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王进喜

来源:东饰资讯网
上个月的26号,在我的微信朋友圈中,每个和我来自同一座城市的好友都不约而同的发表了一个话题——生日快乐。那么又是谁,让我们在这一天自发为他庆祝生日呢?(换片1)这件事要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末期,1959年9月26日,松基三井喜喷工业油流,宣告了一个新的特大油田的诞生,由于时值新中国成立10周年大庆前夕,时任黑龙江省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提议,把油井所在地大同镇改为大庆镇,此后,原石油部把这个新油田定名为大庆油田。直到1979年的这天大庆市成立,9月26日(换片4) 自然而然成为了我的家乡大庆的生日。

谈到大庆油田,不得不提到的一位人物便是为新中国石油事业建设做出巨大贡献(换片1) 的铁人王进喜了。

出生于甘肃省玉门市的王进喜6岁靠讨饭为生,10岁给地主放牛,15岁到玉门油矿做苦工,直到玉门油矿解放。1950年春,他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 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9月,他带领钻井队创造了当时月钻井进尺全国最高纪录,荣获“钢铁钻井队”称号。1959年9月,王进喜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60年2月,东北松辽石油大会战打响。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于3月25日到达萨尔图车站,下了火车,他一不问吃、二不问住,先问钻机到了没有、井位在哪里、这里的钻井纪录是多少,恨不得一拳头砸出一口油井来,把“贫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换片1) 洋里去。

在大庆油田大会战这些年里,王进喜这位油田铁人、大庆骄子为祖国的石油事业做出了许多让世人铭记的事情。

人拉肩扛运钻机:1205队的钻机到了,没有吊车和拖拉机,汽车也不足。王进喜带领全队工人用撬杠撬、滚杠滚、大绳拉的办法,“人拉肩扛”把钻机卸下来,运到萨55井井场,仅用4天时间,把40米高的井架竖立在茫茫荒原上。井架立起来后,没有打井用的水,王进喜组织职工到附近的水泡子破冰取水,带领大家用脸盆端、水桶(换片1) 挑,硬是靠人力端水50多吨,保证了按时开钻。

身搅泥浆制井喷:1960年4月29日,1205钻井队准备往第二口井搬家时,王进喜右腿被砸伤,他在井场坚持工作。由于地层压力太大,第二口井打到700米时发生了井喷。危急关头,王进喜不顾腿伤,扔掉拐杖,带头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

第 1 页,共 2 页

浆,最终制服了井喷。房东赵大娘看到王进喜整天领着工人没有白天黑夜的干,饭做(换片1) 好了也不回来吃,感慨地说:“你们的王队长可真是个铁人哪!”

勤俭廉洁人民公仆:铁人家是个大家庭,全家10口人,弟妹子女还要上学。为了维持全家生计,王进喜叫老母亲管账,精打细算过日子。会战工委和各级党组织每月大队派人给他家送去猪肉给他30元补助款,但王进喜把这些钱都补助给困难职工了。

和面粉,他都一律拒收。工人们想把他家铺炕用的苇草换成席子,他老母亲也不让。上级给他配一台吉普车也让他变成了公用车。与他的爱人同期来油田的家属多数已转成正式职工,他的爱人却一直是家属,在队里烧锅炉、喂猪。他甘当党和人民的“老(换片1) 黄牛”,为我们树立了廉洁奉公、无私奉献的公仆形象。

(换片1)1970年11月15日23时42分,(换片1)王进喜同志因胃癌医治(换片1)享年47岁。18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举行了向王无效不幸病逝,

进喜同志告别仪式。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先念等以及中组部、石油工业部、黑龙江省的领导,大庆油田、玉门油田的干部、群众来向铁人告别。王进喜的骨灰被安放在北京(换片1) 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

除了“铁人”,王进喜还有一个“工人工程师”的称号,他们总结出的“三老四严”等制度成为当时全国工业系统学习的榜样。“铁人”的本质尽管是一个先进人物的代表,但他体现着一种精神,也就是我们传诵的“铁人精神”。“铁人精神”是一面旗帜,凝聚着工人阶级的朴素情感。“铁人精神”是一种力量,凸显了一种坚韧不拔创业的勇气。(换片1) “铁人精神”是一种标志,凝缩着一个民族不畏困难的民族气概。

(换片1)以王进喜为代表的新中国石油工人,(换片1)由苦难的旧社会解放出(换片1)在新社会里表现出强烈的主人翁意识。(换片1)王进喜有一句话,“宁来,

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他们这一代人用他们的满腔热血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出了自己毕生的力量,是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榜样。在我看来,王进喜留下的“铁人精神”绝不是空口白话,也绝没有被时代所淘汰,它正影响着并应用在今天大庆人生活的点点滴滴。

第 2 页,共 2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