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育人中的传承机制研究

来源:东饰资讯网
第32卷Vo1.32 第11期 No.11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ANZHOU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16年l1月 NOV.2016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育人中的传承机制研究 闫晓玲 (衡水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河北衡水053000) [摘要]高校是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地和摇篮,然而,目前高校在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 中却遭遇诸多困境。因此,如何在高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努力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并将其渗透到各 科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3中,培养有内涵、有素质、高实践能力的人才是目前高校思想教育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5823(2016)11-0074-02[收稿日期]2016—08—28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也是培育和践行中 清明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佳节兴趣不大。外在行为 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地与摇篮。党的十八大报告指 的追求反映的是人们内心价值观的向往,可见西方文 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 化正在潜移默化中侵蚀我们的本土文化,中国优秀传 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 统文化正一步步丧失自己的独特内涵。尤其在外语 践能力。”这为我国的高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我 专业的教育中,文化教学更是以西方文化与价值观的 国传统的民族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正是孕育人才的 介绍学习为主,忽略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推荐和对 基石,是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核心与灵魂。然而适逢 比,这样直接造成学生产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且最终 今日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外来文化,尤其西方国 导致很多学生形成错误的道德感和文化价值观。… 家舶来文化的不断入侵,已经影响到我们传统文化的 根基,严重地威胁到我国传统文化及传统价值观的生 (二)缺少有效的传承途径 高校作为文化传播的摇篮,缺少对优秀传统文化 存和发展。高校面临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重困境与 的传承途径。笔者在对河北省各大高校(尤其是地方 挑战,因此,弘扬和优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高 本科院校)的调查中发现,除中文系外,大多数院校没 校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重点探讨优秀传统文化 有开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学生无法从课堂、讲 在高校的传承与育人机制。 一座、实践等各类教学活动与实践活动中获取相关文化 知识。从学校的社团组织及活动开展来看,也仅有极 、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传承中遭遇的困境分析 传统文化凝结着我泱泱大国几千年先进文化的 少跟传统文化相关的社团组织,且受关注度也很不乐 精髓,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我们民族的振 观。学生人学后很快就被各类技能型社团组织覆盖, 兴和中国梦想的实现。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 从而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的关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地,作为培育和践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摇篮,承担 的传播途径受阻,一些对传统文化有偏爱的同学主要 着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的重大责任。但是目前传统文 从互联网及社会活动中获得关注。 化在高校传承中却遭遇了众多困难。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传承与育人中遭遇困境 (一)缺乏对经典文化的敬重 的原因分析 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并遭 据至关重要的位置,没有起到引领精神文明建设及弘 遇一系列困难,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观上,社会态势 扬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大学生也缺乏对中国经典 及西方文化的兴盛,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起着不可 著作与典籍的阅读与深度理解。除汉语言文学专业 避免的阻碍作用。主观上讲,高校对传承和发扬优秀 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尚未占 以外,大学生对《四书》《五经》等经典著作可谓知之 传统文化推广力度和挖掘力度不够,也缺乏相关的文 甚少,即使专业的学生,系统研读过经典国学及四大 化传承机制。 名著的也寥寥无几。在传统文化的基础学习阶段,学 生们没有深刻的感触与共鸣,更不用说传承与创新。 (一)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随着市场经济的开放及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 此外,在高校,大学生由于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更 外来文化已经默默潜入我们传统文化,走进每个大学 偏爱情人节、圣诞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对端午节、 生意识中,影响到我们传统文化的根基,严重地威胁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育人中的传承机制研究”(课题编号:2015040407)。 [作者简介】闫晓玲(1981一),女,衡水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讲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学、语言与文化、英语教学与研究。 第11期 闫晓玲: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育人中的传承机制研究 75 到我国传统文化及传统价值观的生存和发展。在外 相一致,今天仍是人才培养的价值导向。在人才培养 一个优秀的人应该是身心都健康发展的人、和谐 来文化的不断冲击下,我们的传统节日越来越不受重 上,视。在很多大学生心目中传统文化已沦为鸡肋,传统 发展的人。在激烈竞争、压力较大的今天,具备良好 节日已成为短假小游的契机,已偏离对优秀传统文化 的心态有利于人的长远发展。在面对强大压力时,不 的学习与敬重之情。 (二)高校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没有足够重视 会逃避,不会选择极端,这些理念都在传统文化中积 淀淬炼,是几千年中国哲学思想的体现,又能引导我 高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 们如何面对生活。另外,面对现代大学生整体道德素 过分强调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过重培养学生技能实 质滑坡的现状,学校更应考虑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践能力与应用能力,过度关注学生的就业情况,而忽 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因此,在高校各专业的课程设置 应给经典国学及传统文化教育一 略了文化领域的发展,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也没有 及教学计划制定中,做到位,出现了重专业技能提高,轻人文素养的培养, 定空间,尤其在外语类各专业中,更应设置传统文化 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不够。这种实用型的教育,导致了 课程,不能一味接受西方文化浸染,而忽略抛弃我们 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意识的缺失,致使“一些大学 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使学生接受文化多元性,能自 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 我辨别过滤与吸收。 值取向扭曲等问题”_2 J,造成学生缺少对中国传统文 化的认同感。 (三)缺乏有效的优秀文化传承机制 (二)在校园文化建设、学术实践中渗透传统文化 和谐的校园文化是高校建设与发展的核心要素, 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体现在教学科研、重点实验室 首先,有些高校由于办学的功利化、大学制度的 的建设上,还要体现在优异的教风和学风、民主和谐 行政化,与现代大学教育追求的学术自由的理念很不 的氛围、师生员工团结进取的精神文化等方面。传统 和谐,与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不协调。各种功利主 文化的学习不同于技术的学习,它是一个抽象的潜移 义、实用主义渗入大学校园,大学生越来越像是批量 默化的过程,不是具体的见效快的技能课程,不单要 生产的教育产品,缺乏先进文化的武装,缺乏文化内 靠课程的教学,更要依靠环境的熏陶。 校园广播、宣 涵的培养。这已是造成优秀文化传承的阻碍因素。 传栏、墙体彩绘、条幅、警示语等,都能让学生在校园 其次,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机制的探索 随处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因此,耳濡目染的校园文 上,高校尚未形成健全系统的领导机制,也没有确立 化,可以在润物细无声中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机制和传播机制。同时,学者们 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或社团活动,也是优秀文化传承 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更具吸 普遍从现有的传承方式中进行研究,没有将传统文化 的重要途径。内容丰富、的传承与现代的传播方式相结合,这些问题是亟待需 引力、更深入人心。据调查,有些高校新生开学会举 办“拜师礼”,学生在仪式中体会“尊师重道”,在礼教 要解决的。 三、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传承途径 中感受我中华民族的教育之道。学生的实践周也可 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传承上应紧紧抓住机制建 举办以优秀文化为主题的活动,如主题演讲比赛、歌 设这一核心枢纽,加大高校传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咏比赛等,也可在某些社团活动或文化日中举办革命 的影响力,从教育理念、校园文化建设、课程建设、制 圣地参观、曲阜孔孟之乡游学等活动,在实践中体现 度完善等方面逐步优化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更新教育理念,合理设置课程计划 儒家经典文化,感受文化带给我们的精神洗涤与提 升。 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 适时举办专业的学术讲座、学术报告等,邀请专 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纲要》指出:“要把中华优秀 业人士对经典文化进行深入讲解与挖掘,也能从深度 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人课程和教材体系当中去,在不 上帮助学生理解经典文化的内涵,丰富头脑,提升自 同的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为高 己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素养。 校的传统文化教育指明了方向。我国优秀经典国学 (三)健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机制 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文化育人 建立科学、稳定、系统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 资源,是民族的精神灵魂,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 制度体系和健全的传播传承机制,才能真正为高校学 如《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 生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保驾护航。各高校应建立 以厚德载物”之类的警句,教育大学生不仅要发愤图 健全以党组织为核心的优秀文化传承机制,出台工作 强、不断追求进步,又要有深厚的品德来承载万物。 细则、工作管理制度、责任监管制度等,做到统一管 传统文化的许多内容与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培养目标 理、分工负责、组织协调,形成上下齐(下转第80页) 80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第32卷 伴随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低技术含量、高能源 在“你认为大学生创业最需要的是什么”一题中, 消耗的创业已无法获得立足之地,技术创新已成为当 “学校提供的各类创业培育和服务”“政府政策支持” 今时代创业成功的必要条件。这也对高职院校的创 选择率没有排在前列,不是因为这些它们不重要,而 业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即打破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 是这些服务和政策没有从根本上获得学生的认可。 割裂的局面,构建“专业+创业”的教育模式。如在人 究其原因,主要是高职院校的创业政策解读不到位, 才培养方案中就应将创业能力纳人学生培养目标,在 工作没有落到实处 国家只有将创业政策及时地传 教学计划中着重创业案例的运用,一方面培养如创业 达给学生,并确保学生充分理解,才能使政策真正地 计划设计等创业技能;l3 另一方面地将所学的专业知 发挥作用。学校是政府和学生联系的桥梁与纽带,只 识与创业进行对接,做到在用中学,学中思,思中创。 (三)营造浓郁的创业氛围 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 点,及时地传递信息,准确地解读政策,悉心指导,周 生活氛围对一个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到的服务,才能保证国家的创业政策发挥真正的作 调查表明,大多数高职学生对创业感兴趣,但是缺少 用,为学生创业提供坚实的保障。 实际的行动力,主动性不强,存在畏难情绪。所以,高 职院校在提升显性教育水平的同时,也应注重创业氛 2006. 方面可通过开展丰富的、覆盖率高的创业活动,使 学,【参考文献] rl1:浙江大 围等隐型教育的重要作用,大力营造校园创业氛围。 [1]贺丹.大学生创业倾向的影响因素分析[D].杭,一创业成为同学们交流的高频词汇;另一方面,利用校 [2]陈昀,贺远琼.创业认知研究现状探析与未来展望[J].外 国经济与管理,2012,(12). 企合作的机会,引起先进的企业在校内开设研发室, 发挥“硅谷效应”,使学生耳濡目染,提升创业热情,坚 定创业决心。 [3]徐小洲,张敏.创业教育的观念变革与战略选择[J].教育 研究,2012,(5). (四)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创业政策解读与落 实工作 [责任编辑:白彩霞] (上接第75页) 管、师生广泛参与的良好工作局面。传播机制上充分 养的研究结合起来,在理论上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并  利用校园广播、校报、内刊、宣传栏等传统途径及微 结合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传承方法与途径,博、微信、自媒体、网站等新兴媒体传播经典文化,进 充分认识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 行正确的舆论导向,并利用其信息传达速度快、效率 育不可分割的关系。 高的特点,通过网络平台收集学生的信息反馈。l4 有 了健全的体系、通畅的传播通道,优秀的文化传播媒 [参考文献] 介和教师素养上也要进一步提高,因此教师队伍建设 [1]向士旭.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研究[J].重庆三 2015,(1):114—118. 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尤其是文学素养课的教 峡学院学报,师。若要学生重视传统文化,一心学习经典文化,教 [2]刘德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思想教育 师的引领作用更重要,教师首先要做到言传身教,一 [3]李海洋.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机制探析[J].中共石家 方面通过自身过硬的素质和素养能与学生进行深度 庄市委党校学报,2008,(9):37—39. 交流,另一方面通过自己一点一滴的言行去影响学 [4]赵敏.新媒体视阈中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研究[D].济 研究,2011,(8):93—94. 生,感召学生,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成为学生 南:山东大学,2012. 人生路上的指路人。 [责任编辑:白彩霞] 总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应与高校人才培 (上接第77页) [参考文献] —16. [3]吕苏,盛夏.“微”党建:高校学生党建创新的路径选择[J] [1]樊逾,钟世潋.“微党建”视角下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创 新与思考[J].科技风,2014,(18):202. [2]李巍.做好“微党建”这篇大文章[N].辽宁日报,2014—12 高教学刊,2016,(8):197—198. [责任编辑:李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