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本论文是针对工厂对PLC技术实际需要,根据现代发展的需求,对今后的电气控制应用专业提出新的见解,体现了新形势下的PLC技术发展的新要求。
本论文经过大量的查阅资料及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完成,在此,编者对指导老师邢洁表示衷心感谢,此外还需要申明,本论文在编写过程中,借阅相应的书籍、资料,在此,感谢编著者。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论文中有不妥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PLC的发展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大量的开关量顺序的控制,需要它们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条件进行一定的顺序动作,并按照相应的逻辑关系进行连锁保护动作的控制,以及大量离散量的数据的采集。传统上,这些工作是通过气动或者电气控制系统来加以实现的。在1968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提取出取代继电气控制装置的要求,第二年,美国数字公司研制出了基于集成电路和电子技术的控制装置,首次采用了程序化的手段应用于电气化的控制,这就是第一代可编程控制器,称为Programmable Controller(PC)。个人计算机(简称PC)发展起来后,为了方便,也为了反映可编程控制器的功能特点,可编程控制器定名为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
上个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是PLC发展最快的时期,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30%--40%之间。在这个时期,PLC在处理模拟量能力、人机接口能力和网络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PLC逐渐进入了过程控制领域,在某些应用上取代了在过程控制领域处于统治地位的DCS系统。
PLC具有通用性强、使用方便、适应面广、可靠性高、抗干扰性能强、编程简单等特点。PLC在工业自动化控制特别是顺序控制中的地位在现在乃至今后一段很长的时间内将是其他控制系统无法取代的。
我国PLC的发展情况及现状
我国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发展与国际上的发展有所不同,国际上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发展是从研制、开发、生产到应用,而我国则是从成套设备引进、可编程序控制器引进应用、消化移植、合资生产到广泛应用。大致可划分为下述三个阶段:
(1)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初级认识阶段(70 年代后期到 80 年代初期) 国际上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发展,首先引起了国内工程技术界的极大兴趣,所以我国对可编程序控制器的认识始于 70 年代后期到 80 年代初期的成套设备引进中,当时的上海宝钢一期工程中有多项工程引进了十几种机型约 200 多台可编程序控制器。这些可编程序控制器用于原料码头到高炉、轧钢、钢管等整个钢铁冶炼以及加工生产线上,取代了传统的继电器逻辑系统,并部分取代了模拟量控制和小型 DDC 系统。继宝钢一期工程后,国内许多厂家陆续引进的设备和生产线大都配备了可编程序控制器,其应用范围包括电站、石油化工、汽车制造、港口和码头等各领域。正是在成套设备引进过程中,我们打开了眼界,了解认识了可编程序控制器,这也促进了可编程序控制器在我国的发展。
(2)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引进应用和消化移植阶段(80 年代初期到90年代初期)
80年代初期开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成套设备引进的同时,国外原装的可编程序控制器开始涌入国内市场。许多部门和单位相继引进可编程序控制器并自己设计组成控制系统,其应用范围也扩大到建材、轻工、煤炭、水处理、食品、制药、造纸、橡胶和精细化工等工业领域。
随着应用能力的提高和市场需求的扩大,一些部门和单位本着技贸结合、消化移植的方针,一方面进行二次开发和应用研究,一方面也在引进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生产线,建立生产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合资企业,积极开发自己的产品。
同时,国内也开始研制可编程序控制器产品,当时在上海、北京、西安、广州、长春等地有约 20 多家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工厂都在研制和生产可编程序控制器,但由于缺乏资金和后续研究力量、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只能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没能投入实际应用和形成工业化生产。
(3)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广泛发展阶段(90 年代初期到现在)
进入90年代,我国的可编程序控制器进入了广泛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a. 政府重视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发展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当时机械电子工业部的领导下,于 1991 年成立了可编程序控制器行业协会。可编程序控制器行业协会在政府和企事业之间起到了桥梁作用,沟通了情况,为做出决策提供了依据。同时可编程序控制器的标准化工作也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于 1993 年成立了可编程序控制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为我国可编程序控制器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b. 应用更加广泛
这一阶段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和工业过程的各个角落,已成为企业提高装备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宝钢的二期三期工程中使用了国外多个厂家三十几种机型计六百多台套的可编程序控制器,在广西玉柴机器有限公司的柴油机生产线中使用了近二百台罗克韦尔自动化公司的可编程序控制器,像这样大范围使用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系统已很常见。在这一阶段中,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分显示出了设计应用、软件制作、设备成套的能力。最近,在笔者自行设计成套、软件开发、安装调试的我国西部大开发重点项目青海盐湖100万吨氯化钾项目中,采用可编程序控制器组成了全厂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并将可编程序控制器设计在MCC柜中,实现了全厂六百多面MCC柜、覆盖全厂各个工艺流程的综合自动化系统。该应用项目已引起国外各大公司的注意,罗克韦尔自动化公司邀请项目设计人员去美国公司总部进行介绍。
4 新一代可编程序控制器的技术现状
为了适应日益剧烈的市场竞争,新一代的可编程序控制器在技术创新方面有了长足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执行多任务功能的出现
所谓执行多任务,就是在一个可编程序控制器系统中,可同时安装几个CPU模板,每个CPU模板执行各自的任务,控制与其执行任务相关的I/O模板。
(2) 网络能力的强化
网络能力的加强,使可编程序控制器已经突破了原有的使用范围,特别是引入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无线网络及Internet等技术后,可编程序控制器的
应用已今非昔比。典型的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网络拓扑结构为设备控制层、过程控制层和信息管理层3个层次。在设备控制层中,引入了现场总线,使得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现场检测仪表、变频器、MCC控制柜等一切现场设备都可直接与可编程序控制器相连;在过程控制层中,传统意义上的人机界面的功能已经焕然一新,使可编程序控制器能实现跨地区的编程、监控、诊断、管理,实现整个车间及全厂范围的控制;在信息管理层,向工业以太网的扩展,使控制与信息管理融为一体。
罗克韦尔自动化公司的全方位自动化系统、西门子公司的全集成自动化系统和施耐德公司的透明工厂都是这类技术发展的代表。
(3) 高速化处理功能
随着网络能力的强化,可编程序控制器实现的控制功能和控制范围都在扩大,这就要求可编程序控制器实现高速运行和实时通信功能。高速化包括运算速度的高速化、与外部设备交换数据的高速化、编程设备服务处理的高速化、外部设备响应的高速化。为了实现高速化,有些可编程序控制器已在其内核中设计有通信功能,借助于无源数据总线,系统的瓶颈得以消除,这种结构允许多个处理器、网络能在一个机架中使用而没有限制,从而提供了高性能的分布式实时控制系统的解决方案。
(4) 大力发展集成化软件
目前,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生产厂商开发系统硬件费用的比例逐年下降,而开发软件、集成等费用的比例逐年上升。现在的成套软件将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编程、操作员界面、运动控制、程序调试、故障诊断和处理、通信等集成为一体。人-机界面及监控软件集成了所有开放的标准接口,可直接从生产中获得大量实时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打包,然后传送到管理层,同时它能将过程优化数据和生产细节的参数迅速地反馈到控制层和现场,从而为集成ERP系统铺平道路。
(5) 微型可编程序控制器异军突起
传统的微型可编程序控制器一般为8~64点数字量I/O,1~4点模拟量I/O,体积很小,可直接安装在机器内。但现在的微型可编程序控制器除了上述功能外,在网络功能和人机接口功能上已可与中大型的可编程序控制器相比,这一类微型
可编程序控制器是目前发展最快的。西门子公司的LOGO,罗克韦尔自动化公司的PICO都是这类微型可编程序控制器的代表。
5 我国可编程序控制器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我国的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发展主要面临着三大问题。一是技术层面上的,在国际上可编程序控制器迅速发展的形势下,我国还没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可编程序控制器产品,原因主要在于我国的整个基础工业还有一定差距,如芯片制造、模具加工等方面限制了我们的发展。二是竞争层面上的,实际上也是一个经济竞争的问题。现在95%的国内市场由外国的可编程序控制器产品所占领,中、大型可编程序控制器中,几乎全部由国外几大公司垄断,随着我国使用可编程序控制器领域的不断扩大,市场越来越大,然而国外几大公司几乎每年都会针对市场推出新的产品,一旦人们使用了新的产品后,他们就会逐渐的提高产品市场价格,没有我国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在经济竞争中就只能处于被动。三是市场秩序层面上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巨大的市场份额极大的吸引了国外的大公司,他们开拓市场的方法都是采用大范围建立代理销售渠道,每个公司的分销商、系统集成商都会有数十家,甚至上百家之多,造成了我国的分销商、系统集成商之间的激烈竞争,而这些无序的竞争为国际大公司分而治之、获取稳定的高额利润创造条件。
PLC与电气控制的结合运用
PLC与电气控制技术介绍和各自优缺点
作为通用工业控制计算机,30年来,可编程控制器从无到有,实现了工业控制领域接线逻辑到存储逻辑的飞跃;其功能从弱到强,实现了逻辑控制到数字控制的进步;其应用领域从小到大,实现了单体设备简单控制到胜任运动控制、过程控制、及集散控制等各种任务的跨越。今天的可编程控制器正在成为工业控制领域的主流控制设备,在世界各地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1.可编程控制器的定义
可编程控制器,简称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是指以计算
机技术为基础的新型工业控制装置。在1987年国际电工委员会(International Electrical Committee)颁布的PLC标准草案中对PLC做了如下定义:“PLC是一种专门为在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的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装置。它采用可以编制程序的存储器,用来在其内部存储执行逻辑运算、顺序运算、计时、计数和算术运算等操作的指令,并能通过数字式或模拟式的输入和输出,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或生产过程。PLC及其有关的外围设备都应该按易于与工业控制系统形成一个整体,易于扩展其功能的原则而设计。” 2.PLC的特点
2.1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
高可靠性是电气控制设备的关键性能。PLC由于采用现代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采用严格的生产工艺制造,内部电路采取了先进的抗干扰技术,具有很高的可靠性。例如三菱公司生产的F系列PLC平均无故障时间高达30万小时。一些使用冗余CPU的PLC的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则更长。从PLC的机外电路来说,使用PLC构成控制系统,和同等规模的继电接触器系统相比,电气接线及开关接点已减少到数百甚至数千分之一,故障也就大大降低。此外,PLC带有硬件故障自我检测功能,出现故障时可及时发出警报信息。在应用软件中,应用者还可以编入外围器件的故障自诊断程序,使系统中除PLC以外的电路及设备也获得故障自诊断保护。这样,整个系统具有极高的可靠性也就不奇怪了。 2.2配套齐全,功能完善,适用性强
PLC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大、中、小各种规模的系列化产品。可以用于各种规模的工业控制场合。除了逻辑处理功能以外,现代PLC大多具有完善的数据运算能力,可用于各种数字控制领域。近年来PLC的功能单元大量涌现,使PLC渗透到了位置控制、温度控制、CNC等各种工业控制中。加上PLC通信能力的增强及人机界面技术的发展,使用PLC组成各种控制系统变得非常容易。 2.3易学易用,深受工程技术人员欢迎
PLC作为通用工业控制计算机,是面向工矿企业的工控设备。它接口容易,编程语言易于为工程技术人员接受。梯形图语言的图形符号与表达方式和继电器电路图相当接近,只用PLC的少量开关量逻辑控制指令就可以方便地实现继电器电路的功能。为不熟悉电子电路、不懂计算机原理和汇编语言的人使用计算机从
事工业控制打开了方便之门。
2.4系统的设计、建造工作量小,维护方便,容易改造
PLC用存储逻辑代替接线逻辑,大大减少了控制设备外部的接线,使控制系统设计及建造的周期大为缩短,同时维护也变得容易起来。更重要的是使同一设备经过改变程序改变生产过程成为可能。这很适合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场合。 2.5体积小,重量轻,能耗低
以超小型PLC为例,新近出产的品种底部尺寸小于100mm,重量小于150g,功耗仅数瓦。由于体积小很容易装入机械内部,是实现机电一体化的理想控制设备。 3. PLC的应用领域
目前,PLC在国内外已广泛应用于钢铁、石油、化工、电力、建材、机械制造、汽车、轻纺、交通运输、环保及文化娱乐等各个行业,使用情况大致可归纳为如下几类。
3.1开关量的逻辑控制
这是PLC最基本、最广泛的应用领域,它取代传统的继电器电路,实现逻辑控制、顺序控制,既可用于单台设备的控制,也可用于多机群控及自动化流水线。如注塑机、印刷机、订书机械、组合机床、磨床、包装生产线、电镀流水线等。
PLC与电气控制相结合的优点
PLC的优点是外部接线简单,内部程序可变,在不改变接线的情况下,可以重新设计程序,而且相应的施工周期较短,内部软继电器是寄存器,没有触动,故障率低,寿命长,抗干扰能力强,执行时间短,应用指令多,可实现复杂的控制功能等等。传统继电器的不足之处是有触动系统,故而故障率高,平均修复时间长,寿命短,功耗大,如需改变系统功能将需重新的接线,工作量相对较大且容易出错,执行时间长等等。然而PLC对于高压控制元件的控制却没有继电器等系统的优点,在许多工厂的电力系统中有许多的高压电力设备所需的控制系统只能通过大型的继电元件来实现动作,而对于要实现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工厂生产线而言这种继电系统却没有PLC系统的结构简单,操作容易,方便快捷等优点,然而将这两种系统相结合却可以实现对工厂电气系统的控制,使之更科学,更简洁,更加具有高速的运行速度,让工厂的自动化成度更高。
电气控制在生产中的运用
继电器
定义:继电器是一种根据特定形式的输入信号而动作的自动电器。输入信号可以是电压、电流等电量,也可以是温度、速度、压力等非电量。其工作方式是当输入变量变化到某一定值时继电器的触头即动作,接通或断开控制电路。它一般由感测机构、中间机构和执行机构三个基本部分组成。感测机构把感测到的电气量或非电气量传递给中间机构,将它与设定的整定值进行比较,当达到整定值(过量或欠量)时,中间机构便使执行机构动作,从而接通或断开被控电路。 1.2 分类
继电器种类繁多,分类方法也很多。 1.2.1 按继电器的工作原理或结构特征分
电磁继电器、固体继电器、温度继电器、舌簧继电器、时间继电器、高频继电器、极化继电器、其他类型的继电器:如光继电器, 声继电器,热继电器,仪表式继电器,霍尔效应继电器,差动继电器等; 1.2.2 按继电器的外形尺寸可分
微型继电器(最长边尺寸不大于10mm的继电器)、超小型微型继电器(最长边尺寸大于10mm,但不大于25mm的继电器)、小型微型继电器(最长边尺寸大于25mm,但不大于50mm的继电器); 1.2.3 按继电器的负载分类
微功率继电器(当触点开路电压为直流28V时,触点额定负载电流(阻性)为0.1A;0.2A的继电器)、弱功率继电器(当触点开路电压为直流28V时,触点额定负载电流(阻性)为0.5A;1A的继电器)、中功率继电器(当触点开路电压为直流28V时,触点额定负载电流(阻性)为2A;5A的继电器)、大功率继电器(当触点开路电压为直流28V时,触点额定负载电流(阻性)为10A;15A;20A;25A;40A„„的继电器) 1.2.4按继电器的防护特征分类
密封继电器(采用焊接或其它方法,将触点和线圈等密封在罩子内,与围介质相隔离,其泄漏率较低的继电器)、封闭式继电器(用罩壳将触点和线圈等密封(非密封)加以防护的继电器)、敞开式继电器(不用防护罩来保护触电和线圈等的继电器)。 1.2.5按用途分
通讯继电器、机床继电器、家电用继电器、汽车继电器、SF6气体密度继电器。
1.3 几种常用继电器 1.3.1 热继电器
热继电器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原理来工作的保护电器,具有反时限保护特性。热继电器主要用于电动机的过载保护和断相保护 1.3.1.1 热继电器结构及工作原理
热继电器就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原理,在出现电动机不能承受的过载时切断电动机电路,为电动机提供过载保护的保护电器。热继电器一般用于三
相异步电动机的长期过载保护
图 热继电器结构示意图
图中:1——电流调节凸轮,2——片簧(2a,2b),3——手动复位按钮,4——弓簧片,5——主金属片,6——外导板,7——内导板,8——常闭静触点,9——动触点,10——杠杆,11——常开静触点(复位调节螺钉),12——补偿双金属片,13——推杆,14——连杆,15——压簧
使用热继电器对电动机进行过载保护时,将热元件与电动机的定子绕组串联,将热继电器的常闭触头串联在交流接触器的电磁线圈的控制电路中,并调节整定电流调节旋钮,使人字形拨杆与推杆相距一适当距离。当电动机正常工作时,通过热元件的电流即为电动机的额定电流,热元件发热,双金属片受热后弯曲,使推杆刚好与人字形拨杆接触,而又不能推动人字形拨杆。常闭触头处于闭合状态,交流接触器保持吸合,电动机正常运行。
若电动机出现过载情况,绕组中电流增大,通过热继电器元件中的电流增大使双金属片温度升得更高,弯曲程度加大,推动人字形拨杆,人字形拨杆推动常闭触头,使触头断开而断开交流接触器线圈电路,使接触器释放、切断电动机的电源,电动机停车而得到保护。 1.3.1.2 热继电器符号、型号及典型产品
热继电器的文字符号为FR,图形符号如下图所示
1.3.2 中间继电器
1.3.2.1中间继电器的原理及用途
中间继电器和电压、电流继电器都属于电磁式继电器。它的工作原理和交流接触器一样,都是由固定铁芯、动铁芯、弹簧、动触点、静触点、线圈、接线端子和外壳组成。线圈通电,动铁芯在电磁力作用下动作吸合,带动动触点动作,使常闭触点分开,常开触点闭合;线圈断电,动铁芯在弹簧的作用下带动动触点复位。中间继电器在控制电路中主要用来传递信号、扩大信号功率以及将一个输入信号变换成多个输出信号等。因此,对工作电流小于5A的电气控制线路,可用中间继电器代替接触器实施控制。由于继电器用于控制电路,流过触头的电流小,故不需要灭弧装置。
中间继电器实质上是电压继电器的一种,它的触点数多, 触点电流容量大,动作灵敏。中间继电器的主要用途是当其它继电器的触点数或触点容量不够时,可借助中间继电器来扩大它们的触点数或触点容量,从而起到中间转换的作用。
1.3.2.2中间继电器的图形符号及型号意义
中间继电器的文字符号为KM或K,图形符号如下图:
KM
JZ15中间继电器设计代号 KM KM
(a)线圈 (b)常开触点 (c)常闭触点
辅助规格代号:J-交流操作Z-直流操作常闭触点数常开触点数中间继电器型号含义
1.3.3时间继电器
时间继电器是一种用来实现触点延时接通或断开的控制电器,主要作为辅助电器元件用于各种电气保护及自动装置中,使被控元件达到所需要的延时。按其动作原理与结构不同,可分为空气阻尼式、电动式、 电子式等多种类型。
时间继电器的符号
时间继电器的文字符号是KT,图形符号如下图所示:
时间继电器的图形和文字符号
(a) 线圈; (b) 延时闭合的动合触头;(c) 延时断开的动断触头; (d) 延时闭合的动断触头; (e) 延时断开的动合触头
2、PLC
2.1 PLC的基本原理
2.1.1工作方式—— 周期循环扫描 优点:可靠性好
缺点:输出相对于输入有滞后,不适于快速反应的要求
2.1.2工作过程——自诊断、输入采样、程序扫描、输出刷新几个外阶段。 2.1.3扫描周期
T =自检时间+读入一点时间×输入点数+程序步数×运算速度+输出一点时间×输出点数。
输入处理输入端子输入映像寄存器程序处理执行用户程序内部存储器刷新输出处理输出映像寄存器输出端子输出信号输入信号
PLC的工作过程示意图
2.1.4 PLC的程序执行过程
1).输入采样(输入刷新 )
PLC以扫描方式按顺序将所有输入端的输入信号状态(\"0',或“1\",表现在接线端上是否承受外加电压)读 入输入映像寄存器区。
2).程序执行(程序处理阶段)
PLC对程序按顺序进行扫描,根据逻辑运算的结果,刷新输出映像寄存器区或系统RAM区对应位的状态。
3).输出刷新
PLC将输出映像寄存器中的内容送到输出锁存器中,再通过一定的方式去驱动用户设备的过程。
2.2 三菱PLC的型号意义以及组成
2.2.1 型号及意义
2.2.2 PLC硬件系统组成
2.3 PLC应用之交通信号灯
2.3..1交通信号灯控制的工艺要求
控制十字路口交通信号灯动作要求为启动后,按如下时间顺序运行:(1)南北向的绿灯亮20S,东西向的红灯亮;(2)南北向的绿灯亮20S 后,改为闪烁5 次,每次通、断0.5S;(3)闪烁5 次后,南北向的绿灯灭,黄灯亮;(4)南北向的黄灯亮5S 后,该灯灭,同时,南北向的红灯亮,东西向的红灯灭,东西向的绿灯亮30S;(5)东西向的绿灯亮30S 后,改为闪烁5 次,每次通、断各0.5S;(6)闪烁5 次后,东西向的绿灯灭,黄灯亮;(7)东西向的黄灯亮5S 后,该灯灭,同时,南北向的红灯灭.循环重复以上内容。
.
2.3.2 控制过程分析
在梯形图中
(1)X20 是一个键,采用M0 在第二次扫描自断的方式,按键后进入步进指令初始状态;
(2)S0 状态,共持续时间20S,由T0 定时器计时,Y20 南北绿灯亮.用OUT 指令,在S0 状态结束时,Y20可自动为零,Y25 东西红灯,其包含S0、S20、S21 三个状态,用SET 指令在S0 状态开始置位,一直保持到S21; (3)S20 状态,共持续时间5S,此时,东西向依然是红灯,南北向是绿灯闪烁.T11 计绿灯闪停时间,延时0.5S 后,当Y20=1 绿灯亮,T10 计绿灯闪亮时间,Y20=1 时,T10 同时计时0.5S,计时5S 后,T10 常闭断开,
T11 断电,Y20=0 绿灯闪停.循环重复当T1 计时5S 后,进入下一个状态S21; (4)S21 状态持续时间5S,东西向红灯Y25 仍亮,南北向绿灯闪亮, 由于进入新的状态,自动停止.南 北向黄灯亮,Y21=1.当T2 计时5S 后,清东西向红灯Y25=0,并进入下一状态S22; (5)S22 状态持续时间30S.东西向绿灯Y23=1 亮30S,南北向红灯亮,Y22 置位.30S 后进入下一状态S23;
(6)S23 状态持续时间5S,此状态同前S20 类似,主要是东西向绿灯闪烁,而南北向红灯不变.闪烁5S时间到,进入下一状态S24;
(7)S24 状态持续时间5S,南北向红灯依然亮,东西向黄灯亮,Y24=1.5S 后,清Y22=0,南北向红灯灭.S24状态结束,返回至S0 状态循环自动执行.
梯形图
结束语:
通过本次课程论文设计,我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对其更深层次的理解,并加以
应用。通过以上介绍可以看出,使用三菱FX2N 系列PLC 步进指令,编制交通信
号灯控制程序,思路清晰、梯形图直观,简单明了,执行可靠.同时,通过修改计时器T0,T1,T2,T3,T4,T5 的时间,可以方便地改变红绿、黄灯的控制时间.因此,对于实现时间顺序控制,使用步进指令不仅可以简单、直观地表示顺序操作的流程,而且可以非常容易地设计许多流程顺序控制,并且能够减少程序条数,使程序易于理解.
参考文献:
[1]齐占庆.电气控制技术[M][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王兆义.小型可编程控制器实用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3]廖常初.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M].重庆大学出版社,1998. [4]三菱电机公司.FX2N 编程手册[S].三菱电机公司,200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