指导 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使患者改 变不良的生活方式,给患者发健康教育手册,介绍冠心病的相 3.2.1心理治疗与护理 利用正确观察技能了解患者真正 的想法,多给患者积极有意义的言语刺激,特别指出焦虑、抑郁 的负性情绪对病情的不良影响,从心理学角度指导他们自我调 节情绪,使压抑转化为释放,将抑郁情绪宣泄出来,减轻心理压 力,减少不良情绪的刺激。组织患者参加各种力所能及的文娱 活动,以缓解其负性情绪,使患者得到全身心的康复。 3.2.2情感关怀老年冠心病患者由于病情反复,长期住院 关知识,特别是如何预防冠心病发作,如保持稳定、乐观的情 绪、避免情绪激动、勿过喜过悲。饮食上少食多餐、不宜过饱、 晚餐尤其要注意,进食低胆同醇、低脂、多维生素、少刺激、宜 消化的饮食,进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坚持锻 炼身体,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分的休息和睡眠等。 治疗及经济上的损失等使患者对治疗和生活丧失信心而产生 抑郁情绪,所以护理人员必须理解老人,体谅患者心态,对患 者充满同情和耐心。老年人多存在听力减退及反应迟缓,在 与老年人交流时,护士应特别专心听,否则老年人很容易错认 为不被重视,同时耐心细致地解释患者的疑问,直至患者理解 使患者减少冠心病发作次数,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 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WHO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缺血 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8l,9 (1):75 为止。对患者的配合和进步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感到自 己的价值所在,避免引起患者不愉快的情绪。 3.2.3建立家庭、社会支持体系家庭的支持可稳定患者的 [2] 张风芳,刘娇长.社会心理因素与老年冠心病的分析及护理 [J].实用医技杂志,2004,19(10):2022—2023 [3] 孟卫平.老年冠心病患者负面情绪的心理干预研究[J] 中国 临床保健杂志,2007,10(2):131—133 [4] 吴兆苏.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1,23(1):73—75 [收稿日期]2010一O4一O5 情绪,增加患者被爱的感觉,增加治疗信心。反之,患者易产 生抑郁情绪,冈此鼓励患者亲友探视、陪护,多给患者精神上 关心和生活上照顾,让患者体验到亲人的爱,使患者处于最佳 心理状态,从而缓解其抑郁情绪,减轻其孤独无助感,建立起 老年糖尿病患者治疗中发生低血糖症的护理干预 顾冬梅 (江苏省昆山市中医医院,江苏昆山225300) [关键词] 老年人;糖尿病;低血糖症;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8849(2010)28—367l一02 囊、格列吡嗪加格列吡嗪缓释片等)4例;用药无明显缺陷而 在胃肠炎、胆囊炎发作时不能正常进食4例;胰岛素注射者5 例,其中因胰岛素剂量掌握不当或使用不当3例;胰岛素注射 后未及时进餐2例。 低血糖症是糖尿病治疗中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与口 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有关的致命性低血糖的危险性随年龄增长 呈指数性增加 ,故在老年患者中较为常见。现将我院老年 糖尿病患者治疗中发生低血糖症的16例患者治疗护理体会 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6例为2005年1月一2【)09年l2月于本院 1.4相关影响凶素 合并高血压14例占88%,均长期口服 各类降压药物;并发糖尿病肾病(按Mogesen分期为Ⅲ、Ⅳ期) 8例占50%;肝功能异常5例占31%,均HBsAg阳性,其中2 例早期肝硬化;1例长期嗜酒。 1.5急诊处理及结果 疑似低血糖症时,在抽取血标本后予 50%葡萄糖注射液60~100 mL静注,经实验室检查证实确定 诊断后继续补糖治疗,直至症状缓解并血糖值维持在11.1 急诊科就诊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男12例,女4例;年龄62~ 78岁,平均65.3岁;糖尿病病程2~15 a,平均9.2 a。糖尿病 诊断按我国糖尿病学会1999年标准,并符合低血糖症whippl 三联征诊断标准 :①低血糖症状;②发作时血糖值<2.8 mmol/L;③供糖后低血糖症状迅速缓解。 1.2发作表现均为急性发作,其中l0例有典型的交感神 mmol/L左右,观察1 d。对于神志不清、意识改变者同时给予 内科其他相应治疗。经上述处理,13例完全缓解或症状消 失,3例神志不清者病情稳定后转入病区继续治疗。 2 干预重点 经兴奋症状,如大汗、心悸、苍白、颤抖、饥饿感、软弱无力等, 另6例则症状不典型,仅为淡漠、迟钝、精神异常及其他不确 定主诉(包括3例神志不清者)。 2.1做好患者的宣教工作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常有多系 1.3降糖药物使用情况长期口服磺脲类降糖药者11例, 统器官功能生理性衰退,加之糖尿病诸多并发症对机体的影 响以及体内药物代谢较非老年人有差异,使老年人糖尿病对 其中优降糖剂量较大3例;同类药物合用(优降糖加消渴丸、 格列齐特加格列吡嗪、格列齐特加消渴丸加外地邮购药物胶 降糖治疗的顺应性较差,药物剂量不易掌握。同时,老年糖尿 ・3672・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Modern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2010 Oct,19(28) 病患者伴随病相对较多,合并肝肾病变时(即使无基础肝肾 疾病,也已存在较显著的生理性功能减退),可影响降糖药物 的体内浓度;治疗相关伴随疾病的某些药物,如抗高血压的常 用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钙 离子拮抗剂、13受体阻滞剂以及H,受体拮抗剂,以及喹诺酮 类抗生素等可增强降糖药物作用 ,故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 低血糖的几率相对较高。因此,要充分利用患者就诊或复查 的主要对象。在干预中,应着重指导以下内容:①经常检查患 者是否遵医嘱用药,老年人应尽量选用半衰期短、蓄积较少的 降糖药 。使用药物的品种、剂量、方法是否正确无误。对 于高龄患者或行动不便、生活自理能力降低的患者,应由其家 属每日定时提供药物,包括学会并正确掌握胰岛素注射技术, 且剂量控制准确,防止误用、漏用。本组1例高龄患者因视力 不清,自行调整胰岛素注射笔刻度有误,造成胰岛素注射剂量 过大,为一教训。帮患者购买药物应看清药物包装上的通用 时机认真做好宣教丁作,细致讲解老年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 低血糖的多种原因(诱因)及不良反应,以引起患者及其家属 的足够重视。由于不同的患者对于糖尿病知识的掌握和对待 糖尿病治疗的心态有所不同,以及个体之间低血糖的原因也 各有差异,故应有针对性地、个性化地予以指导。 2.2查找患者的用药缺陷 老年人对自身疾病的认知性较 差,用药的随意性较大,常表现为:①忽视伴随病及其他药物 对降糖药物的影响,不知道在“糖友”之间存在“我”与“他” 的区别;②根据自己的主观感觉或“经验”用药,药物剂量随 意掌握或变更,存在“盲目性”,或对糖尿病初期的治疗方案 一直沿 I_}j不变,未经血糖监测而适时调整,表现“顽固性”;③ 将机体的某些异常视为糖尿病加重,不经医嘱擅自增加降糖 药物的种类或剂量;④药物治疗与饮食变化脱节,在因其他疾 病导致进食量减少甚至不能进食的情况下,未削减降糖药物 剂量或暂停胰岛素注射;⑤缺乏专科医护人员的用药指导,将 作用机制相同的药品同时使用,甚至将在不同医疗机构就诊 购买的不同商品名的同一药物合并使用,以及听信广告的虚 假宣传,在原有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外地邮购的药品等。 此,在干预中应详细了解患者的用药情况,包括合用药物品 种、剂量、方法等,针对错误及时予以纠正。 2.3督促患者的血糖监测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要根据血糖 实际控制水平加以相应调整。血糖实际控制水平不仅与药物 种类、剂量、用药方法有关,也与患者的耐受性、伴随病的影响 以及饮食运动起居规律的改变等因素有关。因此,定期的血 糖监测尤为重要。多数老年患者出于不同的原因,往往重药 物使用轻血糖监测,使得药物治疗处于“盲目状态”。本组病 例巾约2个月左有测1次血糖者5例,3~6个月测1次血糖者 4例,甚至有1例在l a时间里未测过血糖。根据这一情况, 在f预中要向患者及其家属阐明定期血糖监测的重要性,强 调在改变降糖药物品种、剂量时以及注射胰岛素时至少每周 监测1次血糖,指f{J只有通过定期血糖监测才能保证糖尿病 治疗的针对性、合理性、有效性和安全性。鼓励有条件的患者 F{购便携式血糖仪,教会其正确的使用方法,并作为常规措施 坚持使用。这样不仅对治疗反应心中有数,在出现血糖异常 时也可及时发现并遵医嘱调整药物,甚至在出现异常症状时 能够及时鉴别是否低血糖症发作而予以相应处理。 2.4 指导患者的家庭护理 由于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不可 治愈的慢性疾病,通常糖尿病患者需要进行长期的家庭治疗 和护理 ,因此不能忽视家庭护理这一环节。日常的、具体 的护理措施实际上由患者家属承担,故患者家属是护理指导 名,不能同时使用商品名不同的同一药物,也不可随意增加药 物剂量。②不能忽视药物治疗与饮食的配合,要保证患者生 活规律、按时进食。老年患者饮食控制不难,但在饮食量减少 而药物剂量不变的情况下容易发生低血糖事件。本组因消化 道疾病发作不能正常进食时,仍在服用降糖药物4例、注射胰 岛素2例而诱发低血糖症。因此,降糖药物的使用必须根据 患者饮食变化的情况及时作出调整,如果进食减少、延迟进 食、甚至不能进食要相应减少用药量,必要时暂停药物使用, 尤其在不能进食时不得注射胰岛素,尽快送患者去医院就诊。 对易发生夜间低血糖昏迷的患者,饮食中适当增加粗纤维含 量,减缓胃排空,入睡前可吃少量干粮 。③密切观察患者 有无异常表现,询问其用药后有何异常反应。老年人机体调 节功能差,当血糖偏低时不能及时分泌升高血糖的激素,易发 生低血糖 。加之老年人对低血糖自主症状的知觉性下 降 J,以及存在的“未觉察的低血糖”,即血糖降至2.8 mmol/ L左右时,未能觉察自主神经警告症状,或在亚急性神经性低 血糖症状出现前没有自主神经症状 ,故老年患者常不能准 确表述其异常感受。因此,患者家属要经常伴随患者身边,外 出时(尽量避免患者单独外出)随身携带若干糖果甜点以备 应急之需。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与专业人员取得联系(较 多医院设有专业咨询电话),情况紧急时也可“盲目地”给患 者喂食糖水或甜食,并急送医院就诊。 [ 参 考 文 献 ] [1] 刘振平,陆菊明.老年人糖尿病[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1997, 16(4):249 [2] 丁雷,吴吉萍,李中男.老年糖尿病严重低血糖临床分析[J].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5,8(4):351—352 [3] 余江平,周捷,贺德辉.几类对血糖调节有影响的药物[J] 中 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2,2(1):51—53 [4] 李秀娟.社区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与护理指导[J].中国中 医药咨讯.2009,12(1):244—245 [5] 盛雪梅,王良,王翠英.中老年低m糖昏迷36例临床分析 J]. 新医学导刊,2009,9(6):50 [6] 吴慧群,胡杰,吴克琴.口服降糖药引起老年低flIL糖昏迷的预防 及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07,10(4):61—62 [7] 杜承林,陈兰.老年低血糖症146例临床分析[J] 中国社区医 师,2009,10(11):45 [8] 张家庆.低血糖诊断的新进展[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 1995,15(2):89 [收稿日期]2010—03—2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