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古文二则》习题 1. 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
(1)吏人奏记及便宜者( ) (2)然少蕴藉( )
(3)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 ) 2. 解释加横线词语。
(1)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2)君不知故人
(3)吏人奏记及便宜者 (4)然少蕴藉
3. 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 (1)何谓无知?
(2)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 (3)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 (4)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
(5)伦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 (6)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 4. 杨震说:“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5. 你知道“清官”还称什么吗?你能举出两个古代的“清白吏”吗?
6. 你认为杨震拒金的故事,今天对我们有教育意义吗?请简要分析,不少于50个字。
7. 本文题目是《私心》,而文章意在表现第五伦的公正无私心,你认为题目恰当吗?请简析理由,不少于2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你有私心吗?请你用一段一百字左右的文字把它表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与朱元思书》习题 一、按要求写出句子。
1. 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写富春江水清澈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江流气势磅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写听觉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二、翻译句子。
1.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4.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5.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6.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3、《送东阳马生序》习题
一. 解释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
①以衾拥覆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③俯身倾耳以请④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①______ ②_______ ③_______ ④_______ 二. 翻译
a.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 找出文中两个通假字并解释通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回忆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4. 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试举一例并说说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和作者当年的学习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学了课文,你受到了哪些启发?结合本文,说说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与妻书》习题 1. 解释加横线词语。
(1)不能竟书而欲搁笔_________________ (2)吾充吾爱汝之心_________________ (3)当哭相和也_________________ (4)谓吾忍舍汝而死 (5)抑汝能之乎
2. 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 (1)第以今日事势观之。
(2)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 (3)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 (4)卒不忍独善其身。
3.作者是一个革命者,又为什么说“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这能否说明作者有迷信思想?
阅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回答下列各题。 4. 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
(1)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2)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
5. “汝忆否”的作用是什么?
6. 选文回忆了几件事?概括每件事的主要内容。
7. 选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8. 读了选文后,相信你肯定会被感动的。把你的感受写出来,不少于50个字。 25、《诗词六首》习题 一、课文阅读题 (一)《关雎》
3
1. 本诗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起兴,写出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美好感情。 2. 本诗用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是 。
3. 本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二)《蒹葭》
1. 本诗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是一首典型的___________________(内容)诗。 2. 本诗以_________________起兴,写出了追寻伊人不得的苦恼心情。 3. 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三)《黄鹤楼》
1. 本诗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
2. 本文用典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写景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唐代诗人______________见到这首诗后,说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四)《钱塘湖春行》
1. 本文写了几种早春的景象?
2. 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五)《相见欢》
1. 本文用比喻手法写离愁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本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六)《江城子•密州出猎》
1. 这首词巧用典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本词的作者是 ,我们曾学过他的中秋吟月的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报国志向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本诗是一首_______________(体裁)诗。
3. 这首诗描绘西湖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古诗词赏析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4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 · 周南》。 2.对《钱塘湖春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3.对《钱塘湖春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4.选择对《破阵子》理解错误的一项:( ) A、“破阵子”是题目,表达了作者抗金的壮志。B、这首词是写给陈同甫的,表达杀敌报国的决心。 C、“塞外声”是指塞外粗犷的战歌。 D、末句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遗憾。 5. 下列对诗歌《关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关雎》选自《诗经》,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常用“赋”、“比”、“兴”手法。
B、艺术手法主要上表现为“兴”和“重章叠句”。在情感特质上主要体现为以礼节情。小伙子虽然非常爱慕“淑女”,但是他没有让这种爱泛滥;虽然追求不到心上人而异常痛苦,但是他又能够自我排解这种痛苦,使情感始终没有超越伦理的制约。体现出健康明朗的风格。
C、关雎描写了一个青年小伙子,偷偷地爱上了一位姑娘那种单相思的动人情景。诗中的“君子”和“淑女”,为贵族“少爷”和“小姐”;诗中的“琴瑟”和“钟鼓”为贵族的专用品。
D、全诗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以物喻人,借景抒情,并以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艺术形式,充分表现了人们对于美满婚姻和幸福生活的追求和愿望。 6.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可能是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没有很大的差别。
B、蒹葭中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写到主人公隔水相望,苦苦追寻,伊人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 C、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D、《蒹葭》这首诗,动静结合,描摹传神,诗中景物如蒹葭、霜露、秋水、小道、湄涘等,都是静态写照,而歌者忽上忽下的寻求伊人,伊人忽隐忽现,欲即转离,这又都是动态的描摹,如此动静结合,使这幅画给人留下了更加生动、鲜明的印象 7.对《江城子》这首词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该词起句着一“狂”字,贯穿全篇,统摄了全词。
5
B.亲射虎,看孙郎”是词人以孙权比况自己虽“鬓微霜”,但仍英武有为,希望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词人以冯唐自比,表现自己敢于为蒙冤受屈的将领直言,使他 们重新复职。
D.天狼”喻指西北方的敌人。
8、对《江城子》这首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阙描绘打猎的壮阔场面,下阙抒发由打猎激发出来的胸襟抱负。全词由实而虚,由叙事而抒怀。
B.苏轼作此词时正值壮年,而以老夫自称,是因为作者心怀壮志却仕途坎坷,深感岁月易逝,人生易老,,所以才要“聊发少年狂”。
C.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雄豪气。
D.此作是东坡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它对李清照词风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苏、李二人成为了宋朝豪放词派对代表人物。
9、对《江城子》这首词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老夫……擎苍”三句,不仅写出了打猎时威武的阵容,而且突出了作者少年的豪情。 B.词的上片“卷平冈”一语,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C.词的下片作者以冯唐自喻,表达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D.词的上片以记叙为主,语言风格粗犷、豪放;词的下片以抒情为主,语言格调婉约、纤细。 10、读《黄鹤楼》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 A.诗的前四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生发的联想。
B.诗的五六句写昔人乘着黄鹤见到的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
C.诗的七八句写出了诗人悲苦凄凉、日暮思归的哀怨愁绪。D.传说崔颢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同,李白题诗在上头. 11.下列对《行路难》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设宴为之饯行。
B.诗的前四句中“停、投、拔、顾”四个动作,形象地显示了作者内心的苦闷,感情的激荡变化,反映作者积极处世。
C.诗中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作者的苦闷,反映作者消极处世。 D.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12.下列对《江城子》这首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在上片生动地描写了一幅出猎场面,气势浩大,气氛热烈。? B、全词纵情恣意,随性挥洒,是一首豪放之作。
C、作者在词中抒发的是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无畏的英雄气概。 D、作者在词中提到孙郎,赞美了孙郎亲自射杀老虎的豪气。
6
【试题答案】 21、《古文二则》习题
1. (1)晋升或调动官职。(2)汉代人在门生故吏面前,自称故人。(3)指对国家有利的事。(4)宽和,宽容。
2. (1)怎么说没人知道呢?(2)他的老朋友中有年长的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3)老朋友中有送给我千里马的。(4)我虽然不去探望,但却整夜睡不着觉。 二、整体感悟
1. 同意。因为留给子孙好的名声比丰厚的遗产更有价值。 点拨:要有自己的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2. 青天 包拯 董宣(符合要求的答案都可) 点拨:你所举的例子必须是公正无私的官吏。 3. 略 点拨:可从我国的现状、中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三、课文阅读
1. (1)biàn (2)jiè (3)xǐng
2. (1)第五伦奉公守法尽守节操,说话办事没有违背法规的。(2)像这样,难道能说没有私心吗?
3. 恰当。因为本文意在通过第五伦坦言承认自己有私心,而这私心又是人之常情,通过他自认为的有私来突出他的真无私,这样更有说服力、感染力。(意思对即可) 点拨:根据文章主旨考虑。
4. 略 点拨:可以表现自己的私心,用描写,特别是心理描写来刻画;也可以仿照课文写,符合题意即可。 22、《与朱元思书习题》习题
一、1.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漂荡,任意东西。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3.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 二、1. 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2. 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3. 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4. 当人们仰望盘旋峰顶的老鹰,就自然而然平息了追求名利的欲望。 5. 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6. 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23、《送东阳马生序》习题
2. 以:①介词,用②连词,作“因为”解③连词,相当于“而”④连词,作“因为”解;介词,译为“拿” 3. 略
二、1. 支:同“肢”,肢体 被:同“披” 2. 写自己求学之难和用心之专。 3. (1)得书之难,求学之痛苦;(2)求师不易,叩问更难;(3)从师求教奔走之劳苦;(4)一心学习,生活清贫。
4. 略; 5. 略; 6. 略
7
1. 《广州三月二十九革命史》 林觉民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广州起义
2. (1)完毕 (2)扩充,发扬 (3)以声相应 点拨:词语解释不要脱离整个句子。 一、1. (1)抛弃 (2)还是,或者。表示选择。 2. (1)我平时不曾把我所追求的(理想)告诉你。(2)我终于不忍心只顾自己好。
二、不能。因为作者至爱妻子,就是死了也不能忘记,盼望有鬼之说更能体现爱妻之心。 点拨:联系本文的中心句“吾至爱汝”考虑。
三、1. (1)与其让我先死,不如你比我先死。点拨:注意关联词语“与„„无宁”的解释。 (2)就想乘便把这次走的事情告诉你。
2. 引起对下文三件事的回忆。 点拨:从与上下文的联系考虑。 3. 三件事。(1)夫妻间就“谁先死”的谈论,说明自己本来不愿先死而“留苦”给妻子。(2)对月影之下诉真情的回忆,说明自己是真的不能忘记妻子的。(3)追述最后分手之前,因害怕妻子承受不了将要失去丈夫的沉重的悲痛,未能将起义的事告诉妻子。 点拨:抓住事情概要。 4. 作者一心为妻子着想,对妻子无限爱恋的感情。 点拨:从三件事共同蕴含着的对妻子的“挚爱”考虑。
5. 略 点拨:可从作者对妻子无微不至的爱以及革命的大义进行思考,符合题意即可。 25、《诗词六首》习题 一、(一)1. 雎鸠 荇菜 2. 窈窕淑女
3. 一种诚挚、热烈、健康的美好情感。 (二)1. 《诗经•秦风》 爱情 2. 蒹葭
3. 执著地追求心上人的男子形象 (三)1. 《崔颢集》 崔颢
2.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3.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4. 李白
(四)1. 水面初平 云脚低 莺争暖树 燕啄春泥 乱花迷眼 浅草没马蹄 2. 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五)1. 剪不断 理还乱
2. 对故国的怀念与被囚的孤独寂寞之情。 点拨:从作者的写作背景思考。 (六)1. 亲射虎,看孙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2. 苏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 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 点拨:不要写错别字,如“挽”“雕”。 二、1. (1)到底 (2)不一样的 2. 七言绝句
3.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4. 对西湖景色的喜爱之情。 点拨:仔细阅读后作答,词语解释不能脱离原句。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