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第3课时
班级 科目 生物 上课时间 知识与能力 教学 目标 1、知道触觉的定义。 2、知道温度觉的定义,会实施探究活动并总结归纳。 1、通过活动“触觉敏感程度的测定实验”,学会测定触觉敏感程度的方法。 2、通过两个活动,学会观察、探究、记录、设计表格、总结归纳等方法。 通过这节课的内容讲授,培养学生全面去看事物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教学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触觉的定义;知道温度觉的定义。 难点:实施探究活动并总结归纳。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以“瞎子摸象”的故事引出课题 [讲授新课] 一、触觉 触觉的定义:当我们身体的一定部位,与外界物体接触时,会不同程度的感觉到物体的存在,甚至可能对物体的形状、硬度、光滑程度等情况做出一定判断,这就是触觉。 [活动:触觉敏感程度的测定实验] 知识准备 如果皮肤上有一定距离的两个点同时受到接触刺激,引起的感觉是“两个点”;当受刺激的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减小到一定值时,引起的感觉会是“一个点”。我们将触觉所能分辨的两点刺激之间的最小距离,称为触觉的“两点阈”。两点阈值的大小可以说明触觉的敏感程度;两点阈的存在也能反映出触觉感受器在皮肤上呈点式分布的情况 检测方法 用两个大头针的针尖同时轻微刺激皮肤上的两个邻近的点,由被试者说出来是否为“两个点”刺激;每次测试都先确定好两个针尖的距离,当被试者不能明确判断为“两点”时,此即为该部位的两点阈值。选择不同测试部位,比较测试结果。 要注意的问题:避免被试者看见测试部位;每一刺激作用的时间不要持续1S以上。问一个为什么?讲述触觉的适应性。
方法步骤 用两个大头针的针尖同时轻微刺激皮肤上的两个邻近的点,由被试者说出来是否为“两个点”刺激;每次测试都先确定好两个针尖的距离,当被试者不能明确判断为“两点”时,此即为该部位的两点阈值。选择不同测试部位,比较测试结果。 (1)准备测试用针两个、毫米直尺一把、记录用纸和笔等。两个同学一组,互相轮换做测试者和被试者。 (2)选择3~5个不同敏感性的测试部位,如:中指尖、手掌基部、手背基部等。 (3)开始测试,先使两点距离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分别得出阈值后取其平均值,记为该部位阈值。 (4)整理实验数据。将测试结果填入表格:触觉两点阈测试结果。 (被试者________ 测试者________) 测试部分 两点阈值 总结归纳 人体的唇,鼻尖,舌尖的触觉非常敏感,肢体的腹侧面比背侧面触觉敏感,敏感部位的触觉感受器分布密度高,为大脑皮层提供信息的机会也多。 二、温度觉 温度觉的定义:当我们接触的外界物体的温度发生变化,使皮肤和黏膜的温度也发生变化时,我们就会觉得“冷了”或“热了”,这就是温度觉。 [探究活动:皮肤感受“冷”“温”刺激的实验] 提出问题 人体能感到温度的变化,离不开皮肤中的温度觉感受器。当环境温度低于皮肤温度时会感到冷;当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时会感到热。怎样利用实验的方法来体验温度觉? 方法步骤 1、准备三个水槽,分别记为1、2、3号水槽,然后向1号水槽加入室温(25℃左右)水,2号加入高于室温5℃的水,3号加入高于室温10℃的水。 2、实验开始,先将左手和右手分别浸入1号和3号水槽,持续10S左右;然后将两手同时很快转入2号水槽1~2S,这时注意体会左、右手的感觉有何不同。 3、小组同学分别做上述实验之后,交流各自的体验,看彼此的说法是否一致。 4、记录实验结果。 现象分析 (1)左手皮肤温度高于室温,人觉得冷; (2)右手皮肤温度低于3号水槽内水的温度,人觉得温; (3)3分钟后两手同时放入温水中,左手皮肤温度低于温水温度,人觉得温;右手皮肤温度高于温水温度,人觉得冷。 总结归纳
皮肤温度感受器能够感受使皮肤温度发生变化的刺激,当刺激使皮肤温度下降时,会感觉“冷”;感受冷刺激(皮肤温度下降)的感受器叫冷感受器;当刺激使皮肤温度升高时,会感觉“温”;感受温刺激(皮肤温度升高)的感受器叫温感受器。 拓展延伸1: 冷感受器和温感受器在皮肤表层中均呈点状分布,温度感受器在面部、手背、前臂掌侧面、足背、胸部、腹部以及生殖器官的皮肤比较密集。冷点多于温点,在面部的皮肤每平方厘米约有16~19个冷点,温点的数目比冷点少4~10倍。在一定范围的温度内,两种感觉表现有一定程度的适应能力,在发生适应时,对温度刺激的敏感度明显降低。热感受器的适应只需几秒钟,但温觉的适应则需几分钟以上,可见人对温的适应并非完全决定于温感受器,而必须有中枢神经系统的适应功能参与。在热天澡盆内水温为28℃时,初进入时觉得冷,过一段时间后,也会发生适应,这种现象决定于人皮肤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别。所以,对于冷、温的感觉是相对的。 拓展延伸2: 皮肤对体温的调节(动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