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形势下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东饰资讯网
2012年・9月・ 学术・理论 现代衾菩 新形势下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李晓婷(江西宜春学院生命科学与资源环境学院摘江西宜春336000)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使得越来越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环境更加紧张,地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不容乐观。 笔者试图从政府、高校、用人单位以及毕业生自身的角度,对影响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进行较为细致的分析,从而为解决地方高校毕业 生就业难的问题提供思路。 关键词:地方高校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 剧增,据统计,2007年一2O1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为495万 人、559万人、611万人、631万人、660万人、680万人,往年没有 的功能之一是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提供合适的人才。而高等教育系统 本身却隐含了毕业生就业出现结构性矛盾的原因。当前,我国高校专 业结构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导致 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不够,难以培养出大批社会急需的有个性、有专长 的创新型人才。同时部分地方高校教育观念和教学内容相对滞后,教 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影响 就业的人数和今年应届毕业生的人数已成为一个非常庞大的需要解决 就业的社会群体。近年来,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职工再就业、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造成了我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紧张态 势,使得越来越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环境更加紧张,地方高校毕业生 的就业形势更加不容乐观。面对挑战,对新形势下地方高校毕业生就 业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将为促进地方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实现资源 的合理配置提供一定的理论和现实依据。笔者试图从政府、高校、用 人单位以及毕业生自身的角度,对影响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进 行较为细致的分析,从而为解决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提供 思路。 一学校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指导教师的工作条件,直接关系到毕业 生的就业。具体涉及到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的现状、人员协调状况以 及就业指导教师的素质及能力等诸多因素。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工作 条件好,就业指导教师素质高、能力强、经验丰富,就更加有利于毕 业生就业,相反,则更为不利。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市场观念不断加 强,不仅越来越重视毕业生就业,提高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条件,更 加注重对就业指导教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三)地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有待提高 、政府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分析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中政府通过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和调整产业结 构,改善高等教育结构及就业政策来增加市场的用人需求量,从而控 制高校毕业生的整体流向。 (一)宏观经济因素 在市场经济中,高校毕业生的劳动力市场需求受到宏观经济条件 的牵制。宏观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改变使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加 大,也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造了条件。但是,经济的发展并不顺 利,尤其是市场经济,在产业和行业结构调整的条件下,不确定性因 f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人,高校问以科技、教学质量和 就业率等综合实力为基础的品牌竞争不可避免。高校的品牌包括多方 面的内涵:学校的社会影响力、科研、重点学科和专业、知名教师或 学生等,但目前很多地方高校不注重品牌的创造和培养,学校缺乏实 力和名气,无法为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地方高校毕业生虽 然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但在创新能力、外语水平等方面与发达城市 的毕业生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地方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易 受学校知名度和自身水平、能力等因素的制约。 三、用人单位对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分析 素很大。因此,使得高校毕业生供给和需求不平衡,导致结构性失 业。当前,国际经济正朝着由工业经济向生态经济的快速转型,促使 一些发达经济体把发展低碳经济、新能源、节能环保、物联网、下一 代互联网等新兴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我国也提出了经济生态 化、GDP绿色化、生活低碳化的战略转型理念;同时,以信息技术为 先导的新技术的应用大大改变了世界各国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产业结 知识经济时代最大的竞争就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用人单位因素 的重要性体现在用人标准变化。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的过程中,既 看重他们的智力因素,也考虑其非智力因素,而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 综合素质及发展潜力,却相对放宽专业的要求。许多用人单位认为, 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技术有所欠缺不要紧,他们可以通过培训提高毕业 生的能力。而一个毕业生人品的好坏,却不是能够通过培训解决的。 因此,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非常注重对其人品的考察。当今科学 技术迅猛发展,专业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特别快,学校所学的知识和 实际工作的需要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高校毕业生必须使自己具备快 速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很多用人单位都注重员工的培训,而高校 毕业生可塑性强,具有很好的学习能力,有激情,易于接受新事物, 也必须如此才能应付未来工作中的各种挑战,从而不断进步和完善 自己。 构调整周期缩短,在这样的格局下,势必使我们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面 临巨大的挑战和历史机遇。 (二)就业政策因素 长期以来,由于投资主体的不同,即由于有国家办学和以行业划 分的部委办学的差别以及国家办学和地方办学的差别,导致了以部门 和地区利益优先考虑的在留用毕业生上的行业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 义;这种行业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倾向又由于目前行业效益差 距的拉大,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予以强化,形成了留用毕业生 上的行业壁垒和地方壁垒,使得在一种教育体制下的行业就业政策、 地方就业政策有着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从毕业生就业过程的角度考 虑,存在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从积极的作用看,它确保该行业、本地 区毕业生的优先就业;从消极影响看,它阻碍了毕业生跨部门、跨系 统、跨区域就业,从而阻碍了统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形成。 二、高校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分析 (一)毕业生结构型矛盾比较突出 四、毕业生自身的影响分析 (一)毕业生对职业的价值取向 从大学生专业的确定,到完成学业,再到就业的选择,都会受到 价值取向的影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和就业形势不断发 生新的变化。改革干部人事制度、竞争上岗、打破了“铁饭碗”、再 就业和人才流动,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但大多数毕业生难以认识就 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仍持有“就业定终身”的传统择业观念。在 择业时,许多毕业生更多关注的是自己的待遇和生活条件,而很少考 目前,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和企业的需求相比远远不够,但由于高 校毕业生在该地区的分布和结构失衡,导致结构上的就业困难。高校 现代企业教育MODERN ENTERPRISE EDUCATION 59 职教平台 大学毕业生职业适应期内 离职的原因调查及研究 张摘暖朱翠霞魏一(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东烟台264005) 要:2012年就业蓝皮书(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中国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离职率达38%,3年内平均换两个工作。针对在 这些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适应期内,存在的困境与冲突,本文以山东工商学院为例,对国内大学生职业适应期内的离职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进 行分析。同时,为职业适应期内的大学生员工和企业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建设性的建议和对策的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问题的提出 职业适应 离职率 6.42%人选择了不满意。 一、2012年是大学扩招的第十三个年头,今年有近630万的大学毕业 生。据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2年就业蓝皮书(2012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中国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离职率达 38%,3年内平均换两个工作。当前“80后”步入而立之年,工作和 生活都已经渐人佳境;而刚刚步入职场的“85后”正是开始自己婴 儿般懵懂的职场生涯的时候。职业适应期毕业生流动频繁,一些方面 反映了其心智的不成熟、学校的就业辅导不够、劳动力市场流动自由 度的加大,同时也是反映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薄弱这样一种现 3.个体因素中的家庭因素是影响员工离职的重要因素,有 79.82%的人选择了这一项,而选择个人兴趣和专业能力为影响因素 的人则分别占到23.85%、7.34%。 4.外部预期因素分析中有18.35%和22.94%的人是认为自己所 在的单位或公司外部市场需要和行业优势不够理想。 5.职业生涯规划因素中专业与工作相关度、职业能力对工作帮助 度、职业兴趣对工作帮助度对大学生离职的影响并不明显,而从事专 业工作持续性是员工比较关注的一项因素,在职业适应期内有  状。不仅对员工自身的发展不利,也给企业增加成本,造成人才断 55.05%的大学毕业生受该因素影响选择离职。(二)通过访谈法完善导致适应期内离职率高的因素,得到毕业 层,同时也不利于校园招聘,形成负面的社会效应,反过来又导致了 大学生的就业难。在这些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适应期内,存在着怎样的 生、学校、用人单位三方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第一,部分学生择 困境与冲突。本文着重分析职业适应内的离职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 因,旨在为企业和职业适应期内的员工提供建设性的建议和对策。 二、数据分析与讨论 业意识的形成比较滞后。由于当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多从高年级开 始,导致大多数学生的择业意识也是从高年级才开始建立。加之面对 日益激烈的择业竞争,部分学生开始存在明显的适应不良现象。第 二,学校在帮助学生提高社会适应性和就业能力方面还存在一些问 题。具体表现在,目前学校所开展的就业指导工作基本上是停留在职 业介绍的层面上,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对社会实践环节重视不够,学生 在校期间缺乏足够的社会实践机会,致使他们缺乏了解社会上的就业 (一)通过问卷调查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总结如下: 1.在工作满意度因素中有16.51%的人认为工作环境成为了影响 他们离职的因素,而有33.03%的人是因为不满意当前的薪酬状况, 38.52%的大学毕业生则很看重个人的发展情况,分别有22.94%和 29.36%的人选择离职是不够认同公司的组织文化和政策制度。 2.组织承诺因素对员工离职的影响比较小,在这一因素中的情感 承诺、规范承诺、连续承诺三个子因素中分别有21.10%、8.26%、 虑未来的发展,从而失去很好的就业机会。还有一些毕业生将他们的 就业大事托付给家人,或某个重要的社会关系上,希望靠他们来安排 自己的工作,这是一种非常消极而又不符合大学生身份的就业观念。 随着我国经济条件不断改善,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们生活较为优厚,意 志缺乏磨砺,难有勇气面对基层工作、生活条件差带来的艰苦经历。 因此,相当多的高校毕业生把到沿海开放城市和直辖市作为自己未来 安身立命的首选场所。在毕业生就业选择过程中,是看重个人空间的 发展,还是更看重眼前的待遇,是看重事业,还是更看重金钱、社会 地位,都会在今后的工作价值取向中对高校毕业生起着导向作用,同 时也直接影响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 (二)毕业生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随着知识经济的来l临,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需要的是能够 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由于用人单位的要求越来越 高,高校毕业生在能力和质量水平上,不仅要求能够掌握技术、懂管 理、擅于沟通和表达,同时也要求具有开拓和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精 神、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社交能力等。因此提高毕业生的整体素 质也成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关键所在。然而,部分地方高校大学生 只重视学校安排的学习课程,不注重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很少参加 社会实践和学校组织的活动,造成高分低能毕业。正是这种社会的高 要求与大学生的低素质之间的矛盾,让大学生就业面临更加严峻的 形势和相关的职业需求;在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方面,学生们感到最 欠缺的就是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认为这方面的内容几乎是空白,即 使有些学校开展了一些相关的辅导与训练,也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发展 挑战。 总之,要缓解地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政府应采取政策措施 宏观调控,高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就业指导,全社会开辟多种 就业渠道、形成就业市场调节就业,大学生积极自主就业,只有多管 齐下,形成合力,地方高校毕业生才能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王洪秋.新形势下必须加快推进高校就业工作的转型提升 [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1,(2). [2]应松宝.我国大学生就业过程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博士论 文.2006. [3]何华锋.关于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的分析.福建师 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4]范治斌.新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东北大学硕士论 文.2008. [5]李宏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模式与就业市场运行机制研 究.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3. [6]刘常云.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模式研究.国防科学技术 大学硕士论文,2005.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地方高校毕业 生就业问题分析与研究》(编号:10YB136)的成果。 60 现代企业教育MODERN ENTERPRISE EDUCATIO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