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附答案

来源:东饰资讯网
古诗词赏析实战演练(参考答案在最后)

(一)江陵①愁望有寄 鱼玄机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注】①江陵:今湖北江陵县。

一、“千枝”“万枝”与后面哪个词对应?“枝”字的重复有什么表达效果?

二、“江桥掩映暮帆迟”,这是如何的一幅画面?请展开联想和想象,作出具体的描画。(30字左右)

(二)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一、前两句中“外”“断”“复”从哪三个角度写作者贬居之苦,有什么表达作用?

二、一般人是“近乡情更怯,急欲问来人”,但本诗的后两句不同,这表达了作者如何的复杂心理?请简要分析。

(三)闺怨 (唐)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①。

【注】①伏波营:借用东汉马援的典故,暗示征人防守南疆。 一、诗中“孤”字含义丰硕,请作简要分析。

二、这首诗通过主人公思妇表达了如何的思想情感?是如何递进表达的?请简要回答。

(四)送杜十四之江南 (唐)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一、这首诗以谁的语气,表达了如何的思想情感?

二、情景融合是古诗词写作上的特色。请联系诗中“春江正渺茫”做简要分析。

(五)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代又一年。

一、首句作者如何用“寒”“孤”两字,营造出与除夕欢乐团圆夜截然不同的意境?

二、“故乡今夜思千里”一句,言“故乡的人今夜必然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这样的表达有什么独特作用?请简要分析。

(六)雨后池上 (宋)刘攽

一雨水池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一、简要分析这首诗是如何表现雨后水池水面的安静的。

二、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

(七)雨晴 (唐)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一、本诗前两句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如何的情感?

二、后两句写得饶有趣味,请作具体赏析。

(八)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篥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一、本诗一反盛夏炎炎的立意,表现了如何的“夏意”?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二、衬托是古诗创作中常常利用的手法,请举诗中的一例进行赏析。

(九)新晴 (宋)刘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一、第二句中“无人”两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二、本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具体赏析其艺术表达效果。

(十)送友游吴越① (唐)杜荀鹤

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 有园多种橘,无水不生莲。 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 其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

【注】①吴越:指今苏杭一带。 一、这首诗表现了吴越之地的哪些特色?

二、“夜市桥边火”,请赏析“火”字的妙处。

(十一)秋江 (宋)道潜

赤叶枫林落酒旗,白沙洲渚阳已微。 数声柔橹苍茫外,何处江村人夜归。

【注】①酒旗:前人酒店外挂的小旗,青白布制成,以招徕生意。 一、前两句诗充满画意,很有色彩感,请简要分析。

二、试从“实”与“虚”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十二)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①泥融:指冻泥融化,又软又湿。

一、诗的前两句选用了哪些意象描画了春天的景象?

二、后两句中的“泥融”“沙暖”呼应了前面哪两个字?一“飞”一“睡”各有如何不同的形态?

(十三)移家别湖上亭 (唐)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一、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二、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如何的思想情感?

(十四)绝句 (唐)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一、诗的前两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何特点?

二、“山青花欲燃”一句中“欲”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

(十五)题奉晚 (宋)周敦颐

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一、这首诗中哪一句话交代了诗人观景的立足点?

二、诗人描述昏鸦时为何用“点”而不用“只”?谈谈你的理解。

(十六)夜雪 (唐)白居易

已讶①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②声。

【注】①讶:惊讶。②折竹:竹子折断。 一、这首诗是从哪些角度描述夜雪的?

二、从诗歌描述的情境中你可以感知到作者如何的情感?

(十七)菊 (唐)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①高。

【注】①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能开花长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途。

一、这首诗用“露湿秋香满池岸”来描述菊花在秋季早晨开放的景象,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发挥想象,把该诗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画出来。

二、结合全诗,对“由来不羡瓦松高”一句进行简要赏析。

(十八)社日① (唐)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注】①社日:古时祭土地神、五谷神的日子。

一、开头两句描述了村外村内如何的景象?反映了农家如何的生活情景?

二、末句“扶得醉人归”这一细节描述的作用是什么?

(十九)江上渔者①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②爱鲈鱼③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注】①渔者:打鱼的人。②但:只。③鲈鱼:一种头大口小、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 一、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二、联系《岳阳楼记》的名句,说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如何的思想情感?

(二十)春游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一、春游湖的“夹岸桃花蘸水开”的“蘸”用得十分传神,请作简要分析。

二、“小舟撑出柳阴来”一句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参考答案)

(一)

一、“掩映”,通过“枝”字的重复,不仅写出了枫叶之繁茂,而且表现了思妇望君的急切心情。 二、极目远眺,但见江桥掩映于枫林当中;日已垂暮,而不见那人搭船归来。

(二)

一、从空间的距离,联络的断绝,时间的久远三个角度来写,强化和加深了作者在贬居生活期间的孤苦情绪。

二、表达作者因等待团聚太久,在团聚即未来临之际,突发不祥之感,深怕出现意外而团聚不得的复杂心理。

(三)

一、既写月影的孤单,也写出了思妇的孤苦心理

二、表达了她对征戍南疆的丈夫的深切怀念。先托鸿雁为信使;再寄希望借助梦境团聚;最后只好变成月光洒泻亲人的身上。

(四)

一、以送者对行人的语气,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离别时,怅然凄苦的思想情感。

二、“春江正渺茫”写春江烟云迷漫,辽远而又含混,一如离人迷茫无奈的心绪,景中有情,情在景中,情景融合。

(五)

一、作者通过除夕夜在冰凉的旅馆里,青灯冷光如豆,诗人影只孤孑,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凄然的意境。 二、不直写自己思念故乡,却言故乡思我,能把思乡之情表达得更婉曲含蓄。

(六)

一、水面犹如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水池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安静。 二、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水池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七)

一、对比。用“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两相对比,表现了作者面对满园落红残春油但是生的叹惜之情。 二、蜜蜂、蝴蝶见此残景,也大失所望,纷纷绕墙而去,它们相信春色正在邻家院子呢,这也让作者也不由地怀疑“春色在邻家”.作者把原无理性的蜂蝶给予“人”的智慧,把蜂蝶追赶春色的神态、心理写得活灵活现,妙趣横生。

(八)

一、现了凉爽、清幽、宁谧的“夏意”.主要通过小院的深幽,竹席的凉爽,正午树阴满地,诗人安然入眠,时有流莺清韵传来,来组成一个别于炎夏的夏意意境。

二、示例:用榴花明丽,红艳如火与庭院绿树,清荫遍地相映衬,既在色彩上红绿相缀,又在光线上明暗相映,能给

人流丽而清邃的感觉.用末句“流莺时一声”来衬托前三句所营造的宁谧幽静之境,以有声衬无声;也以动衬静,以莺之流飞,让整个画面陡然灵动饱满起来。

(九)

一、既写出了作者在久雨新晴后,面对青苔满地、绿树浓郁,却无人共享、共语的遗憾心情;也为下联“唯有南风旧相识”铺垫,为上下联之间的枢纽之词。

二、三四句以“南风”为主角,用拟人的手法把这位“旧相识”写得趣味盎然.“偷”显示“南风”的诙谐,似成心与老朋友开玩笑;“开”“翻”写与老朋友的熟识程度,其关心之情可见.可以想象在“无人”的情况下,“南风”将带给作者多少安慰。

(十)

一、江南水乡,风光秀美,物产富裕,市镇繁荣,民风淳朴。

二、“火”字,既可令人想象夜市繁荣、热闹的景象,而“火”与桥下的水相映照,波光粼粼,更增添诗情画意。

(十一)

一、第一句将耀眼红枫与青白酒旗相缀,第二句将白沙洲渚与微红夕照相映,而两句之间用火焰般的枫林秋色与绚丽的夕照晚霞相映衬:满天满树的红色,真是绚烂之极,好一幅色彩浓丽、美不胜收的画面。 二、前三句为“实”写,末句为“虚”写。前两句从视觉角度写绚烂的秋江暮景;第三句从听觉角度写苍茫中的柔橹声声,以上三句似画境,胜乐声,但句句写“实”。结句冷然一问,却是凭空想象,是虚笔,但从景联想到人,由实而虚,却使意境更悠远空灵。

(十二)

一、“迟日”、“江山”、“春风”、“花草”。

二、呼应“迟日”,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画,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忙碌包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十三)

一、柳条、藤蔓、黄莺。

二、以“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的“频啼”,化无情为有情,运用拟人的手法,借物的的挽留、眷恋衬托出人与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十四)

一、答:景物:江、鸟、山、花。特点:碧绿、洁白、青葱、火红。 二、“欲”字妙在用拟人手法给予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

(十五)

一、吟余小立闲干外。

二、因为诗人写的是晚景,天色昏暗,加上距离较远,望过去,昏鸦自然更像“点”,用“点”比用“只”更形矣。

(十六)

一、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层次。 二、孤寂凄冷的心境。(或诗人被贬后的孤单冷清之状和无穷感慨。)

(十七)

一、沾满晨露的丛丛秀菊湿润晶莹,含露绽放,散发出缕缕幽香,飘满了水池岸边。

二、示例l:诗人采用对比手法,将菊花与瓦松作比,突出表现了菊花虽生长在低洼的地方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了人们的品质。示例2:诗人采用拟人的手法,将菊花人格化,用“不羡”更形象地表现出菊花不慕高位、不慕荣利的品质。

(十八)

一、村外田里庄稼长得很好,丰收在望;村内猪满圈,鸡栖埘。反映了农家是一片富庶的景象,真可以说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二、令人联想到村民观社的兴高采烈,正因为心里高兴,才不觉贪酒,而这种高兴又是与丰收的喜悦分不开的。

(十九)

一、对比,岸上人来人往,只想着鲈鱼的美味,船上渔民风里来浪里去:通过两幅画面的对比,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表达了对“江上往来人”的劝戒。

二、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这是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一个写照。

(二十)

一、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多),写出桃花娇艳欲滴的美丽。 二、表达了作者酷爱大自然,喜欢美丽的春天,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