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
合
实
践
活
动
设
计
四 年 级
主题活动一:粮食知多少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粮食的生产过程,体会粮食来之不易,激发学生尊重劳动人民的情感和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
2、引导学生对日常的饮食习惯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爱惜粮食的行为习惯。
1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猜谜语。
黄袍加身,金屋藏娇,粒粒皆辛苦,颗颗宝中宝。(稻谷)
2、表演《一粒米的自述》。(揭示课题)
(我是一粒米,别把我看不起,农民伯伯冒着风雨来种我,忙呀,忙呀忙,费了多少力。我呀来得不呀不容易。)
3、结合小表演引导学生讨论粮食的生产过程。(出示图片)
(翻地、打垄、播种、浇水、锄草、施肥、除害虫、收割、脱粒、晾晒)
4、朗读古诗《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5、指导看书。
二、交流、汇报调查结果。
1、小组内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浪费粮食的现象调查结果,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
2、各小组推荐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
3、学生边说边展示自己的画,或师出示图片。
三、讨论如何爱惜粮食。
1、小组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用实际行动来爱惜粮食。
2、全班交流。
3、读儿歌《爱惜粮食》。
喷香的米饭哪里来?白白的大米煮出来。白白的大米哪里来?金黄的谷子碾出来?金黄的谷子哪里来?农民伯伯种出来。一粒大米一滴汗,爱惜粮食理应该。
四、设计警示语、制作宣传画:
小组讨论如何制作以“爱惜粮食、杜绝浪费”为主题的警示语和宣传画。
五、唱一唱:歌曲《我是一粒米》。
六、活动延伸:
1、鼓励学生画一画并张贴宣传画,在学校宣传栏里或村里进行宣传。
2、制定一份爱惜粮食的计划书。
3
3、与家长合作,关注学生在家庭中的实际表现,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真正做到爱惜粮食。
附警示语:
1、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 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
3、 请吃完你的半碗饭。
4、 粒粒大米见真情。
5、 节约粮食光荣,乱倒饭菜可耻。
6、 丢掉一团饭,浪费父母血汗。
7、 节约粮食,文明用餐。
8、 节约粮食,从我做起。
主题活动二:安全自护我能行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知道校园安全的隐患,教育学生在校内要注意安全。
4
2、让学生找出校园中不安全的角落。
3、让学生学会动脑动手开展校园安全宣传活动,进一步受到校园安全教育。
教材分析重点懂得造成学生校园意外受伤的原因及预防方法。
难点制订采访计划和谈采访收获,有效地开展校园安全宣传活动。
教学过程:
一、校园安全大家谈。
1、讨论及交流。
同学们,我们每天在校园里快乐地学习,生活,可像小明这样意外受伤的事情你们是不是也会发生呢?
2、汇报自己在学校发生意外受伤的情况。
包括:次数,时间,地点,受伤原因,处理办法及是否耽误时间等。填写P2的表格。
二、校园安全搜查线。
你想了解更多意外受伤事情吗?我们来写写自己的采访计划吧!
5
1、我的合作伙伴是( )。我们此次采访活动的目的是:( )。我们想采访( ),因为(
),我们准备在( )时候采访,因为( )。我们的分工是:( )。
2、制定采访问题。
3、请你们根据制定的计划,采访一下自己班或其他班的同学,关于校园意外受伤的情况,作好记录。
教学过程
三、意外受伤的原因。
1、问:你认为以下同学的行为危险吗?请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行为,并想想可能发生的后果。
2、汇报讨论情况:
书P22的图上的同学行为怎样,可能会产生什么后果?让同学各抒己见。
如果你发现这些行为,你会怎样做呢?你想对这些同学提出什么建议呢?
四、校园安全电子眼。
6
仔细观察一下,我们学校是不是也存在类似的不安全的角落? 请同学们用你的安全电子眼找出校园里不安全的角落,并写出原因和建议。
五、安全宣传靠大家。
1、你想为校园安全做宣传吗?为什么?
2、你准备用什么方式进行安全宣传呢?在书P12选择你的宣传方式,并说明原因。
布置作业随时注意校园安全,并为校园安全做宣传。板书设计安全自护我能行
校园安全大家谈
校园安全搜查线
意外受伤的原因
校园安全电子眼
安全宣传靠大家
教学后记:
学生对校园在潜在的安全隐患有所了解,明白安全自护的重要性。
主题活动三:关注身边的一次性用品
7
一、活动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对此项活动的兴趣,初步了解掌握一次性用品相关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应用知识的能力,把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融会贯通,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用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一次性用品的学习和使用情况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环保要落实到行动上,从自己做起,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策略
第一课时教师以社会上存在的一次性塑料袋污染环境的例子引入主题,让学生发表见解,确定子课题:
可能确立的子课题:
A :一次性餐具在周边餐饮业的使用情况
B :社区居民使用一次性用品调查
C :使用一次性筷子的利与弊
D :一次性用品与资源关系的探究
第二课时以学生为主,分好组,各自选定子课题进行调查前的准备。
第三课时以学生实践调查为主,各自进行调查活动。网络组搜寻关于一次性用品的介
8
绍和评价,每组分工写一篇对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思考。
第四课时根据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汇总。进行资料录入,制作图表。
第五课时完成宣传画报的制作
第六课时成果汇报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检索:从有关书籍、报刊、文献中收集有关资料,如事例、图片等。
2、社会调查:通过社会调查,了解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情况。
3、上网。
教学过程:
讨论引思、课题引入:
今年我们同安出现了严重的水质问题,水葫芦泛滥,影响了很大一部分居民的正常生活用水。人们生活所处的环境问题不得不更加重视起来。
如今,虽然环保理念已经日渐深入人心,可生活中环保行为的落实却往往不尽人意。街道边随处可见的塑料袋、一次性餐盒、垃圾箱里被人们抛弃的废电池、还有那些被人们当作燃料的一次性筷子……,真是比比皆是。
9
许多人明知这是一种资源浪费,却依旧对他难舍难弃,尽管一次性用品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特殊需要,但也浪费了大量的能源和资源,同时制造了大量的垃圾,增加了环境负担,甚至对环境造成了污染。这些废弃物的产生给我们带来的是深深的思考。
大家对生活中存在的这些现象有什么看法吗?在我们生活中你看到过哪些一次性用品污染环境的现象?
确定研究课题
分组讨论:每位同学各抒己见
集体交流:(小组汇报,集体小结)
确定课题:(学生概括、提炼,形成子课题,教师适当引导)
因此这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我们就以“关注一次性用品”为课题进行活动。针对刚才大家提出的一次性物品我们分组对周边地区去进行调查。
①生活中的“一次性”用品有哪些?自己家里经常使用哪些“一次性”用品?哪几类“一次性”产品在本地使用较多?
②一次性餐具使用情况:
a.一次性餐具在学校周围餐饮业的使用情况;
b.餐饮业经营人员对一次性餐具的看法;
10
c.消费者对餐饮业使用一次性餐具看法和态度;
d.餐饮店是如何处理一次性餐具的。
④一次性塑料袋使用情况;
(Ⅰ)超市:
a. 了解周围几家超市每天使用多少个的塑料袋。采用的是不可降解塑料袋还是可降解塑料袋。
b. 采访超市的营业员,你们觉得超市取消免费塑料袋行得通吗?
(Ⅱ)农贸市场
随机抽取肉类、水产类、蔬菜类、家禽类等不同摊位每天使用塑料袋的使用情况,再做推测,了解本地农贸市场每天使用塑料袋的情况。
⑤了解附近的“一次性”用品的污染情况。
本地采取了哪些治理“一次性污染”的措施或出台了哪些政策。
⑥了解“一次性物品”浪费了大量的能源和资源、制造了大量的垃圾,增加了环境的负担,甚至对环境造成污染。
组织分工,明确活动任务:
11
⑴班级分组:(“一次性餐具组”、“一次性塑料袋‘超市’组”、“一次性塑料袋‘农贸市场’组”、网络组)
⑵明确任务:各组明确本组的要求和要达到的目标。
⑶提出注意事项,文明礼貌,注意安全。
网络组任务:网上查阅资料、丰富知识
⑴什么是“白色污染”?
⑵一次性发泡餐具究竟有哪些危害?
⑶不可分解的塑料制品对环境构成的巨大危害?
⑷为什么说“一次性物品”浪费了大量的能源和资源?
⑸什么是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⑹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
……
四、生活中的“一次性”研究成果汇报活动(在网络课堂进行)
(一)活动导入 :
12
⒈阅读资料,激发研究兴趣。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商品的废弃和任意处理是普遍的,特别是一次性物品使用激增。据统计,英国人每年抛弃25亿块尿布;日本人每年使用3000万台“可随意处理的”一次性相机;日本的公司免费分发数百万节含有锅和汞的电池;除了可任意处理的钢笔之外,美国人每年抛弃1.83亿把剃刀、 27亿节电池、1.4亿立方米用于包装的聚苯乙烯塑料,3.5亿个油漆罐,再加上足够供全世界人口每月野餐一次使用的纸张和塑料制品。尽管一次性物品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特殊需要,但也浪费了大量的能源和资源、制造了大量的垃圾,增加了环境的负担,甚至对环境造成污染。我国是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如果提倡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消费量将是巨大的,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产生的废弃物也会带来无法预料的灾难。
2.提出汇报申请,确定汇报顺序。
(二)交流汇报 :
学生将研究的成果(体会文章、调查报告、建议设想)等制成电子稿,汇报展示。学生相互质疑问难,教师进行鼓励肯定。
(三)成果展示
主题活动四:中国传统节日
活动设计一:春风里的清明节
一、 活动主题的提出
13
“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即是一个节气又是一个民间日子——→民俗日的由来与传统习俗——清明祭扫的意义、节气的变化——清明节的习俗变化,关注现代人们的认识——→树立文明过清明的观念——→将民族节日的文化延续下去。
二、活动目标的定位
1、知识目标:
1) 知道清明节的来历,它是我国众多民间众多节日中的一个,在上面的几个主题中选择一个或两个进行研究。初步掌握一些统计的知识,
2) 培养学生调查、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会进行简单的资料分析,并对结果做出一定的解释。
3) 了解清明的习俗、节气现象和特有食谱、英雄先烈的故事,扩展学生学习方向,引导学生科学的看待传统节日所蕴涵的多层次、多角度文化。
2、情感态度: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他们主动探究,让学生关注身边的世界发现问题和其中的文化,培养学生尊敬他人、缅怀先烈的情感,激发爱国主意的思想。
3、价值取向: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探究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沟通的能力,将先烈们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化作自己的认识,规范自己的行动与言行,以科学的态度看待民族节日,为
14
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奠定基础,增进团队合作。
三、活动的内容:
1、提出问题, 在“清明节的由来与传统习俗”、“清明祭扫的意义、节气的变化”、“清明节的习俗变化,关注现代人们的认识”、“树立文明过清明的观念”中选择合适的主题;
2、论证研究问题的合理性;
3、制订调查、研究、总结方案;
4、查找资料:学生调查、研究、比较,搜集有关数据和信息;
5、实践活动:资料搜集、社会调查、整理素材,发现分析问题;
6、交流汇报:交流、讨论分析原因、完成活动总结;
7、进一步实践:实际操作——制作小白花;
8、活动延伸:总结完善报告单。
四、涉及学科:
科学、健康教育、语文、美术、信息技术、劳动技术、品德与生活
五、教学方法:
15
谈话交流法、引导法、调查比较法、观察法、生生评价法、展示法、小组合作法、讲授法,重点运用谈话交流法、调查比较法、观察法
六、活动的实施步骤
第一课时:选题分组
认识了解清明节
一 ㈠课前任务:
1、做调查:调查采访自己,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过清明时,家中会有哪些做法和习惯;清明节是怎么回事?清明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
2、观察:这一天来到前后,人们都会做些什么
3、要求:自己真实的调查所得。
4、记录自己调查、观察的结果;(调查要写出时间及具体的事例,可列表呈现)
㈡、引入主题: 春风里的清明节
㈢、互相介绍: 把自己的调查向大家介绍,指导学生学会互相学习。
㈣、提出问题,集体交流。
16
二 学生交流自己的所知所见,“我所知道的清明节”
1利用交流的时间逐渐调整整理自己调查结果与见闻;
2学生先对自己和大家的结果进行对比,后请学生在汇报中深入思考,人们的行为是否有意义,哪些活动是积极有益的,最后整理写出汇报。
3清明节我们学校的祭扫活动有怎样的意义?你最崇敬的先烈有谁。
4讲一讲你所知的英雄事迹,归纳出要学的精神与品质。
三 寻找、确定研究话题
1 教师先将本次主题活动训连目标明确的提出使学生的活动目的性更强。
训练大家的观察能力——清明时生活的变化
训练大家的交际能力——对市场进行调查,看看大家今天的消费情况
看看、问问邻居或长辈是否消费,趋向是怎样的
训练大家的资料搜集、整理能力——清明时分各地的各种习俗和传说、食物、有什么意义查找英雄事迹、将观察采访调查的结果做一个统计,可以表格的形式,或自己设计其他的总结方式。
训练大家的资料分析能力——针对统计的结果,你会有怎样的发现,因此又有怎样的
17
想法产生。
2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训练目标,来选择自己的研究采集主题。
四 指导学生设计活动进行计划
第二课时:实践活动汇报与延展
“今天的清明时节”
一 ㈠总结前课任务:
1、整理沟通个人调查:小组内沟通,调查自己家、亲戚家,观察邻居、市场、街头等地过清明时的种种情况。
2、小组整理要求:将自己小组真实的调查所得,整理起来。
3、比较小组成员调查的结果;(调查要写出具体的金额或累计金额,可列表进行对比)发现共性问题
㈡、引入主题: “今天的清明时节”
㈢、互相介绍: 把自己在清明前后的发现和资料,调查向大家介绍,指导小主学会互相学习,总结汇报的方式。
㈣、小组整理调查结果,练习汇报。
18
二 小组汇报 学生评价(训练评价能力)
1主题明确
2小组成员都有参与
3任务完成好(采访纪实、统计结果)
4有自己小组的思考或认识(针对不良现象,有真确看法)
三 评出小组活动胜利完成的小组
四、教师朗诵诗歌:《妈妈我等了你二十年》
四 朵朵白花寄托哀思:教学生制作小白花(面巾纸、细线、剪刀、别针或细铁丝、固体胶、半透明纸)
a 面巾纸白花 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发现制作的方法
b 花心式白花 教师在疑难处予以解答
五 学生在报告中将自己的想法交流结果总结补充完整。
延伸:请父母参与设想或提出意见 ,使民间节日过得更有意。最后整理写出汇报。
活动设计二:端午节
19
教学目的:
1、了解民俗文虎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培养学生联想、想象、独立写作的能力。
3、画一幅自己见过或想象的划龙舟的画面,表现热烈、团结的气氛。
4、领会屈原的精神,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欣赏片段——引出端午
1、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在这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举世瞩目、灿烂古老的东方文化,涌现出了无数杰出的人物,同时也形成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节日。你们知道我国的三大传统节日吗?(春节、端午节、中秋节)
2、教师展示端午节视频片段,问:“你知道这是什么节日吗?”(端午节)
3、教师:端午节也称为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为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20
二、 说说写写——感知端午
1、七嘴八舌话端午(学生交流所收集的资料)
2、教师播放端午儿歌:艾叶香,香满堂。粽子香,香厨房,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看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是端阳。
3、欣赏图片,教师讲解,了解习俗
在端午节到来时,你们是怎么过节的呢?能向大家说一说吗?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所以用竹筒盛装米饭掷下,以后逐渐演变为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悬艾草:民间谚语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等制成人形或者虎形,称为艾人、艾虎;也用其制成花环、配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赛龙舟:竞渡的习惯,盛行于吴、越、楚。清朝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效仿我们国家的做法,组织队伍进行竞赛活动。
21
三、 走近屈原——品味端午
1、赛龙舟的场面是多么激动人心,多么热闹,你知道赛龙舟的起源吗?(为了纪念屈原)
2、教师讲屈原的故事
屈原为什么那么受后人尊敬?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该怎么读?(自由读——指明读——齐读)
3、小结:这节课我们感受了端午节浓浓的节日气氛。
四、 课后延伸——画笔生情
1、画一幅赛龙舟的图画
2、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广的群众基础。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
主题活动五:可爱的家乡
教学目标:
22
1、根据课本知识提出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交流,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讨论、交流、合作的能力。
3、了解家乡的美丽景点、丰富的物产、近几年来巨大的变化,以及风土人情,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整理和分析资料得出结论,了解问题与结论间的关系。
活动过程:
1、准备阶段:课前,带着问题收集整理有关家乡的资料、图片等。
2、开展阶段:课上,运用媒体及实际操作汇报交流收集的资料。
3、总结阶段:课后,开展系列活动,做好活动总结。
教学过程:
一、明确主题
本次活动主题“了解家乡、赞美家乡”,
二、交流设计开展计划
23
1、学生根据兴趣,自由组合,并通过上网查寻、社区调查等搜集有关家乡福建的资料,
2、组内进行了交流汇总。)
3、教师适当的引导和补充。
三、课外进行开展
四、课内展示
五、归结小结
1、师生共同整理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2、通过启发和引导,明确方向,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
(初步培养学生具有根据获得资料分析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四、活动拓展
教师进行活动总结。
2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