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西方主流经济理论演变与国际经济危机

来源:东饰资讯网
西方主流经济理论演变与国际经济危机 ——基于国家干预主义与经济自由主义视角

摘要:西方经济理论的发展历程,既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变迁历程的客观反映,也是经济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主义的论战史。经济理论和政策产生于特定历史环境,并随着客观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作为调节市场经济运行的两种手段,政府和市场的作用是相互补充的,绝对的自由放任或政府干预都是不可取的,否则必将导致经济危机。

关键词: 经济自由主义; 国家干预主义;经济危机

一、新自由主义的由来和演变

所谓新自由主义,是指当代西方经济学中那个以宣扬经济自由主义为特征的思潮。经济自由主义原本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代的一种经济思潮。在18 世纪和19 世纪初,这个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主要代表的思潮对内主张自由放任,对外主张自由贸易,而反对国家的干预和保护。新自由主义则是在这种古典自由主义思潮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但只是到20 世纪70、80 年代,当西方经济发生了“滞胀”,而当时占主流地位的凯恩斯主义又应对乏力时,它才打着反对国家干预的旗号,以“对凯恩斯革命的反革命”而广泛流行起来。

需要指出的是,西方经济学中的这种新自由主义思潮,与西方政治学、特别是英国政治学中的新自由主义思潮,是有区别的。在19 世纪70 年代,当英国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时,资产阶级为应对工人阶级有组织的挑战,既需要进一步强化国家机器, 又要作出妥协让步,采取改良措施,推行社会福利,以避免剧烈的社会动荡。这时,英国学者适首先提出了既要坚持英国自由主义传统,又要实施国家干预,充分发挥国家作用的新自由主义理论。这种新自由主义主张扩大国家的干预作用,认为国家要为个人自由的发展扫除障碍,创造更多更好的有利条件,同时又强调公民的社会义务,要求个人维护国家。

二、国家干预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政策主张: 凯恩斯革命

在20 世纪30 年代大萧条之前,主流经济学是以马歇尔、庇古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在将哲学基础由具有神学色彩的“看不见的手”理论

假说替换为福利经济学两大定律的同时,汲取了边际学派的数理分析方法,使得经济自由主义向着工具理性主义发展。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价格理论与就业理论。前者主要研究在完全竞争假设前提下,家庭和厂商如何在价格机制作用下实现资源的均衡配置; 后者主要探讨在完全竞争假设前提下,劳动力市场如何在价格机制作用下实现充分就业。工资、价格和利率的完全弹性假设与萨伊定律结合在一起,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构建了一个理想的均衡模式。总之,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总是能够通过市场机制的自行调节,实现充分就业均衡状态,从而不可能发生普遍性的生产过剩危机,也不需要政府干预经济运行。

20 世纪30 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大萧条给了经济自由主义致命一击,市场万能的“斯密神话”破灭。面对大萧条,新古典经济学既在理论上难以解释,又提不出有效的应对机制。经济形势的变化使得新古典经济学逐渐失去了支配地位,经济自由主义政策被搁置一旁。经济理论和政策转向各种形式的国家干预主义。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正是在批判新古典经济学中建立起来的。

凯恩斯指出,“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条件只适用于特殊情况,而不适用于一般情况,它所假设的情况只是所有可能的均衡状态中有限的一点”。具体而言,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内核萨伊定律成立的前提不满足,完全竞争和价格完全弹性假定在现实中也不成立。凯恩斯进一步指出,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边际资本效率递减规律和流动偏好规律三大经济规律的作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不可能自行达到充分就业状态。由于有效需求不足,扩大政府职能、对经济实施干预是必要和有效的。在凯恩斯那里,政府经济职能的限度通过政府收支而延伸至生产投资和消费领域,干预力度也明显增强。

三、两种主义与经济危机

二战后,欧美国家相继步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凯恩斯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下,多数国家出现了长时间的繁荣景象。但是,凯恩斯倡导的国家干预主义经济政策的负面效应也开始显现,常年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使得美国政府军费和社会福利开支不断扩大,政府采用征收铸币税的方式为财政赤字融资,造成了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与此同时,随着战后物质资本更新的逐步到位,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明显减少,投资的边际收益率也开始大幅下降,生产停滞和失业率上升的势头开始显现。20世纪70 年代,在石油危机冲击下,美国出现了前所未有

的“滞胀”局面,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失效。凯恩斯经济学在应对失业时,主张实行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在应对通货膨胀时,主张实行紧缩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面对滞胀问题,凯恩斯经济学显得束手无策。凯恩斯经济学遭遇到大萧条时期古典经济学同样的冷遇,在当时的经济理论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一些学派仍然坚持国家干预主义理念,但主张对凯恩斯经济学进行修正,或进行不同视角的解读。这其中包括以罗宾逊夫人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以美国经济学家克洛沃和瑞典经济学家霍福德为代表的新凯恩斯学派和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虽然同样是对凯恩斯思想的延续,但是各学派之间的经济思想却是大相径庭。新剑桥学派认为市场机制是一个效率极差的调节工具,造成资本主义社会的症结在于收入分配的失调,主张政府通过合理的财政政策对经济实施干预。新凯恩斯学派则强调从非均衡的角度重新理解市场的作用,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对市场非均衡的部分予以补充。他们笃信市场的作用,认为政府的干预应“相机而动”,经济运行正常时政府不应干预,经济出现危机时政府通过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予以干预。

另一些是与国家干预主义相抗衡的新自由主义,包括以哈耶克为代表的奥地利学派,以弗里德曼为主要代表的货币学派,以卢卡斯、萨金特为代表的理想预期学派,以拉弗等为代表的供给学派,以布坎南、图洛克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和以科斯、威廉姆森为代表的新制度学派。哈耶克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本身有一种自行趋于稳定的机能,通货膨胀和失业都是政府控制货币发行权来干预经济的结果,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是多余的。要医治滞涨,只需国家放弃货币发行权,恢复自由银行制度。他竭力维护传统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反对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理念。弗里德曼指出,“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政策导致失业与通货膨胀的相互强化,固定规则货币政策才是经济稳定的关键”。现代货币主义对凯恩斯经济学的批判在20 世纪70、80 年代被理性预期学派推向深入。卢卡斯以理性预期概念替代凯恩斯经济学提出的适应性预期概念,指出经济主体是理性的,政策变化的社会影响会比凯恩斯经济学预测的影响小得多。由于公众会预料到政府政策的后果,现代货币学派强调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同样没有实际效力。

供给学派是20 世纪80 年代推动新自由主义的另一个重要学派。供给学派认为,美国经济中滞胀问题是长期实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需求管理政策的必然

结果。长期片面实行扩张需求面的经济政策打破了供求平衡,在抬高物价的同时,造成了经济萧条。只有通过增加供给,恢复总供求的均衡,才能走出困境。公共选择理论对政府如何组织、构成和运转展开经济学分析,证实了“政府失灵”的存在,认为“市场失灵”并不能成为政府干预经济的理由。新制度经济学派虽然尊崇了新古典的研究传统,但是通过分析交易费用和产权结构,指出选择市场还是选择政府取决于何种制度安排更有效率。

20 世纪70、80 年代以来出现的各种经济自由主义思潮,以“凯恩斯革命的反革命”自居,是在国家干预主义失灵,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虽然它们在政府经济稳定政策效果上意见不一,但都推崇市场经济模式,呼吁全面自由化、绝对市场化和完全私有化。一些新自由主义学派的政策主张被执政者采纳,如供给学派得到了美国里根总统的认同,弗里德曼的政策建议成为了英国撒切尔夫人的执政纲领。两国政府为医治滞胀问题实施的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国有企业私有化等经济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自“撒切尔新政”实施以来,英国经济增长率始终稳定在3% 的水平。“里根革命”不仅带动美国GDP 增长率在1984年达到6. 8%的高位,而且也将通货膨胀率从1980年的18%降低到1987 年的3%。

五、结论和启示

经济危机史,既是西方经济学变迁的历史,也是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斗争的历史。1929—1933 年大萧条时期,新古典经济学遭遇信任危机,国家干预主义取代了经济自由主义的支配地位。1973—1975 年滞涨时期,凯恩斯经济学遭遇信任危机,国家干预主义让位于新自由主义。2008—2011年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证实,经济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主义都不是绝对正确的。纵观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的历次论争,我们得到如下启示:

第一,评判经济政策的合理性,需要置于特定的时代背景,需要结合国家政治的需要。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国家干预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都曾被执政者奉为国策。在同一时期,同为资本主义的不同国家也可能制定对立的经济政策。我们看待新自由主义,不能只看到它作为欧美国家瓦解社会主义阵营和对发展中国家推行新殖民主义的意识形态工具的政治目的,不能因为它曾误导一些国家的经济实践,就否定了其对发展市场经济的重要指导意义。

第 二,完全的自由放任或政府干预都是不可取的,作为市场经济运行的“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市场与政府是相辅相成的,科学合理划分市场和政府的边界是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前提。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金融衍生品日益复杂,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程度不断加深,这就对政府提出了更高的监管要求。当前我国金融市场尚不健全、监管机制也不健全,如何在确保经济效率的前提下实施有效监管,是政府面临的一大课题。

参考文献:

1、胡代光. 西方经济学说演变及影响[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2、刘迎秋. 国际金融危机与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反思[J].经济研究, 2009,( 2). 3、王志伟. 经济全球化下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J].福建论坛, 2004,( 2). 4、李慎明.从国际金融危机看新自由主义的危害[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4).

5、王志伟.现代西方经济学流派[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