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五年级语文上册课外阅读训练

来源:东饰资讯网


五年级上册课外阅读训练

(一)

这是一个发生在西藏(zàng cáng)的故事。过去,藏北有一个老猎人,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随身携带的一顶小帐篷就是他的家。

有一天早晨,他从帐篷里出来,突然看见对面不远处的草地上站立着一只肥肥壮壮的藏羚羊。他赶紧转(zhuǎn zhuàn)身拿来猎枪,瞄准了那只藏羚羊。奇怪的是,那只藏羚羊好像知道自己逃不掉了,没有逃走,只是用(乞求 请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向前走了几步,两条前腿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与此同时,两行泪水从它的眼里流了出来。

老猎人的心头一软,扳着扳机的手不由得松了一下,他明白藏羚羊下跪是在向他(乞求请求)饶命。但是,打猎的生活早已使他的心变得冷冰冰的。他双眼一闭,扣动了扳机。随着枪声,那只藏羚羊栽倒在地,它倒下去的时候,仍然保持着跪拜的姿势,两行泪痕也清晰可见。

那天,老猎人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当即把猎物开膛、扒皮,他的眼前老是(浮现 呈现)着那只藏羚羊临死的样子。这是他几十年狩猎生涯中印象最深的瞬间。夜里,他久久难以入睡,双手也好像一直在颤抖……

第二天,老猎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剖开了那只藏羚羊的腹腔。突然,他吃惊得叫出了声,手中的刀子咣当一声掉在了地上——在藏羚羊的肚子里,静静地卧着一只已经成型的小藏羚羊!原来,藏羚羊跪拜是为了求猎人留下自己孩子的一条命啊!老猎人的心颤抖了,他对自己的行为懊悔不已。后来,老猎人在藏北草原消失了,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 1 -

1. 请给本文加上一个标题,写在文前的“ ”上。(2分)

2. 在文中括号里选择合适的词语或音节,打“√”。(2分)

3. “形容心神不定”可用文中“ ”一词来概括。(1分)

4. 请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2分)

反义词: 清晰----( ) 消失----( )

5. 你认为这篇短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分)

6. 读句子,“夜里,他久久难以入睡,双手也好像一直在颤抖……第二天,老猎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剖开了那只藏羚羊的腹腔。”想一想当时:老猎人当时想什么?

7. 藏羚羊为什么向老人下跪?(1分)

8. “老猎人在藏北草原消失了”对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请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鸵鸟分布于非洲和阿拉伯半岛,主要生活在沙漠地区,是现代鸟类中体形最大的鸟。

鸵鸟的双翅已经退化,不会飞翔,但在顺风及拐弯奔跑时,双翅展开,起着像帆一样的作用,能保持平衡,又能借助强劲风力,加快奔跑速度。鸵鸟善于奔跑,一步可以跨出7米远,时速可达60千米。当然它们不能一天到晚都跑得这么快,但即使在它们跑得疲倦时,也能胜过一匹快马。

- 2 -

提到鸵鸟,人们往往认为,鸵鸟遇到危险的时候,如果来不及逃跑,就会把自己的头和颈平贴地面,钻进沙堆,以为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就会平安无事。其实,这是人们误解了鸵鸟。经过研究人员多次观察,从来没见过鸵鸟把头藏进沙里。实际上,鸵鸟不会这样愚蠢,因为把头埋进沙里,很快就会窒息死亡。有时鸵鸟把头贴近地面,是为了听远处的声音,或者是为了放松一下颈部的肌肉。年幼体弱的小鸵鸟,遇到敌害逼近时,常把身体紧贴地面。由于它们身上羽毛的颜色和黄草、黄沙相似,很容易瞒过敌害,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小鸵鸟的头颈也不钻进沙堆,而是两眼紧紧盯住敌害,做好随时逃离的准备。

1.文章介绍了鸵鸟的哪些特点?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鸵鸟真的会把头藏进沙里吗?为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描写鸵鸟善于奔跑?举例说一说。(6分)

(1)方法一:

例句: (2)方法二: 例句:

(3)方法三:

- 3 -

例句:

我不能忘掉祖国

1908年,宋庆龄15岁,就进了佐治亚洲梅肯市的威斯里安女子大学,她是个文静而沉思的女孩子。她想到将来要为穷苦的祖国人民做事,就更加勤奋地学习。

有一次,班里要讨论历史方面的问题,她认真地(搜 收)集资料,认真地思索,做了充分准备。

在讨论会上,一位美国学生站起来发言。他说:“我认为历史的发展是难以估计的。你们看,那些所谓文明古国,譬如亚洲的中国,已经被历史淘汰了,人类的希望在欧洲,在美洲,在我们这里……”

这时,坐在前排的宋庆龄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她紧锁双眉,耐心地听着美国同学的发言。

那位同学刚讲完,宋庆龄就站起身来。教室里立刻静下来了。宋庆龄显得有些激动,但她仍然用(温和 柔和)的声调说:“历史确实是在不断变化的,但它永远属于亿万大众。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有人说中国像一头沉睡的狮子,但它决不会永远沉睡下去。总有一天,东亚睡狮的吼声将(震动振动)全世界!因为它有广阔的土地,勤劳的人民,悠久的历史,富饶的物产,有无数革命志士,为了它的振兴正在进行着(坚 艰)苦卓绝的斗争!”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交口称赞:“说得好,以理服人。”“这些话多么有力量!”

宋庆龄虽然身在国外,但她时时刻刻关心着国内的情况,她常对同学说:“我不能忘掉祖国,我对祖国充满了理想和希望!”

- 4 -

1、用“﹨”划去文中括号里错误的字和词。

2、联系上下文解释带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淘汰——

交口称赞

3、就短文的题目,请你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并自己试着回答。

问题:

回答 :

4、仔细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宋庆龄说:“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大家为什么对宋庆龄的发言“交口称赞”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最后一句话表达了宋庆龄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你想到了本学期学的哪篇课文?此时,你有什么感受和启发?(3分)

- 5 -

只因为我在故乡度过了人生最初的十几个年头,因而从离开它的那一刻起,思乡便成为一种病:无从治愈,无法自已。

每当深夜,皎洁的月光洒上床头,抑或昏黄的路灯将摇曳的树影投上天花板,我总要想起故乡的一切。在如泻如瀑的月光下,小伙伴们应该都已经甜甜入睡,屋子里只有轻轻的鼻息,衬托起夜晚的宁静;而我的老屋里却空无一人,月光银练般流过窗格,悄然落向闲置的床帷;田野上的小路寂无行人,只有庄稼在微拂着长大的阔叶;远处的河堤依稀可辨,桦树林传来遥远的叶动声;更遥远处,不眠人似有似无的歌声飘忽不定……

我是那样地思念故乡,它与我少年的彷徨,青春的无奈共存着。多少个无眠的夜晚,我为它写过无数首思念的诗歌,因为它是我永远的恋人。

故乡,抽象成一种情绪在心头,就像它的天空里轻纱薄翼般的白云,久久地漂浮着,衬着天空那种忧郁的蔚蓝。久久地,直到我长大。

1、从文中找出以下词语的反义词。(2分)

摇动( ) 空闲( ) 忧愁( ) 悄悄( )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2分)

(1)无法自已:

(2)轻纱薄翼:

- 6 -

3、画线的句子中的“它”指的是( )。(1分)

4、找出文中的一句比喻句写在横线上。(2分)

5、“明月千里寄乡思”,这段中作者除了写明月外还通过描述家乡的 、

、 、 、 等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5分)

6、作者写过无数思念故乡的诗歌,你也背过许多思乡的诗句吧!看到明月想起“( ) ,( )。”当秋风起时想起“(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单道理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鱼竿,可是,他们分道扬镳了。

得到鱼的人就地用干柴点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的向海边走去。可当他看到不远处那蔚蓝的海洋时,他的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地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离开人间。

有另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鱼竿和一篓鱼。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是商议共同去寻找大海。他们每次只煮一条鱼。他们经过遥远的跋涉来到海边。从此,两个人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子,几年后,他们盖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渔船,过上了

- 7 -

幸福安康的生活。

一个人只顾眼前的利益 得到的终将是短暂的欢愉 一个人目标高远 但也要面对现实的生活 只有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一个简单的道理,却能给人意味悠长的启示。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2分)

恩赐( ) 意味悠长(__________ )

2、给文章空白处加上标点。(2分)

3、结合短文理解词语。(4分)

硕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狼吞虎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文中用“ ”画出具体写“一个人只顾眼前利益,得到的终将是短暂的欢愉。”的句子。(2分)

5、“一个简单的道理,却能给人意味深长的启示。”这个简单的道理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

6、这篇文章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理解。(5分)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父 爱

一天,弟弟在郊游时被尖利的石头割破了脚,到医院包扎后,几个同学送他回家。

在家附近的巷口,弟弟碰到了爸爸。弟弟一边跷着扎了绷带的脚给爸爸看,一边哭丧着脸诉苦。可是爸爸一点儿也不关心他。在他大发牢骚时,有个同学笑着劝道:“别生气,大部分老爹都这样。其实他很爱你,只是不不善于表达罢了。不信你看,等会儿你爸爸走到前面拐弯的地方,一定会回头看你。”

弟弟半信半疑,其他同学也很感兴趣。于是他们不约而同停了脚步,站在那儿注视着爸爸远去的背景。

爸爸依然笃定地一步一步向前走去,好像没有什么东西会让他回头……可是当他走到拐弯处,就在他侧身左拐的刹那,好像不经意似的悄悄地回过头,很快地瞟了弟弟他们一眼,然后才消失在拐弯后面.

虽然这一切都只发生在一瞬间,但那动作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弟弟的眼睛里还闪着泪花。当弟弟把这件事告诉我时,我也有一种想要流泪的感觉。很久以来我都在寻找一个能代表父爱的动作,现在终于找到了,那就是——拐弯处的回头。

1、结合原文解释词语。

- 9 -

(1)半信半疑:

(2)不约而同:

2、弟弟为了得到父亲的关爱,如何夸大自己的伤势?

3、结合原文说说文中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

4、父亲的回头为何会“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我的油布伞

下雨了。小巷深处,涌出许许多多的伞儿,红的、花的……(A)

看见伞,我便想起了我小时候的一把油布伞,想起了母亲,心里涌起一种温暖的感觉……(B)‖

小时候,我们村里没有学校,要跑到镇上去上学。遇上下雨天,常被浇成“落汤鸡”。那时候,我多以盼望有一把伞呀!

有一回,放学的路上,我又淋了雨。回到家,就病倒了,通身烧得滚烫滚烫的。娘摸着我的额头,眼圈儿便红了。那时候我小,不懂事,竟不能体谅娘的难处,却说:“娘,要有把伞就好了,咱买一把吧!”

娘沉思良久,最后一字一句地说:“咱买一把吧!”听了娘的话,我半信半疑。那年月,家里穷,队里收成不好,全指望着娘织卖土布贴补家里,换回个油盐钱,还要给我交学费、买书和本子。她能有钱给我买伞吗?可是,我知道娘的脾气,对孩子,她从来都是说一句是一句的。‖

- 10 -

这天晚上,她早早地上了织布机,脚一蹬,手一搬,“哐哩哐当”,满屋里都是机声了。这一夜,我枕着机声入梦。一早醒来,机声还在响。啊,娘织了一夜布。我悄悄地走到娘跟前,颤抖地喊了一声:“娘。”娘用熬红了的眼睛看着我,不自然地笑笑。我的泪水夺眶而出,说:“娘,你别再熬夜了,俺不要伞了!”

娘笑笑,说:“傻孩子,伞,咱还是要买的,娘多熬几夜就有了……”‖

终于有一天,娘从集市上卖布回来,一脸喜气。见了我,立即打开了印花包袱,喜眉笑眼地说:“拿去吧,你要的伞!”

“啊,伞!”我惊叫着,从娘手里接过伞来。这是一把八角黄油面伞。我撑起,合上,再撑开,再合上,举起来,拧动伞柄,让它在空中旋转。欣喜之余,我偶一回头,望见了娘那带笑的黄油布似的脸,心里一酸,眼里涌出了泪水……‖

从此,一把黄油布伞伴随我,从初中升高中,读大学,一直到参加工作,渐渐地,这把黄油布伞很落伍了,我却合不得扔掉它。熟悉的朋友说我艰苦朴素;不知内情的人,笑我寒酸小气。我都不去管它,只是笑笑,却不知,我带着这把伞就仿佛母亲在我身边似的,使我忘不了母亲和母亲对我的爱。

阅读练习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盼望—( ) 体谅—( )

2.联系上下文,选择带点的字最合适的解释。(选填序号)

“酸”在字典里的解释:

- 11 -

A、酸味 B、疼痛 C、难受 D、不大方

心里一酸( ) 寒酸小气( )

3.第一段中两处省略号,各表示什么意思?(选填序号)

省略号常见用法:①表示列举省略 ②表示语气停顿

③表示主语意未尽 ④表示时间延长

A处省略号应取 ; B处省略号应取 4.根据短文内容,回答问题。

①“娘”答应买伞,“我”为什么半信半疑?

②开始“我”提出要买伞,为什么后来又说“俺不要伞了”? ③为什么“我”一直舍不得扔掉这把黄油布伞?

- 12 -

6.用“~~~”画出与短文最后一句照应的句子。

- 13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