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of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XingyiNormal
Universityfor
Nationalities
Aug.2019No.4
侗画———原生诗意的简朴呈示杨(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媛郭笑天贵州
兴义
562400)
文学与传媒学院,
摘要:绘画是人类文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审美呈现。贵州侗族民间绘画成
为侗族人民比较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保持着原生态的特色和古朴的画风,有着深刻的人类学内涵。
关键词:侗族;侗画审美;艺术中图分类号:J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673(2019)04—0013—05
PaintingsofDongMinority———ThePlainPresentationforOriginalPoetryYANGYuan,GuoXiaotian
(SchoolofLiteratureandMedia,XingyiNormal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Xingyi,Guizhou562400)
Abstract:Paintingistheproductwhenhumancivilizationdevelopedtoanadvancedstage,andapresentationforpeople’saes-theticappreciationinproducingandliving.FolkpaintingsofDongminorityisoneofthepopularartformsinGuizhouprovince.Itmaintainstheoriginalecologicalcharacteristicsandprimitivepaintingstylewithprofoundanthropologicalconnotation.
Keywords:Dongminority;paintingsofdongminority;aestheticappreciation;art
绘画是人类文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审美呈现。贵州侗族民间绘画也是侗族文化发展到一定高度之后才出现的,并成为侗族人民比较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和大歌一样成为侗族民族文化的传承载体。它和汉族绘画相比,虽然显得意境不足,技法不高,但却很好保持着原生态的特色和古朴的画风,有着深刻的人类学内涵。
一、侗画的内容与题材
侗族公共建筑物和所有的少数民族一样,大都是木制结构,如湖南通道的马田鼓楼、贵州从江
金勾风雨桥风雨桥等。它的屋檐、封板、内部墙体
留有大量空白,侗族会在这些平实和开阔空间上绘画,有装饰之用,也有宣传和教化之用。
侗画的题材主要以侗族的民间传说、社会历史、文化生活、生产劳动、宗教信仰、祭祀庆典和娱乐活动等为主,丰富多彩。从侗族艺术的传承来说,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它是侗族历史文化的互文再现,也是其民族生存环境的必然产物。“少数民族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以及创作主体在这种环境中的特有精神气质和审美追求,使少数民族题材绘画主题创作风
收稿日期:2019—05—28
作者简介:杨媛(1979-),女,贵州晴隆人,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民间文学、课程与教学论。郭笑天(1989—),女,河南镇平人,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13·
2019年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第4期
格独具特色。”[1]
世代生活在西南腹地的侗族,其绘画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文化特色,画风艳丽,栩栩如生,善用对比彰显其夸张的艺术特点,展示了侗族民间文化的丰厚性和多元化。可以说,侗族以绘画为载体把自己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审
美意识传承了下来,我们去研究侗族的民间绘画时,不仅仅是欣赏一幅幅妙趣横生的美丽画面,也是了解侗族社会历史和民族习俗的重要载体,更是侗族人民传授自己思想文化的重要媒介。侗画淳朴写实,不重技巧,体现了侗民族勤劳智慧、睦邻友善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画风自成一体,民族风格浓郁,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侗族人民的生活情状和审美风格,可谓是侗族民族文化的艺术浓缩。
法国艺术理论家丹纳认为,“作品的产生取决
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2]
作为侗族民间艺术形式和侗族文化组成部分的侗画,主要题材和表现内容是侗族人民的生存环境、社会习惯、生产生活,神话传说,节气民俗、娱乐活动、民间文学、待人接物、婚丧嫁娶、宗教信仰、尊重生命、崇拜祖先等,也包括一般的民间传说以及民族中的励志典范,范围十分广泛,就像一部侗族社会的百科全书。从艺术性上看,侗画以真实反映与人自然之间的关系和人际关系为主要风格,充分展示了侗族特有的民族习性、艺术构思和审美观念,并结合实用功能,描绘自己民族的精神追求并寄托着美好愿景,并且兼具教化的作用,是侗族历史及其发展过程的生动再现,也是侗族留给世界的鲜活的民族史诗。我们今天去研究侗族绘画,不仅仅基于艺术的视角,还有认知侗族历史和文化传承的作用。具体而言,侗画主要可以归类为以下几种重要题材。
(一)侗画是侗族民族风情的真切表达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题材是侗画中出现频率最高、内容最为丰富多彩的题材之一,主要表现侗族社会的农耕场面和日常生活,如田间插秧,耕田织布,生活琐事、乡野趣闻都可以入题作画。而其中表现最多的是耕种的方法、时令节气的更替、织布纺线的技艺等日常活动,绘制时以青山绿水和景秀家园作为画作的背景,给人一种源于自然又融合自然的审美特色和民族风情。勤俭持家、热爱劳动是侗族人民的朴实传统,相对封闭、自给自足·14·
是侗族人民的典型生活方式,侗画在这些方面也
有着真切的表达,画作中饱含着侗族的生活情趣,讲述着自己民族的古老文化和悠久历史,折射出侗族人民率真朴实,勤劳乐观的生活态度。侗画描绘了大量侗族人民在田间辛勤劳作的情景,男人犁田,妇女儿童帮衬,男人划船,妇女儿童在后拿着渔具捕鱼的画面经常出现。较好地诠释了侗族人民生活的生活日常和朴素的民族风情。“风情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文化历史背景下长期形成的民俗人情,它不仅体现了各民族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是本民族文化的积淀和现实表现。民族地区的风情与喧嚣浮躁的都市文明构成了鲜明的对比,透着一种纯粹的美,成为人类久违了的精神理想所在。这种田园牧歌式的风情,既是少数民族生活的再现,同时又是艺术家
对现代文明反思的精神指向。”
[3]
(二)侗画是侗族民风民俗的细腻呈现侗族社会的民风民俗多姿多彩,别具一格。包括社交礼仪、人生礼仪和宗教信仰、祭祀庆典等重要活动,这在侗族民间绘画中也是很常见的范畴,动画的祭祀功能。在侗族的房屋结构中,一般都会把神龛设在堂屋的中间,上面供奉有天地君亲师的神位,在神龛的两边用彩色的花边画有侗族传说中的神祗和祖先的想象性图画,以便在重要节日进行拜祭。这其中又以人生礼仪和爱情婚姻题材为最普遍的表现形式。侗画中表现青年男女婚姻生活的内容就十分丰富,侗族以歌名世,歌舞既是侗族欢快的娱乐活动,更是男女青年表达爱恋和求偶的绝佳媒介,这在侗画中也时有表现。侗族青年男女的婚恋除约定俗成的古风外,更多还结合有歌舞的欢乐场景,从恋爱结婚的到成家后的相夫教子等内容都与歌舞结合在一起,重点表现结婚的一系列重要仪式,如提亲、迎亲、送亲、新婚闹洞房的欢快场面,它是对侗族男女爱情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侗族文化习俗的真实反映。侗族有着丰富多样的节日,因此侗画有很多表现节日习俗的内容出现,主要有“春节”、“三月三”、“花炮节”、“侗年”、“斗牛节”、“吃新节”等。这些习俗和节日就成为侗族绘画作品的盛大场面,在表现形式上既有宏大的抽象场景,也有吹芦笙,男女对唱大歌、写实的斗牛活动等具象的展示,画面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体现出侗族画师精湛
2019年杨媛郭笑天侗画———原生诗意的简朴呈示第4期
的画作技法和把控宏大画面的调控能力。
(三)侗画是侗族民间文化和文学的审美载体“在任何一个没有文字或文字不发达的民族或社区中,艺术往往是其传递信息、表达文化和认知世界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他们最重要的文化
符号体系。”[4]
很多少数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都因为没有创制自己的文字,所以很多艺术形式只能以口耳相传的形式进行传承。侗族也不例外,侗族的民间文化和文学的题材就是通过口传的形式世代相传的,侗族民间文学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广泛,民族来源、迁徙之艰、社会历史、文化生活等都有所展示。例如黎平高增侗寨鼓楼中有一幅标题为《天鹅山》的画作最具代表性,它详细地描绘了高增侗族的历史渊源和迁徙途径。画作以浪漫夸张又不乏写实的手法再现了侗族祖先不断迁徙的艰难岁月,旁以汉文进行解释:“高增之族福建归,江西吉安洪水灾,扶老携幼逃山界,无处安生行找宿,赴至天鹅山脚下,八宝吉地落安居”。这在很大程度上模仿了汉族世界的题画诗的手法。
(四)侗画是侗族民俗娱乐形式的画面展示侗族人民勤劳善良,多才多艺,侗族的艺术形式多种样,艺术是侗族人民劳作之余的精神展示,他们用丰富的文娱活动来点缀劳作之烦,以侗族大歌来展示自己能歌善舞的民族特性,因此在绘画作品中反映唱响大歌的盛大场面就十分普遍,有群体性的大歌展演,也有花前月下的男女对唱等不同的形式。如黔东南小黄侗寨鼓楼中的一幅嘉宾在鼓楼唱大歌》的画作,以色彩艳丽的笔法勾勒出鼓楼大厅中央熊熊燃烧的篝火两旁排坐的青年男女之间纵情歌唱的欢快场景,上方画有寨老作为裁判,动作各异,表情丰富。鼓楼大门两旁画有大批聚集在侧为其喝彩鼓掌的观众,画面十分富有动感,妙趣横生,真实地反应了侗族青年大歌对唱时的鲜活场景。
此外,只要有重大的民族节日、宗教祭祀活动等,侗族村寨都会热热闹闹的举行一些别开生面的竞技游艺活动。这些活动很自然就成为侗族绘画的日常题材,其中尤以斗牛活动场面最为壮观,斗牛是侗族最喜爱的娱乐形式,在贵州黔东南榕江、黎平、从江等地最为盛行,斗牛盛会是复合型的娱乐场面,具有全民参与的狂欢性质,斗牛场景一般还伴以芦笙歌舞等表演形式,以提升场面的
欢乐气氛,也可以填补斗牛间隙的时间空白。斗牛
场面热闹非凡,在侗族的民间绘画中所占比例最大,而侗画对这一类题材的表现也最为成熟,画作充满写实性和灵动性。在侗乡,无论是鼓楼内部、风雨廊桥,还是村寨的其他地方、或是一般侗人的私人空间里,只要能满足绘画的要求,一般都能看见表现斗牛场景的画作。斗牛场景的画作也最受画师青睐,它是力量美的展示,也是侗族人民农耕文化的表现形式。除斗牛外,侗族绘画中还不时出现端午节的赛龙舟、平时的踢毽子、斗鸡等不同的民俗活动场景。侗族人民通过这些民族活动,一是展示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能使民族文化和习俗世代相传;二是教化人们要尊重自然、尊重祖先、尊重生命,寄托着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彰显了侗族人民对人性本真的追求及守护意识。
二、侗画的艺术特色
与汉文化地区技法成熟高雅的水墨山水画和西方写实厚重的油画相比,侗画的技法相对简单,画面写实,色彩明丽,有着自己独到的艺术特色。
(一)侗画的绘制及其技艺
侗画所选用的材料就产于村寨周围,就地取材,制作绘画的工具也较为简单,传统侗画的颜料比较常见和廉价,多用粉质颜料作画,现当代以来也有使用油画颜料进行画作的,绘画工具是使用普通的毛笔和画笔,主要在建筑物的房檐和室内周边木板或者墙体上进行绘制,绘前先用熟石灰找平凹凸不平之处,反复打磨使其平整细腻光滑,也就将颜色统一成白色的风格,然后再进行绘制,便于凸显颜料的色差。在绘画技法上与其他地区和民族传统壁画的制作过程类似,有的先白描勾勒轮廓,再进行色块的填涂,有的则涂抹色彩直接塑造形象,最后在画面的四周根据风格和画作的题材需要添加一些传统纹路进行装饰,以增强画面的立体感和装饰性。侗画中的画像的处理技术以平面技法为主,缺少光影效果以及相应的交叉变化,很少使用透视法,画面缺少立体性。(二)独具侗族审美特色的人物形象造型
侗画的创作主题和材料大都源自侗族的文化传承、生活环境及人际关系、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可以当做侗族人民的历史传承载体,其和侗歌一起构成民族文化传承的活化石,题材主要是侗族人民对生产生活的感受与认知,因而在画作的
·15·
《2019年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第4期
人物形象塑造上被侗族画师们融入自然的因素,同时也灌注进了侗族人民世代形成的朴素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侗画画风比较偏向写实,很多人物形象缺少变化,只是以客观物像的形式讲述客观的世界,绘制时的造型手法也比较简洁,较少繁芜的细节描写。侗画在表现现实生活题材时,比较重视画面的叙述功能,并注意和环境氛围相互协调一致,造型语言朴实简单,较少技巧性的雕饰。这也说明侗画源自民间艺人对生活的感受和概括。侗族画师们缺少专业的绘画理论学习,因而在作画时很少应用现代绘画理论的技法来画,因此画作中的立体感和光影变化等绘画技法比较少见。侗族画作品中最有表现力的是讲述民间神话传说的画作,这一类画作能充分发挥画师的艺术想象力,画风大胆夸张,能有效突破人们的日常生活限制,可以实现较为明显的艺术想象力。如侗族人民间英雄吴国相的题材,在画作中得到的表现最多,侗族经典的吴国相开荒图,画面中为了突出吴国相超人力量,他的人象几乎占据了画面的一半,只在其他地方描绘一些自然环境以及跟在他后面其他拓荒者形象,以凸显出主要人物形象的高大。
(三)充满侗族民族历史文化色彩的构图模式侗画的画面构图模并不复杂,主要以“自由式”、“对称式”两种类型为主。前者用于表现侗民族的神话传说及其日常生活题材,主要根据侗族生产生活的实际状况进行绘制,体式搭配相对自由;后者则常常用来表现竞技场景和歌舞比赛的盛况,场面比较宏大。如表现“对歌”的场景时,由于对歌时歌队是以队列的形式出场的,而歌队之间又各有自己的助威群体,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形式上的对称。在鼓楼和风雨桥这些木质建筑的展开侧面,比如楼内四周以及天顶等,都绘制着大量反映侗族民俗文化的画作,既起到装饰效果,又能当做独立的艺术作品来进行赏析。在各村寨的鼓楼第一层的正面或中央,大都雕画有“二龙抢宝”、鱼虾游戏”等具有浓厚民族象征意味的图案,顶层的瓦脊上则塑着“五龙飞天”等复杂的造型。上下蹁跹的五条龙有着紫气东来、腾云驾雾的动感,在每一层的檐角均有熊、虎、狮、豹等猛兽以及各种飞禽的形象。而在每一层横着的檐板上,则绘制了很多侗族社会耳熟能详的故事传说和人物形象,也绘有重要节日里的欢快场景和祭祀场面的·16·
庄严肃穆,有借鉴自其他兄弟民族的题材。
侗画在具体的绘画形式上有单幅和多幅形式,情感表达较为主观,画面构成讲究主体想象,视角多变,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在同一平面上表达不同的时空概念,从不同的角度描绘物象。如绘制两个或以上不同房间的境况时,可以画出一扇门、一面墙或是一根立柱的形式给予表达即可,而不用过分写实,之后再分别描绘故事的情境等内容。如画婚姻嫁娶等情节,女方为难男方,要求以对歌等待新娘出阁的情景等,既能将空间进行隔离和区分,有能使整个画面连成一个整体。这些画作的形象均是民间艺人运用世代相传的表现手法进行制作的,渗透着侗族民众的民族情结和审美理念。
(四)大胆夸张的色彩特征一般来说,侗画在制作颜色的选用上主要以自然界的色彩为主,色调以绿色、蓝色、白色、褐色等为主要颜料进行画制,色彩比较光鲜亮丽,很少运用灰色、黑色等比较暗淡的色调。侗画颜色的搭配主要源自于侗族人民对生活和自然色彩的观感和理解,着色大胆而自然,很少受色彩搭配规律的限制和影响,色彩组合单纯自然,但却能表现出强烈的视觉效果,具有十分显著的民族特色和民俗色彩。画作色差和颜色的转换主要依据自然界和侗族审美习惯进行处理和表现,一般都以简洁大方的统一色彩为主,很少进行颜色之间的调和搭配,画师根据描述对象的外在形态和自己的主观想象运用色彩,色调类似的物像以色彩反差较大的颜色进行勾线以之进行区分。
在具体的画面中,用来装饰四周的纹样色彩比较艳丽,主要以红色、蓝色、绿色、白色等强色为主,在凸显色差的基础上又富于装饰效果。侗画的绘制技法以平涂最为常见,比较成熟,也相对容易掌握,在层次的表现上有时也给予深浅的变化和处理,整个侗画的色彩特征是以单纯表达丰富,以简洁突出个性。譬如,榕江县高增侗寨的风雨廊桥所绘制的一幅名为《收谷》的画作,画中人物形象穿着秋装,以表示时令季节的变化,老年人着深褐色衣衫,年轻妇女身着白色上衣,搭配褐色围裙,以表现年龄和性别的不同,蔚蓝色的天空中悬挂着橙色的太阳,普照着大地。人物形象以蓝色天空为远景,地面的橙黄色和天空的蓝色有机统一,处
“2019年杨媛郭笑天侗画———原生诗意的简朴呈示第4期
理手法上显示出画师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整个
画作的颜色主要以蓝色、白色、褐色为主,在大面积的蓝色中以白色、褐色等色彩进行点缀,形成较为强烈的色彩反差,给欣赏者带来强烈的视角冲击。可以说,侗画在色彩搭配和处理上既尊重客观现实,又能充分发挥主观想象,足以见出侗画在色彩的处理和搭配上既有画师们主观想象和夸张,又有源自于现实生活和社会的真实境况,但侗画总体上以自然色彩的描绘偏多,主观配制的色彩较少,具有浓郁的民间艺术特色和淳朴画风。
此外,侗族人民的风雨桥建筑形式最为美观,设计也最为复杂。侗族风雨桥建筑由下、中、上三个部分构成。最上部是桥面的廊亭,采用榫卯结合的梁柱形式进行勾连,在木柱之间设有座凳和防护栏杆,栏外挑出风雨檐以遮蔽风雨冲击,檐面以青色小瓦进行铺贴。屋脊做成白色,翼角高高翘起,并以套兽点缀其中,主要有狮子、老虎、凤凰、猴子、兔、蛇、虫、各种鸟等动物雕塑。廊桥内屋檐围边和挡板绘制着种类繁多的画面,这些有画面的檐板不但能增强廊桥的整体美感,又能保护桥面和起到支撑廊亭的作用。在一、二层屋檐之间和桥楼翼角、楼与楼间和桥亭屋脊等位置有“双龙戏珠”、“倒立鳖鱼”、“双风朝阳”等风格各异的泥塑或木雕进行点缀,中楼的木柱上绘有青龙等形象,楼壁主要绘着侗族妇女纺纱、织布、刺绣等手工艺术画面,以及踩歌堂、斗牛和历史人物等不同类型的图画;天花板上则主要有龙凤、白鹤、犀牛等动物的彩绘,而绘画装饰的纹路以鱼纹、三角纹、菱形纹居多,而这些纹样都是以鱼图案为样板,也和其他艺术形式中的鱼图腾纹样类似,是侗族依山傍水的生活习性的艺术再现。侗画中的水波纹、旋涡纹是与侗族水崇拜有关;螺旋纹、龙纹则与龙、蛇崇拜有关;圆圈纹与太阳崇拜有关系,云雷纹与其天崇拜和雷崇拜有关,齿形纹则与山崇拜有关等等。风雨桥上的绘画内容与鼓楼上所描绘的内容又有不同,主要绘制一些生产场面和、年轻人的歌舞会等娱乐场景,在绘画风格虽不乏夸饰之法,却也符合侗人的生活常理和风俗习性,在颜料的调试上充满大胆的想象,从而使廊桥显五彩缤纷,富丽堂皇,成为侗族艺术的综合展示台,人们在劳作之余,可在廊桥的条凳上休憩养神,并欣赏自己民族的生产和生活画面,它成为侗族人民教育后
代,保存自己民族习俗的最好场所,具有复合式的
多重功能。
总之,由于侗族世代聚居在山峦起伏、河流众多、山川秀丽、风景优美、民风淳朴的贵州大山深处,长期形成的生存生产经验、独特的民族性格、特殊的人文环境、风土人情、文化民俗等元素直接影响了其绘画的内容和形式,使得侗族民间绘画的显得与众不同而别有一番风味。侗画画面自然和谐,语言质朴可亲,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风味,构图大胆、造型夸张、色彩艳丽。侗画的人物造型、题材构图等都有浓郁的民族性,绘画的题材大都来源于侗族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的生产生活,并以表现他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为主。侗画的创作群体大都是农民,特殊的身份使他们能创作出具有独特审美风格的绘画作品,他们“按照事物自身的规律任其发展并加以表现,而不去施以强制性的人工力量,主张以顺应天性,保留其自然、纯真
之美”[5]
。侗画忠实于人们对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感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侗族世相传文化符码寓于其中,在欣赏侗画的同时,也能间接认知侗族的社会历史和民间文化。侗画是侗族借用颜色和图像,感知生活,集庄严性、娱乐性、教化性、艺术性为一身,是原生诗意的简朴呈示,是侗族综合性民间文化艺术的最好展现。
参考文献:
[1]易嘉勋,邱萍.西南民族绘画创作研究——
—西南少数民族题材的绘画创作探索[J].美术大观,2011(12).
[2]丹纳.傅雷译.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32.
[3]常存文.从民族风情到民族精神[N].文艺报,2007—12—11.
[4]方李莉.艺术人类学研究的沿革与本土价值[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5]王琴.现代产品设计中的现代文化论[D].武汉理工大学,2005:36.
责任编辑:姚朝进
·17·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