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研究
□ 林柏利,刘晓霞(吉林农业大学, 吉林 长春 130118)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深入发展,农村生态环境理念缺失,农村农业生产方式粗放,农民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探求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寻找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强化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建设农村生态文明,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主要是在分析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的前提下,提出了几点构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进而我国农村生态的改善和优化提供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环境;生态文明;污染;环境问题2012年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它是关系到民族未来、人民福祉的长远大计。面对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日趋短缺的形势,必须树立生态文明理念,顺应自然、尊重自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突出位置,强化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阐释1、生态文明的概念
简言之,生态文明就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详细来看,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通过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不断克服负面效应,改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和谐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
2、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
2002年召开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进行界定,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一目标不仅对我国未来农村发展描绘了蓝图,同时也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主要依据。农村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就是在农村生产发展过程中实现农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建立农村经济社会与自然的有机统一,建立农村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最终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环境的改善。
3、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首先,建设农村生态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通过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实现农村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环境的改善,真正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逐步活力;其次,建设农村生态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支撑。通过建设农村生态文明,能够为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进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重要支撑;再次,建设农村生态文明是实现“两个一百年”梦想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告诉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强化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实现城乡的统筹发展,把农村基础设施纳入到公共财政范围,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真正为实现“两个一百年”梦想奠定重要的前提。
二、当前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1、土地资源严重浪费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村的开发力度越来越大,造成了农村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首先,农村城镇化建设超出了农村的可承受能力。在过度开发中,很容易造成农村生态的破坏,过多的建设造成了大量土地资源的浪费;其次,农村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农村的环境被破坏造成了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农村生态造成了严重影响。
2、农村生活垃圾污染严重
在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出了一部分作为肥料之外,大多数生活垃圾都被无组织的倾倒,村口、道路、农田都成了天然的垃圾场,很容易产生二次污染。虽然有些农村建立了垃圾箱和小型垃圾站,但是如果不能够及时清运,会产生硫化物等有害气体,造成农村空气的严重污染,在堆放腐败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酸性和碱性有机污染物,并会将垃圾中的重金属溶解出来,重金属和病原微生物会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严重污染,不仅不利于农村环境的改善,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农民的身体健康。
3、农村乡镇企业污染严重
广大农村为了更早的脱贫致富,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积极引入不同类型的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在给农村带来经济收益的同时,造成了农村严重的污染。首先,空气污染严重。很多乡镇企业生产大都是以烧煤为主,再加上缺少相应污染净化设备,容易造成空气的污染;其次,水污染严重。水污染是乡镇企业造成的最为严重的一种污染,大多数乡镇企业技术水平较低、污染严重,大量的污水没有经过净化处理就直接排入河道,造成了农村水体的污染;再次,土地污染严重。很多乡镇企业的废水直接排入农田,有些是固体的废物直接堆放到农田,这样就降低了农田的肥力,造成了农业的严重污染。
三、改善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对策1、加大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力度
针对当前农村出现了环境问题,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农民对环境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力图从自身做起,建设农村生态文明。首先,加强宣传,鼓励农民积极参与。村委会应该组织相关的宣传人员对农民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宣讲,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持力度,同时,要积极鼓励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和决策,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强化对农民群众环境保护的教育。要组织相关的专家对农民群众进行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培训,把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系列标准和生产技术、生态环境保护基本知识作为农技培训、“绿色证书”培训的重要内容。必须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要因地制宜地设群众喜闻乐见的载体,对农民进行环境知识的宣传与教育,提高农民群众的认识;再次,鼓励农民参与到农村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上来。要估计农村群众参与到环境治理工作中,组织村民对村里的垃圾站、废水进行处理,真正使大家一条心,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奠定重要的前提基础。
2、强化对乡镇企业污染的有效监督和控制
首先,不断强化乡镇企业的技术革新。随着当前技术的深入发展,乡镇企业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引入先进的清洁技术,把乡镇企业给农村的污染降到最低,与此同时,乡镇企业还应该及时从本企业的实际出发,尽快开发、研制不同类型的污染防范技术,真正做到保护农村环境,确保生态有序运行;其次,对乡镇企业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企业的发展,需要能源、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体系的支持,要求相对集中、连片发展,这样才能体现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设置乡镇企业工业小区可以从更大范围内的劳动力转移入手加速工业化进程,更快地为乡镇工业企业获取外部规模经济,以降低乡镇工业企业空间集聚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等所需付出的代价;再次,加大对乡镇污染企业的处罚力度。要强化对乡镇污染企业的处罚力度,一旦发现有污染就应该及时上报,强化对乡镇企业的有效监督。
3、加快生态农村的建设步伐
首先,优化农村产业格局。从农村的产业格局发展的角度来看,应该注重两点,一方面因地制宜,另一方面注重合作。丰富农村的产业模式,通过第一产业和二三产业的相互促进,利用本地区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调整生态产业格局。在企业的吸引上严格把关,对进驻的企业进行污染评估,鼓励具有生态产业创新的企业进入农村;其次,加大生态农村建设力度。注重农村生态产业推广和宣传,融入到市场当中,实现农村特有的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将产业化经营和市场营销手段相结合,提升生态产业环境下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带动农村的产业化发展。鼓励农村发展生态旅游,进行农村生态资源整合,形成具有整体优势性的服
>>
(下转第239页下)
238
网络图书馆管理方法研究
□ 东 山(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图书馆, 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300)
【摘要】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信息的传递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获取途径,同时也给传统的图书馆的管理带来了冲击和新的挑战。图书馆需要对传统的管理方式进行一定的创新、改以适应着当今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模式。网络图书馆就是在网络的大环境之下对传统的图书馆的馆藏、内涵等方面在信息化的影响下延伸、升华的产物,可以说网络图书馆是专属于网络时代的图书馆。本文围绕网络图书馆的管理特点、方式进行深入分析探究,以期待能对网络图书馆的管理有所助益。
【关键词】网络图书馆;管理;方法研究图书馆历来都是储藏、传递知识和人们获得知识的极为重要的途径,然而,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以及网络技术的普及,传统模式的图书馆不足以满足人们的知识获取需求。图书馆为了更好的发展,实现自身的职能,正由传统的纸质图书馆向数字化的图书馆进行转换。这有利于发掘出图书馆的发展潜力,提高整体的服务质量和效益,从而全面的提高网络图书馆的整体服务水平。
一、网络图书馆管理特点1、管理模式自动化
图书馆开始的时候是使用较为简单、原始的手工操作的形式进行管理工作的,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才引进了电子化的操作方式,直到发展为现代的网络技术的自动化的管理模式。目前,网络图书馆已经虽期刊、杂志、目录、编目、订购等环节采用了科学的自动化的管理,原来的全手工模式的管理已经渐渐被网络自动化的管理模式所取缔。网络图书馆通过对图书进行统一、科学的自动化的管理,避免了图书重复、盲目的采购的情况的发生,通过采用电子计算机对图书进行编目,大幅度的提高了图书的编目工作整体质量,提高了编目的科学性。
2、信息共享最大化
通过对网络技术的使用,读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根据自身所需对图书馆的藏书、文献等进行全面的检索,极大的提高了读者查阅和获得知识的效率。网络图书馆的联机检索在实现图书馆资源最大化共享,通过联网的方式各个图书馆之间可以进行资料的互补,消除了由于传统图书馆局限造成的地域性的限制。网络图书馆大大的降低了读者对管理人员的依赖,也更快、更全面的满足了读者对于各种文献、资料等的需求。
二、网络图书馆的管理方法1、技术方面
网络图书馆的管理方式与传统图书馆的馆藏、服务、人员等方面的经验管理、行政管理是截然不同的,网络图书馆除了包含某些传统的管理方法之外,更多的是更多新的管理理论、信息整理理论等。网络图书馆改变了图书馆的“人”为主要管理因素的管理方式,改变传统的图书主要通过对读者在图书馆秩序进行约束的管理方式,最大程度的较少图书馆对读者的约束,从而达到对图书馆灵活性的扩展。通过建立网络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最大程度的发挥网络图书馆的资源共享优势。将资源网络化、电子化呈现在网络图书馆相关的网页、网站上,为知识的共享提供更多途径。
2、模式方面
创建其以网络信息处理传输和数字化的图书数据库为主的具有信息化特色的图书阅读室,结合实际情况设立多媒体阅读、试听、检索、电子期刊等的阅读室,对网络图书馆的主页进行更加深入的完善,以满足读者的全方面、个性化的需求。完善检索系统,使读者可以随时随地的通过服务栏对网络图书馆的馆藏进行检索,通过对借书证号码的查阅可以清楚的检索到借书日期、还期、续借等情况,更加方便读者的使用。
3、观念方面
图书馆一直都是为广大读者提供最优服务的,图书管理员解释连接图书馆和读者的纽带,将图书馆的馆藏书籍和读者联系起来,网络图书馆中管理员的作用也十分重要。网络图书馆管理员需要将进行科学、合理、系统的分类,通过分类从而用户的需求和喜好有一定的了解,然后结合馆藏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满足读者对于相关文献、资料的阅读需求,充分的利用网络图书馆的馆藏,提高知识的共享范围。管理员应掌握谈话技巧,面对不同的读者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通过简洁、准确的交谈服务读者,提高服务质量,为读者营造一个舒心的满足阅读需求的过程。要加强对网络图书馆管理员的网络信息技术的培训,针对信息的分类整理进行专业化的培训,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也加深了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三、结束语
图书馆有着其特有的优势,拥有着极为丰富的图书资源以及馆藏文献资料,这些显著的特点为城市民众教育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社会信息化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为人们提供了网络图书馆的使用途径,然而,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水平的莪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网络图书馆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这种网络图书馆“潮流化”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网络图书馆为了更好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加强对网络图书馆的管理员素质的培训,注重服务质量,并且不断的创新服务内容。通过对网络的运用,扩展资源的数量,尽最大可能发挥网络图书馆的重要职能和作用。
【参考文献】
[1] 许芬丽. 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管理方法探索[J]. 商, 2016,01:209.
[2] 赵 冰. 网络技术下的图书馆管理策略探析[J]. 文学教育: 下, 2016,04:125.
[3] 寇 宏.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管理的创新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16,06:16-17.
青春岁月
2016年09月上
务产业模式,充分的实现经济利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尹伟伦.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J]. 科技导报, 2009(07).
[2] 刘思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初探[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9(03).
[3] 柯珍堂.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关系探讨[J]. 企业经济, 2008(11).
[4] 郑少尉. 生态文明与环境立法的完善[J].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02).
[5] 李翠竹. 论生态文明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01).
[6] 周生贤. 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和灵魂[J]. 求是, 2008(04).
[7] 牛志明. 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管理挑战及思路[J]. 世界环境, 2008(01).
[8] 王丽丽, 张亚晶. 政府在可持续农业发展中的生态责任[J]. 前沿, 2007(09).
[9] 李小勇. 对搞好农村人居环境的思考[J]. 甘肃农业, 2007(08).[10] 陈恒彬. 构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长效机制:“二维”框架的路径选择——以邹平县张高村的环境状况为例[J]. 大连干部学刊, 2007(07).
>>
(上接第238页)
23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