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则》师生共用导学案
执笔:徐春红 学习时间: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特点,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2、品读文中生动、准确、精辟的语言。
3、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学习重点】
把握新闻的内容,揣摩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预习导学】
1、常识填空。
①新闻,又叫________,它的结构通常包括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五部分,其中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②新闻写作必须注意记叙的六要素: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③新闻的特点是观点________ 、内容________ 、报道________ 、语言________ 。
2、时代背景及作者简介。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毛泽东写的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之后,淮海战役的前夜。
作者简介: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
3、当一回播音员,模仿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持人的语气和语速,反复朗读这两则新闻,体会在读新闻时应怎样把握重音、语调、情感和节奏,并给下面加点的字词正音。
区域( ) 溃退( ) 锐不可当( ) 歼灭( ) 要塞( )绥靖( )( ) 阻遏( ) 管辖( ) 逃窜( ) 芜湖( )
【合作探究】
1、快速默读,找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六要素。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和结果:
2、阅读新闻,还要注意它的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说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是什么,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它的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3、研讨: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4、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
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提示:注意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①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提示: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
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自主学习第二则新闻。
5、速读新闻,理清新闻六要素。 6、把全文划分为五个层次。
7、问题探究:本文题目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文章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还概述了一年多来南线解放军的战绩?
8、比较下边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
①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②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提示:注意从语言的生动形象性上比较。)
【达标检测】 (课内短文)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②( )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③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④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⑤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 )二十三日可以渡完。⑥此处敌军抵抗较为( ),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 )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⑦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请用一句话(不超过20字)概括文段的中心。
2.在原文括号中依次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
A、不料 剩下 顽固 消灭 B、不料 余部 顽强 歼灭
C、不想 剩下 顽强 打败 D、不巧 余部 顽固 击退
3.第⑥句中加点的“击溃”一词能否改为“击退”,为什么?
4.第⑥句中加点的“占领”一词与“控制”一词能否互换,为什么?
●课外语段阅读。
本报华盛顿1月28日专电 记者张允文报道:今天上午美国东部标准时间11点38分,“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约1分12秒后突然爆炸,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罹难。这是美国宇航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事故,是美国进行56次载人宇宙飞行活动中,发生在空间的第一次大灾难。1967年发射阿波罗飞船时,曾经发生过发射台上的爆炸,造成三名宇航员丧生。
……
美国宇航局官员表示,在搜集和彻底研究全部数据之前,他们对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不作任何推测,不表示任何看法。然而据来自宇航局的消息,宇航局的专家们把注意力集中于航天飞机的两个固体燃料助推器和庞大的主燃料箱上面。据研究了录像带的专家说,问题可能出现在外挂燃料箱上。燃料箱中存放着200万升液态氢和液态氧,用以推动航天飞机进入轨道。爆炸时,外部燃料箱的尾部首先断裂,把两个固体燃料助推火箭猛推到相反方向。有的专家认为,助推器有燃料外泄的迹象。
5.选文第一段电头部分都交代了什么?
6.选文第一段电头之后的文字是这则新闻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是美国宇航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事故”这句话中,“这”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8.用一句话概括第一段的意思。
9.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爆炸后,美国宇航局官员表示了什么态度?
10.选文第二段中哪些语句表明事故原因未有定论,只是推测?
【教(学)后记】
附答案:
【预习导学】
1、①消息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②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 结果 ③鲜明 真实 及时 简明准确 2、略。 3、yù kuì ruì wú jiān sài suí è xiá cuàn
(合作探究)
1、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人民解放军兵分三路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完。 2、其导语是开头两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主体部分分三个层次,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作战情况。第二层次开头说时间,“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与第一层次开头“二十日夜起”相并列。第二层末的议论说到战犯汤恩
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说到督战原因:“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接着以嘲笑汤恩伯的口吻说:“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这一句在二、三层之间起了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3、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主体,三路三个层次,看三个层次的衔接,一气呵成。中路和西路,都从时间说起,这样并列,层次分明,又紧相衔接。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议论最后一句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话题从“西面”转向“东面”,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到了下一层。可见,作者是很注意一层与一层之间的衔接的,所以全文流转顺畅,一气呵成。 4、第一小题,第2句好。“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第二小题,第2句好。“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5、略
6、(1)导语 ,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2)背景材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3)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原因。(4)有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5)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暗淡。
7、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守敌为什么弃城南逃。
8、①句好。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达标检测】
1.我东路军顺利突破敌军防线,渡过南岸。 2.B 3.不能。因为“击溃”是打垮、打散的意思,而“击退”是打退的意思,两个词表达的程度不同。用“击退”不能突出我军的英勇善战,势不可挡。 4.不能。因为两词含义不同,“占领”是“取得”这地方,而“控制”不仅有“取得”之意,而且有“已在我军掌握之中”之意。 5.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时间及记者姓名。 6.导语 7.“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1分12秒后突然爆炸,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罹难。 8.概述“挑战者”号爆炸情况及事故严重的程度。 9.在搜集和彻底研究全部数据之前,美国宇航局官员对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不作任何推测,不表示任何看法。 10.“据……专家说”“可能”“有的专家认为……的迹象”等词语表明事故原因未有定论,只是推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