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卷第3期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Vo1.9 No.3 2010年5月 Journal of Luohe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Mav.2010 doi:10.3969/j.issn.1671-7864.2010.03.022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景晓涛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081) 寺・争・牛・夺・幸・毒一(:>・夺・夺・幸・寺・・÷・ ・夺・夺,夺・夺・幸・夺・寺・夺・夺・夺・÷・夺・夺・夺・夺・幸・寺・幸・寺・夺・夺・幸・夺-夺・夺・夺・夺・夺・夺・夺・夺・夺・夺・ 摘要:经济全球化使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成为世界经济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国家和地区都要参与到世界经 济循环发展中,而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资源配置方式不同,导致资源利用的效率和区域发展的后劲也不同,因 此,对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有利于指导我国各区域经济的长期发展。本文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文献综 述出发,深入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模式,为区域经济模式优化选择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864(2010)03-0054-02 夺・ ・ ・夺・夺・々・÷・夺・夺・{ ・争・牛・夺・夺・夺・夺・幸・。争・夺・夺・夺・寺・幸・夺・幸・夺・夺・孛・夺・夺・牛・夺・夺・幸・夺・幸・寺・牵・夺・夺・孛・争・夺・夺・夺・夺・ 展模式、点轴渐进发展模式、城市圈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区 域经济协调发展模式和网状交织发展模式等。它们各有 一、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绪论 特色和优势,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或缺陷。目前国际社会和 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成为一个大的空间体系,每个 国内理论界都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各种看法。从长 国家和地区都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国家和地区都 远看,进人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的地区,应采用网状交织发 不能置身其外、自我循环发展。在这种大背景下,为了应 展模式。 对全球经济竞争,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形成、发展,并成为 1.克里斯塔勒(W.christaller):他主要研究市场网络 世界经济的主要趋势,且发展势头日益强劲。在世界范 合理结构安排。其基本理论观点是: 围,跨国、跨地区的经济合作组织先后涌现。在我国,珠江 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冀地区三大经济圈已经成为支 (1)一个区域的发展必须有自己的核心,它拥有若干 个大小不同的城镇。 撑全国经济的主要增长极。但由于各个地区资源条件、历 (2)各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在一个完整网络系统中 史观念和文化制度的差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采取的模式 也不尽相同,比如典型的“浙江模式”和“苏南模式”,不同 形成大小不一的六边形,各级中心位于六边形的中心或边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资源配置方式不同,导致资源利用的 的中心和顶点上。 效率和区域发展的后劲也不同。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 (3)不同规模的中心提供不同种类的服务。 新一轮的经济分工协作已经开始,并不断取得实质性的进 (4)同一等级的两个相邻中心之间的距离相等,级别 展,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京津冀地区的区域分工 越低相邻中心的距离越短。 也开始萌动,但相对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发展进程 (5)不同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采取不同的模式分布。 相对缓慢,基本处于自然发展状态,实质性的进展不大。 2.威尔伯:区域经济梯度推移理论。区域经济梯度 这主要是京津比肩而立,一直在进行自我循环、自我完善, 推移理论的基础是美国的跨国企业问题专家弗农等的工 经济上竞争的动机强烈,而互补、合作的动力不足,产业发 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他认为工业各部门甚至各种工 展协调不够,结构趋同现象严重。因此,要自觉主动地规 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在发展中必须经历 划和发展区域经济,就必须立足当地实际,选择适合高效 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并且在不同阶段,将由兴 的资源配置方式和区域发展模式,尽可能获得经济效益, 旺部门转为停滞部门,最后成为衰退部门。区域经济学者 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参与全国以及全球竞 把生命循环论引用到区域经济学中,创造了区域经济梯度 争。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进行区域经济模式研究具 转移理论。根据该理论,每个国家或地区都处在一定的经 有重要的意义。在搞清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以及 济发展梯度上,世界上每出现一种新行业、新产品、新技术 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以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为指导, 都会随时间推移,由高梯度区向低梯度区传递,威尔伯等 深入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模式,为区域经济模式优化 人形象地称之为“工业区位向下渗透”现象。 选择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这是我们进行此研究的目的。 3.李丽萍在《大连发展国际性城市的环境经济模式》 一二、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文献综述 文中谈到以区域或城市的区位优势和环境优势为前提 条件,发展相应的经济中心,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的城市 区域经济理论研究中常见的发展模式有梯度推进发 圈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将城市或区域视为最大 收稿日期:2010一O1—16 作者简介:景晓涛(1969一),男,河南襄城人,中央财经大学在职研究生,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三农”问题及区域经济。 第3期 景晓涛: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55 的产品,以城市自身形象为品牌吸引投资者,带动城市和 区域的发展。由于这种模式的行为主体是地方政府,更能 突出其管理的功能,其引起的积累效应也就更大。 4.孙久文在2004年出版的《区域经济规划》一书中 提到,我国长期以来,由于体制上的关系和狭隘的地区主 际操作中,各个地方自主发展的动力和要求使国家的区域 政策难以落到实处,给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带来了挑战和问 题。通过合理的区域经济政策制定、优化资源空间配置可 以有效地预防与解决区域经济运行过程中可能或已经出 现的种种问题,促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义,区域之间的关系更多地反映出来的是地区封锁。随着 国内统一大市场的不断延伸和完善,越是市场发达的地 区,区域间的贸易就应该越频繁,而且数额也较大。此外 还应该包括人才、物资、技术等生产资料市场的建立。为 达到目的,各地应充分利用资源区位优势。由于区域资源 禀赋和社会经济条件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各区域考虑到本 身在全国所处的位置、地位,其对中央政府政策的运用存 在着很大差异,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经济结构也有很大的区 别。所以,区域经济结构转变的成功模式,可能有很多种 类型,也会有很多的途径,只要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并有效地保护区域的资源和环境,这种结构的转变就可以 被视为是合理的和成功的。区域经济的结构转变,不能等 同于全国的结构转变。一个区域区别于全国和其他区域 特点的结构转变的模式,就是区域性特征。 5.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的张可云老师认 为,通过合理的区域经济政策制定、优化资源空间配置可 以有效地预防与解决区域经济运行过程中可能或已经出 现的种种问题,促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优化资源空间 配置”需要明确的区域分工政策、区域布局政策与区域管 理政策,预防与解决区域经济运行过程中可能或已经出现 的种种问题”需要特殊问题区域政策(包括落后地区政 策,但并不只有落后地区政策),“促使区域经济协调发 展”需要区域调控与管理政策。 三、关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问题和建议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几种主要模式 改革开放30年以来,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历史 文化传统、工农业发展水平以及国家在各地区实行不同的 产业政策,在中国的工业化和市场化过程中,由南而北出 现了一种社会体制、多种经济发展模式的局面。即在相同 社会制度的前提下,各个区域的经济体制改革政策与经济 发展模式呈现多样化的格局。全国出现的区域经济发展 模式很多,如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闽南模式、长 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圈的不同开发方式称为不同“模 式”。在早期影响较大的有珠江模式、苏南模式和温州模 式,这是人所共知的三大区域经济模式,曾经风靡全国,蜚 声国内外,也是始终被相提并论、流传最广的三大模式,但 是它比较适用于乡村、小城镇、中小城市之间的比较。而 深圳、中关村、浦东等讲的是特区或开发区,与我国改革开 放战略的政策关系较为密切;在当前经济圈的概念则更 大,跨市、跨地区甚至跨省,适用于大规模城市群的发展, 例如: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中原 城市群、中南六省经济圈、皖江经济带等。如今大经济圈 的区域发展概念更为学界关注和认同,对区域经济发展模 式的研究也成为当下的热门课题。 (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地区间市场分割严重,市场竞争秩序扭曲。目前, 各区域经济发展主体谋求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强,为 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和活力,但是,以行政区 划为板块的发展往往形成地区间市场严重分割,从而导致 地区间的无序开发和循环恶性竞争,同时导致产能严重过 剩。不同区域经济发展主体的利益目标不一致,我国的区 域经济政策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不如预期,因此在实 2.经济布局不合理,使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矛盾依 然突出。加快西部地区发展需要以开发利用资源做支撑, 这也是发挥西部地区比较优势的基本要求,但过度依赖资 源开发会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造成自然资源不合理 地被过度开发利用,导致环境被污染、被破坏、生物多样性 减少、生态退化等一系列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致使地区 问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区域整体发展最优很难实现。这些 不仅严重制约了各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人类的 生存和发展也构成了现实的威胁。 3.地区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尽管区域速度差距扩 大的势头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地区经济发展无论是以 GDP还是人均GDP计算的差距系数2008年均呈缩小趋 势,但是区域绝对差距扩大的趋势并没有根本改变,特别 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形成的“马太效应”给缩小区域差距 带来了挑战,缩小区域差距的难度正不断增大。 (三)立足实际,统筹规划,优选发展模式,促进区域 经济的协调发展 1.对区域经济进行准确的功能定位。对该区域综合 性的历史因素和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进行综合分析,并与 各个发达的经济区域对比,科学定位。 2.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模式分析。经济区域功 能分工的目标模式;经济区域产业链布局、产业错位发展、 行业互补与企业合作的目标模式;经济区域市场一体化目 标模式;经济区域环境系统一体化目标模式。 3.统筹规划,优选发展模式,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 展。一个良I生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我 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误区;更新观念、顺应潮流,设计出符合 中国国情的地方经济发展优势的战略模式。 四、总结 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标志着中国经济由“单极增 长”进入更加强调协调发展的“多轮驱动”,中国区域经济 从此进入协调发展的新时期,自己主动规划和发展区域经 济有利于社会分工,可以扩大产业集聚效应,减少资源浪 费。发展区域经济,有利于增强区域内资源整合力,并转 化为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动力,必将有效地打破长期制约地 方经济发展的障碍,为区域内部合作创造动力和制度性条 件。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探讨区域经济发展的 新举措,对丰富我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都是必要的, 同时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尽一点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德]沃尔特・克里斯塔勒.德国南部中心地理[M].北京:商 务印书馆,1998. [2] [美]埃德加・M・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 馆.1990. [3] 李丽萍.大连发展国际性城市的环境经济模式[J].城市发展 研究,2001,(3). [4] 孙久文.区域经济规划[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 张可云.论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几个基本问题[J].开发研究, 1997,(5). [6] 胡少维.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积极变化和存在问题[N].上海证 券报,2010—01—05. [责任编辑孟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