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教育最新K12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 专题31 文言文 九下《孟子二章》(测试)(含解析)

来源:东饰资讯网
小学+初中+高中

初中语文中考一轮复习学考测课课通之微测试

《孟子二章》

分值:30分 时间:30分钟

一 .(2015届浙江温州中考)古诗文名句默写。(10分)

(1)鸟向檐上飞, 。(吴均《山中杂诗》) (2)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贺铸《青玉案》)

(3)子曰:“默而识之, ,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4) ,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5)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借舟抒怀,发出“ , ”的感慨。 (6)《武陵春》中李清照因人事变故,无限悲苦,以泪代语的句子是“ , ”。 (7)今年5月亚锦赛上,中国女排姑娘不畏困难,以杜甫“ , ”那样的雄心,奋力拼搏,终获冠军,重登亚洲之巅。

【答案】 (1)云从窗里出(2)梅子黄时雨(3)学而不厌(4)一鼓作气(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6)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解析】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二、【2014中考湖北襄阳卷】比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6题。(10分)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二章》

【乙】《传》称师克在和不在众,此言天地和则万物生,君臣和则国家平,九族和则动得所求,静得所安,是以圣人守和,以存以亡也。吾,楚国之小子也,而早丧所天,为二兄所诱养,使其性行不随禄利以堕。今但贫耳;贫非人患,惟和为贵,汝其勉之!

——录自《三国志·蜀书·向朗传注引<襄阳记>》

【注释】①传:《左传》。②九族:指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③天:指所依

存或依靠,这里指父母。④诱:教导。

小学+初中+高中

小学+初中+高中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以天下之所顺 以: .

(2)《传》称师克在和不在众 克: .【答案】(1)以:凭价。(2)克:战胜.取胜。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天时不如地利 使其性行不随禄利以堕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吾,楚国之小子也 ..C.环而攻之而不胜 而早丧所天 ..D.生,亦我所欲也 此言天地和则万物生 ..【答案】 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湖北省襄阳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的文言文部分。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

文言虚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方法: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A项中的“利”解释为:有利的;好处。B项中的“之”解释为“助词,的。C项中的“而”解释为:译为“却”,表转折;表顺承。D项中的的“生”解释为:生命;生长。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答案】译文:管理百姓(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边界)的界限,巩固国

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湖北省襄阳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的文言文部分。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

重要句子的翻译和理解。方法: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把“域”、“以”、“固”、“威”翻译出来。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从内容看,甲乙两文都强调了“ ”的重要性。甲文以战争为例,强调了“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乙文则从 、 、 三个方面进行了说明。(用原文中的词语填空)(2分) 【答案】和 天地 君臣 九族 【解析】

小学+初中+高中

小学+初中+高中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从写作目的看甲文希望统治者 ;乙文则是告诫子孙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答案】 施行仁政 不要担忧和害怕贫困,而应努力做到“和”。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湖北省襄阳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的文言文部分。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

的理解和把握。方法: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两文都围绕“人和”。把“今但贫耳;贫非人患,惟和为贵”翻译出来既可作为答案。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三、【2014中考江苏省盐城卷】阅读下面两段文言语段,完成10-13题。(10分)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 (《墨子·兼爱》)

10、解释加点字的意思。(4 分)

⑴委而去之 ⑵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⑶相攻国者亦然 ⑷具此而已矣 ..【答案】⑴放弃 ⑵限制 ⑶这样 ⑷全都 【解析】

小学+初中+高中

小学+初中+高中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三处停顿。(2分)

当 察 乱 何 自 起 起 不 相 爱 臣 子 之 不 孝 君 父 所 谓 乱 也 【答案】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解析】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⑴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⑵圣人以治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答案】⑴巩固国防不仅仅依靠山河的险要,威震天下不仅仅依靠武器的锋利(精良)。 ⑵圣人把治理天下作为事业,就不能不考察混乱产生的原因(或根源)。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

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威”“兵革”“乱”“自起”。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甲、乙两文都阐述了治政之道。前者强调了 ,后者强调了 。(2分) 【答案】前者:仁或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或,施行仁政得民心);后者:爱(兼爱,爱民、君臣父子

都相爱) 【解析】

小学+初中+高中

小学+初中+高中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附·译文】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不可不考察混乱产生的根源。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呢?起

于人与人不相爱。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谓乱。儿子爱自己而不爱父亲,因而损害父亲以自利;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而损害兄长以自利;臣下爱自己而不爱君上,因而损害君上以自利,这就是所谓混乱。反过来,即使父亲不慈爱儿子,兄长不慈爱弟弟,君上不慈爱臣下,这也是天下的所谓混乱。父亲爱自己而不爱儿子,所以损害儿子以自利;兄长爱自己而不爱弟弟,所以损害弟弟以自利;君上爱自己而不爱臣下,所以损害臣下以自利。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于不相爱。即使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也是这样。大夫各自爱他自己的家族,不爱别人的家族,所以侵扰别人的家族以利他自己的家族;诸侯各自爱他自己的国家,不爱别人的国家,所以攻伐别人的国家以利他自己的国家。天下的乱事,全部都具备在这里了。细察它从哪里产生呢?都起于不相爱。

小学+初中+高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