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组织课堂有效对话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对话
我们阅读一篇课文,其实质就是组织学生与文本对话, __使这场对话生动、深刻,兴味盎然,有所斩获,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颇费思量的事。一篇课文,所包含的内容是极其庞杂的,教者可以发挥的训练点也是很多的,但必须具备一双智慧之“眼”,发掘文本之眼,艺术地处理教学文本,有机地整合教学资源,才能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一、在文本含蓄处组织对话
课文中有许多语句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必须进行仔细品味、反复揣摩才能充分理解其中的丰富内涵,抓住这些语句组织对话,能够丰富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并能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例如,《老师,您好!》(苏教版第七册第1课)是一篇包含深情的赞美老师的诗文,文中有许多语句优美生动、含义深刻,值得好好鉴赏。在教学“笔尖飞舞,那是春蚕悄悄地编织理想的丝线;笑语盈盈,那是甘露轻轻地洒向茁壮地新苗。”一句时,我先让学生理解“春蚕”“丝线”“甘露”“新苗”分别比喻什么,然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至此,教学似乎可以告一段落了,但我总觉得意犹未尽,学生似乎还未理解诗句的全部内涵,于是我让学生展开了这样的想象:读了诗句,你的眼前呈现出怎样的画面?思考片刻后,学生小手如林;“我仿佛看见老师在不知疲倦地批改作业。“我仿佛看见老师在黑板上端端正正地写字。”“我仿佛看见老师在认真听课、记笔记。”“我仿佛看见老师在我们出考卷。”我们班同学的作文获奖了,“老师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后进生成绩进步了,老师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此时文字已化成形象可感的画面,学生读
起来就更有真情实感了,诗味也更浓了。
二、在文本空白处组织对话
课文中有的语句简洁、概括,有很大的想象空间,教师在此处组织对话,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荡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像。例如,《虎门销烟》(苏教版第七册第7课)有一段描写百姓观看虎门销烟时热烈欢呼的场景:“看到害人的鸦片被销毁了,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激动得跳哇,叫哇,欢呼声响彻虎门上空。”教学时我这样设问:老百姓是怎样欢呼的?你能说得更具体些吗?(提示:可以想象他们的动作、神态语言)此时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个性话语脱口而出:“林则徐,你真了不起,你为咱中国人出了一口气!”“林大人,你真是一个敢作敢为的大英雄!”“有的攥着拳头高喊‘这些丧尽天良的大坏蛋,真是老天有眼,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啊!”“‘有的把嗓子喊哑了,把手拍疼了……”学生们仿佛也来到了销烟现场,与百姓同声欢呼。
三、在文本矛盾处组织对话
课文中有许多内容看起来似乎很矛盾,但只有正确理解这些矛盾才能深刻理解课文。
从课文的矛盾入手,引导学生展开思辨,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苏教版第12册第14课)一文中,爱大黑骡子和杀大黑骡子就是一对矛盾,既然彭德怀那么爱大黑骡子为什么又要杀它呢?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杀大黑骡子是出于无奈,是为了挽救战士的生命,彭德怀爱大黑骡子但更爱战士,同时也明白了“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的道理。当然,学生之间由于理解的角度、层次各不相同,一定会有思想的碰撞,言语的交锋,甚至会有错误的理解(如有同学会认为彭德怀太残忍),但正是这些争论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真理也越辨越明。
四、在文本揭示文章的中心处组织对话
课文的中心即主旨,抓住中心组织对话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例如《小草和大树》(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一文中“她的生命艰辛而又壮丽,像一朵傲放于风沙中的仙人掌花”一句形象而又概括地突出了夏洛蒂,勃朗特不屈的精神和在恶劣环境中茁壮成长的顽强生命力。那么这朵“仙人掌花”是在怎样的“风沙中”傲放的,围绕这个问题阅读课文并组织对话,就能抓住课文的要点和主旨,达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
总之,教师要练就一双慧眼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非一朝一夕的功夫。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增厚文化积淀,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搜集相关资料,提高自身解读文本的能力;必须切实了解学情,根据学生的需要设计教学方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驾驭课堂的能手,我们的课堂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
( 刘新)
内容仅供参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