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全国区级联考】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2018届九年级中考适应性(一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来源:东饰资讯网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2018届九年级中考适应性(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积累与运用

1. 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

美是亲近所得,是需要用心灵níng视才能抵达的。云卷天边,湖水拍岸,以深suì疏朗的蓝天为背景dì听湖水的声音,显得格外安xiáng、宁静。

【答案】凝 邃 谛 详 【解析】能工整美观地书写即可。 2.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间是真实存在的?还是我们的主观幻觉?

B. 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

C. 下山的路上,不知谁哼起歌曲“高山青”,但整个游程却没有看到一位阿里山姑娘。 D. 我国南海蕴藏着丰富的海洋动力资源,如潮汐能、波能等…… 【答案】B

【解析】A项把“时间是真实存在的?”后边的问号改为逗号;C项“高山青”引号改为书名号;D项“等……”去掉一个。

3. 下列各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 “鸡鸣狗吠”“仙露琼浆”“春华秋实”(分析:这三个短语都是并列短语)

B. 在海南的战略定位中,不仅要建设一座国际旅游岛,还要建设一座智慧岛。(分析:此句中“不仅……还要……”关联词使用正确)

C. 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分析:此句中“差强人意”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D. 《小石潭记》《陋室铭》《与朱元思书》三篇文章标题中的“记”“铭”“书”都是古代的文体,其中“记”是用于述功纪行或警诫劝勉的文体。(分析:用于述功纪行或警诫劝勉的文体是“铭”) 【答案】C

【解析】C项“差强人意”指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容易误以为是勉强自己做不愿意做或做不到的事。不合语境。

点睛: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成语的积累与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日常读书与写作中,注意多积累,多思考,正确使用成语,拿不准的,多查字典。要想正确地运用成语,必须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词义的范围、词义的轻重、感情色彩等。 4. 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①从善如登,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有过则改。

③纸上得来终觉浅,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必先利其器。 ⑤______________,她在丛中笑。 ⑥__________________,水中藻荇交横。

⑦《雁门太守行》中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①从恶如崩 (2). ②见善则迁 (3). ③绝知此事要躬行 (4). ④工欲善其事 (5). ⑤待到山花烂漫时 (6). ⑥庭下如积水空明 (7). ⑦报君黄金台上意, (8). 提携玉龙为君死

.....

................

点睛:古诗文的背诵、默写。能熟练的背诵并准确的默写,不出现错别字。对于一些理解性的背诵默写的诗句要理解原句,还要知道句子的象征意义,延伸意义,知道用于哪种意境之中。 5. 名著阅读。

(1)《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回忆儿时长辈送他绘图的书,给他的印象很深,如《____》和《______》两篇文章中就提及到。

(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筑路”开头这样写道:“秋雨打着人的脸。一堆堆深灰色的雨云,在低空

缓缓移动。秋深了,森林里一望无际的林木已经光秃秃的,老榆树阴郁地站着,让褐色的苔掩住树皮的皱纹。”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有关名著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_____) ..

A.《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汤姆和蓓姬在洞中迷了路,他们用蜡烛、风筝线探路,却遇到乔•哈泼。 B.《水浒传》中林冲上梁山后,寨主“托塔天王”晁盖嫉贤妒能,多方刁难,要林冲献投名状。 C.唐僧师徒取经功德圆满,如来佛为他们授职,封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分别为旃檀功德佛、斗战胜佛、净坛使者、金身罗汉。

D.《格列佛游记》中,作者用讽刺手法和虚构幻想的离奇情节,剖析了法国当时的社会现实。

【答案】 (1). (1)《阿长与<山海经>》 (2). 《二十四孝图》 (3). (2)描写了筑路的艰苦环境,衬托了筑路者和困难作斗争的顽强精神。 (4). (3)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掌握以下内容:①作者:姓名、国籍(朝代)、主要作品、成就等。②作品内容:主要内容、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③作品主题及现实意义。此类题中,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名著作者、主要人物及事件、作品主题的了解。此题考查对名著《朝花夕拾》内容的掌握。A项应是:遇到到的是印第安人乔;B项应是:寨主“白衣秀士”王伦;D项应是:剖析了法国当时的社会现实。

6. 专题与综合实践活动。

大型文化探索类节目《国家宝藏》在央视三套首播,一经播出即获好评无数。你所在的学校开展了“走近国家宝藏”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材料探究】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请你分析《国家宝藏》能够获得好评的原因。

材料一:作为一档文化类综艺节目,《国家宝藏》旨在展示国宝的背景故事,将各种艺术形式融入到室内综艺节目、纪录片和戏剧中。每个博物馆推荐的镇馆之宝将交予民众甄选,最终节目组将以“国家宝藏”为主题在故宫举办一场特展,展品即为最终甄选出的9件国宝。

材料二:节目组为这些国宝选择了27位明星“护宝人”,包括王刚、梁家辉、王凯、段奕宏、李晨、易烊千玺等。

①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

【能言巧辩】有人推荐王叔远雕刻的“核舟”进入《国家宝藏》节目,你同学小华觉得不合适,他认为核舟仅是一个手艺人的雕刻艺术,不能代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而你不同意他的观点,请你依据链接材料

和我们学过的课文《核舟记》向他简要陈述你的理由。

链接材料:根据我国文物分类标准,只有一级甲等文物才能称其为“国宝”。一件文物究竟是不是一级甲等,首先不是文物价值几何,最重要的是它必须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见证,有了这一层意义,才能被认定为“国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汉字传承】梁家辉在《国家宝藏》里说:“看一个民族有多伟大,就得看他的文字。”《国家宝藏》节目组特别强调“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同学们,薪火相传,先从传承汉字开启吧。 (1)从汉字造字方法角度看,“国家宝藏”中“家”属于_____________。

(2) 学校准备组织一次汉字书写大赛,请你为这次大赛拟写一幅宣传标语,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2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邀请民众参与 (2). 注重明星效应 (3). 小华,我认为能,核舟的雕刻技艺精巧,能够见证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雕刻技艺发展,同时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使得核舟更具有文化意味,适合《国家宝藏》的节目形式。 (4). (1)会意字 (5). (2)示例1:书写汉字魅力,传播民族文化。示例2:点燃一盏写字的心灯,拥有一轮人生的朝阳。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每个博物馆推荐的镇馆之宝将交予民众甄选,最终节目组将以‘国家宝藏’为主题在故宫举办一场特展,展品即为最终甄选出的9件国宝”,这两个句子,按照例句的格式,加以概括即可。(2)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要有称呼,理由根据课文《核舟记》的内容,来陈述你的理由,语气委婉,句子通顺流畅即可。(3)“家”从宀,从豕的会意字造字法。(4)为某个活动拟写宣传语,所拟写的宣传语一定要主题突出,语意简洁明了,有号召性和鼓动性,一般多采用对偶的修辞。据此可拟写为:书写汉字魅力,传播民族文化。 阅读理解

阅读唐朝高适《金城北楼①》,完成后面小题。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垂竿已羡磻溪老②,体道③犹思塞上翁。 为问边庭更④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

【注释】①此诗作于作者赴边途中经过金城时。金城,在现今的兰州。②磻(pán)溪老:指姜太公吕尚。③体道:是指体悟道理。④更:经历。 的一项是( ) 7. 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

A. 诗歌前两联以景入诗,融情于景;后两联抒写胸臆,表达情怀。 B. “声若箭”,以呼啸而过的利箭做比,写出了黄河急流的非凡声势。 C. 颈联借姜太公钓鱼和塞翁失马的典故,隐含归隐之意。 D. “怨无穷”传达出戍边战士对久战不息的忧怨之情。 8. 赏析首联“北楼西望满晴空”中“满”的妙处。 9.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7. C 8. 写出了开阔壮丽的景象对比(或以乐景衬哀情)反衬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忧闷心情。 9. 对边塞壮丽风光的赞美之情;怀才不遇的忧闷之情;自己饱尝仕途艰辛的感慨之情;对国家安危的担忧之情。 【解析】

7. C项颈联写诗人追思历史旧事,对人生际遇,祸福更替有了更深的认识,没有隐含归隐之意。 8. 此题考查炼字,炼字答题步骤:①体悟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看是否运用修辞手法。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思考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④想想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是否有作用。这里的“满”字写出了开阔壮丽的景象对比反衬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忧闷心情。

9. 考查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写作背景,天宝十一载,秋冬之际,高适经人引荐,入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中,充任掌书记。此诗即写于离开长安赴陇右途经金城时作。金城即金城县,故地就是今甘肃兰州。高适隐身渔樵数十年,刚做了几年县尉又不堪吏役辞掉了,可谓饱尝世途的艰辛。此次赴陇右幕府,虽是他所渴求的,但前途如何,未可预卜,所以诗中仍有几分观望心情。前四句景物特点是写出了塞风光的苍凉雄壮,后四句抒发作者饱尝世途艰辛,前途未卜的心情。 阅读欧阳修的《养鱼记》,完成后面小题。

折檐①之前有隙地,方四五丈,直对非非堂②,修竹环绕荫映,未尝植物,因洿③以为池。不方不圆,任其地形;不甃④不筑,全其自然。纵锸⑤以浚之,汲井以盈之。湛乎汪洋,晶乎清明,微风而波,无波而平,

若星若月,精彩下入。予偃息其上,潜形于毫芒;循漪沿岸,渺然有江潮千里之想。斯足以舒忧隘⑥而娱穷独也。

乃求渔者之罟,市数十鱼,童子养之乎其中。童子以为斗斛之水不能广其容,盖活其小者而弃其大者。怪而问之,且以是对。嗟乎!其童子无乃嚚昏⑧而无识矣乎!予观巨鱼枯涸在旁不得其所,而群小鱼游戏乎浅狭之间,有若自足焉,感之而作养鱼记。

【注释】①折檐:屋檐下的回廊。② 非非堂:欧阳修在洛阳时所建,堂名非非。③洿:音“乌”,低凹之地。这里作动词用,挖掘的意思。④甃:音“宙”,用砖砌。⑤锸:音“插”,铁锹。⑥忧隘:忧愁郁闷。⑦罟:音“古”,鱼网。⑧嚚(yín)昏:愚蠢糊涂。 10. 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未尝植物 (______) ②因洿以为池 (______) .③汲井以盈之(______) ④市数十鱼 (______) ..11.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纵锸以浚之 .

A. 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B. 不以物喜 (《岳阳楼记》) .C. 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D.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出师表》) .12.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予 观 巨 鱼 枯 涸 在 旁 不 得 其 所 1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盖活其小者而弃其大者。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小石潭记》)

14. 作者看到大鱼“不得其所”,“感之而作养鱼记”。请联系《马说》一文谈谈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答案】10. (1). ①种植 (2). ②于是 (3). ③使……满 (4). ④买 11. D 12. 予/ 观/ 巨 鱼 枯 涸 在 旁 不 得 其 所

13. (1)原来(他)使小鱼活下来,却把大鱼丢在一边。(2)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接,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14. 希望统治者能够知人善任,或希望有才华的人能够到更广阔的空间施展才华。 【解析】译文:

房檐转角的前面有块空地,刚好长宽四五丈,直对非非堂,四周绿竹成荫,不曾种植花草,于是便掘开土地把它作为池塘。按照空地的地形,挖一口不方不圆的池塘,没用砖砌壁,没用泥土修建,保全它自然的特点。用铁锹开沟疏通水路,从井里取水灌入池塘,池水满满地,清澈透明。有风,漾起水波;没风,水面平静清澈,星星月亮都能倒映出来。我在池塘旁休息,(池底)极其细微的东西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沿着水面的波浪,有一种茫然身处千里江湖上的感受,我的忧愁和孤独都得到解脱。

我找到一个渔人,买了几十尾鱼,叫童子把它放进池塘里养,童子认为池塘水有限;又不能扩大容积。原来(他)使小鱼活下来,却把大鱼丢在一边。我感到奇怪,问他;他把自己的看法告诉我。唉!那个童子也是愚昧糊涂没有见识啊!我看那些大鱼枯死在池塘一边,不能到它该去的地方,而那些小鱼在又浅又窄的池塘里嬉戏,好像很满足的样子。我很有感触,因而写了《养鱼记》。

10. 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此题注意 词类活用词,“盈”使……满。

11. 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掌握。A项“以,通已,已经”;B项“因为”;C项“凭借”;D项与例句都是“用来”的意思。

12. 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的第一步,我们必须先分析这个句子各成分间的关系,理出这个句子的主干,明白主语、谓语、宾语各是什么。第二步就是按照主语与谓语之间停顿,谓语与宾语之间停顿的原则进行划分,这样一个句子最明显的朗读节奏就划分出来了。

13. 此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记漏翻关键词语。(2)句中的关键词有 “盖(原来)”。(2)句“参差披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然后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点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14. 大鱼指的是有才华而郁郁不得志的人,小鱼则是普通人。作者的情感:借大鱼“不得其所”,小鱼却“有若自足”指出不公平,进而指出童子“嚣昏而无识”,表现他对当时社会主宰命运和人为制造不公平事件的抨击,希望统治者能够知人善任,或希望有才华的人能够到更广阔的空间施展才华。 阅读《水倒流的奥秘》,完成后面小题。

①以前,曾听过一首歌,有这样几句歌词:“如果水倒流,落叶飞回枝头,还有多少爱人到白头;如果水倒流,一切可以从头,还有多少眼泪不再流。”水能倒流,在大多数人眼里是不可能的。然而,最近笔者到新疆哈密去旅游,却亲眼见识了水倒流的奇观,真的是水往高处流,而且存在多处这样的情况。

②这个奇观出现在哈密西山乡喀尔里克山山角下,距哈密市区50千米。为验证水往高处流,当时有人曾叠了两只纸船,纸船确实随着水流逆势而上。

③当地村民说,这种现象已存在好几年了。发生水倒流的地段在一个小山坡上,山坡总长度在60~70米,小山坡的垂直高度在3~5米。这个小山坡上的水渠比较富有特点,每隔一段距离都会有一个弯,而且它拐弯的地方都比前一个弯要高,拐弯处的水流明显减慢。

④有专家推测,水之所以能从低处向高处流,原因是某一段的水源头较高,导致水的推动力较大,即使某段高低分明,水流也会像海水发生潮汐现象一样逆势而上。

⑤前两年,有人在广东惠州市惠东县梁化林场的山路上,也发现过水倒流的现象。那里距惠州市区也是50千米。明明是上坡路段,但当在坡底停车挂空档时,车子会自动溜上坡去,而且车子越重,车子上坡的速度会越快。

⑥那里的地名叫沙弗岗,在一段约200多米的一个V形路面上,有心人用油漆在上面写了“怪坡”两字。

⑦“怪坡”两字的“怪”字在下,“坡”字在上,有人拿一瓶水往“怪”字倒去,不一会儿水便向“坡”字流去。有人解释说,这是错觉现象,是特殊地势造成的。据说曾有聪明之人,拿了广口玻璃器皿..装上水进行试验,却看到器皿的水平线是下坡端高、上坡端低。这就用事实说明,斜坡貌似上坡,实为下坡,乃眼睛的错觉造成的。

⑧但还是有不少人强烈反对这种“错觉说”。他们对这些现象进行独辟蹊径的解释——这些特殊地段的特殊现象是该地段重力反位倒转特性使然。原因是此地周围有强磁矿场,发生了重力高低位置的奇异倒转现象,这是水能倒流的真正谜底。

⑨不过,这种解释需要科学试验来证实,例如,证明当地确实有强磁矿场。

(选自《百科知识》)

15. 文中水倒流的奥秘有哪些解释?请简要概括。 16. 联系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1)文章开头引用歌词,有什么作用?

(2)第⑦段加点词“据说”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17. 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新疆哈密存在多处水往高处流的情况。

B. 广东惠州市惠东县梁化林场的山路上,也发现过水倒流的现象,有人解释说,这是错觉现象,是特殊地势造成的。

C. 强磁矿场致使发生重力高低位置的奇异倒转现象,这是水能倒流的真正原因。 D. 水倒流的奥秘现在还没有定论,需要进一步科学论证。

【答案】15. ①某一段的水源头较高,导致水的推动力较大,水流会逆势而上;②眼睛的错觉造成的;③重力反位倒转特性使然。

16. (1)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说明对象:水倒流的奥秘(2)不能删掉。“据说”表不确定,表明试验没有确切的依据,如果去掉,就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7. C 【解析】

16. 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赏析能力,在说明文中,开头引用小故事、名言等,其作用一般是:1.激发读者的兴趣。2.引出说明对象。然后结合具体文章分析即可。

17. C项与原文“原因是此地周围有强磁矿场,发生了重力高低位置的奇异倒转现象,这是水能倒流的真正谜底”不符。

阅读《眼界与读书》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眼界之于读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②眼界决定了读书的目的和归宿。【A处】冯友兰先生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作为一个学问家,做学术研究是要做全民族的智囊。这一点,对读书人很有启发。虽然读书人并非一定是学问家,但读书的眼界却力求要高,这样至少就不至于把读书当作可有可无的休闲娱乐或者陷入无聊的泥潭。

③眼界也决定了读书人读书的方式方法和兴趣效果。自古至今,读什么书、怎么读,以及怎么防止“死”读书,都需要从实践出发,形成适合每个人自己的读书方式。【B处】可以肯定,有着高眼界的读书人,一

定会结合实践去读那些更富价值的书籍。一个拥有高远眼界的读书人,还能够牢记使命,超越功利樊篱。他们将读书视为一件高雅而神圣之事,并从广泛的阅读之中、从对历史的理解之中,获得一种对自己时代使命的高度自信并笃行之。

④读书的眼界,自然还取决于读书的宽度,这既关乎读书兴趣,亦关乎读书效果。在有些人看来,终日埋头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是一些不近人情、枯燥乏味的“怪人”。事实上,对生活和事业的热爱,使不少科学家逐步成为自然美的追求者与发现者。达尔文常常几小时地阅读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和拜伦的诗篇,诺贝尔读过许多名人大家的文学作品,我国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都非常喜爱古典文学。也许对自然科学家来说,了解文、史、哲方面的知识,会有助他们的逻辑思维变得更开阔,流转自如。同理,文学艺术方面的专家如能多读一点自然科学知识,在创作作品与表达自我的时候,往往也能够更加深刻。

⑤读书不打开眼界,不联系思想实际、工作实际、社会实际,不从书籍中思考点什么、采取点什么、解决点什么,那么我们读书做什么?

⑥我以为,读书人欲从书本中汲取力量,高远的眼界是至关重要的。 18. 阅读全文,写出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 19. 第④段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0. 下面这个语段是从文中抽出的,你认为应放入原文A处还是B处,请说出你的理由。

周总理读书时,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总理的眼界为其发愤读书作了注脚,使其读书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既立志于“中华之崛起”,就必须好读书、读好书,时时检点自己,提醒自己,因为“中华之崛起”所呼唤的读书人,不仅要有报国之志,更要有报国之才。

18. 眼界之于读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答案】或读书人欲从书中汲取力赏,高远的眼界是至关重要的。19. 举例论证:列举达尔文、诺贝尔、华罗庚、苏步青等科学家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书的眼界,自然还取决于读书的宽度”的观点

20. 放在A处。因为选段主要是写周点理读书的目的,主要论证了眼界决定了读书的目的和归宿这一观点。这与A处论证的观点是一致的,而与B处论证的“眼界也决定了读书人读书的方式方法和兴趣效果”观点不一致。 【解析】

18. 议论文中,论点是作者发表的主要观点。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首先看标题,再看文首文尾。本文结尾处“我认为”显然是作者在归纳论点。

19. 首先要了解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及它们的特征,论证方法除了举例论证外,在讲道理方面还有比喻证

论、引用证论、类比论证以及正反论证等。根据具体内容判断。本段举例论证是明显的,的说明的问题即段首中心句的内容。

20. 考查论据的运用。补充论据作为一种新题型正在流行,做这种题目,注意以下二个方面:(1)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即看清楚要求的是名言还是事例;(2)补充名人事例要注意字数限制。选段主要是写周点理读书的目的,主要论证了眼界决定了读书的目的和归宿这一观点。这与A处论证的观点是一致的,而与B处论证的“眼界也决定了读书人读书的方式方法和兴趣效果”观点不一致。 阅读王崇亚的《向一棵树鞠躬》,回答后面小题。

①我突然被一棵榆树惊呆了。

②说突然,是因为我在这条小巷的尽头住了十年,每天从它跟前走过,竟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 ③那天早晨,我无意识地朝路边的砖垛上扫了一眼,一下子就看到了这棵树。我不由自主地站在那里,仰视着这棵不同寻常的树。

④它长在一堆码起来的砖垛上。砖垛有两米多高,我不知道砖垛在那里堆了多少年,表层的砖被一层青苔覆盖着。砖们不规则地排列在一起,好像训练累了的老兵,歪歪斜斜地站在那里,勉强保持着一种队形。

⑤它其实只有一米来高。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它站在高高的砖垛上作俯视状,鸟瞰着这个喧闹的世界。

⑥它小心地经营着自己。它当然喜欢玉树临风般的躯体,哪怕是小家碧玉的亭亭玉立也可以呀!但命运却把它交付给一堆砖。当初,它选择了砖垛前面的那一片阳光地带,准备唱着歌儿向老榆树告别。可是就在瞬间,一阵微微的风,把它飘到砖垛上,它的命运因此而改变。它知道:非分的妄想只能毁灭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它只能压抑着蓬勃向上的内驱力,让饱满的激情化作一段朴实——它长成了灌木丛。

⑦即便如此,它也肯定受过不尽的苦痛。雷电轰击过它,狂风摧残过它,风雪侵蚀过它。最难耐的还是干旱和贫瘠。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脚下那座高原似的砖垛,却贫瘠得难以供应它起码的养料。

⑧它只得打自己的主意。

⑨让主干变粗变矮,让枝叶变小变多,尽量节衣缩食,减少消耗。尽可能挽留住雨露,拼命把根往下扎,这是它生存的策略。厄运使得它青筋突暴,浑身疤痂,身体佝偻,它没有屈服。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

⑩我久久地站在那里,为一棵榆树而感动。 一天傍晚,我下班回来,发现那砖垛已经不见了。 一个老人背负着一棵树蹒跚而行,正是砖垛上的那棵树。

老人告诉我,这垛砖垛了十八年。当初准备盖房子用,儿子突然得病死了。媳妇改嫁,他领着孙子孙女度日,房子就耽搁了。现在孙子孙女已长大成人,会挣钱了,政府又补贴了一部分钱,房子终于可以翻修了。在老人平静的叙述中,丝毫不见其悲凉,仿佛生活就是如此。

我怔在那里。十八年,我不知老人是如何艰辛度过的。

老人边走边自言自语道:“你看这棵树,咋就恁耐活呢?缺水少土的,竟活了十八年。若不是用砖,要活成精呢!”

我看见负在老人背上的那棵榆树,竟然是老人的翻版。蓬蓬松松的枝叶,是老人稀疏的乱发;褶褶皱皱的干,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几十条柔柔细细的根,是老人冉冉飘飞的胡须!

老人背负着那棵老榆树走了。一个自言自语的老人背负着另一个不言不语的老人,走了。 一种热热的液体,模糊了我的双眼。我默默地伫立,向老人背上的那棵榆树深深地鞠了一躬。 21. 第③段说:“我不由自主地站在那里,仰视着这棵不同寻常的树。”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这棵树的“不同寻常”表现在哪些方面。 22. 按要求回答问题。

(1)请联系具体语境,赏析下面句子的妙处。

一个自言自语的老人背负着另一个不言不语的老人,走了。 (2)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23. 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的情感变化是贯穿这篇文章的线索。

B. 文章开头有总领全文、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效果。 C. 第⑥段划线句写出了榆树安分守己,屈从命运的态度。

D. 作者构思巧妙,托物寓意,树的形象与人的形象契合无间,丰富了文章的意蕴。 24. 比较本文第

段画线句子和下面链接材料,说说它们在写法上的相同点和写作意图方面的不同点。

【链接材料】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

(宗璞《紫藤萝瀑布》)

写法上的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意图方面的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1. 生长环境极其恶劣;生长姿态矮小、细弱、朴实;有安分朴实、顺势而为的生存智慧;有忍受苦痛,顽强生长的生存信念。

22. (1)运用比喻、反复、对比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榆树面对苦难隐忍刚毅的精神,突出强调了老人和榆树在生活经历和面对生活的态度上的共性。(2)内容上写出了我被老人和榆树的精神所感动,表达了我对他们的崇敬之情。结构上点题,首尾呼应,总结了全文。 23. C

24. (1). 写法上:都用了插叙。 (2). 写作意图:本文插叙老人的生活经历,突出老人生活的艰辛曲折,衬托出他面对磨难坦然顽强的精神。

链接材料将十多年前紫藤萝花的不幸遭遇与现在的藤萝形成对比,突出了眼前这一片紫藤萝的蓬勃生机,为下文作者的深入思考作铺垫。 【解析】

21.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文章第3段从“榆树”的“恶劣的生存环境”来表现“这棵树的不同寻常”。文章第4段通过“它其实只有一米来高。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表现出榆树的“矮小朴实但顽强”来体现出“榆树的不同寻常”。第5段从“榆树通过自身努力艰难的生存下来”来表现“这棵树的不同寻常”。

22.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的能力。作者情感的表达,往往要借助于一些精彩的语句,这些语句又要借助于一些表现手法来流淌作者的感情。如:此句运用比喻、反复、对比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榆树面对苦难隐忍刚毅的精神,突出强调了老人和榆树在生活经历和面对生活的态度上的共性。考查结尾段的作用。结尾段的作用:结构上:与文章的标题相呼应;内容上:点明主旨,深化主题。此段内容上写出了我被老人和榆树的精神所感动,表达了我对他们的崇敬之情。结构上点题,首尾呼应,总结了全文。 23. “找准自己的位置,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写出榆树并不屈从命运。故C项不正确。

24. 考查比较阅读能力。就是把两篇内容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分析比较,对照鉴别的阅读,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写法上:都用了插叙。写作意图:本文插叙老人的生活经历,突出老人生活的艰辛曲折,衬托出他面对磨难坦然顽强的精神。链接材料将十多年前紫藤萝花的不幸遭遇与现在的藤萝形成对比,突出了眼前这一片紫藤萝的蓬勃生机,为下文作者的深入思考作铺垫。

作文

25. 请以“生活的恩赐”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2)不少于600字,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3)书写工整规范。 【答案】参考例文

生活的恩赐

春雨丝丝是天空对草种的恩赐;绿树成荫是树木对土地的恩赐;叶似蝶翩是风儿对天空的恩赐;旭日东升是太阳对万物的恩赐……生活给了我一切。

母爱如春雨。母亲的关怀,让我生着让我活着,她的细腻与柔情恰如那春雨无声地滋润着我的心田。说春捂秋冻的是她,说日夜温差大的是她,说累了就休息的是她,说别做了我来帮你的是她……她的心里永远装着我猜不透的心事,然而却隐约觉得其中的一半心事是有我的存在。生活给了我生命,给了我思想,让我拥有亲人。

友情似夏荫。朋友的笑颜,让我轻松让我快乐,他们唱着风雨之后有彩虹,他们说着明天会更好,他们跳跃着,欢呼着,他们青春,活力四射,有他们在阴霾也是快乐。生活给了我友情,给了我烈日中的浓荫。

师恩似秋叶。老师摘下身上写满知识的叶吹起一阵风,送入我的天空,于是天空不再空旷,秋叶似蝶,舞出辉煌人生。生活给了我机会接触真正的世界,知识的世界。

社会中的温情似冬日,来自陌生人的关照也许不浓郁却温暖,就像冬天里的太阳。电视台时常报道社会中感动人心的事。就像在遭遇灾情时一个叫“母亲”的无名女性救了多名孩童,她将为人母的心意送给孩子们尽管互不相识。生活造就了我,生活让我看到爱。

生活的全部便是爱。父母爱你,朋友爱你,老师爱你,社会爱你,你便生着,你爱父母,爱朋友,爱老师,爱社会,爱世间万物,你便活着。其实生活的恩赐就是爱与被爱。

【解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

一、对题意的理解。“恩赐”,原指帝王对臣下的恩遇和宠幸,现泛指因怜悯而施舍。“生活的恩赐”即生活给予人的恩遇和宠幸;生活给予人的教益。具体地,指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有莫大教益的人和事。

二、由抽象到具体化。“生活的恩赐”是一个抽象比较强的题目。对于这类抽象性比较强的题目,写作之始要将其具体化,即“生活的恩赐”是什么……

1、关爱、友谊、亲情、母爱、爱情等;

2、磨难、挫折、贫穷、困境等;

3、坚定的信念、战胜困难的勇气、坚强的品格等; 4、清晨的露珠、午日的阳光、暮霭山岚等;

5、妈妈温柔的抚摸、爸爸坚毅的神态、老师关切的目光等;

三、立意与写作。1、立意可以围绕“生活的恩赐是什么”和“为什么它是生活的恩赐”来展开。2、具体写作时可以采取“一点深入式”或“平行铺展式”两种方式。所谓“一点深入式”即确定一点,如“友爱”,深入叙写其给予人心灵的温暖、生活的信念、品格的砥砺等方面的意义。所谓“平行铺展式”即从三个或三个以上方面写生活给予人的教益。如“友谊”“亲情”“磨难”等。

点睛:命题作文,审题是关键。审题是指细心揣摩题意,把握题旨,明确要求,即对作文题目所显示的中心、范围和所暗示的体裁特点等作全面审视。对于命题作文,其中心要依据对题目的分析来确定,因此,审题至关重要,写作前一定要“瞻前顾后”,审清其中的内涵,明确题目的范围及重点,找准“题眼”,来确立要表现的中心。否则,一旦“跑题”,即使语言非常生动精炼,内容新颖精彩,该文的价值也会大打折扣,得分更难以提高。

命题作文,选材得当,至关重要。对于题目来说,范围有大小之分,对于所写的事件来说,意义有深浅之分。一般情况下,小题应该“大作”,大题应该“小作”。“小题大作”是指题目比较具体,涉及的范围较小,涉及的人数较少的作文,对这样的事件如果作深入地思考和挖掘,往往包含着普遍的、深刻的、给人启发和教育的道理。“大作”就是要在事件的意义、道理、说明的问题上下功夫,动脑筋,细思考、深挖掘;“大作”就是要“平中见奇”“化腐朽为神奇”,就是要言人所未言之言,道人所想道之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