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艺术特点的论述

来源:东饰资讯网
神州民俗2013@zgg216 ̄ 艺术研究 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 的论述 艺术特点 孙高莉 (佛山市文化馆广东佛山 528000) [摘要]西欧传统声乐唱法作为独立的声乐体系,对世界声乐艺术的发展起到了 重要的作用。西欧传统声乐唱法传进我国,经过长期学习、实践、摸索形成了今天的 “关声唱法”。 “民族唱法” “与“关声唱法”相对而言,既有共性,也有其特有的个性 它是经过长期实践而建立起来的一种以中国文化为背景,以民族语言为基础,以科学发声 为原理,并代表着民族气质、民族个性以及广大人民的欣赏习惯、审美标准的中国式歌唱艺 术。欧关传的流行唱法,在我国被称为“通俗唱法”。 “通俗唱法”不像“美声唱法”和 “民族唱法”那样稳定和规范,通俗易懂、随心而发。三种唱法只是统称,每一种唱法又包 含着多种不同种类。文章就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从产生渊源、发声特点进行了阐述和 比较。 [关键词]美声唱法 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及特点 ‘、美声喝法及其特点 “Bel cantoo”意火利语的原意是“美妙的歌唱”应译作“美声歌唱”,也可泽作“美唱”或“美 歌”。现在我们俗称的“美声唱法”这个名称应是借鉴这样的翻译产牛的,它产牛于意大利,最早出现于l6 1廿=纪末意大利的弗洛伦萨。早期的意大利唱法是被称为“巾性”人(即阉人)歌唱方法。“中性”歌者是17 至18世纪意大利歌剧舞台的主要力量之…。当时没有女人登台演唱,女角由男人扮演,使用“假声”和较好 的头腔共鸣歌唱。为后来意大利典型的“荚声学派”奠定了重要基础。到了19世纪,歌剧舞台f_}'{现了女角, 由于男女角色的分工,产生了较自然的男声与女声歌唱的区别。这‘时期在继承传统喝法长处的基础 有了 新的发展,即注重歌唱技巧,又注重戏剧性和浪漫性情感的表现,强调歌声的纯净、连贯、 I鸣和很好的呼 吸支持,使歌声不仪华丽,而且富有表现力。进入20世纪后,“美声学派”更加蓬勃发展,经过歌唱家们在 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和总结,使这种唱法更加科学和完善。 我国的“荚声唱法”已有9O余年的历史,它源于部分在海外留学的艺术家 到祖国,尝试用欧洲传统 一41— 声乐方法演唱中国歌曲。杰出的代表有老一辈的歌唱家、声乐教育家、留学于美国米歇根大学音乐系的应尚 能;取得哈佛大学艺术学士学位、中国现代第‘位专业声乐教育家、第一一位合唱女指挥家、第…一位女作曲家 周淑安:早期被声乐界誉为“四大女高音歌唱家”之…一的黄友葵;响誉海内外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被欧洲 人士盛誉为“中国之莺”的周小燕等。他们的演唱丰富了我国声乐种类,使群众的欣赏丽更宽了,并拥有了 大批忠实的听众。多年来,我国自己培养了以郭淑珍、温可铮、施鸿鄂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歌唱家,他们的演 唱成就卓著,为“美声唱法”的民族化做出了重大贡献。我国年轻一代的歌唱家胡晓平、张建一、詹曼华、 傅海静、梁宁、迪里拜尔、范竞马、顾欣以及更年轻一代的廖吕永、吴碧霞等歌唱家更是在世界各种声乐比 赛中频频获奖,引起了世界对我国声乐力量的瞩目。国外评沦称“中国有世界上第…一流的声乐教师,所以,能 一培养出世界一流的歌唱家”。 近一个世纪以来,“美声唱法”从水土不服,再到能够得到群众的认可,确实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学习和 摸索,中国的艺术家们在保持我国民族声乐原有的风格的基础上大胆的吸收了“意大利唱法”中呼吸、共 鸣、发声等多方面特点,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声唱法”。“美声唱法”强调呼吸的重要性,长久以来 不断整理完善了一套呼吸训练的方法,认为呼吸是声音的根本动力,要求气息要深,且横膈膜联合作用。目 前为止我们国家推行的“美声唱法”呼吸法足腹式方法为主导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其风格和特点足:音色 优美,富于变化;声部区分严格,重视声区的和谐统‘;发声方法科学,音色町塑性大;气声・致,音与音 之间连接平滑匀净,花腔装饰乐句流利灵活;善于调节和运用共鸣,音域宽广。男女唱法一样,只是声部不 一样,高低不一样。美声唱法区别于其他唱法的的最丰要的特点是美声唱法是混合声区唱法。 二、民族唱法及其特点 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语言和音乐。“民族唱法”深受, 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 优秀的“民族唱泫”歌手受到了“粉丝”们的追捧。“民族唱法”应该说存在于各地方戏曲唱法之中。尤其 早期的民族声乐艺术中,戏曲占有重要的位置。我困早期的民族音乐发展,大概从五…卜年代初开始算起,活 跃在抗战时期的解放区的声乐工作者,有很多是戏曲演员转做民歌手的,在演唱中带有鲜明的戏曲唱法,并 把戏曲中的“唱、念、做、打”的基本功用在了民族歌曲的表演中。我国最早的民歌基本上是运用民间大嗓 演唱,这种自然、淳朴的演唱方法与地方语言结合紧密,具有很强的地域风格,甲.期“民族唱法”普遍带有 说唱性,声音音质明亮,声音位置靠前。以王昆、郭兰英等为代表的老 辈歌唱家,演唱风格极具鲜明的戏 曲性、地区性和民族性一 世纪40年代的《兄妹开荒》《白毛女》就是“民族唱法”的雏型。此唱法在50年 代中期出现在中国的音乐舞台上。同一时期的作曲家喜欢挖掘各地方戏曲的特色,在歌曲中运用人量的戏【{}l 元素,成为推动我国氏族声乐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备歌、曲、剧种中有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义渗透在我们的民歌中,所以形成了我困的“民族唱 法”。“民族唱法”J力来有以字行腔、 正腔圆、字清腔纯、腔随字转等要求。这说明了宁在“民族唱法” 中的主导地位和重要性,这也足民族唱法的主要特点之 。“民族唱法”鲜叫的特点在于它有丰富的地方色 彩和浓郁的方言韵味,而有些技巧的独特和别致在世上界声乐艺术中也是少有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存不断满 足群众审美需求的州时形成了不同种类的“民族唱法”。 (1)学院派民族唱法 音乐学院声乐课程多采用“美声 法”训练为主导,注重声区的统一,音域宽广,真假声结合等特点, 咬 清晰,发卢圆润通畅,声音明亮,位置靠前,演唱亲切臼然。在演唱巾 再使用过多的真声、自声。大 胆使用“美声唱法”巾充分发挥各腔体的共鸣作用,追求高位置唱法,使用深呼吸、横膈膜支持的气息训 练,男女卢部均采用混卢唱法。结合“荚卢唱法”的训练扩展了音域;加强了声音的可塑性;可以自如地演 唱民族歌剧的人段唱腔。多年来,我们的民族声乐艺术在学习借鉴,继往丌来的道路上可以说前进了一火 步。但是近年来也随之发现了一些问题,那就是由于歌手在学习和演唱中越来越少使用各地方特色的语占及 腔,考核的标准义无外乎 正腕圆、高位置 法等,使“学院派民族唱法”歌于少了很多 族的特色,一 度给人造成千人一任Ⅱ,干人一腔的感觉。 (2)新民歌唱法 一42— 为了寻求突破“学院派”的统一性,八十年代, “新民歌唱法”悄然在中国大地兴起。它继承了美声、 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特点与精华,即融进民族特点又借鉴了西洋唱法的科学理论和发声方法,更多的使用 了气声发声的方法,更加接近通俗唱法,发声稍潜,感觉更加亲切,听起来自然轻松。最早尝试这种唱法的 歌唱家应首推李谷一,她的演唱像一股清风席卷中国,代表作《乡恋》风靡大江南北,唱法曾经备受争议, 现在看来,歌手就是要勇于探索、创新,才能唱出自己的风格。“新民歌唱法”前期歌唱家代表有朱逢博、 郑绪岚等。近些年有一大批民族歌手选择了新民歌演唱的方法。如演唱《为了谁》的祖海、 《纤夫的爱》于 文华等。他们具有较好的自然声音素质和发声方法,在行腔上带有明显的韵味特点,追求一种贴近时代节奏 的轻松活泼的表现风格,以唱情为主,以情带声,用真情实感去感染人、吸引人。它是民族歌唱法的一利,革新 倾向和发展趋势,也将成为民族唱法的又一大主干力量。这种唱法被称为具有通俗成分的“新民歌唱法”。 三、通俗唱法及其特点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作曲家黎锦晖先生创作了一大批流行歌曲,尽管部分歌曲的内容或格调颇 具争议,但他无疑为我国“通俗唱法”和“通俗歌曲”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八十年代港台通俗歌曲随着 的改革春风吹遍大江南北,为我国“通俗唱法”的发展注入了清新的气息。86年第二届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 设置了通俗组,至此, “通俗唱法”与“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同登大雅之堂。 “通俗唱法”遵循声乐艺术的基本原则,但是不像“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那样稳定和规范, 声音和吐字靠前,有一定的吟唱效果,演唱风格亲切,比较接近生活,容易被广大群众所接受。通俗歌手具 有有特色的嗓音条件很重要,演唱或轻声或粗声、或柔或嘶哑,或假声或大嗓喊声。主要根据作晶的本身和 歌手的自身声音条件而定。在演唱技巧上注意语言音律和装饰性技法,讲究真情实感、富于节奏感。“通俗 唱法”在表现形式上符合现代潮流气息,有的采用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他4'f]- ̄T以到舞台的各个部位去表演, 有的只有一 把木吉他,安静的歌唱,他们町以借助许多非音乐因素——扑朔迷离的灯光,变幻无穷的色彩,以 及各种服饰、化妆手段等来达到他们所需要的舞台效果。很讲究话筒与音响的使用和控制。注重与观众的情 感交流,尽量避免把观众和演员隔开的“舞台感”,讲究和观众的互动效果。我国目前“通俗唱法”基本现 状有两大组成部分。 (1)偶像派通俗唱法 我国偶像派“通俗唱法”歌手多借鉴流行乐坛的四种唱法:港台风格(以邓丽君为代表,亦包括台湾校同 歌曲)、日韩风格(香港歌星大多直接模仿日本歌星的唱法,也有的用粤语填日本歌)、欧美风格(美国黑人歌 星及乡村歌手)、劲歌风格等。 这部分歌手商业化包装较浓,很多是靠模仿为丰自学成才的业余歌手。很多 文化公司急功近利,只注重外在形象包装,拔苗助长,不重视唱法本身的科学性。这些歌手要想在艺术的道 路上走的更好、更远,必需改变纯模仿或盲目用嗓的习惯,从感性的用嗓方式转变为理性的用嗓方式,科学 借鉴“荚卢唱法”和“民族唱法”的气息运用和横膈膜支持等演唱技巧,有了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完成真假声 转换,高音华彩部分、跳跃技巧,连续跨越八度音区的声音展现。如果不具备相当纯熟的演唱方法,根本无 法完成有 定难度的作品。 (2)实力派通俗唱法 很多通俗歌手融合了“美声唱法”、“氏族唱法”、“欧美风格流行唱法”等值得借鉴的优秀艺术养 分,把握时代脉搏,发挥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在通俗唱法的演唱上作出了优异的成绩,如刘欢、孙楠、韩红 等。他们唱出了时代的心声,唱出了自己的个性,传递了正能景,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从央视的青年歌手 电视大奖赛到各地方电视台近几年举办的各种通俗唱法比赛中,我们町以看到,越来越多的通俗歌于把本民 族音乐的精髓融入到演唱当中,不但有自己鲜明的特点,I’ 且在“通俗唱法”的艺术卜得到了肯定。我认 为,真正把“通俗唱法”唱好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通俗唱法”歌手必须要经过声音的科学训练、音乐理 论的学习、人量的舞台实践,才能在舞台上绽放异彩。 四、三种唱法的异同 无论足美声唱法、民族唱法还足通俗唱法,在唱法 都存在着相HA.fHH<同点。三种唱法只是统称。每 ,一43— 一种唱法中又包含着不同的种类、不同风格和特点。 (1)三种唱法的相同点 对i种唱法的美学要求是 致的,那就是都要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以情带声。在生理卜进行分析,i 种喁法在声带的要求上,即健康的适合歌嗝的声带。嗓音基本条件的要求上,在呼吸和气息的控制上,发音 的基本调节都是相同的。在歌唱中要求具有两种混合声音机能,否则高音上不去,低音F不来。 (2)三种唱法的不同点 三种唱法对声道调节是有区别的。“美声唱法”要求喉咙充分打开, “民族唱法”冈歌曲音域跨度而 定, “通俗唱法”通常只要求声道不堵塞,即使需要打开时,也只是前后打开。在演唱高音时, “民族喁 法”和“通俗唱法”不强调喉头必须向下,而荚卢喁法要求喉头必须向下,非常严格和规范。在气息 , 美声唱法凶为音量要求,气息对抗较火,要求有充分的共鸣, “民族嗝法”的气息对抗和共鸣相比“美声唱 法”要稍弱一些,而“通俗唱法”是不要求有 呜的,气息通畅即可。吐字上美声唱法要求服从共鸣前提l卜 的吐字;通俗唱法要求自然、说话式的吐字;“民族唱法”!J!fJ网为中圜汉字声调独有的特点,而强调声韵 学。中国的《乐记》中说到“凡音者,生人心也。情动予巾,故形丁:声”,由此可见“宁”“卢”“腔”足 民族唱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结语 就三种唱法的本质而占,同大于异,只是各种机能的组合形式不同而已。只有充分了解三种唱法的特 点,运用科学的演唱疗法,才能演唱好不同风格的歌曲。民族唱法美声化,美声唱法民族化,通俗唱法闺际 化是我国声乐丁作荇们所孜孜以求的最终目的。一 参考文献: 【1]郑琦.“三种唱法”的发展脉络及艺术形式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2]田里.突破“三种唱法”划分殊途同归u的演唱方法,不同形式的演唱声乐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 学,2004年。 作者简介:孙高莉(1972年一),女,大学本科,中级职称,研究群众丈化方向:音乐系声乐专业。 工作业绩:1 990年特招入伍到国防大学。199 3年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本科声乐专业。1 99 7-a ̄-毕业 后考入海政文工团独唱演员。2005年调入佛山市文化馆。 1、佛山市文化馆“梦想舞台”项目策划人; 2、佛山市文化馆“艺术・生活公益讲堂”项目策划人; 3、佛山市丈化馆“走进艺术殿堂”项目策划人; 4、获文化部群星奖项目“寻梦佛山一外来务工子女夏令营”佛山市文化馆“寻梦佛山一外来务工子女 艺术夏令营”主要负责人之一; 5、参加总政治部、海军政治部组织的“万里海疆文化行”的活动。中央电视台、北京晚报、河北日报 等报纸报道“孙高莉成为第一位走遍万里海疆的女军官”; 6、16届亚运会火炬传递佛山站活动主持人; 7、 石湾公仔灿群芳 获省戏剧、曲艺花会表演金奖; 8、辅导的少儿语言艺术作品 文明日记》 妈妈和导航仪的战争 获2o1 3年佛山市金奖,广东省银 奖: 9、辅导的演员获省曲协举办的“明日之星”大奖,优秀作品奖; 10、现任佛山市文化馆群众艺术部主任。 一4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