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对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思考

来源:东饰资讯网
2012年第3期第23卷 N03.2012 vo1.23 对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思考 郝坤安 张高旗 (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摘要】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基础是道德,没有道德的大学教育是一种罪恶的教育。高校文化 传承创新的核心是价值。价值的取向决定教育的目的和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主 体学科是人文社会科学。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内容是优秀文化和思想文化。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关键 是思想,大学靠大学思想引领社会。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有效途径是交流,文化在交流中寻求互补。 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方式是扬弃。只有扬弃才能创立新知。 【关键词】高校文化;传承创新;思考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100周年大 人才不是工业产品,必须因材施教,使他们各有 会上的讲话,充分肯定了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 个性,各有所长,千姿百态,群星灿烂。有些瑕 传承的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明确 疵也不必求全责备,有些偏才和怪才也无碍大节。 将文化传承创新作为大学的第四大功能,作为 但做人的“大格”是不能不讲的。可见人文社会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方面。这标志着我们 科学在高等教育特别是高校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 对大学建设规律、高素质人才培养规律、高等 用。同时对人文社科教师也提出了较高要求。一 教育发展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把握,对我 是人文社科教师应对本专业具有精深的造诣,对 们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人才强国和文化强 该人文社科的前沿问题了如指掌,对本民族本国 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影响文化传承创 的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刻的理解,这样才能启迪学 新的因素有哪些,应从哪些方面着手,是应该 生思考该学科的前沿问题,以自由的思想,独立 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的精神持续地追求真理,以达到文化创新的目的。 一、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主体 传承优秀文化,弄清如何做人,对创新理论大有 学科是人文社会科学 裨益。二是教师应该是具有广博视野的人,从中 高校文化的传承创新是大学的所有学科都 国历史上看.凡是成大格局的学者都具有广博的 应该承担和具备的,但人文社会科学具有更大的 知识,如孔子身通六艺,王夫之精究百家,朱熹 责任,因为思想文化本来就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研 遍解群经。三是教师必须有为中国民族文化取得 究对象,人文社会科学是以人、人类社会和思维 在世界上真正领先地位的理想和抱负,这样才能 为研究对象,在澄清是非观念、提供价值导向、 培养出有高远理想的下一代。 进行社会调控、减少决策失误以及规范人们的 二、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基础是道德 社会行为等方面具有特殊作用和功能。冯友兰 文化的主要内容不只包含“知识”、 “学历”, 先生曾经说过,哲学要培养的是“人”,而不是一更包含形成社会良知的道德规范。一个国家、民 “某种人”(即具有一定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 族的德行品行,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国家文 收稿日期:2012—04—06 作者简介:郝坤安(197O一 ),河南周口人,延安大学宣传部教师,法学硕士。 70 塞 壶壅: 壶 传承创新的思 化的建设成果。道德是文化构成的基本要素。道 思想创新。很显然,这里的文化传承创新不是泛 德是文化的精髓,道德是文化源远流长的根脉。 指一切知识领域及其成果,而是主要指人文社会 因此“以文化人”的过程,是人的道德形成、完 科学,换句话说,主要讲的不是科学技术。而是 善、升华和内化的过程。道德在高校就是高等教 思想文化,是以价值体系为中心的思想文化的传 育的生命,没有道德的教育便是一种罪恶。可以 承创新。包含着如何对于中华优秀文化进行传承 说道德是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基础。大学之所以 创新。 受人尊重是大学之中有大师、有大德、有大道、 五、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关键是思想 有大精神、有大爱。这“五大”。使大学成为道 大学是思想库、是思想的存放地,它存放的 德的高地、民族和社会良心的堡垒。大学正是通 过明德和求善,引领和示范一个民族文化基础的 形成。 三、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核心是价值 价值是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在一定知识 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权衡、思 考、验证,作出的评价性的判断。高等教育必须 有明确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决定学校教育 的目的,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高校必 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因为在一个群体中,如 果大多数人的价值取向相同或辐辏于同一目标。 而且又得到种种鼓舞,就会为着某一价值的追求 而活动。就会成为一种社会风气、社会意识和行 为规范,就可能成为该社会的主流价值。此时, 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这种价值取向可以成为社 会的推动力,推着社会前进,或阻碍社会前进, 或造成社会停滞。正确的价值是民族的精神引 导。就会发挥巨大的动力。在当今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 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 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需要大力弘扬的核 心价值体系,这些共同的价值,构成了多民族团 结及民族凝聚力的纽带。大学对于社会价值的塑 造具有双重意义。其一是教育学生如何选择主流 价值;其二是为社会塑造新价值。 四、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内容主要 是优秀文化和思想文化 胡锦涛指出: “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 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掌握前人 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 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 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 设。” “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主要讲的是 文化传承, “扬弃旧义,创立新知”主要讲的是 不仅是现代社会思想,同时也存放近代的、古代 的思想,这种思想是超民族的、超时限的、超功 利的思想储存,是新思想不断涌现的肥沃土壤。 大学不仅出定律、出原理、出法则,大学更要出 理论、出思想、出观念。大学是思想家的聚集地、 是创造性思维的发源地、是现代社会的思想库. 大学因富于思想而贡献给社会科学和文化,大学 思想因引领社会而备受人们的关注。越是高水平 的大学,思考“后天的事实”的人越多,就特别 能出思想、能出特别思想。而出思想的前提是思 想自由,只有思想自由,才有学术自由,才有创 新自由,新文化、高尚文化和先进文化才会涌现。 大学是靠思想去引领社会,靠思想去推动文化走 向社会。在这个意义上,大学也是思想共同体。 大学是高尚文化、新文化的加工厂和推进器。胡 锦涛总书记说: “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 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新文化、高 尚文化和先进文化来自于新思想、高尚思想和先 进思想的启蒙,没有新思想就没有新文化。文化 是一所大学的厚度。而思想是一所大学的高度。 六、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有效途径是交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 政治地位的大幅提升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 日益重要,但在许多事务上中国却得不到西方人 的认可和支持。虽然我国政府与其它国家交往频 繁,企业间来往增多,在面对文化差异时常常无 能为力,因为它们的职能不在于文化。中国人的 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得不到西方人认可的症结就 在文化差异上。但是大学,却能将不同国度的文 化置于一个相互交流融合的平台;使差异得以容 忍,了解得以增强,沟通得以实现,是使融合成 为可能的唯一场所。我们高校在“走出去”的过 程中,在坚持我国文化的主导权,保持民族文化 自信的前提下,要增进对国外文化发展趋势和最 新成果的了解,吸纳一切人类文明成果。同时应 71 郝坤安张高旗: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思考 把中华文化传播出去,增强国际社会对我国基本 吸纳继承,只有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才能 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了解和 扬弃旧义。创立新知。“旧义”和“新知”是辩 认识,增强我国的话语权,增进中华文化在世界 证关系。没有“旧义”做基础去创立“新知”,是 的影响力。消除外国人对我国意识形态的偏见和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对“旧义”不能加以批判 隔阂。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文化在交流中寻求互补 继承,也就没有新的发展,无法创立新知。一个 取人之长。不断为我们的文化注入新的血液,增 不懂得珍视文明成果的人是鄙俗的伧父,一个轻 强我们文化的生机、活力和感染力。进行跨文化 视文明成果的民族是没有出息的民族。创新是真 的交流与融合正是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的新使命。 正的创新,是有所前进,有所发明,有所进步, 七、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方式是扬弃 而不是哗众取宠的大言空论,耸人听闻的语词翻 扬弃是文化创新的特有方式。传承是创新的 新。扬弃其精神文化中的糟粕部分,进而赋予其 前提。但传承既不是轻率地抛弃。也不是单纯的 新义.新文化才会产生。 继承。而是对古今中外文化的优秀成果有分析地 参考文献: [1]李斌.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全面推进大学文化建设U].中国高等教育,2011(15/16). [2]李惠.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与路径浅析LI].中国高等教育,2011(17). [3]贺武华.大学育人文化力戒“十重十轻” U].中国高等教育,2011(1). [4]徐显明.文化传承创新:大学第四大功能的确立[J].中国高等教育,2011(10). (上接第79页) 参考文献: 【1】王桂忠.广东省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U】.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 (3):30"34. [2】刘秀丽,高丽.我国儿童家庭投人的现状及问题研究[刀.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6):34 ̄35. [3]谢妮.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以贵州省为例U].教育学术月 刊,2010(3):99'-'101 [4】田道敏.教育改革视阈中的学生主体性问题论析Ⅱ].中州学刊,2010(3):138 ̄140 [5】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教体艺【2006]6号文件关于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 动的决定 .北京:教育部办公厅,2006. 7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